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她换好衣服后,习惯性地赞美道:“好漂亮,就像要参加舞会的白雪公主。”
珍尼弗笑逐颜开:“谢谢。不过,我不是参加舞会,而是参加BBQ(烧烤聚会)。今天,我爸爸要请他的部分Internship(实习员工)到家里来BBQ(烧烤聚会)。”
“是你爸爸要求你必须参加的吗?”
“不,他从来不会要求我必须做什么,”珍尼弗说,“只不过,我喜欢和那些叔叔阿姨们在一起玩,我是自愿的,跟他们在一起很有意思。而且,我爸爸妈妈还有我爷爷,他们都很乐意我和他们交朋友。”
珍尼弗一边和我说话,一边从桌上拿起她的名片夹,仔细地打开来并检查了里面的名片数量,然后才把名片夹很小心地放进裙子前边的小口袋中。
下午3点,这幢豪宅中最有威信的主人——理查德•;阿瑟先生带着他的Internship来了,大约有近百人。他们下了车,朝屋里走来时,9岁的珍尼弗便在门口招手﹐对他们大喊“Hello”。美国西部的阳光灿烂地照在这个热情的小姑娘的身上,简直可爱极了。
晚上,回到自己的小卧室,打开互联网,用“名片+孩子”作关键词搜索了一下,终于找出了以下一些说明——通常,美国的父母们都有给小孩子印制名片的习惯,为的是让孩子尽早学会各种社交礼节。但在一般的情况下,由于小孩子的交游程度有限,这种名片一般只在赠送礼品时用一下。名片上应写孩子的全名,爱称和绰号不能使用。孩子的名片比成人名片的规格小,年龄越小,名片也越小。男孩年满18岁,可在姓名前加上“先生”的字样。女孩子年满13岁,可在姓名前冠以“小姐”。
关上电脑,我想起了10年前。
那时我26岁,研究生刚刚毕业,被分配到一家大型单位上班。而上班的头一件事,便是单位的头儿将我们这一群愣头愣脑的研究生和大本生们叫到一起搞培训,培训的内容也是极其简单:怎么样与陌生人交换名片,与人握手的姿势应该怎么样,什么样的场合该穿什么样的衣服,以及其它的一些基本的礼仪礼节等等。
当我在电话里无意中把单位培训的内容讲给我的早年就留学美国的小学同学玛丽听时,大西洋对岸的她幽幽地叹了口气,说:“中国的教育方式太落伍了。这么小儿科的事情,早在儿童时期就应该学会的。”
可能是出于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观念吧,我当时十分反感,冲着玛丽叫道:“就是因为这些事情简单,所以没有必要早早地打基础,浪费时间天天来研究它。你看看,我才花了半天时间学习,不也全会了吗?!玛丽呀,你中洋鬼子的毒太深了!改了个老外的名字也就罢了,还拿了绿卡,变成了假洋鬼子,连思维也变了,看不起中国人了!”
玛丽沉默了足足有一分钟,便无声地挂上了电话。
可能是彼此感觉心与心之间的距离隔得实在太远,从此,我和玛丽再也没有通过电话。这种状况至今起一直维持了10年。
难道是我错了吗?有时,我也会去想这个问题,但总是找不到答案。现在,猛一回首,却发现:错的果然是我。
在中国,除了上班一族因为业务需要才会考虑给自己印制名片外,几乎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想起给自家小孩子也来一盒名片!
中国人的思维里似乎从来就没有考虑过孩子的社交能力也需要从小就进行培育!甚至连我这个硕士研究生也从来不会有这种念头,更不会去有意给小孩子灌输各种礼仪礼节,包括印制名片。在大人们看来,礼仪礼节对小孩子们来说,还是很严肃、很遥远的,等他们将来长大了,自然会水到渠成地明白的。
遥想起远在大洋彼岸的我的9岁的儿子小宝,在今天以前,我还一直认为他很优秀,甚至是完美无缺的,因为他学习成绩好,听话,除了见着生人脸红、不爱见陌生人、在公共场合不爱或者说不敢说话外,几乎找不出什么缺点。而且,出于母爱的自私本能,我一直认为,孩子害羞不是错。等他年龄大些了,自然就好了。
当然,也有一回,由于儿子得了全市三好学生奖,他的班主任老师让他上台领奖并当着全校师生的面作自我介绍时,这小子死活都不肯上去,最后被老师强行推上了台后,他只好低着头站在台上,嘴巴闭得铁紧,教师一再催促他发言,他竟然吓得几乎要尿裤子——这哪里是领奖,活脱脱是文革中挨批的典型场景。
过后,我和丈夫都把儿子这事当作笑谈,却并不以为是儿子的缺点。
现在,想想儿子,再对比一下和他年龄相等的珍尼弗,甚至比儿子还小6岁的罗里和年纪更小的菲比;一边是木讷,一边是对陌生人的应付自如如鱼得水,特别是罗里掏名片时的骄傲的姿势和阳光下招手迎客的珍尼弗!
我不由深深地震憾了——我感觉到,阿瑟家族的聪明,并不是因为他们家庭的富裕,其中更多的是教育的不同,心智开发和启蒙的不同。
也许,我应当往北京打个电话,和我的丈夫大伟一起,重新探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也许,我还应当给玛丽打个电话,为十年前的我的愚昧,向她道个歉——
我思索了很久,却发现自己想得越多,脑袋里反而越凌乱。我拍了拍脑门后,在日记本上记下了今天的最后一句话:
千年来就素有礼仪之邦称谓的中国,为什么她的臣民们对孩子的教育反而不如老美强?
解析
为了让孩子尽早学会并适应各种社交礼节,给小孩印制名片只不过是美国家长尽力满足孩子社交中基本需要的一项,家长们甚至会特地给幼小的孩子订做一套西装,期许他们在社交圈中有良好的表现。
点评
并不是只有虎门才出虎子,只不过是狗们从不拿自己的儿女们当老虎训练,所以,出来的仍然是犬子。
第一章蹲下你的身子 2004。3。12
昨天早晨,发生了一件令我很气愤的事情。
那时,我正在帮泰勒太太按家里成员的习惯摆放早餐。小罗里大概是饿了,第一个跑进餐厅:“早上好,中国来得Ailin小姐,还有令我开心的泰勒太太!”
只见泰勒太太嘴里一边说着“哦,我们的小勇士”,一边像一只被射门员重重踢起地皮球一样,呼啸着越过我的身边,“滚”到了罗里面前,蹲下身子并用双手拢住罗里的肩膀!“看见你真的很开心!看样子你睡得很不错!”
这情景太恐怖了!
看着她那滑稽的样子,我强忍住没有笑出声!嗨,我以为奴才一词出自中国,看来美国也有啊。
“早上好,罗里!”我走过去,面带微笑,礼貌性地和这个小“东家”握握手,眼睛斜视着泰勒太太!
看看吧,美国佬,这就叫“气节”!这就叫“长幼有别”!
没想到蹲在我和罗里脚边的“大皮球”——那个泰勒太太仰起头对我大叫:“哦!Ailin,请蹲下来说话,是的,要蹲下来!你这么高大,会让孩子不舒服的!”
啊!这什么道理?我可没你这“皮球”高大,怎能让孩子不舒服?虽然我不乐意,但条件反射还是让我蹲了下来,我告诉自己:先给这家伙一个面子,谁让她是阿瑟家族信任、宠爱的老佣人呢?更何况罗里还是我的小东家——这毕竟是美国啊。
看见我“艰难”地蹲下去,泰勒太太呵呵笑起来:“哦!Ailin,来吧,像我一样:双脚要踏实地蹲稳,身子不要像摆钟一样左右摇晃;哦,看孩子的眼神一定要温和、慈爱;和他说话的语调要尽量柔和、自然和充满亲和力;绝不能让我们的宝贝们感到半点惊慌、委屈和恐惧。”
她笑眯眯地看着罗里,接着对我说:“对,只有这样,你才可以和孩子说话。哦!你做的很好,保持现在这个样子!好极了!你只有达到这样的高度——眼睛和他平视了,孩子才会感到踏实、快乐和受到了足够的尊重。”
这个蠢货!真是滑稽、可笑!她竟然这样“操练”我!要我跟着她的样子,学习怎样蹲下来和罗里这样的小孩子说话。
十足的奴才,要我和这些屁事不懂的孩子讲平等?!讲尊重?!讲权利?!
要知道,在美国,除了劳动分工和职务不同,所有人的人格都是平等的!亏这女人还是美国土著!
早餐结束后,看看左右无人,我便质问这个口若悬河的胖女人:“为什么要这样?”
“想想看,当我们面对一个高大的家伙时,不管是和他说话还是注视他的表情,都要仰视。到后来,我们得到的就是:头晕脑涨、脖子酸痛。而那个家伙,会使我们心理上有很强烈的压抑感,和同样强烈的仰人鼻息的感觉存在。Ailin,假若你面对这样的家伙,你没有同感吗?”她微笑着向我解释,“同理,你笔挺的身姿会给孩子的心理上留下自卑的阴影,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孩子与大人是平等的,必须给他以成人一样的尊重。事实上,即便再小的孩子,也同样享有平等和被尊重的权利!”
尽管我很郁闷,但客观地说,泰勒太太的话还是有些道理的。
可是,难道阿瑟家中,动辄就要对这些“小不点”“卑躬屈膝”地“点头哈腰”吗?而口口声声要和孩子讲平等、尊重、权利,这恐怕只是对我们这些家庭助理、佣人及司机而言的吧?难道他们的父母也是这样对待孩子的吗?这样做,是否有失公平?
于是,我开始着重观察人们对那些小屁孩儿的反应。
这一观察,还真让我大跌眼镜——所有的人,包括黑人司机杰克、女佣泰勒和莫妮卡、船工里夫以及理查德、威廉和梅尔达,总之,绝对是所有的人——只要和个头比自己矮的孩子说话,都得蹲下来,当然,也可以弯下腰,直到自己的眼睛和孩子的眼睛高度相仿的位置之后,才正式说话。
甚至,今天上午,里夫的那个读五年级的儿子莫里斯来看望父亲,正巧被梅尔达看到,这位高贵的夫人竟然也蹲下身子,笑眯眯地摸了摸莫里斯的小脑袋。
哦,我的老天!
抽空,我问泰勒:“大人同孩子说话,必须蹲下来或是弯腰,这是美国的规矩和必须的礼仪,对吗?”
“是的。”泰勒说,“大人与孩子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伙伴式关系,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强迫别人仰视自己。当然,非绅士和不懂爱的人可以例外!”
我的脸一下子红到了耳后根,赶忙用仍然不是特别熟练的英语结结巴巴地表态道:“I am behind you(我赞同你的观点)!”
解析
美国家庭教育给人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从小就尊重孩子——孩子吃饭家长不能硬逼;孩子做错了事不得横加训斥;要孩子换衣服不可用命令的口吻;家庭各式各样的玩具和儿童读物放在令孩子能拿到的地方;墙上门上贴满孩子们的“美术作品”;父母很少强求孩子的言行,孩子们像伙伴似地称呼长辈的名字是很自然的事;美国人十分讲究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法,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