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好些了吗 作者: 吴虹飞》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这个世界好些了吗 作者: 吴虹飞- 第3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所以长大后,也不喜远游。自卑,年轻时见到女孩子,十分害羞。这些在后来作品中都有反映,却都是反着来,一个长病的、木讷的、容易害羞的人,文字里却是活泼大胆的,挑衅着禁忌,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 
        
        虽功成名就,他也自嘲: 
      棣花街文墨颇深,到了那儿千万不敢说文写字。再是我离开了故乡生活在西安,以写作出了名,故乡人并不以为然,甚至有人在棣花街上说起了我,回应的是: 
      像他那样的,这里能拉一车!    
        古人讲: 
      文章惊恐成。一稿40万字,不满意,他写了三稿,仍然是不满意,在三稿之上,又改了一次。家里人看着可怜,说,结束吧,结束吧,再改你就改傻了!   
        “《秦腔》写的是农村的现实生活。长期以来,农村是最落后的地方,农民是最贫困的人群。现在中国的‘三农’概念,农业、农村、农民,已经和以前大不一样了。原来说的是我们是农业国家,土地供养了我们一切,农民离不开土地。现在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却剥离开了。农民离开了土地,有些是主动离开,有些是被迫离开,留在农村的多是老弱病残。我的老家棣花街,没有矿藏,没有工业,有限的土地在极度地发挥了它的潜力后,粮食产量不再提高,而化肥、农药、种子以及各种各样的税费迅速上涨,农村又成了一切社会压力的泄洪池。旧的东西稀里哗啦地没了,像泼去的水,新的东西迟迟没再来,来了也抓不住,四面八方的风方向不定地吹。农民是一群鸡,羽毛翻皱,脚步趔趄,无所适从,他们无法再守住土地,他们一步一步地从土地上出走,虽然他们是土命,把树和草拔起来又抖净了根须上的土,栽在哪里都是难活。” 
                
        2004年9月30日,长篇小说《秦腔》杀青。   
        书房“大堂”   
        夜色朦胧,叩问至某机关居民楼的六层,灯光昏黄,贾平凹打开门。我终于亲眼见着了无数文青推崇不止的文豪。“很多人都以为,我至少是一米八以上……”他好脾气地笑。 
        
        “我们不可能做采访。”浓重的陕西方言。   
        什么?我对他大声疾呼。   
        “你看看,你根本听不懂我的话……”他又要打退堂鼓。   
        听得懂,听得懂,我慌忙不迭。他又笑,实在是脾气好。   
        “有一次去南宁讲课,讲了一个小时,问底下学生有何问题,学生举手,说没有什么问题,只是听不懂老师的话。”贾平凹十分懊恼,“你早说啦,早说听不懂,何必讲那么多话——我最怕和讲话有关的事情了。” 
        
        屋子因为要搬迁,十分凌乱,或许因为天冷,一股石头的寒气。传说他喜欢石头和陶器,今日信之。“我石头多,书倒不是很多。”   
        两口大瓮摆在屋子里。地板、桌子、玻璃橱的柜子,满是他多年来拾掇来的石头和陶器,不计其数。“这个汉代的陶器可能是中国目前最大的陶器……那是一个直壁瓮,造型比较罕见……那个东汉的罐子,是目前我发现那种造型中最大的,上面的那个小罐子是秦代的,那是魏晋的,上面的花纹、字啊,都很大气。最近我还喜欢收藏民间的狮雕,这可是有讲究的……”他一一解说,如数家珍,神情极活泼,语气极亲切,得意起来,则哈哈大笑。每日在书房写作,累了便把玩石头,心中十分满足。 
        
        给书房取名字,多是什么斋啊,什么屋啊,他取过名字“上书房”,因为房子高,要上楼才见到。现在他的书房叫“大堂”,意为“一人堂”,“大,一人也;堂,尚土也。”他认为自己和“土地”关系紧密,并如此解释了自己的出身:“我的本性依旧是农民,如乌鸡一般,那是乌在了骨头里。” 
        
        墙上挂满他的字与画,与文章相似,朴拙知趣。他画画,心思与旁人到底是不同。别人画凤,多数画得华丽。他只有简练几笔,就已经画完。看起来,倒像是长了长毛的鸡。若是有人起了疑惑,他便说,有谁见过真的凤呢? 
        
        有人来买他的画。但是他一般不卖。“一个题材不过画一张,而且我的画小。一般中国人买画,都是按照尺寸买的。他们说,我这画小,还那么贵。那我就不卖了吧!” 
        
        收藏石头,也只是符合他的审美才要。看不上,再好也不买;看上了,再贵也买。搞收藏的人多数都吃过亏,他吃亏多了,自然就会了鉴别。“就好比女人买衣服多了,就知道哪个好哪个不好。” 
        
        有一幅小字,“奥林匹克,赐给我力量”,小鹿纯子的话。写于上世纪80年代,全国风行《排球女将》之时。纯子的模样他没有在意,倒是记住了她说的话。“我觉得这个话好得很,那时就写下来了。” 
        
        所写的字中,有唐明皇写杨贵妃的话,其中有“解语花”。贾平凹这么认为: 女人,不但如花,还要解语,才是好。   
        几个作家的小肖像,中外驳杂的,用相框框了,挂在正屋墙上: 
      列夫?托尔斯泰、苏东坡、乔伊斯、张爱玲、海明威、沈从文。他喜欢的作家多了,比如鲁迅、林语堂、博尔赫斯、福克纳。原来想挂上几十张,好比小学生的教室似的,可惜一直寻不着福克纳的画像。 
        
        “我不爱和人讲外国文学,因为我总也记不住名字。两下就露馅了,我惟一记住的比较长的名字就是列宁的,呵呵……”   
        在内屋见着了传说中美貌妻子的大幅相片,果然是媚惑细腻的美人。又见了24岁的大女儿照片,正年轻,眉眼与父亲神似。他的另一个小女儿,已经上小学,在方格纸上习字,虽稚嫩却也见朴拙大气,他心下爱之,讨过来用小相框正经裱起来,也挂在墙上。 
        
        其中一个屋子,堆着一摞一摞的《废都》,本本皆不一样,大概有四五十本,都是他收集的盗版。《贾平凹谈人生》           
        近日,女作家走走根据采访贾平凹的录音,整理得《贾平凹谈人生》,已经在各大书店上架。   
        “我还没有见过书,做成什么样子,我也不知道。清样我看过一遍,口语很多,我说得啰里啰嗦的,有些随意、散乱,但还是保留了些味道。  
        “这不是我叫人家来做的,是她专门来找过我采访。她来过好几次,聊了好几天。先前有个谢有顺,人家知识面广,厉害,来谈过一次,文章我拿笔也改了一遍。这样就没有废话了。那一次说的是关于创作,是正经话,这次和走走讲的,是乱七八糟的瞎话。两个极端,也有互补嘛。你也可以谈一个的,回去也整理出书嘛! 
        
        “别人写我什么,我也不看。随便写吧。即便是骂我,我也不怕。”   
        不由得好奇地问:“有人骂你吗?”   
        “怎么没有呢?许多人都骂我呢,有人还说,永恒地批判贾平凹什么的。我干啥他都骂。更可怕的是那些先入为主的,要是知道我又写了一本书,肯定又要骂我,说母猪生不下狮子,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我老家就有一个因地畔纠纷与我家斗气的邻居妇女,她看我们家什么东西都不顺眼,骂过我娘,也骂过我,连我家的鸡狗都骂过。” 
        
        细枝末节   
        他有些笨拙,对任何机械的东西都没有感觉。不会发短信息,用不了电脑,当然也无法现代化。就连骑自行车,都不知道碰了别人多少次。有一次撞了人,差点瘫痪了。 
        
        他信佛,与当地一个藏传佛教的喇嘛交往甚密。或许信佛的人善良,易心软,易吃亏,别人求个字画,求不过的他便给了。有人借个东西,借到了后来就没了着落。他一脸的无奈。一天到晚都有人找他,所以他觉得“忙”。 
        
        他抽烟,过去有肝病,后来却痊愈了,“就是吃维生素C。有一个外国人,每天吃40多片,我个子小嘛,每天吃15片,吃一个多月,反正肝就好了。”   
        他喜欢“好听的声音”,尤喜吹埙。“埙文化的发展可有我的功劳呢,因为《废都》里有提到。”他自得得很。十几年前,还和一群朋友录了一个埙的专辑,他趴在地上,翻箱倒柜,一阵叮咣折腾,还是不知道到底在哪里压箱底儿了。 
        
        他不爱去大城市,今年元月去过北京发一个书画册子,只呆了一个晚上,就匆匆回来。他说自己去过上海,“还见过了棉棉和卫慧,棉棉比卫慧好些,也听过摇滚哩。崔健的歌,就很不错嘛——这个城里,和农村是很不一样啊……” 
        
        他不爱旅游,法国邀请他过去,他一直都不去。“怕累”,“不自在”,去外面演讲,也觉得压力大得很。虽然肝病好了,但是脑供血不足。从小身体就不好,他自嘲说,“没有倾国倾城的貌,却有多愁多病的身。”和几个熟人到乡下玩,和家里人呆着,看看石头,看看陶器,不觉得枯燥。 
        
        采访当晚,还有两个好朋友来找他打牌,一个研究《红楼梦》的医生,一个长着小胡子的画家。他介绍他的朋友: 
      两个神经病。众笑,以为然。在咖啡厅里,他点上烟,烟雾缭绕。他打牌甚是专心,赢了,笑逐颜开,输了,锁了眉头。   
        牌局终了,众人作鸟兽散。回头一看,贾平凹不知何时消失,仿佛滴水溶入大海,他匆匆回家,迅捷地,无声地,溶入西安无边的夜色中。格非: 
      平人的潇湘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的普通人,有着简单的欲望和喜怒哀乐,他们的生活虽然平庸,但是神圣不可侵犯,所以你根本没有理由,抱着说教的态度,让别人改变生活。事实上,你只能让生活本身来改变你。 
              
        格非: 平人的潇湘   
        格非,1964年8月生于江苏丹徒。1981年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并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6年发表处女作《追忆乌攸先生》,1987年发表成名作《迷舟》,从此以“叙述空缺”而闻名于“先锋作家”之中;而1988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褐色鸟群》更是被视为当代中国最玄奥的一篇小说,成为人们谈论先锋文学时引以为例的一部。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迷舟》、《青黄》、《戒指花》等,中篇小说《相遇》、《傻瓜的诗篇》、《不过是垃圾》等,长篇小说《边缘》、《欲望的旗帜》、《人面桃花》等。2004年发表的《人面桃花》获华语传媒杰出成就奖,鼎钧双年文学奖等奖项。作品被翻译成英、法、意、日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格非的写作坚韧、优雅而纯粹。他的小说曾深度参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文学革命,他的叙事研究也曾丰富中国小说的美学肌理。他的写作既有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