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为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老子为道- 第2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功了,可这个人的性格、思维、分别心还是原来的样子,记忆也都没变。如果肉团心能思维、有记忆的话,那被移植后的人,他的性格、思维、记忆不就完全变了吗?不就变成了捐出心脏的那人的吗?这肯定是不存在的,我想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这在科学、医学、生理学上也是讲得通的。我们讲的这个心是思维的心,这个心是代表“我”的,这个心不代表“我”那就不成为“心”了。这就是讲物以人为主体,人应以心为主体,心以“我”为主体,心是代表我的,心即是“我”,“我”即是心,就是这个意思。    
    这里既然讲到“我”,那么“我”又是一个什么意思,什么概念呢?这个“我”有两个“我”,甚至于是三个“我”。这里我只能讲两个:一个“真我”,一个“假我”。一般人会认为这两个词是佛教上的名词,是佛教上的理念。实际上西方的心理学家,还有我国的心理学家,他们已经接受了这种观念,人有一个“真我”和一个“假我”。什么叫“真我”?什么叫“假我”呢?我这里举三个简单的例子。    
    我们小时候吃饭、喝水的时候,将碗捧在手上,不小心将碗掉到地上摔破了。但回头一想,自己当时是怎么将碗摔下去的,这时已经记不清了,想不起来了。其实,这不是有意去摔,而是无意识中摔的。为什么记不起呢?这说明当时“假我”在那里作主,不是“真我”在作主。这个“假我”本身就与“真我”有区别:“真我”知道这个碗不能放手,要捧得稳稳的;而“假我”是六神无主的。有一种说法叫“走神了”。    
    再说丢东西也是这样,几乎每个人都丢过东西,特别是丢贵重物品的时候,丢的那一刹那不记得了,似乎是迷住了似的,糊涂了,走神了,原因就是“真我”不在了,而是“假我”在那里当家作主。这“假我”当家与“真我”当家是相反的,明明将钱包放在那个地方,可走的时候就是不知道带走。如果当时是“真我”在当家的话,那么这样的过失是不会发生的。    
    古人讲:“一失足成千古恨。”一失足,就是指人犯错误,有时候就在一刹那,一个念头出错了,失常了,就犯错误了。实际上一旦大错回头,醒悟了,就会想“我当时怎么那样糊涂呀?”为什么糊涂呢?就是因为那一刹那“真我”没在作主,而是“假我”作主。如果说没有“真我”与“假我”的区别,那么自己做的事为什么会后悔呢?后悔?只有“真我”才后悔,“假我”是不会后悔的。这就说明有两个“我”。当然我这是用比喻的形象来讲这个问题。但我们不能讲用一个“真我”和一个“假我”就能准确地把事物存在的本体说清楚,实际上事物的本体比这个还微妙。只用一个“真我”和“假我”来形象,其实还是不准确,这里只能是这么比喻,让我们大家去体会,去体验这里面还有更深的东西。我所讲的东西都不是本体的东西,都不是准确的东西,我想谁也讲不准确,如果谁能讲得准确,那为什么自古到今还有那么多的争议呢?    
    牛顿是大科学家、物理学家。为什么他的一些理论、定理后来又被怀疑了呢?他讲的那些道理,他发现的那些定理,在当时是非常准确的,但经过时间的推移、后人的研究,发现他的成果也有欠缺的地方。同样,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到现在还是很准确的,但再随着时间的前进、后人的研究,我想也同样会有人提出他的相对论有欠缺的地方。为什么呢?我们现在还只能是相对而言的。       
    


第五部分为道“三观”之观生理现象——观心(2)

    观自在    
    我们讲观心,必须讲到《心经》。《心经》有260多字,其他都不讲,只讲开头三个字“观自在”。《心经》讲到眼、耳、鼻、舌、身、意;色、身、香、味、触、法,实际上都是讲观,也讲到观色,都是衬托讲观自在的。特别是“自在”两个字,大家都是很熟悉的,“自在”这个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间,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应用的频率还不算低。    
    那么“自在”这个词给了我们哪些更深一层的信息呢?也很简单。“自”是自己,“在”是存在,就是自己存在故名自在。其实,自在是一种良好的心态,对待万事万物,对待他人和自己,其价值取向是一个标准,而不是双重标准。有物才有事,有世界才有人类,有他人才有自己。    
    你是“钱”的主人吗?    
    我曾经与一位很有钱的人谈过这个问题,我曾经告诉过他:“你不能认为这些钱是你的,因为你不能为这个钱当家。无论是谁,无论他有多少钱,他都不是这个钱的主人。”他当时“啊?”了一声,意思是他不相信。他认为这钱在他口袋里,存折在他口袋里,银行的户主是他,有谁能拿得走?他并不承认我的观点,也没有理解我的意思。我当时问了他一句话:“你那次生病住院花了那么多的钱,如果你是钱的主人,难道你成心与自己过不去,故意将这些钱送到医院去吗?还要吃那一番医疗的苦?”这时他似乎明白了,会意地笑了笑。    
    有些司机为什么要乖乖地到银行排队交罚款的钱呢?难道他是心甘情愿去交那个钱吗?不是,他肯定不愿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不能当钱的家,钱虽在口袋里,但他当不了钱的家,做不了钱的主人。大家可以细想一下。    
    自己在不在,如果你自己有一个当家作主的位置,有“真我”在那里为你当家,给你出谋划策,那样你就不会犯大错。但如果是“假我”在当家,那就不同了,那样你就会将碗摔在地上,就会丢三落四的,甚至犯错误。有的司机开车出事故,就是在那一刹那间是“假我”在,事后连他自己都不知怎么搞的。有一次我骑自行车摔到河里,爬起来后怎么想也想不起是怎么摔下去的。    
    实际上我们不能讲真的有两个“我”在那里等着。这只是一个意识上的东西,这个“真我”的意识是一个正念。如果一个真我的意识、一个真正主体的意识没有作主,这就不自在了;如果是另外一种杂乱或者邪恶的意识在那里作主的话,那就不同了。这就说明,“我”是一种意识、一种观念,也是一种思维,这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    
    我们要经常观照自己,学会观照自己,如:想自己不犯大错误,想自己堂堂正正地做人,在社会上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空间,有你的地位,有你的权,有你的势,有你的利,有你的名,还有一个好的家庭,等等。    
    你必须先看看,在你的这个空间里是谁在当家,是“真我”还是“假我”。如果是“真我”在当家,那你的空间肯定是一片光明的,是对社会有益的空间;如果是“假我”当家,那么你的空间肯定是对社会有妨害的,那么社会是不欢迎你的这个空间的。所以我们要时时观照自己在不在,不然就会天天摔碗,天天发脾气,那总不行吧?这里讲观心,主要还是如何去观照,要天天观照,时时观照,分分秒秒地观照。    
    


第五部分为道“三观”之用正念观照自己—观静(1)

    内动为静    
    静也要观,人们常讲在动态中观察,那静怎么观呢?实际上大动为静,何为大动呢?如地球,在人的意识中没动,而是静的,实际上大家都知道地球在转,而且转速是很高的。地球速度比那足球飞速转动的速度要快得多吧,并且它的体积那么大,而我们并未感觉它在动。所以这就是一种大动为静的实例。当然也因地球太大而人太渺小了,这样一个大反差,反差中间便能显示出一种真静。    
    既然静就是在动,那当然就能观察到。实际有两个动,一是内动,一是外动。    
    内动,前两天讲了一个气息,在“息”的阶段它有气在运行,在身体内部运行,似乎有一种物质运载着气,调动八万四千毛孔来呼吸而进入禅定阶段。实际上不仅仅是气在周身扩散、运行,而是它有一个气脉,有脉络,或通过经络,或一种有规律的运行。大地有地脉,山有山脉,血有血脉,气也有气脉,脉就是动的通道。血在血脉中运行,这就是血在动;气也是在气脉中运动,但它们都到了一种高度的静中。    
    练气功的人,气走脏腑为小周天,大周天走经络。周天就是一个循环,凡是练气功的人练到一定时候,他都知道何时是小周天,何时是大周天,这些他都清楚。既然练到了这个程度,是周天在里面运作,那就不只是气了,而多半是意在行走。这时气就不是主体了,而是意念为主体;不是气在行而是意在行,这是动,而且是大动。    
    其实人的体内也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所以这也是大静。我们学习之余、工作之余,花一点时间静坐一会,这种静没费多大的功夫,但就是这种静对我们也是有益处的。最起码在静中得到一种休息,可以消除疲劳,解除一些小的烦恼,这样头脑就会更清醒,这就是一种好处,这就是一种受益。如果我们每天都能坚持静坐十几分钟或半个小时,就会对我们的身心有很大的好处,这种利益是非常现实的。如果我们能真正去练这个静的话,观这个静的话,那么受益就相当深了。    
    静,其实就是生命力的大本营,生命力的后勤部,是人身精、气、神的总司令部。这个静的境界达到了一定功夫时,精、气、神就在一种正常的运作之中。人在浮躁时,在烦恼时,在七情六欲非常炙盛之时就不是静,精、气、神不是得增益,而是受到伤害。如怒伤肝,有时生气、发脾气就会觉得很累,有时气都喘不过来。为什么每天我们静坐十几分钟就会全身舒畅?原因就是因为你的精、气、神得到了休息,得到了补充。这是讲到内动。    
    


第五部分为道“三观”之用正念观照自己—观静(2)

    外动是一种活力    
    外动,就在我们生活、工作、学习中,在种种的活动中间,都是动。但这个动中也有静。这种静是什么呢?如现在佛教中有一种“生活禅”,河北柏林禅寺每年举办“生活禅夏令营”,报名的大学生近千人,现已连续十届了。何谓“生活禅”?就是在生活中参禅,在参禅中生活,这好像不好理解。有人讲参禅不就是坐禅吗?坐禅不就是坐在房间里,或坐在什么地方静坐不动吗?那我在学习和工作时怎么去参禅呢?这就是在动中得静的奥妙所在。    
    古代好多文人在看书、写字时,有人端年糕给他吃,结果他将年糕沾上墨汁吃下去了,他是在动吗?他在动,但这是一种专心一意的动。专心一意就是静,是静中之动。因为他在学、在思维。这样的事好多,许多热爱自身工作的科学家都闹过同样的笑话。例如瓦特,在新婚之日将新娘给丢了。有人会问他是不是不喜欢新娘?不是。是因为他不在动中,他在静中,静在他的事业上,静在他的思维中间。如围棋泰斗吴清源,他的朋友把他拉去看赛马。在那种喧哗的场所,他不是看赛马,而是望着天上的星星,联想到围棋的变化,他这就是在动中得静。毛泽东在马路的路灯下看书,他也是在动中得静。    
    如果你真正想成就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