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全集(全)_1》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智囊全集(全)_1- 第3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宋太宗非常高兴,因此知道了王钦若的姓名,从此加以重用。



  [冯评译文]



  宋高宗绍兴年间,中丞蒋继周(青田人)出任宣城太守,用通判周世询的建议,想以去年的旧米支付军粮的半数。



  群卒厌恶旧米陈腐,在庭前横着武器,说出不逊的话来。



  佥判王明清(字仲言)后来才到,听说士卒不服的事,立刻命令车前二个士兵传令下去:“佥判刚从府中来到,已经带来中丞的旨意,完全支付新米。”群卒的喧嚣才平息下来。



  然而,法令不能推行,就会破坏纲纪,一定要像王钦若的做法,才是出脱旧米的妙诀。



  192、令狐鏐 李德裕



  【原文】



  宣宗衔甘露之事,尝授旨于宰相令狐公,公欲尽诛之,而虑其冤,乃密奏牓子云:“但有罪莫舍,有阙莫填,自然无类矣。”



  [冯评



  今京卫军虚籍糜饩,无一可用。骤裁之,又恐激变。若依此法,不数十年,可以清伍。省其费以别募,又可化无用为有用。



  先是诸镇宦者监军,各以意见指挥军事,将帅不得专进退。又监使悉选军中骁勇数百为牙队,其在阵战斗者皆怯弱之士。所以比年将帅出征屡败。李赞皇乃与枢密使杨钧义、刘行深议,约敕监军不得预军政,每兵千人听取十人自卫,有功随例沾赏,自此将帅得展谋略,所向有功。



  【译文】



  唐宣宗挂记着甘露之变(唐文宗时,宰相李训等谋诛宦官,反而被宦官所杀),曾经颁旨给宰相令狐鏐(华原人,字子直)。令狐鏐打算杀掉所有参与其事的人,又怕有人冤枉,就私下禀奏宣宗说:“只要有罪就不要用他,遇有空缺时,也不要找人补位,自然没有同伙的人了。”



  [冯评译文]



  如今明朝京师的禁卫军很多只有军籍,空领官粮,却没有一个有用处的。突然将他们裁减的话,又怕引起哗变。如果用这种方法,不必十年,就可以清理军伍,省下很多经费。用这些省下的经费来重新招募新军,又可以化无用为有用。



  原先,各镇由宦官监督军务,他们各以自己的意见指挥军事,将帅无权决定进退。



  此外,宦官又选用军中骁勇善战的士兵数百名担任自己个人的卫戍部队,留在战场上的,反倒是一些怯弱的士卒,所以出征常常战败。



  李德裕(赞皇人,字文饶)因此和枢密使杨钧义、刘行深商议,下令监军不能干预军政,每千名士兵中,只能任选十名亲卫,有功依例赏赐。



  从此将帅才能施展谋略,所到之处每有战功。



  193、吕夷简



  【原文】



  西鄙用兵’大将刘平战死。议者以朝廷委宦者监军,主帅节制有不得专者,故平失利。诏诛监军黄德和,或请罢诸帅监军。仁宗以问吕夷简,夷简对曰:“不必罢。但择谨厚者为之。”仁宗委夷简择之。对曰:“臣待罪宰相,不当与中贵私交,何由知其贤否?愿诏都知、押班,但举有不称者,与同罪。”仁宗从之。翼日,都知叩头乞罢诸监军宦官。士大夫嘉夷简有谋。



  [冯述评]



  杀一监军,他监军故在也;自我罢之,异日有失事,彼借为口实,不若使自请罢之为便。文穆称其有宰相才,良然。惜其有才而无度,如忌富弼,忌李迪,皆中之以小人之智,方之古大臣,邈矣!



  李迪与夷简同相,迪尝有所规画,吕觉其胜,或告曰:“李子柬之虑事,过于其父。”夷简因语迪曰:“公子柬之才可大用。”[边批:奸!]即奏除两浙提刑,迪父子皆喜。迪既失柬,事多遗忘,因免去。方知为吕所卖。



  【译文】



  西方边境上发生战争,大将刘平战死。



  议论此事的人认为朝廷委任宦官监督军务,使主帅没有权力调配军队,才导致刘平失利。希望宋仁宗下诏杀监军黄德和、或罢除其他部队的监军。



  仁宗以此问吕夷简。吕夷简回答说:“不必罢除。只要选忠厚谨慎的人去担任即可。”



  仁宗交给吕夷简去选,吕夷简说:“微臣以宰相的身份,不应当与宦官交往,怎么知道他们贤明与否?希望让都知、押班(兼任官名)举荐。但所举荐的人如果不称职,举荐的人同罪。”



  仁宗依此而行。



  翌日,都知、押班都来叩头请求取消监军宦官。



  士大夫遂都赞许吕夷简有谋略。



  [冯评译文]



  杀掉一个监军以后,还有其他的监军在,由我罢除,将来一有错失,他们就拿来当借口。不如让他们自己来请求罢除。人称吕夷简有宰相之才,实在没错。可惜他有才干而无度量,如忌妒富弼、李迪(字复古,赵郡人),都只合乎小人的才智。比起古代大臣的风范,相差得太远。



  李迪与吕夷简同任宰相。李迪曾经规划事情,而吕夷简觉得自己不如他。有人说:“李柬(李迪的儿子)考虑事情更胜过他的父亲。”吕夷简就告诉李迪说:“令郎柬的才智可以



  好好借重。”于是禀奏天子命李柬为两浙提刑(掌管诉讼、刑狱的官吏)。李迪父子都很高兴。



  李柬赴任以后,不能再凡事提醒。李迪年老健忘,因而被免除宰相之职。李迪才发现这正是吕夷简的阴谋。



  194、王守仁



  【原文】



  阳明即擒逆濠,囚于浙省。时武庙南幸,驻跸留都。中官诱令阳明释濠还江西。[边批:此何事,乃可戏乎?]俟圣驾亲征擒获,差二中贵至浙省谕旨。阳明责中官具领状,中官惧,事遂寝。



  [冯述评]



  杨继宗知嘉兴日,内臣往来,百方索赂,宗曰:“诺。”出牒取库金,送与太监买布绢入馈,因索印券附卷归案,以便他日磨勘,内臣咋舌不敢受。事亦类此。



  江彬等忌守仁功,流言谓“守仁始与濠同谋,已闻天兵下征,乃擒濠自脱”,欲并擒守仁自为功。[边批:天理人心何在?]守仁与张永计,谓“将顺天意,犹可挽回万一;苟逆而抗之,徒激群小之怒”,乃以濠付永,再上捷音,归功总督军门,以止上江西之行,而称病净慈寺。永归,极称守仁之忠及让功避祸之意,上悟,乃免。



  [冯述评]



  阳明于宁藩一事,至今犹有疑者。因宸濠密书至京,欲用其私人为巡抚,书中有“王守仁亦可”之语,不知此语有故。因阳明平日不露圭角,未尝显与濠忤。濠但慕阳明之才而未知其心,故犹冀招而用之,与阳明何与焉?当阳明差汀赣巡抚时,汀赣尚未用兵,阳明即上疏言:“臣据江西上流,江西连岁盗起,乞假臣提督军务之权,以便行事。”而大司马王晋溪覆奏:“给与旗牌,大小贼情,悉听王某随机抚剿。”阳明又取道于丰城,盖此时逆濠反形已具,二公潜为之计,庙堂方略,已预定矣。濠既反,地方上变告,犹不敢斥言,止称“宁府”。独阳明上疏闻称“宸濠”,即此便见阳明心事。



  【译文】



  王守仁逮捕了叛逆朱宸濠后,将他囚禁在浙江。适逢武宗南巡,住在南京。



  宦官要王守仁把朱宸濠放回江西,让天子亲征逮捕,以便提高皇帝声望,就派两个宦官到浙江来口头暗示皇帝旨意。王守仁便要求宦官要准备提领囚犯的书面文书,签字画押。宦官担心将来获罪,才放弃原先的想法。



  [冯评译文]



  杨继宗(明·阳城人,字承芳)任嘉兴太守时,宦官来往都要百般索取贿赂。杨继宗有一次就先答应下来,再发公文领取公库金,送给太监买布绢入宫,并要太监在提券上加印,附在卷宗后面归档,以便日后审查,太监因而吓得不敢接受。



  这件事也和王守仁的做法类似。



  江彬等人忌妒王守仁的功劳,散布谣言说“王守仁最初与朱宸濠同谋,后来听说天子的军队南征,才擒捕朱宸濠以求脱罪”,他们还想逮捕王守仁,以做为自己的功劳。



  王守仁与张永计议,认为顺天意而行,还有多少有点挽回的机会;如果硬要抵抗,只会激起小人的愤怒。于是就把朱宸濠交给张永,再向上报告胜利的消息。把功劳于总督军门,借以阻止皇帝再到江西,而自己则称病住在净慈寺。



  张永回京后,极力称赞王守仁的忠贞和让功避祸的用意,武宗领悟,王守仁才免得以罪。



  [冯评译文]



  王守仁和朱宸濠的事,至今有人还有疑点,因为朱宸濠曾有密函送到京师,想在叛逆成功后任用他的心腹之人为巡抚,函中有“王守仁也可以”的话,殊不知这句话是有缘故的。因为王守仁平日不露锋芒,不曾公开与朱宸濠作对,朱宸濠只仰慕他的才华,而不知他的心意,所以还希望罗致他,与王守仁并没什么关系。



  当王守仁出任汀赣巡抚时,汀赣一带还未发生战事,王守仁上疏道:“微臣现在据守江西上游,江西连年盗贼横行,请赋予微臣提督军务的权力,以便行事。”



  大司马王晋溪也上奏希望朝廷给他发号施令的旗牌,听他随机抚剿。



  王守仁又取道丰城,因为当时朱宸濠叛逆已明朗化,张永、王晋溪乃私下为王守仁计议。政府的讨贼方略,此时已计划好了。



  朱宸濠起兵造反,地方官上奏叛变之事,还不敢明白地指责朱宸濠是叛逆,而只是称呼“宁府”,[心存观望,可耻!]只有王守仁上疏直指朱宸濠。即以此事而论,便可以看清他的心迹了。



  195、朱胜非



  【原文】



  苗、刘之乱,勤王兵向阙。朱忠靖[胜非]从中调护,六龙反正。有诏以二凶为淮南两路制置使,令将部曲之任。时朝廷幸其速去,其党张达为画计,使请铁券,既朝辞,遂造堂袖札以恳。忠靖顾吏取笔,判奏行给赐,令所属检详故事,如法制造。二凶大喜。明日将朝,郎官傅宿扣漏院白急事,速命延入。宿曰:“昨得堂贴,给赐二将铁券,此非常之典,今可行乎?”忠靖取所持贴,顾执政秉烛同阅。忽顾问曰:“检详故事,曾检得否?”曰:“无可检。”又问:“如法制造,其法如何?”曰:“不知。”又曰:“如此可给乎?”执政皆笑,宿亦笑,曰:“已得之矣。”遂退。



  [冯述评]



  妙在不拒而自止。若腐儒,必出一段道理相格,激成小人之怒;怒而惧,即破例奉之不辞矣!



  【译文】



  宋朝时苗傅、刘正彦叛变,王室有难,勤王的军队不断向京师推进。由朱胜非(蔡州人,字藏一)负责调度。后来苗、刘二人改变心意,皇帝便下诏以苗、刘两人为淮南两路制置使(掌管经画边境军旅之事),命令他们率领部队赴任。



  朝廷正在庆幸时,苗、刘的党羽张逵却为了替两人留后路,请朝廷赐予免死铁券(颁赐给功臣,使本人及后世如有犯罪,以铁券为证而赦罪)。而且就在赴任离京时,以奏帖恳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