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89-文学散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589-文学散步- 第1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会有像我们在前面所谈及的那些评价差异了。但是,纵使我们说凡主观认为美的,虽丑亦美,也仍然在客观意义上肯定了美与丑的存在,并不完全受主观态度所决定。譬如“海边有逐臭之夫”,逐臭者当然可以认为这个臭是美不可言的滋味,但“臭”本身却具有客观的意义。换句话说,主观的审美判断仍然要受到客观现实对象的制约。文学的批评与欣赏虽然是见仁见智的活动,却还是有点儿规矩可循,不能全凭读者一时的喜怒爱憎而乱说,原因也就在这里。


《文学散步》 第一部分感情的投注

    015。感情的投注    
    以上这两类说法,前者称为美的形式论(客观论),后者称为美的主观论(经验论)。剖析他们的论点之后,我们发现美既不存在于作品本身,也不纯粹是读者主观意念的产物。美的客体和读者的经验是分不开的。因此,所谓欣赏的美感,实际上即是作品结构和自我认知两者互相作用而形成的经验。“情用赏为美”,构成一整体之美。在这个美之中,有我,也有作品,是一种主客交融的状态。    
    在美学中,把读者这种自我意识加入的情形称做感情移入。审美态度和一般做科学实验分析或验尸报告不同的地方,就在这里。读者在实际上参与了作品中所叙述或描绘的经验,随着书里面的人物哀伤、感叹、流泪、活动。我们在自己内心重演着他们的种种感情,无论它是甜蜜还是酸楚。我们把自己投入到作品的形式结构里去,从里面发掘经由我们感受到的生命内容,不管它是怆痛还是欢欣。    
    正因为如此,我们从作品里面获得的并不是一般的知识,不是与主体隔绝的外延真理,而是与人的认知情意主体有着密切关系的内容真理,关联着人对生命本身的体认。通过欣赏文学作品的美感活动,我们既与作品共同创造了一个“美”,也丰富充实了我们自己的生命内容,使我们藉着文学作品扩大、提升、净化了我们的生命体验。王羲之所谓“快然自足”,谢灵运所谓“有以自得”,指的都是这个意思。记得苏东坡有句诗说:“名寻道人实自娱。”(《腊日游小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欣赏文学作品,当然也是一种拜访作家的活动,但它何尝不也是一种自娱自适的行为呢?像陶渊明读《山海经》那样,“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才真是一位懂得欣赏之真味的读者啊!    
    016。为什么要欣赏文学作品?    
    由此,我们便可知道,文学作品的意涵、价值,都不是一定不可改变的,它会随着读者的美感能力而滑动。一位生命力丰盈而且感受敏锐的读者和一位对生命毫无感觉、迟钝而机械的读者,作品对他们而言便会呈现出不同的意义。有些人看《红楼梦》觉得纤细乏味,而看到鲁智深、武松却眼睛陡然发亮。同样,又有些人喜欢薛宝钗,有些人拥护林黛玉。这也是因为每个读者本身的生命形态并不相同的缘故。    
    古往今来,许多作者利用作品来诠释他们对生命的感受,展示其个人的生命形态,并期待“解人”或“知音”。贾岛甚至有首诗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若不赏,归卧故山丘。”知音的确是太难得了。试想我们一生中,能够真正遇到几个以肝胆生命相照耀的朋友呢?文学家透过作品,事实上就是希望在历史中寻找这种意气相投、生命相契的光辉:“千古之下,若有解人,犹旦暮之遇也。”    
    他们的期望是如此殷切。所以,作为一个欣赏者,实在是一件非常尊贵的事。他不但可以充实、丰富自己的生命和作品的内涵,更可以赋予历史一点儿温暖,显示人性最珍贵的一面,那就是“同情”。    
    各位,您希望自己成为一位“合格的读者”呢,还是想成为艺术之宫笨拙的盲叟?    
    


《文学散步》 第一部分历史唯心主义

    关键词    
    克罗齐    
    克罗齐(Benedetto Croce,1866—1952),意大利哲学家。其历史观点,一是历史唯心主义,把精神活动作为历史过程的决定力量;二是历史唯今主义,现存的历史就包括了过去的全部历史,而且历史事件经现代历史学家分析﹑判断,已是现代人思想的产物,而不仅是简单地记录史实。著作有《美学,作为表现的科学和一般语言学》、《逻辑学,作为纯粹概念的科学》、《实践活动的哲学》、《历史学的理论与实践》,并将此四书统称为“精神哲学”,进一步将精神活动分为认识和实践两类,认识活动是美学和逻辑学的对象,实践活动是经济和伦理学的对象。其中以《美学》影响最大。    
    张潮    
    张潮(1650—?),清文学家。号心斋,歙县(今属安徽)人。刻有《昭代丛书》、《檀几丛书》,另辑有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著有《花影词》、《幽梦影》等。其中《幽梦影》一卷,最为近代散文家所重,周作人说它:“是那样的旧,又是这样的新。”林语堂则说:“这书是一种文人的格言,为中国文人所爱读。”    
    齐白石    
    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绘画受陈师曾影响甚大,又吸取吴昌硕之长,还推崇徐渭、朱耷、石涛、金农。尤工鱼鸟,篆刻、书法亦有声于时。    
    《抱朴子》    
    《抱朴子》,东晋葛洪著。《外篇》讲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共五十卷;《内篇》讲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属道教,共二十卷,收入《正统道藏》太清部。梁陶弘景曾撰《抱朴子注》二十卷,已佚。今人王明著《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通行于世。


《文学散步》 第一部分美感能力

    第五章 如何欣赏文学作品(上)——培养美感    
    在文学欣赏过程中,读者的地位和他所扮演的角色不但必需,而且非常重要。但是,在欣赏的整体活动里,读者实在是最难以掌握的变数,作者和作品可能碰到一位知音,也可能遇到一位蠢笨如驴的读者。    
    为了尽量减少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悲剧,也为了读者自己好,每位读者都应该想办法使自己成为“合格的读者”。然而,一位合格的读者应具备哪些条件呢?    
    条件当然很多,但基本上可以分成三个方面:一是培养美感;二是充实知识;三是必须了解一些方法和步骤。    
    017。美感能力    
    美感能力,是所有读者应该具备的能力中最重要的。所谓美感,是指他对事物有一种审美的态度和能力,而这种态度和能力与一般的态度或能力颇有不同。例如,鲁迅在《病后杂谈》中说他有两位朋友,其中有一位希望天下人都死光,只剩下他自己和一位漂亮的姑娘,还有一个卖大饼的。另一位则愿秋天薄暮,吐半口鲜血,两个侍儿扶着,恹恹地到阶前去看秋海棠。这两位先生的愿望当然都很好,但是,态度显然有所不同。后者是审美的,前者却是实用的,包括漂亮的姑娘,在他看来也只是增加实用的兴趣而已。    
    同理,陶渊明看见一畦萝卜,可能会洋溢着天地生机的美感,菜贩则只会烦恼菜价的贵贱。文学家赞叹树木的姿态,科学家观察树木的种别质料,商人考虑树木的价钱与功用,道德家呼吁树木对社会的重要性。诸如此类,审美态度显然有别于其他各种(功利实用的、科学的、社会的、道德伦理的)态度。假如一位读者,只能察觉实用、科学、道德等价值,而对美感价值缺乏感觉,他在审美能力方面便有了缺憾。这种缺憾,自然也代表了他心灵上的残缺,他的人生当然更是偏枯的了。    
    一颗残缺偏枯的心灵,要欣赏文学作品之美,真是戛戛乎难哉!再美好的作品,放在他面前,也是如水泼石、对牛弹琴,丝毫起不了作用。所以,我们若要欣赏文学作品,就必须先培养自己的美感能力,让自己成为一位能欣赏文学艺术的读者。    
    既然如此,美感能力应如何培养呢?


《文学散步》 第一部分如何培养美感能力?(1)

    018。如何培养美感能力?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美感活动也是一种人文意识的活动。美的感知与判断,跟个人意识的发展息息相关。一个人的知识、经验、生命情调,无一不是美感的主要凭借。许多美学家或文学家,强调审美态度的建立在于“为观赏而观赏”、“诗只作诗读”,意思是说我们欣赏一个审美对象时,不应该夹杂有其他的目的,而只应对它本身赏玩一番,发掘它的美。譬如,有些人聆听音乐,仅把音乐当做达到他其他各种幻想或目的的跳板,而不去欣赏音乐本身,那就不是正确的审美态度了。    
    这个讲法,固然很对;然而,同样以审美态度来面对一件作品时,不但两位读者会有两种欣赏结果,即使同一位读者在不同时间里的审美感受也不尽相同。为什么会这样呢?    
    主要原因就是审美活动的性质并不是孤立的。它虽不同于道德的、社会的、实用的等各种活动,可是,各种人文意识的发展和活动却深深影响了美感活动的内涵。宋代范温说:“少年爱风花,老而厌之。”(《潜溪诗眼》)就是指一个人对于美的掌握,实际上是与其生命成长的历程、个人意识的发展相配合的。所以,青年人喜欢鲜艳浓丽、情绮语新的作品,老年人却欣赏平淡深沉的风格。蒋捷《虞美人》说:“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无论就生命情调或对外在环境的体会来看,蒋氏这阕词都点出了美感内涵与生命共同成长的道理。    
    这个道理,表现在文学欣赏过程中,自然就会像梁启超读龚定庵诗那样,少年时读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简直着迷极了,觉得它哀感顽艳,无以复加。可是,年岁渐增、感慨渐深、阅历渐长以后,却觉得它太浅了。类似这样的例子,实在非常普遍。黄仲则《绮怀》诗:“记得酒阑人散后,共搴珠箔数春星。”张眉叔先生有批语说:“老去看花意转慵,一读一回情味减。”讲得很深刻。假如我们能了解这个道理,那么,我们同样也可以想到:不同的思想意识内容,即能发展出不同的美感价值观。所以,不同的文学思想,就会有不同的美感价值观;不同的思想家,也会有不同的文学美感观念。历史上,关于文学美的看法异常繁杂,而表现在文学批评史里的争论也极纷纭,基本原因在此。    
    有了这两层理解以后,读者一切培养美感的活动,实际上便是与整个生命和思想意识内涵相牵连的。他应博观各种美的形式,思考各种美的价值观,扩大审美口味,提升审美层次,建立美感价值,以丰盈自我的生命。以上这几点,请让我稍微做些说明。    
    (1)扩大审美口味    
    《文心雕龙·知音》说一般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毛病总是:“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文学美的类型和样式很多,可是读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