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野战事珍闻全记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野战事珍闻全记录- 第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1月16日,军委来电。令聂荣臻率晋察冀部队西进包头。    
    接到电报,聂荣臻皱起了眉头。他把自己的想法和理由,如实地反馈给了中央军委:    
    如果晋察冀部队主力西进,围城部队即转为劣势,而敌人必然乘机反击,全部战局有恶化的危险。如果以全部主力西进,去夺取五原、临河、陕坝,这样,就分为归绥、包头、河套三个战场,相距400多公里,势必兵力分散,三处力量皆弱,难以相互策应。绥远地区并非根据地,没有巩固的后方补给线,粮食、弹药无法迅速前运,伤员后送也是个大问题……    
    一口气写了这么多,等着军委裁决吧!    
    这封电报中央军委研究了好几次。军委领导们已经感觉到了绥远战役的难度,但在全国一盘棋上,军委还是主张贺聂一起西进包头。但最后又附带一句:我们不了解情况,请贺聂机动处理。    
    经过军委指示和贺聂权衡后,贺龙、李井泉率晋绥部队主力西进包头,聂荣臻率晋察冀部队继续围困归绥。    
    11月底的内蒙古已寒风刺骨,滴水成冰。包头城的防御,比以前进一步加强了。何文鼎作好了一切准备,等着贺龙来攻城。此时的贺龙胆囊炎发作,躺在担架上咳嗽不止。但他决心最后一试。成功,就能达成中央的战略意图;受阻,就马上撤出。    
    12月2日晚,包头城寒冷异常。贺龙发布了进攻命令。    
    呼啸的北风,刺眼的火网,坚固的城墙,注定了这又是一场没有结果的进攻。    
    那场攻城战斗中的悲壮场面,几十年后贺龙仍然记忆犹新。    
    就在贺龙攻打包头的同一时刻,蒋介石调集重兵准备袭击张垣。    
    12月12日,中央下达绥远战役结束令,贺聂撤出归绥、包头。


第一部分:昭和天皇颁诏投降 国共两党交锋渐起从和谈到调停(1)

    和战之间,中原突围血雨腥风    
    从和谈到调停    
    毛泽东赴重庆的第三天就由一首词引发了一场风波。那天著名民主人士柳亚子来桂园拜见毛泽东,两位故人一别20余年,此次相见分外亲切。柳亚子是著名的革命诗人,同情和支持共产党的革命事业,与毛泽东更是诗朋词友。柳亚子兴致很高,一时诗兴大发,赋了一首诗赠与毛泽东,“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战尚休。霖雨苍生新建国,云雷青史旧同舟。中山卡尔双源合,一笑昆仑顶上头”。作为答谢,毛泽东把1936年2月写的《沁园春·雪》抄录了一遍赠与柳亚子。    
    气吞山河的《沁园春·雪》一下就把柳亚子吸引住了。他摸着胡子连连称好,拍手叫绝。回去后,又和一帮友人仔细品读吟咏起来,无不击节叫好,爱不释手竞相传抄。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后来居然在报纸上刊登出来了;人们互相传抄,报刊杂志也纷纷转载,一时间大有“洛阳纸贵”之势。重庆舆论一时之间对毛泽东好评如潮,都觉得毛泽东是个人物,文采飞扬,抱负宏大,胸襟开阔,心怀天下。    
    如此一来可急坏了蒋介石。毛泽东抱负宏大,心怀天下,那我算什么?蒋介石把陈布雷叫来,说:“毛泽东自比唐宗宋祖,有封建帝王思想。赶快组织人马写文章,就说他来重庆不是谈判的,而是来当王的。”陈布雷对诗词颇为精通,打心眼里佩服毛泽东的才华,但为了政治斗争的需要,仍照着蒋介石的指示办了。转眼间,重庆的官方媒介又万炮齐发,一起批判毛泽东的帝王思想。毛泽东被蒋介石的滑稽可笑弄得哭笑不得,他不知道随感而发的一首词居然能成为蒋介石的攻击“把柄”。    
    聪明的人可以从这次诗词风波中嗅出谈判中的异样气氛来。可以说,它显示出的对毛泽东的敌意,已经初步预示了这场谈判注定是没有结果的。后来事实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蒋介石坚持:共产党必须把军队交出来,实现军队国家化后才能谈政治民主化。毛泽东说:必须先改组政府,组建一个包括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在内的民主联合政府后,共产党才交出军队,先实现政治民主化再实现军队国家化。    
    问题明摆着,蒋介石不会放弃国民党一党坐天下的地位,更不会放弃他独揽大权的局面。“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就是蒋介石的意识形态。他对其谈判代表明确指示,“不得于现在政府法统之外来谈改组政府问题。”如果按照共产党的意见来改组政府,不但国民党的执政党地位不保,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更不保。蒋介石当然不会答应。    
    反过来在政权未改组之前,共产党也不会交出军队。大革命失败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因为共产党没有掌握军权,在“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年代,没有军队你还能有什么?如果共产党不是有那么百来万人马,蒋介石会邀毛泽东来谈判吗?    
    但蒋介石还是挖空心思逼共产党交出军队。    
    毛泽东出席《大公报》负责人举行的招待宴会时,李子坝说:“你们不要另起炉灶。”毛泽东说:“这话我赞成,但蒋介石得要管饭,他不管饭,我们不另起炉灶怎么办?”还有一次毛泽东出席赫尔利的宴请,赫尔利要求中共交出军队,交出解放区,要么承认,要么破裂。毛泽东答道:“不承认,也不破裂,问题复杂,还要讨论。”    
    毛泽东去拜访陈立夫说:“我们上山打游击,是国民党剿共逼出来的,是逼上梁山。就像孙悟空大闹天宫,玉皇大帝封他为弼马温,孙悟空不服气,自己鉴定是齐天大圣。可是你们却连弼马温都不给我们做,我们只好扛枪上山了。”    
    《双十协定》出台了。这份由各握有相当兵力而又互不妥协的双方签订的一纸文件究竟有多大意义,且让历史去评说。而此时的毛泽东,最关心的还是前线的仗打得怎么样。8月23日,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对第二天就要出发到前线去的刘伯承、邓小平等人讲过,你们在前线打得好一点,我就安全一点,和平的希望也大一点。    
    毛泽东去重庆时对蒋介石丝毫没有抱有幻想。还是在临行前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说去重庆是揭穿蒋介石的阴谋。他坚信,蒋介石也不会给共产党任何幻想。所谓“和平谈判”只不过是为全面进攻共产党所作的表面文章而已,最后的问题,还是要通过战争来解决。    
    10月17日这天,回到延安的毛泽东把延安的干部召集起来,把重庆谈判的情况给大家讲了讲。    
    简陋的会场坐满了人。横七竖八的木板凳,烟雾缭绕的环境,今天来看,不像是一个政党的高层干部会议。但当时的中共干部,从来就没有谁在乎过会场环境怎么样,只要是毛泽东讲话,大家兴趣都很高。    
    毛泽东依然是那副讲话的神态,双手插腰,那一口浓重的湖南乡音,把大家所关心的问题讲得透彻明了。    
    毛泽东开头说到:“已经达成的协议,还只是纸上的东西。纸上的东西并不等于现实的东西。事实证明,要把它变成现实的东西,还要经过很大的努力。国民党一方面同我们谈判,另一方面又在积极进攻解放区。为什么国民党要动员那么多的军队向我们进攻呢?那是因为它的主意老早就定了,就是要消灭人民的力量,消灭我们。”    
    毛泽东接着又说:“他来进攻,我们把他消灭了,他就舒服了。消灭一点,舒服一点;消灭得多,舒服得多;彻底消灭,彻底舒服。”    
    毛泽东讲得犀利而幽默,在座的人都捧腹大笑,包括不苟言笑的彭德怀,也为主席的幽默所感染,笑了起来。    
    喝了一大口水,毛泽东继续说:“人家打来了,我们就打,打是为了争取和平。不给敢于进攻解放区的反动派很大的打击,和平是不会来的。他还告诫马上就要去前线工作的同志,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第一部分:昭和天皇颁诏投降 国共两党交锋渐起从和谈到调停(2)

    在不知不觉中,两个小时的报告结束了,同志们仍然意犹未尽。    
    毛泽东点起一支烟,似乎还有很多话没讲完,他和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彭德怀在一旁谈笑风声。    
    “根本就不要相信蒋介石那一套。还是主席讲得好,把他消灭了,他就舒服了。谈么子判喽,最后还是要打!”彭德怀粗声粗气地说,把毛泽东几人逗笑了。    
    在谈判的问题上,彭德怀是一个“主战派”。毛泽东赴渝谈判之前,他就极力主张先跟老蒋打几仗,把他打舒服了再去谈。    
    毛泽东把手一挥,吐出一口烟笑着说:“谈判桌是另一个战场嘛!你在拿枪的战场打胜仗,我在用嘴的战场上也打胜仗。这叫互相配合,相得益彰嘛!”    
    “主席这次去重庆收获确实很大。”刘少奇说,“哪怕协议实现不了,在政治上我们也争得了主动权。蒋介石说我们破坏和平的谣言也就不攻自破了。”    
    朱德说:“不过主席这次去还是担了不少风险的。很多同志都为你捏一把汗哩!蒋介石的为人大家再清楚不过了。就怕主席成为第二个张学良。”    
    “成不了。这种时候蒋介石没那个胆子。他不仅没让我成第二个张学良,还大鱼大肉地招待我。你们看,不是又长肉了嘛!”毛泽东指着微微隆起的腹部哈哈大笑。    
    其他几人也跟着笑了起来。这几个共产党的领袖们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地聊着,既风趣,又充满智慧。    
    ……    
    1945年11月,毛泽东病倒了。这可能是毛泽东继在井冈山生病以来的最大的一场病。毛泽东也确实太累了。重庆谈判时,一边要对付处处设陷井的蒋介石,一边又要指导全国的战略布局。另外,林彪在东北打得也不怎么好,而聂荣臻贺龙的绥远战役也陷入了僵局。占领东北、控制绥远可以说是毛泽东的两大战略决策,而现在双双失利,他就在这样的压力下病倒了。此时的周恩来还在重庆和蒋介石周旋。蒋介石要马上召开政协会议,周恩来代表共产党提出,开政协会议之前双方必须停火。就这个问题,双方来来去去谈了好多次,还是无法达成共识。    
    看着国共关系这副样子,美国总统杜鲁门也急得不行。他早就认定了蒋介石是打不垮共产党的。而共产党又是和苏联站在一起的。如果共产党把蒋介石打垮了,共产党必然会带领中国倒向苏联,这是万万使不得的。所以蒋介石就成了美国的一个烫手山芋。扔,扔不掉;不扔,又烫手得很。蒋介石仗又打不好,还不断派第一夫人来要钱要枪。杜鲁门被这个蒋介石折腾得心神不定。但为了美国的国家利益,此时的杜鲁门仍然要做最后的努力。赫尔利辞职后,又一个调停角色出现了。    
    12月22日,一个头戴礼帽,鼻梁高耸,浑身散发着一种军人气质的人来到了重庆,他将要在下一轮国共关于停战问题的谈判中发挥关键的作用。他就是杜鲁门总统的特使,美国五星上将马歇尔。马歇尔作为特殊时期的使者,担负了这一特殊的使命。    
    马歇尔一到重庆,蒋介石就满怀热情地接待了他,席间说了好多寄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