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发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正在发育- 第2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简直被他们的回答弄糊涂了。    
    ——看得我哈哈大笑,她就气鼓鼓地说:“笑什么?写得不好是吧?”我就赶紧说:“写得好。就这样写。”写什么,怎么写,我完全不干涉,只要求字数,每篇600字左右。这是初中毕业生的要求,当时骗她,说每篇作文都要写600字,不然就不能及格。我有个偏见,认为一个畏惧字数的写作者,根本就没有学会流畅地表达。三年级,同学们都开始写作文时,她才发现,老师念范文,总是没有她,因为写得实在太长了。寒假里一篇作文写完了一本作文本。    
    孩子的潜力,如果肯挖掘,方法也正确的话,那实在是叫人吃惊的。当然如果自己不懂行,就不要瞎指导,放开了让他自己写吧!他会写得更好!    
    不过,写作是非常微妙的事情,技术上的东西,在这个孩子身上适用,在那个孩子身上未必有用。也和孩子的个性,思维的习惯,文章的内容有关系。总之,根本不是市面上那些“作文指导”上,几筋几条写作要领,能够解决问题的。当然我认为也跟写作者的悟性和是否配合有关。写作的大原则是有的,但细微的技术,要自己在写作的实践中领悟。不亲自练过,别人说得再好,也是耳旁风。    
    三天下无书不可读    
    “我是个作家了吗?好象半人半鬼算个作家了。现在我经常把裤子穿反成了我们学校独特的风景线,深秋了还穿了一双凉鞋滴答滴答地跑,头发嚓拉嚓拉地撒了一脸,披得像个女巫。别看我在学校里是“往来无鸿儒,谈笑有白丁”。但我一回家就判若两人,最不愿意做的一件事就是出门,每当爸爸妈妈让我上街,或者当“三陪”陪吃饭,陪聊天,陪恭维时,我就求爷爷告奶奶哭爹喊娘大喊大闹表示我心中的愤怒。”(选自方舟的〈正在发育〉自序)这段话写了她不喜欢参加社交,也就是她说的“三陪”,宁愿留在家里看书。其中“往来”一句,有个北大毕业的资深记者,硬是不相信小学三年级学生,能写出这样的话来。因为她不仅要知道古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还要弄懂它的意思,还要反其义而用,达到幽默效果。其实,这段话出自初中语文课本,方舟没书看的时候,就把初中课本里感兴趣的内容看了一遍。    
    方舟在五岁,也就是入学之前,就能够阅读全无图画通俗易懂的成人书籍了。小学一年级时,发了新课本,我骑车带她回家,20分钟的路,她等不及,就坐在自行车后面,把〈小雨沙沙〉看完了。二年级的时候,到图书室借了本〈小小说〉,比较薄,100多页,准备暑假的时候看,我到书架上找别的书,她就蹲在墙角看起来,等我回来填借书单。她说:“还了吧,我已经看完了。”那时我才知道,她的阅读速度奇快,跟我已经不相上下了。有一次,她的堂姐,是个高中生,跟她一起看书,过了一会,姐姐就跑过来了。我说:“怎么不看了?”她说:“她看书太快了!”    
    有时候,带她上街,真是很烦心。她会找个塑料袋,装上两三本奇厚奇重的书。自己又嫌重不肯拎。在街上,只要有坐下来,甚至站下来的机会,她一定把书掏出来。所以每次出门,我都会说:“不想拎就别带!”如果从书店里买了新书,她就不允许再逛其他店了,不停地嘟哝:“回家吧?”急着看新书。出去吃早点,一点点等候的时间,她也会在肮脏的饭桌上看书。样子十分夸张,我讽刺为“刻苦秀”,带有表演性质。厕所也是她最经常使用的看书场所,我家的书,一经她看过,多半被水气泡涨,有本极厚的《幽默大全》,涨得像个法国大面包。因为她看书太快,所以买书也要选择,衡量一下收入和支出,她比较小的时候,我们经常是在书店里逛了半晌,结果两手空空地出来,她在书店门口,就哭起来了,站着不走。我一看,慌了,赶紧折返回去,买她挑中的书。后来我的电脑上网,经常在网上下载免费图书,买书就不再构成挠头的问题了。她在网上看书,更是练得快马加鞭一目十行,半个小时就可以看五六万字。


《正在发育》 社会课上的中国光荣传统(2)

    从来没有见过她用大块完整的时间看书,也没有见过她坐在桌子前正儿八经地看过书。看书,对她来说,是自然和习惯,在父母眼里,已经成为要纠正的坏习惯了。    
    上小学之前,我确认她对纯粹的儿童读物,丧失了阅读兴趣,就收了几个口袋的儿童书,全部送给低龄儿童了。凡是书,我家有的,全部对她开放,从来不分儿童书和成人书。有一次,在北京的书市买书,她见到一位女作家的书,因为她来过我家,所以方舟看着眼熟,一把就抽出来,卖书的爷爷赶紧夺了回去:“小朋友,这书不是你看的(其中有儿童不宜的性描写),你买这个吧(儿童图画书)”方舟悄悄地说:“有什么了不起?我早就看过了(指女作家的书)”坐火车的时候,更是带着一堆大部头,许多人看到这么一个小人,看那种大人也未必看得进去的书,无不感到惊奇。    
    她的阅读能力是怎么培养的,这个我实在无法说清。看书这种事情,似乎是越看越爱看,越不看就越不爱看。其实我自己很浮躁,看不进去书,也不怎么爱看书,所以我疑心她的阅读量,现在已经超过我了。    
    看哪些书呢?我觉得天下无书不可读,惟独不看作文选。    
    很多人说:“方舟你这么小就写书,一定看了很多作文选吧?”这纯粹是误会。作文选之类,在我家是禁书,不许她看。这样做很极端,未必可取。但我们想证明:不看作文选,不仅能写出好作文,宽宽绰绰地应付考试,而且能著述立说。只看满分作文,金牌作文,获奖作文,对孩子写作有害无益。那些作文经过十几年的近亲繁殖和僵化定式,已经严重畸形了。为了应考,看个几本就足够了。    
    换个思路,是这样解释的:看的书,显然要比自己的写作水平高。尽看100分作文,只能写70分作文;尽看70分作文,只能写40分作文;想写100分作文,那就必须往更高更深的层次看。    
    别的学科,也是如此。某方面拔尖的人,这个方面的知识储备和训练强度,都大于一般的人,天才也不能例外。    
    什么样的书给孩子看最好?这个我实在不能够推荐。只能列举一些她看过的书的名称:〈中外幽默大全〉〈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马克。吐温幽默作品选〉〈三毛作品选〉〈张爱玲全集〉〈刘镛文集〉〈红楼梦〉〈西游记〉〈看上去很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鲜血梅花〉〈池莉精品集〉〈走出女儿国〉〈黑镜头〉〈周恩来传〉〈废都〉〈百年孤独〉〈挪威的森林〉〈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大唐双龙传〉〈潘金莲的前生今世〉〈母猪女郎〉〈唐诗三百首〉〈围城〉〈少年维特的烦恼〉〈一段浪漫史〉〈娶个外国女人做太太〉〈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话全集〉〈聊斋志异(白话本)〉〈姓名学〉〈小妖的网〉〈大浴女〉〈血与铁〉〈酒国〉〈花季雨季〉〈小吃巧吃名吃〉〈上下五千年〉……    
    她看的书非常杂,主要是凭兴趣,或者是当代热卖的图书,不会逼着她看那些看不进去的所谓经典名著。名人传记,测字算命,流行杂志,卡通漫画,爱看什么就看什么,当然对她来说,还是以文学作品为多。其他孩子,千万不要比着方舟的兴趣买书。总之多看书没有坏处,这才是提高鉴赏和判断力,抵制不良读物治本的办法。何况人的知识,绝大部分是通过间接经验,也就是读书得来的。    
    不少的家长认为,孩子功课紧,少看闲书为妙。但是越到高年级,就越能显出害处了。仅靠学课本,特别是语文,完全不能应付越来越开放的考题了。现在就连小学考试,非课本知识的比例也在逐渐加大。有一次考试,填词“脍炙人口”,全班只有方舟一个人做出来了。我可以保证地说:在整个小学阶段,方舟的语文成绩在班里是数一数二的。这足以证明,看“闲书”,丝毫没影响到她的成绩。何况,以她奇快的阅读速度,看书不会占用太多的时间。    
    倒是她自己写的书,她翻了翻插图,就再也没看过第二眼了。    
    四早熟的苹果好卖    
    有人问方舟:“你是不是早熟?早熟到底好不好啊?”    
    她说:“我百分之一百二十地早熟。早熟的苹果好卖。”    
    有人问方舟:“你这么早熟,会不会早恋啊?”    
    她说:“会啊会啊!我都早恋好几回了。”    
    她这样回答,我有点意外。因为我一直避讳承认和试图否认她是早熟的。孩子发育早,不管是指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对大人来说,好象都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在很多人眼里,代表着不好的发展方向:早熟等于早恋等于早衰,对于女孩子来说,还意味着早早地接触不该接触的东西,早早地知道不该知道的事情,早早地考虑不该她操心的事情,早早地变得不可爱不天真不纯洁不听话了。早熟,似乎还是拔苗助长的恶果和江郎才尽的前奏。总之,既然冠以“早熟”“催熟”的名称,那一定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反季节“农作物”,注定要收获扭曲变态并不美味的瓜果。    
    我从来没有觉得她早熟,在大人眼里,孩子再怎么成熟老道,到底是个小孩子。但经过旁人无数次的提醒,包括不很中听的批评言论,网上的“板砖”,甚至直言方舟和她妈妈是神经病。我这才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方舟是不是走得太远了?熟都熟了,俗话说“生米都煮成熟饭了”,再去“返青”或者“回炉”,只怕是不可能了吧?    
    我自己,是晚熟的例子。我们这个年龄的人,都有这个体会,大人刻意地向小孩子隐瞒实情:“这事你不要问,长大了自然会知道了。”“大人说话,小孩子不要插嘴。”于是在懵懂中稀里糊涂地长大了。但我自己的青少年阶段,并没有因为无知而变得纯洁起来,反而是吃了不少的教训,如此晚熟,似乎也未能阻止早恋的发生。既然晚熟,在我自己的身上,没见到良善的结果,所以我对“早熟”的看法,在没有孩子之前,就很坚定了:要是我有了孩子,绝不对他欺瞒任何事情!    
    要是知情权给了孩子,他就会迅速成熟,其实就是这么回事!    
    中国的传统里,一向非常畏惧孩子成熟。我想有四个方面的原因吧。    
    一是出于非常自私而无用的考虑——天真的孩子,观赏性要强些,又因为无知,能说出些逗乐的言论,叫人开心。    
    二是相信一些奇怪的辩证法。比如:“小时了了(聪明),大未必佳。”“大器晚成”等等。有个人对我说:“你的孩子完啦,从此失去简单的快乐,思考不适当的问题。直到和所有的同龄人再无共同言语。结果不是郁闷反叛就是无情孤独地过一生。如果不信,这是一个20年的赌约,走着瞧。”这些说法,都建立在不确定的蛮横判断上。早慧的孩子,长大了平庸,当然是可能的。但是小时不了了,长大一定佳吗?小时了了,长大一定不佳吗?他又是如何断定,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