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为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老子为道- 第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必须会损才会益。在损的同时才能受益,总不可能搬一个新家,而一些旧东西和垃圾也舍不得丢掉。所以有些东西当损则损,这损还要主动地去损,积极地去损,乐观地去损。而不是被动地损,消极地损,盲目地损。如果是被动地损就不知如何损,还可能将优的东西也“损”掉了;消极地去损是很无奈的,不得不损,不是出自内心的,很不愿意的;盲目地损,那更不好,那样连自己的优点、缺点也分不清了,好与坏、新与旧都不能辨明了。如果我们积极地去损,那么就会积极地回报社会。    
    日 1恒星年    等于 365.25636日    
     1回归年    等于  365.2422恒星日    
     1平太阳日 等于  1恒星日又3分56。56秒    
     1标准秒    等于  原子跃迁震荡9192631770周时    
    损 虚度年华      等于  自我打折    
     贪图私利   —— 社会空间中自我压缩    
     执著偏见   ——  真知逃逸    
     杂务冗繁    ——  正业荒废    
    如一位商人,赚了不少钱,他想,我天天都在赚钱,在赢利。可又有多少人在这个消费链中,在为“我”的赢利创造条件,花出他的一份辛苦钱?在服务链中,有多少人在为“我”的赢利提供服务?甚至有人为之亏损,有人作出了付出?我们每天都受益,这个益实际上包含了多少人在损。有的人在小受益,而你是大益,但还有多少人在损,才换来了你的益呢?如果明白这个道理,一定会这样想:“我有了大益,我必须大损,我必须回报社会,如果我不回报社会,我也到顶了”。许多大富豪、大富商都在大量地为社会公益事业,为环保事业、希望工程、弘扬传统文化无私捐款。    
    再如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古迹,如敦煌莫高窟、乐山大佛等人文遗迹,是国家投资的吗?不是,都是老百姓,是那些有善心的人捐款、上功德。几百年几千年以后,冥冥之中还在享受着这份功德呀。为什么?后人在欣赏这份文化遗产的时候,实际功德簿上有他们的名字,因为他们为此付出了。    
    我们不去买假冒商品,出门打的也不坐黑车,这样我们在购物、打的时就间接地上税了。如果买黑货,坐黑车,我们给了钱,他却不去上税,这样我们间接地也在逃税,我对社会这一点小贡献也没作到,心里不难受吗?我们生活在这么好的环境里,也要想想怎样为社会作一点应有的奉献,出一份微力。如果我们只想到受益而不去损,不为社会作一点贡献,那有什么价值呢?于心何安呢?我们必须了解这个道理,知识也是这样,商人的企业回报社会作公益事业,此益来自于彼损,先损以获取更大的益,再来回报于社会,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第一部分为道“损益法”之为道的超越——日损(2)

    群龙无首的心态    
    我们所讲的求学也是这样。你把以前学过的东西整理一下,那些已经很熟的东西,也就自自然然地损去了。特别是搞学术的人,他们根本不为花钱的事伤脑筋,即使逛逛商场,也根本不知那些商品的品牌,为什么呢?因这些都是杂事,搞学术的人不需了解这些不必要的杂务,这些杂务、杂念在他们看来都是要损的东西。    
    《易经》里有句:“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其意是一群龙,仔细观察,不论多么刚健勇猛,却没有争强好胜的。在人际关系中间也是这样,有些人精明强干,但他从来不出风头,从不去争强好胜,所以就能与其他人平等共存,和睦相处。像作学问的人,学问高深的人,他们都很谦恭,像北大的老校长陈佳洱,好几次我遇见他,他都是手提一个方便袋,里面装几本书,步行走向那栋红色的办公楼。他是北京大学的老校长,也是中科院的院士。而他却是那么平常,不认识他的人,还会认为这是一个普通老头呢。    
    北大著名的王选教授,他是科学院、工程院两院的院士,别人拿一个院士就相当的了不起了。他可以说是当代的毕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他把铅字改成方正排版系统。但你看到他时,实实在在很平常、很朴素的一个人。当代的围棋泰斗吴清源老先生,对人鞠躬是九十度,是那么的谦恭。为什么他们身上骄气、俗气没有了?因为他们都将那些骄气、俗气和虚荣心都损去了,把真正的那个“假我”也损去了,超越自我了,得到真我了。    
    宥坐之器的启示    
    这里我再引用一则典故吧:《荀子·宥坐》中讲了这么一则故事:一天,孔子到鲁桓公庙参观,对一个倾斜的器皿发生了兴趣,于是问守庙的人说:“这是什么器皿呢?”    
    守庙的人说:“这就是宥坐之器”。“宥坐”是作为座右铭而自警的意思。    
    孔子说:“我听说过:宥坐之器,里面空虚了就倾斜,东西盛得适中了就端正;东西盛得盈满了就倾覆。”    
    孔子又回头对学生们说:“你们给它注水。”    
    学生们取来了水,向里面注。水注得正适中时,器皿端正地立着;再注,盈满时它就倾覆,里面的水全溢了出来;水倒空时,它又呈倾斜状。    
    孔子叹息说:“哪有盈满了而不颠覆的呢?”    
    子路当即请教孔子:“学生请问保持盈满也有一定的道术吗?”    
    孔子说:“聪明圣智,就用愚昧来持守(大智若愚);功盖天下,就用谦让来持守(大功若疚);勇力盖世,就用怯懦来持守(大勇若怯);富有四海,就用俭约来持守(大富若俭)。”这便是所谓至益而又减损的道理。    
    


第一部分为道“损益法”之为道的升华—无不为

     “无为”而“无不为”    
    前面一再强调了“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规则,顺应社会潮流,对他人有益的事,这些都要有为,应该积极有为;而对于破坏自然,破坏环境,污染环境,妨害社会,危害他人就不能为,这种不为就是无为。无不为,不是无法无天,胡作非为。这个必须搞明白,不能错误地认为无不为,无所不为,我可以无法无天,胡作非为了,这就是强词夺理。别人一问,还回答说是老子说的,是圣人教我们的。那还了得,那不把老子气活了吗?所以我们对“无不为”要用正思维去理解。任何问题,都有正的一面,负的一面,从负面理解就是无法无天的“无所不为”了,这当然是错误的。所以首先必须顺其自然。    
    有一位哲学家到大街上去补鞋,他的鞋已经是补了又补了。补鞋的师傅说:“你这双鞋早该换了,你是位学者,不是没钱呀,怎么不换一双新鞋呢?”哲学家说:“我习惯了,别的鞋我都不习惯”。修鞋师傅说:“你这人真怪。如果我像你就没有饭吃了,我什么人都习惯,不管什么样的鞋我都补”。哲学家一听,对呀,怎么我研究哲学却不懂哲学?这说明,这位哲学家是在“有为”,执着于自己的习惯。而补鞋的人不懂哲学,他是一种“无为”,他什么人的鞋都补,而且不管怎样破的鞋都能补,这不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吗?    
    哲学家懂的是哲理,而他却执着自己的习惯,这就不能顺其自然了。本来就应该自然一点,潇洒一点,不能执着于一双破鞋,而且对别的鞋还不习惯。所以他不自在,不自在就不是“无不为”的境界,而是“无能为”、“无法为”的尬尴。无不为的境界,才是自在的境界。    
    正知识上升到一定的自在境界,就是无所不为的境界,就没有分别心了。那个补鞋的就没有分别心,他生活得很好,这也是一种生存法则,是一种“无为无不为”的生存法则。哲学家的生存法则是把自己束缚在一双鞋子的习气里面,这就是“有为”了。这里还靠自己去理解。    
    这大题里讲到了日益、日损、无不为、益中有损、损中有益,这样才能得自在,得了自在就能无不为,得了大自在,就能无所不为。    
    


第一部分为道“三重景”之为道要有的放矢——知

    射中“知”的靶    
    先从字形上来看“知”字,它的左边是“矢”字,在古代是指箭。右边是一个“口”字,相当于一个靶心,意思是前面所讲的“正知识。”    
    什么是知识,它是从哪里来的呢?真正的知识是从观察自然现象中得来的,而不是坐在家里想当然的,无中生有的。如伏羲作八卦:“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这就是很典型的观察,而观察必须准确、全面、客观,不能象盲人摸象那样,摸到大腿就说是柱子,摸到肚子就说是一堵墙,这就是一种片面的,当然也是盲目的,不准确、不全面也不客观的。    
    所以说,射箭最起码是不能脱靶。左边一支箭,右边一个靶子,这就是知,知识来之不易,其原因就是必须中靶,射准,射中靶心,瞄准目标(的)了才能放箭。意思是说,观察事物要获得这方面的知识,你必须获得的是“正知识”,而不是“假知识”,虚伪的知识,片面的知识,不把假相看成是真的。    
    我们理解知识的本意,应从这方面去下功夫,去理解这个“知”与“真知”。    
    求“真知”    
    “真知”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真理,理是在知识的基础上上升的,没有知识又何来的真理呢?理是什么?必须有很多的知识为基础,如果你的知识面小了,就会“理不清,剪还乱”。是不是这个道理呢?反之,你有了真本事,理起来就会得心应手。这也是一个真知的问题。    
    真知要以什么为标准呢?上个世纪80年代有一个大辩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何谓实践?就是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分析和运用。自然规律也就是事物本来的面目。自然的本身,就是事物的本身,就是实践的本身,它就是检验真知的唯一标准。    
    我们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求得真“知”。要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到实践中去求得知识,那要怎么去求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自然现象,看自然的真实面目;透过社会现象,看社会的发展规律;透过人生的现象,看人生的真谛。这样得来的就是“真知”。    
    关于知,就是知识的积累,有知就有识。你知道了这个东西,必须还要去认识。认识就是分辨、理解,然后再上升为理论,真知上升为理论就是真理。对于“知”,就从这几方面去了解它。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我想应该是随处可见。我们获得知识,第一不能脱靶,知的本身就告诉我们它有一个靶子在那个地方,还给了我们一支箭,我们拿了这支箭就必须要射准。第二我们必须善用真知,反映事物本来的面目。第三,知识是从自然现象中来的。要观察准确、全面、客观、细致。第四,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求得真知。我看“知”就是从这四方面去看的,这样才能看清,看真,看实,看好。    
    《荀子·劝学》中说:“君子的学问,进入到耳朵,明通在内心,灌注在全身,表现在行动。端端庄庄地说话,和和缓缓地行动,都可以作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