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镜·大国忠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史镜·大国忠魂- 第3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重释,也都鼓起掌来。    
    厅中设有题写寿联之处,廷式在大家的瞩目下,蘸墨镦度,保我后生”,并自署“受业年愚侄文廷式敬贺”。    
    在人们的喝采声中,李鸿章满意地对廷式笑笑说:“真是后生可畏呀!”    
    盛宣怀带进来一位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此人气宇轩昂,目光闪烁。盛宣怀把他介绍给李鸿章说:“这位年轻才俊是广东香山人,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他仰慕中堂大人倡行洋务的做法,提出“人尽其才’、‘地尽其利’、‘货畅其流’的主张,并有书呈中堂大人。”    
    这位叫孙中山的年轻人连忙将一封书信交给李鸿章。    
    李鸿章还没有看完孙中山所上的书、就老气横秋地说:“年轻人关心国家大事的心愿无可非议,但天下大事困难重重,不是你们年轻人所能够了解的。”    
    孙中山辞出后,大为光火,眼睛冒出愤怒的光芒对盛宣怀说:“我起先以为李鸿章很开明,现在才知道他根本不开明。我的建议他不采纳,我自己来干!”    
    廷式见李鸿章的生日做得如此辅张,送金银财宝的人络绎不绝。这些送礼的人中,有杨崇伊等沾亲带故的人,有庆亲王、恭亲王等朝廷王公贵族,有张之洞、盛宣怀等洋务大臣,荣禄、刚毅、崔国因、龚照瑗等大大小小的官员,有富商,也有想巴结他的社会绅士、文人学子,甚至有外国使者。翁同和虽和李鸿章是死对头,但出于脸面也派人前来向李鸿章祝寿。李府里里外外摆了上百桌酒席。    
    看到这些,联想起有人证实李鸿章在推行洋务、创办实业的过程中获取了不少好处。廷式不由皱起了眉头。在他心目中,李鸿章确实是一个能安邦治国的能臣,然而如今国家如此落后,国民如此贫穷,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朝廷重臣却如此敛财!    
    朝廷腐败之风盛行,贪污军饷甚至救灾款者有之,权钱交易,买官卖官者有之,官商勾结损公肥私者有之,徇私枉法者有之。就说眼前这个崔国因吧,本来是个声名狼籍的无耻之徒,后来在江南乡试时,代李鸿章的儿子李经述写了一篇文章,使经述中了举,李鸿章便保荐他作为驻美利坚使官。在赴任途中,这个衣冠楚楚的使官竟偷窃船上一外美籍商人的一幅名画;到了美国但任使官后不久,便传出丑闻:“崔国因大使将使馆中的女仆奸污致孕。”“美国举办博物会,国因致书总署,以为广东女子价廉,欲买四、五十人学歌舞。”一时笑谈迭起,中外媒体广为传播。有大理寺卿延茂参劾他,皇上看了奏折后,龙颜大怒,不久即将其召回。皇上特意举行翰詹大考。崔国因学业荒废,并知皇上用意。鸿章奏请国因随阅海军,免与考试,皇上不允。无奈崔国因只好勉强参加考试。大考卷呈,皇上特谕:“以崔国因文章品行列入三等,罢黜其官品。”现逢中堂大人七十寿辰,崔国因便加紧活动。    
    看到崔国因等阿谀逢迎的嘴脸,廷式不由对李鸿章这个一代权臣的面目产生了一种憎恶的心里。他没有吃饭,向正在为李鸿章做提调的杨崇伊告辞走了。    
    都察院御士杨崇伊是李鸿章大人的姻亲,对文廷式如此不敬非常脑火,便向李鸿章大人告状。    
    李鸿章大人笑笑说:“此等小事,何足挂齿!不过此人看来是翁同禾的人。翁尚书向来喜欢网罗人才,为他说话、办事,得提防点儿。”    
    杨崇伊当然知道宫中派系明争暗斗,你死我活,作为御史,他一向站在李鸿章一边,为李扳倒了不少政敌。于是,他暗暗记住了文廷式的名字。


第三部分江南试副考官(1)

    光绪十九年(1892)春夏之交,廷式应召回到京城。他头戴镶嵌着砗磲的六品顶戴,穿身缝有鹭鸶图案的六品补服,来到翰林院供职。    
    次日即有大监传诣:“奉上谕,传文廷式见。”廷式跪接后,随太监来到养心殿。    
    养心殿在西六宫南端,其位置与内东路的斋宫、奉先殿相对称。在清宫中,除太和殿外,此处为最重要的地方。康熙以前,皆以乾清宫为寝殿,雍正以后,即以此殿为寝宫,并在这里处理政事,召见大臣。咸丰五年(1855)文宗与僧格林沁在此殿举行最隆重的“君臣抱儿礼”,同治七年(1868),曾国藩由南京召来,在此殿被召见三次,商讨镇压太平军之事;慈禧在这里“垂帘听政”;西暖阁是批阅奏折、处理重要文件之地。阁内有许多套间,弯弯曲曲,光线很暗,陈列着许多佛像、佛塔。初一、十五喇嘛来此念经极富神秘感。进门迎面壁上有一幅雍正与乾隆的汉装像,据说画后为一暗门,以防不测。南侧有一间房子藏有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绚的《伯远帖》。乾隆将此三件希世珍宝藏此,故名“三希堂”。养心殿后,东边五间叫体顺堂,为皇后住养心殿时之寝宫。西边五间叫燕喜堂,是妃嫔陪伴皇帝的临时住所。    
    廷式在这里受到光绪帝接见。时,珍嫔在场。    
    按大清礼仪,廷式跪叩光绪帝:“微臣文廷式拜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光绪见文廷式一表人才,看得有些发呆,在一旁的珍嫔轻轻咳一声,才定过神来说:“爱卿平身吧。”    
    廷式起身抬头见那端坐在龙椅上的光绪帝眉清目秀,确是一位俊秀的美男子,只是显得过于清。坐在旁边身着嫔妃服饰的珍嫔显得比进宫前成熟多了。    
    这时,皇帝道:“文爱卿的情况,朕都听翁师傅和珍嫔说了。今儿个朕想听听文爱卿对兴国有何良策?”    
    廷式想了一下说:“微臣以为,兴国当以教育为本。且应该把对妇女的教育放在第一位。”    
    光绪还是第一次听说过要把妇女的教育放在首位,便觉得很新奇,说:“何以见得?”    
    廷式接着说:“西国妇女束腰,中国妇女缠足,此其弊一。然而,爱美是妇人的本性,所以虽有禁令,不能使之蕺止。只有劝妇学,以改变其风气,使妇人日以学问为乐,且胸中有数十百卷古书,自然不欲以媚术事人。寒极则流质皆凝,热极则坚材悉化,此人目所见之轮回。出此躯壳,经此世界,过彼世界,此佛眼天眼所见之轮回。小学不讲,则人才衰。所以人生十岁以前,未就外傅,惟母教之是闻。而中国女子,不识字的十有八九,又不知外事。有家法的,能使小儿略知饮食之礼,事长之节,已为最上之母教了。其于学问之事,固百不一闻。所以妇学不明,则小儿之幼学已误。及其年龄稍长,又让村学究教之,锢其聪明,苦其记识:即世家子弟,亦不过求制艺之学问,且将澌灭,不沦于野番蛮族的就很少。今日而速改之:先重妇学,次设幼塾,以开民智;稍长则随其志趣,使入学堂,兵、农、工、商、医、律、算等事,各专一艺。三十年后,如震旦人才不高出列国,我才不信啊!”    
    廷式从妇女之爱外表美谈到如何引导她们读书识字,再从儿童教育论及教育的重要性,最后落在为国家培养人才,以人才强国。接着他还提出要从严治吏,精兵强将,兴办洋务,并强调说:“而从长远和根本计,惟有像俄国之彼得大帝、日本之明治天皇那样,推行变法维新,才能使大清走出内忧外患、积弱成痼和被列强弱肉强食的困境,真正使国家兴旺强盛。”    
    廷式越说情绪越高昂,光绪不由被他所打动、所感染。但冷静下来,不由陷入深思。    
    此时,光绪想起了太后的训令,想起了朝中皇族王公大臣们的态度,也想起了翁师傅的忠告,他一字一顿地说:“朕何曾不想变法维新,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功,此事还得从长计议。不过,眼下朕就有一付重担要交给文爱卿,令你为本年江南恩科考试副考官、汪鸣銮为正考官,即日赴江南主持考务。”并命执事太监寇连材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从即日起着工部侍郎汪鸣銮为正主考官,翰林院编修、日起注官文廷式为副考官,主持本年江南恩科考务。钦此。”    
    廷式跪接圣旨,谢主龙恩。    
    廷式退朝,回到家里,他把奉诣任本年江南恩科副考官的喜讯告诉龚氏和志锐等朋友。志锐、志钧等也奉诏被选为阅卷官一同前往。    
    光绪十九年(1893)八月十三日,廷式奉派本年恩科江南试副考官。    
    这天,廷式和正考官汪鸣銮,监护官杨崇伊,阅卷官志锐、志钧、刘世安、刘学谦、吴士鉴、高照、刘福姚、戴鸿慈、邹福保,李盛择、谢佩贤、熊亦奇,辰刻由粉子胡同启程,至谢家祠赴饯席。    
    刑部郎中曾之撰、翰林院编修王懿荣、户部主事陈三立、兵部主事于式枚、刑部侍郎沈子培,还有郑观应、张华奎、袁昶、杨锐等前来饯行,席间于式枚说:“芸阁弟呀,此次典试江南,皇上对你格外器重,你可不要辜负了圣上对你的信任,一定要和汪大人齐心协力啊!”    
    听了式枚这番话,廷式赋诗一首作答:    
    奉命典试江南出都门作    
    九朝文献重三吴,常譬人材海孕珠。    
    况是明时须黼黻,要令奇士出菰芦。    
    不才恐负文章责;经乱庶几民物苏。    
    雨后西山添爽气,山灵知我素心无?    
    陈三立当即喝彩说:“芸阁这‘九朝文献重三吴,常譬人材海孕珠。’可谓高矣!‘这况是明时须黼黻,要令奇士出菰芦。’可谓壮矣!这‘不才恐负文章责,经乱庶几民物苏。’可谓谦矣!而这‘雨后西山添爽气,山灵知我素心无?’可谓飘洒而空灵矣!”    
    廷式笑着说:“三立兄,可真会点石成金啊!都快把稻草说成金条了!”    
    说得大伙儿都乐了。


第三部分江南试副考官(2)

    饭后,廷式一行旋出新义门。午间大雨,片刻即止;凉风袭衣,大有秋意。    
    不久,过长辛店。正逢当地水灾过后,只见颓垣断壁,塞路横溪,沿途行乞者三三两两,荒郊野外,旧冢之外又增添了不少新坟。    
    连日所行官路,皆被水淤塞;车行田禾及划树间,欹仄危苦,莫可名状。夜雨。途中泥泞难行。新城县吏张丙哲(蓬莱人,字泷西。)来到县郊迎迓,并报告说:“考官大人,迎候来迟,敬请宽恕。新城水灾极重,方办急赈,待哺者数万人,县令已逃离。附近有灾民数百正被洪水围困在一小山包,形势危急,下官必须前往营救。”    
    附近白沟河知县王金铭以办赈未来。河水决,田庄被淹者不可胜计。昔辙迹,沦入洪灌微禽,变化何遽!苇港纷歧,水虫跳跃,就像是江南了。    
    廷式、汪鸣銮即令将所带粮食留一半给白沟河赈灾之用。    
    此时,正是狂风暴雨,廷式对张县吏说:“难得张大人如此忠于职守,本官将上奏朝廷,褒奖大人,严惩监阵脱逃之县令。眼下营救灾民要紧,大人不必拘泥礼节。”    
    廷式和汪大人商量说:“大人,按理说这赈灾之事不在我等职责范围内,眼下形势危急,不能见死不救。能否由在下带部分护卫前去救援,大人先行上路?待救援结束后在下即带护卫赶上。”    
    御史杨崇伊作为此次考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