《方与圆2》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方与圆2- 第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从《悲惨世界》以及一些享誉世界的西方名著中,无不在颂扬着一种博爱精神,一种人道主义的思想,于是这也成了西方文化的主流,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渗透进他们的政体。我们什么时候能有雨果,能有托尔斯泰这样的人道主义文化大师呢?什么时候我们的土壤里能孕育出这样的文化大师,能让人道主义思想成为民众意识的主流,我们国民的思想和素质就能极大地提高,就能为真正地实行自由、民主打下丰厚的文化基础。    
    如果没有了爱,生命还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没有了追求,生命还有什么价值呢?    
    要点:    
    中国需要一种博爱的文化,我们做人需要一种博爱的精神。    
    ·生命的归宿——爱    
    自由是表示我们自身存在的一个特征,是显示我们作为一个独立而个别的生物体的标志。没有自由也就谈不上我们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就越来越强调自己作为一个个体的存在,也就越来越追寻更大程度的自由。但在这种个人化进程的另一方面,就是日益的孤独,孑然一身。    
    ——弗洛姆    
    弗洛姆有篇名著叫《逃避自由》。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掀起了要求平等、自由的浪潮,于是追求个人自由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人人都呼喊着“不自由,毋宁死”,但当人真的获得自由时,却又常感到无所适从。自由虽然意味着个性的解放,人可以尽情去追求、去体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但同时自由却又意味着孤独,意味着无所依靠。人总是矛盾的,既追求自由,又逃避自由。在婚姻问题上不是如此吗?结婚的羡慕未结婚的自由自在,未结婚的却羡慕结婚的有家庭温暖,所以钱钟书先生将世间的这类现象概括为“围城”,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却想进去。    
    现代社会对于人们同时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他变得更独立自主,而且不满现实,喜爱批评。二、他也同时觉得更孤单无依,并产生一种惶恐不安的心理。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感觉到困惑,我有充分的自由,但同时却感到无比的空虚。    
    人生最难是什么?不是困难,不是痛苦,甚至不是死亡;人生最难是空虚。即使痛苦,心灵也还在为某件事而难受;死亡则是一了百了;惟有空虚,生命力还在,心灵却空空如也。没有激荡的情怀,没有生命力的爆发,感觉不到什么是欢乐、什么是痛苦,灵魂完全麻木,心灵没有寄托。就像所谓的行尸走肉,或者像一具所谓的僵尸。    
    我害怕空虚,空虚对我是一种煎熬。我有旺盛的生命力,有野性的情怀,但很多的时候,它们却找不到寄托。每当空虚的时候,我总想找一些事来刺激自己,去喝酒,去放荡,甚至都想吸“白粉”,但事后得到的却是更大的空虚。我就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漂浮在水中,连一根救命的稻草都找不到。世界上还有什么能刺激自己呢?还有什么能让自己情怀激荡呢?也许惟有死亡吧!我突然理解了人为什么会自杀。我再也感觉不到透心的畅快了,再也没有了真正的笑容了。    
    我是什么了?我为什么会这样呢?空虚是可怕的,但空虚又是自找的,是想事事又无所事事的一种心态。对了,空虚就是一种心态。既然是心态,那就是可以改变的。    
    我的母亲是一位勤劳的家庭主妇,我的记忆中她从来就没有过享受,每天从早到晚忙个不停,全家的事务都被她一个人包了。如果说人真有不为自己的,我的母亲就从来不为自己,她的全副心血甚至生活、生命都是为了她的子女,她只是为她的子女而活的。但我感觉她很幸福,她看着子女的成长就很幸福。她并不要求子女取得什么大的成功,她只要他们生活快乐就幸福。孩子深夜大老远回家,她马上就从床上起来,为孩子下一碗面放两个鸡蛋,看着孩子吃得开心她就快乐。她从没有过多的时间享受娱乐、爱好、自己的事业,她的事业就是养育孩子,倾注她对孩子的爱意。现代女性会说人生这样度过有什么意义?我母亲没有考虑过生活的意义,但她活得很幸福、很快乐,她从对子女的爱中寻找到了生活的充实。    
    我家有一位邻居是个哑巴,还不幸得了“鬼剃头”的怪病,他找了一位妻子,有一条腿被锯掉了。他俩每次黄昏吃了饭后,就手挽手出去散步。边上总有许多人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俩,好像在看一对怪物。但他俩从不以为意,仍然我行我素,甜甜蜜蜜地自得其乐。我感觉他们很幸福,很充实,我甚至有点嫉妒他俩,因为我从来就没有享受过像他俩这样的甜蜜,这样的快乐。他俩相亲相爱,相沫以濡,并从这爱中享受到充实。    
    我突然明白了,实际上人的幸福不在于别人怎么看,而在于自己怎么感觉。你感觉快乐,那就是快乐,再能陶醉于其中,那就是充实。而人要既陶醉于其中又能感觉到快乐,那就惟有投入你的爱,爱一个人,爱一项事业。    
    青年歌手筠子自杀了,我很震惊,她自杀不正是因为心灵找不到至爱的归宿吗?人一生的敌人就是无聊、空虚,无所事事,所以我们一生的任务,也就是要寻找并创造出我们的挚爱——生活的和工作的。爱正是战胜空虚,让心灵充实的最好途径。    
    身体靠脊梁支撑,心灵要靠爱来支撑。空虚是灵魂的空虚,是心灵上的空空如也,但我们可以用爱来填充。感官刺激不能填补灵魂的空虚,但我们可以去寻找我们所能挚爱的事业啊!我们可以去遨游于大自然中,去与大海对话,去与高山比高,去到茫茫的大沙漠中追寻太阳的归宿。    
    我总喜欢辉煌的感觉。少时就爱看名人传记,长大后又总想干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因为这样才够刺激,活着才浪漫。我害怕平庸,平庸会让我的生命窒息。所以我总想往辉煌的爱,也总在追寻辉煌的爱,没有爱的光辉照耀,生命不是很苍白吗?    
    有爱才有充实,有爱才有快乐,而且爱还是一种感染人、教导人的最有效力量。    
    记得在日本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叫岛秋仁的犯人,出生在不幸的家庭。自幼体弱,小学中学成绩都是倒数第一。他性格暴躁,没人愿与他做伴。后来他进了少年教养院。在一个雨夜,他因为饥饿不堪而抢劫,以至杀了人,很快被判了死刑。    
    在死刑狱中,他怎么也忘不了自己一生中只有一位老师真挚地爱护过他。于是他给那位老师写了一封信。老师很快回了信,并在信中送了他三首短诗。囚犯看了老师充满爱意的诗,引发了感慨,也写了诗回应。老师看后,鼓励他继续写下去,“写诗可以打开你隐藏的才能的大门”、“可以净化你的身心”。    
    在老师的指导下,他的诗每天都有惊人的进步。后来这些临刑前的作品被编入《遗爱集》出版了,他的作品表现了极限状态下的水晶般的心,使许多读者深受感动。    
    渴望爱的死囚    
      把那爱的圣餐    
        撒在牢隅——    
          给那弱小的蚂蚁一点贡    
             献。    
    


第二章 心灵的种子文化决定命运(3)

    一次爱意 百般回首 胜过一生所有福缘——死囚的悟性无边无沿。    
    这件事使他的老师明白了一个真理:“人们可能终生不会忘记小时候的一次真诚的爱意,其力量之大,简直可以左右命运。”    
    我是坚信人性本善的,人性的本质是充满善意、慈爱和温柔的,人类的高贵、人类的价值也正在这里。当然,人也会有愤怒、暴力和侵略性,但那只是人类较低层次的情绪,人们之所以会有那样的情绪,是因为他们没能获得爱与温情的后果。    
    一个人心理不健康或者有种种问题,往往是他从小就没有能获得正确方式的爱,没有获得一种真正的爱。    
    真诚的爱,正确方式的爱,就能改变一个人。    
    所以爱心教育很重要。爱心教育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从小要培养孩子的爱心;二是教导者要以身作则,投入自己的爱心。    
    特别对于教师,长期的重复性工作,面对众多的学生,往往容易把学生只当成一个工件,只是维护纪律,传授知识,却不愿意花时间用功夫去让每一个学生都真诚地感受你的爱心,而对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来说,爱是最重要的了。    
    其实每个人生来就拥有爱,它像汪洋大海般的辽阔,充盈在每个人的心灵。人的出生就是爱的产物,他是用被称为爱的材料做成的。但爱是一朵非常脆弱的花,它必须受保护,它必须要强化,它必须被浇灌,惟有如此它才能变得强健。    
    爱,只有在爱的环境中才能成长。爱需要一个爱的环境,需要四周有同样的脉动。如果一个小孩生长在爱的氛围中,母亲在爱,父亲在爱,不仅仅是爱孩子,他们自己也相爱,爱在四周流动。小孩子就会开始成为有爱心的人,他将不会问:“爱是什么?”因为他从一开始就知道,爱会成为他人生幸福的基础。    
    爱是一门艺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爱就是被爱,就是一种满足本能需要的欢娱。因为大多数人都把爱看成主要是一种被爱的问题,而不是看成主动去爱和爱的能力的问题。这样对于他们来说,爱的问题就是如何能够被爱,如何变得可爱。为了达到这种目的,男人就向往成功,追求有钱有势;女人就靠修饰自己,使自己变得迷人。    
    其实爱不应该是被动的,而是一种主动的情感和行为。爱不仅是被爱,更主要的,还应该是主动去爱和爱的能力的问题。    
    低层次的人将爱看成就是被爱,高层次的人才懂得爱就是要主动去爱,爱是一种付出,是一种施予,而施比受更有福。    
    另外爱还是一种能力的问题。你爱某个女孩,费尽心思她还是不喜欢你,那就是你爱的能力有问题;你爱你的妻子(或丈夫),爱你的小孩,爱你的父母,但你与他们的相处却越来越有问题,那也是你爱的能力有问题;甚至你与你的同事、朋友之间存在着问题,其实那不仅是你的交际能力问题,更是你爱的能力的问题。    
    在生活中我总是很佩服一些人,他们对谁都能保持友善、和蔼可亲,这样的人总是很受欢迎,到了哪里人际关系都很好。而要我对每一个人都保持友善、打打招呼,我总是觉得太累、太繁琐,何况有些人我都不想理睬。其实这正是缺乏爱心的表现,是我爱的能力有问题。    
    爱就是理解和接受。我们不能按自己的标准来评判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个性、习惯,对生活的理解,即使与我们有差异,我们也要善于从他的角度去理解、去接受,这样我们才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所以说惟有爱才能排除障碍,才能使我们容易接受他人,才能与他人合一。    
    爱是一种能力,那也就是需要学习和培养的。我们常说的有教养,其实也就是要懂得爱,学会爱。    
    佛教中把苦分为苦苦、坏苦、行苦三类。    
    坏苦,是指我们通常快乐的感受。以佛法的智慧来看,我们所谓的快乐并非真正的快乐,其实质也是痛苦。例如我们饥饿时想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