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和谈演义 (第一部)作者:马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共和谈演义 (第一部)作者:马辂- 第3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描述了当时见到周的情形:“他穿着整洁,步履轻捷,目光敏锐,眉毛浓密……任 
何东西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似乎把整个屋子以及房间里的人都摄进了脑中。” 
  周恩来在廖家见到了孙夫人宋庆龄。她气质高雅、端庄华贵,因看不惯丈夫周 
围一些人的卑伪狡诈,所以常来这里找何香凝,或倾诉心曲,或谈论时事,或评诗 
论文,或观看何香凝泼墨作画——何香凝是一位颇有名气的画家。宋庆龄觉得周恩 
来举止大方,彬彬有礼,“他与妇女交谈就像和男士交谈一样,与他在一起觉得很 
轻松。” 
  在黄哺码头上,当37岁的蒋介石与比他年轻11岁的周恩来握手时,他也许没有 
意识到,此人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将和毛泽东一样,成为他的强有力的对手——无论 
是谈判桌上,还是战场上。 
  军校政治部主任,这个显眼的岗位对周恩来来说完全是陌生的。但他上任伊始, 
立刻显露出引人注目的才华。 
  正是: 
    江山代有才人出, 
    沧海横流显英雄。 
  要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第二十二回 
黄埔需要周主任 北方欢迎孙总理     
  周恩来的首次露面,是在军校大花厅发表演讲。那天,学生们为目睹新主任的 
风采,把会场挤得水泄不通。周恩来英俊的外貌和优雅的姿态,使学生们视为偶像, 
而抑扬顿挫的音调和引人入胜的内容更不时被掌声打断。共产党员陈赓看到靠在自 
己身边的宋希濂正在聚精会神地听周恩来演讲,不禁想起一件事:几天前,他俩漫 
步江边畅谈军校的战斗生活。谈话中。宋希濂流露出对蒋介石的崇拜之情:“蒋校 
长是实现孙总理革命目标的栋梁之才!”陈赓想到这里,凑到宋希濂的耳边,小声 
问道:“怎么样?周主任也是栋梁之才吧?”宋希濂连头都没有转过来就脱口而出: 
“当然,周主任确是栋梁之才,而且这么年轻,堪称后起之秀!” 
  接着,周恩来雷厉风行地对军校政治工作进行革故鼎新。 
  首先,建立起政治部的正常工作秩序和工作制度。成立指导、编纂、秘书三股, 
从黄埔第一期毕业生中选调共产党员杨其纲、王逸常等分别担任各股主任。 
  其次,强化政治教育。在政治部工作会议上,周恩来毫不客气地说:“蒋校长 
发给同学们的《曾、左治军语录》、《增补曾、胡治兵语录》当然可以学,但曾国 
藩、左宗棠、胡林翼毕竟是按封建思想带兵的。我们要在军校推行列宁创造的红军 
的经验,夜进行军事教育的同时,实施政治教育,讲清中国如何受到列强压迫、军 
阀压迫,使大家明白军队应该成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工具,士兵是为人民 
而打仗的。”为此、政治部制定了全新的《军校政治教育大纲草案》,定期举行政 
治讲演、政治讨论和政治问答活动,还扩大了图书室,创立了体育会。 
  其三,指导新成立的校军教导团的政治工作。第一期毕业生中的共产党员蒋先 
云、许继慎等被选派到各连担任国民党的党代表。 
  其四,指导建立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那时,广州除黄埔军官学校外,还有粤 
军讲武学校、桂军军官学校、滇军军官学校、军用飞机学校等军事学校。成立这个 
联合会的目的,是广泛地联合这些军事学校中已毕业的和未毕业的青年军人。联合 
会以蒋先云为负责人,出版机关刊物《中国军人》。不到几个月,会员就发展到二 
千多人。 
  周恩来除参加会议、批阅函件外,大量的时间花在找人谈话和讲课上。“周主 
任讲课最能感动人。”这是师生们的一致评价。《国内外斗争形势的分析》是周恩 
来常讲、学生们百听不厌的课。因为他对国内外形势了如指掌,每次讲演都有新意, 
而且生动有趣,条理清楚,深入浅出,入耳入脑。不仅学生爱听,带队的长官也经 
常肃立一旁,静听到底。有人还写了一首《清平乐》来形容他讲课的情景: 
  风儿止步,雀几悄悄顾。 
  屏听堂上细谈吐,拨尽心头迷雾。 
  一副和蔼笑容,亲如浩荡春风。 
  红棉摄其笑靥,衬得花儿彤红。 
  经过一番整顿,黄埔军校的政治工作出现了新的气象,师生的精神面貌为之一 
振。廖仲恺看在眼里,颇感欣慰。蒋介石也不禁赞叹:“周主任年轻有为,实在是 
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啊!” 
  次年1月初,周恩来赴上海参加中共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见到了老朋友、 
来自北京的高君宇,托他给远在天津的邓颖超带去一封情深意切的信。 
  会议期间,周恩来和瞿秋白谈得颇为投机,都有相见恨晚之感。来前,周恩来 
已经知道瞿秋白和杨之华的婚事曾激起一场轩然大波,这时便特意到闸北二人的爱 
情小屋表示祝贺。 
  原来杨之华本是浙江萧山城里的名士、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发起人之一沈玄庐 
(定一)的儿媳妇。婚后一两年,夫妻感情尚好。后来,丈夫沈剑龙耐不住农村单调 
乏味的生活,应朋友之邀,到上海寻欢作乐去了。杨之华悲愤之中生下一个女孩, 
只身到上海苦口婆心地劝丈夫回头。谁知丈夫病人膏盲,无可救药。杨之华伤心不 
已,遂为女儿取名“独伊”,意指只生这一个。在公公的支持下,她于1923年底来 
到上海,考取了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在这里,她遇上了担任系主任的瞿秋白。她为 
瞿秋白的精彩讲课所倾倒,对他十分敬佩,视为革命的引路人。不久,瞿秋白和向 
警予一起介绍杨之华加入了共产党。 
  1924年7月,瞿秋白结婚仅半年的妻子王剑虹因患肺结核去世。王与杨之华是同 
学、好友。杨之华去探望病重的剑虹时,总见到瞿秋白陪伴在床头,一面呵护备至, 
一面处理工作。剑虹病逝后,瞿秋白哀痛至极,一下憔悴了许多。但他一旦投入工 
作,走上讲台,仍然精神抖擞,生气勃勃。杨之华感到只要和他在一起,就增添勇 
气和力量。 
  然而,当杨之华发现瞿秋白有爱她的迹象时,内心又十分矛盾了。她虽与沈剑 
龙感情破裂,但名义上还是有夫之妇。她需要冷静地思索,便悄然回到萧山家里。 
想不到翟秋自竞勇敢地追踪而来。杨之华的哥哥很敏感,也很同情妹妹的处境,便 
亲自出面找沈剑龙。沈剑龙把瞿秋白和杨之华接到家里,三人先在书房,后到花园 
进行了推心置腹的长谈。两天以后,瞿秋白又把沈剑龙、杨之华接到常州自己家中, 
三人又谈了一天,终于协商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1924年11月27日至29日,上海《民国日报》连续三天刊登了三个启事:一是杨 
之华、沈剑龙自11月18日起“正式脱离恋爱的关系”(当时恋爱与婚姻同义);二是 
宣布自11月18日起,杨之华与瞿秋白“正式结合恋爱的关系”;三是宣布瞿秋白、 
沈剑龙自11月18日起“正式结合朋友的关系”。 
  这在当时的上海可算得爆炸性新闻。新派人物传为美谈,旧派人物则骂为大逆 
不道。 
  沈玄庐气得七窍生烟,却又无可奈何。 
  沈剑龙不但不嫉恨瞿秋自,反而很佩服他的学问和人品。他赠给瞿秋白一张自 
己的六寸半身照片:照片上的他剃着光头,身穿袈裟,手捧一柬鲜花,旁题“鲜花 
献佛”四个字,表示他此刻视之华为鲜花,以高洁献佛的心情成全瞿、杨结合、其 
中当然也不无仟侮之意。这帧照片,一直被瞿秋白、杨之华珍藏着。 
  瞿、杨二人相爱至深。瞿秋白亲自刻了一效精美的图章,上书“秋之白华”, 
巧妙地把两人的名字揉和在一起,蕴含着深深的爱意。 
  此刻,周恩来看到杨之华活泼开朗,热情大方,觉得她和温文尔雅、多才多艺 
的瞿秋白确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不禁赞道:“你们做得对!信仰一致,情趣相投, 
在一起生活才幸福嘛!” 
  “那你呢?听说你是主张独身的,是吗?”瞿秋白问。 
  “那是原来的主张。其实,革命和恋爱并不矛盾。现在,我已经确定了意中人。” 
  “她是谁呀?我们可等着吃喜酒呐!”杨之华笑着间。 
  “现在保密、到时候自然就知道了。”周恩来笑答。 
  从此,周恩来和小他一岁的瞿秋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28年,周恩来、邓颖 
超夫妇和瞿秋白、杨之华夫妇及其女儿独伊先后到达苏联,参加中共“六大”。19 
30年。瞿、周一起主持六届三中全会,纠正了立三路线的错误。瞿秋白36岁时高唱 
着《国际歌》慷慨就义。杨之华则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 
  以喜剧开头以悲剧结尾的还有周恩来在黄埔军校时交往密切的鲍罗廷。这位孙 
中山十分信任的苏联顾问,国共合作破裂后回到国内。瞿秋自在苏联工作时,曾带 
杨之华和独伊去鲍家做客,其家庭虽不富有却其乐融融。解放初期,独伊到莫斯科 
做新闻工作,听说鲍罗廷于1949年被苏联政府逮捕,原因竞是怀疑鲍罗廷和美国记 
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都是美国特务,斯特朗被驱逐出境,鲍罗廷则被流放。独 
伊感到不可理解。一次上街,巧遇鲍罗廷夫人。只见她面容憔悴,明显地老了。她 
悲凉的目光在独伊身上停留片刻,立即扭头走开了。独伊呆立在路上,不知所措, 
本想追过去,但明白鲍夫人的处境和自己的身份,只好停住了,望着鲍夫人渐渐隐 
没在人流中的背影,泪水蒙住了自己的眼帘。1956年夏,瞿独伊陪母亲随团访苏, 
得知苏联已为逝世的鲍罗廷恢复了名誉。那天,他们与鲍夫人重逢时,相互紧紫地 
拥抱,泪水长流。鲍夫人白发苍苍,与次子及儿媳住在一起,长子已在卫国战争中 
牺牲。对于丈夫的被捕、流放以至逝世,她不愿多讲。回国后,杨之华向周恩来汇 
报了鲍夫人一家的情况。次年1月,周恩来访苏期间,由担任翻译的独伊陪同,专门 
会见了鲍夫人。周恩来问长问短,并转交了邓颖超送给她的一包礼物。临别,周紧 
握鲍夫人的双手,真诚地说:“凡是帮助过中国革命的外国友人,中国人民都不会 
忘记。我们永远记得鲍罗廷!” 
  这些都是后话,按下不表。 
  再说1924年10月25日冯玉祥发出通电,邀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并提出由 
各实力派参加的和平会议,产生正式政府。11月1日,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电 
请孙中山早日入京。4日,孙中山决定接受邀请。10日,发表《时局宣言》,提出 
北上后将“召集国民会议,以谋中国之统一与建设”。他说:“国民之命运,在于 
国民之自决。本党若能得国民之援助,则中国之独立、自由、统一诸目的,必能依 
于奋斗而完全达到。” 
  “国民会议”的口号是共产党首先提出来的,这时已为孙中山所采纳。共产党 
积极响应,配合孙中山北上,迅速掀起了促进国民会议运动的热潮。上海、北京、 
天津、南京、济南、青岛、保定、百家庄等地相继成立了国民会议促成会,向警予、 
邓颖超还分别在上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