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权悲剧》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皇权悲剧- 第3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赫笙玻⒓疵艿掳阉屯本?墒牵驮谡馐保ㄏ扇送蝗簧炝恕
  对此,雍正十分惋惜,但他仍然不死心,又命宪德秘密查访,看看龚仙人的儿子是否得到什么“秘传”。结果,他的几个儿子都说:“未曾领受其父秘传。”也许,龚伦的后人比较聪明,认为此事干系重大,万一出点差错,身家性命可就难保了,还是谨慎为妙。这不,河南道士贾士芳应召入宫,很快就命丧黄泉了。
  贾士芳是如何进宫的?他是雍正面前的“大红人”、浙江总督李卫推荐的。这个贾士芳,本是北京白云观的道士,后来浪迹河南,远近闻名,素有“贾神仙”之称。他是雍正八年(1730年)七月进京,开始为皇上治病,竟然颇见疗效,所以雍正十分高兴,还特地表扬李卫:
  “朕躬之安,皆得卿所荐贾文士(即贾士芳)之力所致。”
  于是,贾士芳青云直上,由一个“野道士”变成一个倍受雍正宠信的“异人”,身价顿时陡增百倍。
  可是,“伴君如伴虎”!没到两个月,雍正就突然翻脸了,竟然将“御用道士”贾士芳投入监狱。关于贾士芳获罪的原因,历来说法不一。后来,在清宫档案中,发现了一件由雍正亲笔修改过的上谕,才揭开了这个谜底。原来,这位贾道士的野心挺大,竟然利用“按摩”、“密咒”等方术逐渐控制了皇帝的健康,让雍正舒服便舒服,让雍正难受便难受。贵为天子,雍正又怎肯受人摆布?所以,雍正立即下令将贾道士处斩,罪名是:在皇帝面前使用“妖术”。
  事发后,雍正虽然砍了贾道士的脑袋,却竭力为李卫开脱,说他当初推荐时并不知道贾某人的底细,只是将所见所闻报上来,并无过错,这就给那些准备推荐道士的官员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贾士芳死后,雍正并没有对道士们失去信任。据清宫档案记载,在皇宫里,除了专门进行道教活动的钦安殿外,雍正还请道士们在太和殿、乾清宫安放道神符板,在自己的寝宫——养心殿设立斗坛,请求神仙保佑他长生不老。
  此外,雍正还在御花园建了几间房子,专门给道士娄近垣等人居住,以便随时请他们祈祷修炼,这实在是“破天荒”的举动了。雍正九年(1731年)正月二十七日,雍正又给内务府总管海望下了一道谕旨:
  “朕看后花园千秋亭,若设斗坛不甚相宜,用后层方亭设斗坛好……玉翠亭之东有空地,量其地势,将小些的房添盖几间,给法官住。”
  这些材料都证明,雍正不仅曾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寻访道家术士,还在皇宫里与道士们打得火热。这些道士虽然来历不一,但均属于“修炼养生之人”,其目的都是为雍正修炼“仙丹”,好使其“长生不老”。
  现在,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雍正是死于丹药中毒。所以,他的儿子乾隆一登基,就下令将道士张太虚等人全部赶出紫禁城,并警告他们出宫后不要胡言乱语!


“愿后身世世勿复生帝王家”


  自从王莽导演的“禅让”例子一开,曹魏、晋、宋、齐、梁、陈、北齐、北周、隋、唐、后梁、北宋等等,无不借此名义。不过,对前朝的末代皇帝,曹魏、西晋,以及东晋的桓玄,都没有加以杀戮,所以,汉献帝、曹魏的陈留王曹奂以及被俘虏的蜀汉后主刘禅、东吴的孙皓,都得以苟全性命。
  可是,南朝刘裕篡位后,这位寒人出身的老头子带头杀害前朝皇帝,再到沈约劝梁武帝萧衍不可“慕虚名而受实祸”,此后的王朝相蹈此习,末代皇帝及龙子龙孙们下场极惨,几乎无一善终。
  例如,南朝刘宋的“末代皇帝”——宋顺帝刘准就被吓破了胆。当权臣萧道成要篡夺皇位时,年仅13岁的小刘准吓得魂不附体,竟然躲在佛龛之下。这时,萧道成手下的大将王敬则率兵赶来,要“遣送”他出宫。王太后见了,急忙一把将顺帝从佛龛下面拉了出来。直到这当儿,宋顺帝还惊魂未定,问王敬则:“你是不是要杀我?”王敬则答道:“陛下,臣只是让你换个地方去住!过去,你们刘家在夺取司马家天下时也是这么做的!”听了这话,顺帝带着哭腔说出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愿后身世世勿复生帝王家!”
  真是可怜啊!“末代皇帝”刘准由于惊吓过度,竟然躲到观音菩萨的屁股下面不肯出来。但是,他的母亲——王太后却知道,他们孤儿寡母的生死只在萧道成和王敬则一念之间,如果惹恼了他们,那还得了!所以,她赶紧把小皇帝拉了出来。在确信不会被杀之后,这位小皇帝还是说出了一句让多少“亡国之君”伤心欲绝的话:“希望后世转世投胎再也不要生在帝王家!”
  看来,在皇权国家体制下,要当个皇帝也不容易,整日提心吊胆,担心臣下造反不说,弄得不好,还可能掉脑袋,特别是那些亡国的君主!所以,有的人宁愿不当皇帝!


李后主:“亡国又陪了夫人”


  李煜(937~978年),字重光,五代后期南唐的国主,又称“李后主”。他虽然天资聪颖,相貌堂堂,才华横溢,却不以国事为重。平时,他经常以风流自命,每日谱词度曲,与妃嫔们一起饮酒作乐。
  正当李煜忙于歌舞酣宴之时,宋太祖已经发兵消灭了南汉,又积极训练水师,准备荡平南唐。李煜知道后,非常震恐,急忙上表,表示愿意去掉帝号,改为“南唐国主”。宋太祖还不满意,又命李煜来汴梁朝见,李煜不肯,就推说自己有病,不愿入朝。于是,宋太祖便宣称李煜心怀异志,命大将曹彬领兵10万即日南下。
  当时,南唐的边将毫无防备,根本不是宋军的对手,所以宋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李煜没有办法,只好在宫内召集大批和尚、道士,诵经烧香,乞求上天派天兵天将“下凡”,帮他击退宋军,同时派大臣徐铉驰赴汴梁,求见宋太祖,哀求宋朝退兵。尽管徐铉丑态百出,说尽千般好话,宋太祖仍然吼道:“卧榻之旁,岂能任他人酣睡?”
  到了北宋开宝八年(975年),李煜知道已经山穷水尽,只好出城投降。随后,曹彬将李煜一行押往汴京,宋太祖封他为违命侯,并封他的妻子小周后为郑国夫人。
  宋太宗即位后,又加封李煜为陇西郡公。虽然都是“亡国之君”,但是南汉的末代皇帝刘鋹长于口才,善于谄媚,经常在太宗面前曲意逢迎,所以太宗对他并无猜忌之心。可是,李煜就不同了,他只能拿起笔来吟风弄月,作几首华瞻哀怨的诗词,论起口才来,是一点也没有。渐渐地,太宗就怀疑李煜有怨望之心,便命人暗中监视李煜的一举一动。
  作为一个亡国君主,李煜自然是百感交集,经常思念在江南的快乐时光,不觉涕泪交流,悲伤不已,便忍不住提起笔来,填了一阙《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的元宵节,依照宋朝制度,各位命妇入宫庆贺。不料,小周后自从元宵节入宫,一连好几天都没有回来,李煜急得在家里唉声叹气,踱来踱去。
  直到正月底,小周后才从宫中乘轿而归,李煜急忙把她迎入房中,赔着笑脸,问她为何今日才出宫。小周后却一声不响地倒在床上,只是掩面痛哭。李煜有些不解,急忙上前细问情由。小周后突然坐起来,指着李煜骂道:“当初你只图快乐,不知道治理国家。现在,国破家亡,你又投降了,害我受到这种羞辱!”
  原来,那天小周后进宫时,正好被宋太宗瞧见。见小周后生得花容月貌,太宗就动了“鬼心思”,便把她留在宫里,强迫她侍寝。“人在屋檐下,哪敢不低头”,无奈,小周后只好顺从了太宗。于是,太宗把她霸占了,玩弄了许久,才放她出来。
  李煜听后,长叹一声,也只能仰天流泪。从此,李煜经常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妻子被太宗召去陪酒、陪宴、陪寝,成了真正的“三陪女”。
  这一年七月七日,正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恰好是李煜的生日。李煜想起从前的歌舞欢饮,眼下却是凄凄惨惨,连身边的宫女也只剩下两三个,其余心爱的嫔妃都是死的死,走的走,一个也不在眼前,不由触动愁肠,填了一阙《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时,小周后忽然从屋里走出来,对李煜说道:“夫君,你又在这里愁思悲吟!现在,我们虽然背时失势,也不该如此悲怨!何况隔墙有耳,你不要怀思感旧。如果让外人听到了,又会怀疑你对现实不满了。眼下,你我又处在这种境地,千万不要因笔墨招来灾祸!”李煜长叹了一声:“国破家亡,我心里苦得很,除了悲歌长吟,该怎样消遣呢?”小周后见他越说越不对劲,就一把将他拖到房内。
  见桌上摆着几样菜肴,倒还精致,李煜便举起杯来,一饮而尽:“今朝有酒今朝醉!今天,我偶然填了两阙词,你何不按谱循声歌唱一回呢?”小周后推辞不得,便将《虞美人》一字一字依谱循声,轻启朱唇唱了起来。借着酒兴,李煜亲自吹起玉笛相和。虽然一吹一唱,并无别的乐器伴奏,倒也婉转抑扬,动人肺腑。
  这当儿,在李煜周围监视的人急忙飞报太宗。读了《虞美人》这首词,太宗勃然变色,一拍龙书案说:“看来,李煜还没有忘记故国,若不将他除掉,必为后患!”于是,太宗赐给李煜一瓶“牵机药酒”,李煜喝完御酒,脸色大变,倒在床上,已是气息全无了。
  太宗知道后,非常“悲痛”,追封李煜为太师、吴王,并废朝三日,把丧事办得“体体面面”。李煜下葬后,小周后自然要入宫谢恩,太宗就乘机把她留在后宫。
  作为一国之君,李煜高高在上,却不知“家国”为何物?直到做了俘虏,他才在自己的词中“不合时宜”地有了一些家国之感,却因此换来“牵机药酒”。作为一个文学家,他是出类拔萃的,但作为一个国君他确实很荒唐。在皇权专制时代,这种身份的“错位”带给李煜的是人生的悲剧,而这种悲剧又反过来促使他在诗词方面取得了不朽的业绩!


宋徽宗痛失江山


  与宋徽宗的祖先宋太宗相比,女真人还算是比较“宽厚”的:徽宗在他们手里活了9年,而且是病死。临终前,这位天才的“艺术家皇帝”也曾写过一首怀念故国的词——《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的悲怆与真情,可能是这位皇帝所有诗词中最好的一首:往昔的一切,就连做梦也梦不到了,悲怆之情可以想见。可惜,就是在这样一首词里,我们依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