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点中国哲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知道点中国哲学- 第2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伍奢说什么也不承认,立刻被关进监狱。     
    楚平王一面派人去杀太子建,一面又逼伍奢写信给他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子胥,叫他们回来,以便一起除掉。大儿子伍尚回到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就跟父亲伍奢一起,被楚平王杀害。太子建事先听到风声,带着儿子公子胜逃到宋国去了。     
    伍奢的另一个儿子伍子胥,也从楚国逃出来,他赶到宋国,找到了太子建。不巧宋国发生内乱,伍子胥又带着太子建、公子胜逃到郑国,想请郑国帮他们报仇。可是郑国国君郑定公没有同意。     
    太子建报仇心切,竟勾结郑国的一些大臣想夺郑定公的权,被郑定公杀了。伍子胥只好带着公子胜逃出郑国,投奔吴国(都城在今江苏苏州)。     
    楚平王早就下令悬赏捉拿伍子胥,还叫人画了伍子胥的像,挂在楚国各地的城门口,嘱咐各地官吏盘查。     
    伍子胥带着公子胜逃出郑国后,白天躲藏,晚上赶路,来到吴楚两国交界的昭关(在今安徽含山县北)。关上的官吏盘查得很紧。传说伍子胥一连几夜愁得睡不着觉,连头发也愁白了。幸亏他们遇到了一个好心人,叫东皋公,东皋公同情伍子胥,把他接到自己家里。东皋公有个朋友,模样有点像伍子胥。东皋公让他冒充伍子胥过关。守关的逮住了这个假伍子胥,而那个真伍子胥因为头发全白,面貌变了,守关的认不出来,就被他混出关去。    
    伍子胥出了昭关,害怕后面有追兵,急忙往前跑。前面有一条大江拦住去路。伍子胥正在着急,江上有个打鱼的老头儿划着一只小船过来,把伍子胥渡过了江。     
    过了大江,伍子胥感激万分,摘下身上的宝剑,交给老渔人,说:“这把宝剑是楚王赐给我祖父的,值100两金子。现在送给你,好歹表表我的心意。”     
    老渔人说:“楚王为了追捕你,出了5万石粮食的赏金,还答应封告发人大夫爵位。我不贪图这个赏金、爵位,难道会要你这宝剑吗?”     
    伍子胥连忙向老渔人赔礼,收了宝剑,辞别老渔人走了。     
    伍子胥到了吴国,吴国的公子光正想夺取王位。在伍子胥帮助下,公子光杀了吴王僚,自立为王。这就是吴王阖闾。     
    吴王阖闾即位之后,封伍子胥为大夫,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拜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副将,亲自率领大军,向楚国进攻;他们连战连胜,把楚国的军队打得一败涂地,一直打到郢都。


第二部分“就让孙膑那小子成名去吧”

    孙武死后,大约经过百余年,他的后人孙膑继承了他的事业。孙膑与商鞅、孟轲同时代,约生于公元前380年,死于公元前320年,齐国阿(山东阳谷东北)人。    
    据记载,孙膑与庞涓是同学,“偶学兵学”。学成兵法以后,庞涓到了魏国,得到重用,成了魏惠王的将军。庞涓是个嫉妒心强的人,“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便假心假意地与孙膑叙旧,把孙膑请到魏国去。当孙膑到了魏国之后,庞涓“恐其贤于己”,迫不及待地把孙膑的两个膝盖骨挖掉,并在脸上刺字,即所谓“以法刑断其两足以黥之”。    
    司马迁说:“孙子膑足,兵法修列”。这是说他在受刑之后大志不衰,发愤著书,写出了传世的《孙膑兵法》。这部兵书继承和发展了《孙武兵法》,共89篇。可惜,大部分佚亡了,现在只剩下30篇,一万一千余字,这是根据1972年在山东临沂汉墓中发现的残简而整理出来的。    
    为了防备庞涓继续加害于己,孙膑佯狂卖傻,后遇齐国使者而得救。使者悄悄地用车把他从魏国大梁(开封市)载到齐国,受到齐国田忌将军的善遇。    
    “田忌赛马”表现出了孙膑的才智,田忌便把他推荐给齐威王。孙膑长于用计,有一次,魏国派大军进攻赵国,赵国首都邯郸危在旦夕,求救于齐国。齐威王想以孙膑为将军,而孙膑辞谢不受,他说:“我是刑余之人,当将军不合适。”齐威王改变了一下主意,以田忌为将军,以孙膑为军师,“居辎国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想直接把齐国军队开到赵国去救援,孙膑认为这不是救赵的良策,应该把军队直接开到魏国的大梁去,因为魏国的“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田忌用了孙膑的计策,齐军长驱直入魏国,如入无人之境。这时,魏国立即从赵国退兵,回头来对付齐军,在归途中大战于桂陵,魏军大败。由于用了孙膑的计谋,齐国没有一兵一卒进入赵国领土,而赵转危为安。自此以后,历代军事家都懂得了“围魏救赵”的妙计,并加以应用。    
    魏国在桂陵吃败仗是在公元前353年;十年之后,即公元前343年,赵国与魏国联合起来侵伐韩国,弱小的韩国向齐国告急。齐国的田忌率军直奔魏国都城大梁,吓得魏国的庞涓将军“去韩而归”。在退兵之时,孙膑向田忌献计说:魏国的军队是一支骄兵,轻视齐军,现在要利用这支骄兵的弱点,助长他们的骄傲情绪,来个行军减灶的迷魂阵。在魏国的土地上,齐军头天“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田忌言听计从,三日之内边行军边减灶。魏将庞涓尾追着齐军,见齐军天天减灶,大喜不已,作出了错误的判断。他说道:“哈哈!我早就知道了齐军怯弱,跑到我魏国来不过三天,他们的士兵就逃亡了一大半。”于是庞涓便带着一支精兵日夜兼程地追赶齐军。聪明的孙膑料定庞涓会来个孤军深入,并算定他到天黑的时候追到马陵这个地方。马陵道路狭窄,路旁多险隘,是设伏兵的好地方。孙膑叫人在路旁的一棵大树上砍下一层树皮,在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庞涓果然在天黑的时候赶到大树下,当他用火光照亮看树上大字的时候,“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自刎时他含恨说道:“我就这样死了吧,让孙膑那小子成名去!”齐军乘胜追击,大败魏军,魏国太子(申)也成了俘虏。司马迁说:“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第二部分辩论中的哲学思维

    战国中后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日益强盛,不再甘心居于一隅之地,遂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东方;马陵战后,齐国代替魏国成了中原地区的霸主。这样,秦、齐都以向中原地区扩张作为自己的主要发展方向,已有的混战局面更为错综复杂。处在东西二强夹击下的韩、赵、魏三国为了图谋自存,联合起来并且北连燕、南接楚,东抗齐或西抗秦,被称为“合纵”,也就是“合众弱以攻一强”;如果弱国被齐国或秦国拉拢联合,进攻其他弱国,就被称为“连横”,就是“事一强以攻众弱”。到战国晚期,乐毅破齐,齐国一蹶不振;长平之战,赵国严重削弱,秦国取得了对东方六国的绝对优势,合纵连横政策也就包含了新的含义:即东方六国并力抗秦,称为合纵;秦联合东方某一弱国对付其他弱国称为连横。于是,一批对当时的国家间的政治形势非常娴熟,善于辞令和权术,从中获取功名利禄的说客应时而生,史书上称他们为“纵横家”。    
    纵横家虽然主要出于政治目的进行活动,但是在他们言谈和事迹中,透露出明显的哲学方法论,尤其是辩论中的逻辑思维。    
    


第二部分桔生淮北则为枳

    有一次,楚灵王接见了晏婴。楚灵王一见到晏婴,马上问:“齐国是不是很缺乏人才?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矮子来出使楚国?”“大王,齐国人多着呢。国都临淄人口百万,每人呼一口气,可以呼气为云,每人淌一滴汗,可以挥汗如雨。行人来往川流不息,摩肩接踵,又怎么能没有人才?只是我国有一个规矩,贤明之人出使贤国,不肖之人出使不肖之国,大人出使大国,小人出使小国;而今我无才无德又最不肖,只好来楚国为使,希望大王原谅。”    
    楚王一时无言以对,正好一对武士押一名犯人从殿前经过。    
    楚王问道:“这个人是哪一国人?所犯何罪?”    
    “齐国人,犯的是盗窃罪。”    
    “晏相国,齐国人有偷东西的毛病吗?”晏婴知道楚王是以此来取笑自己,报刚才之辱,于是从容不迫地回答说:“小臣我听说:桔子种在淮水以南称为桔子,甜美无比,而将其移至淮水以北,则变成了枳树,枳树之果,小而酸涩,苦不可食。之所以会有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实在是土地的缘故。现在这个齐国人出生在齐国,并非盗贼,而是一个良民,可是为什么来到楚国,却变成了盗贼呢?这是楚国使他发生了这种变化,齐人之于楚国正如桔子之于淮北,这于齐国又有什么关系呢?”    
    楚王默然,良久,叹道:“寡人本来打算让您在今日受辱,哪里想到竟被您嘲笑了,这是寡人的过错,见谅寡人吧!”于是楚王善待晏婴,晏婴也圆满完成了使命,回到齐国。晏婴面对着因国强而盛气凌人的楚王,毅然予以反击,他昂然不屈,除了维护个人的名声,最终目标还是在保持齐国的声威。


第二部分出使狗国,故进狗门

    晏婴不但在迎接外国使节的时候做到了堂堂正正,而且在出使外国之时,每次也能态度决然,随机应变,不辱使命。    
    春秋末期,诸侯均畏惧楚国的强大,小国前往朝拜,大国不敢不与之结盟,楚国简直成了诸侯国中的霸主。齐相国晏婴,奉齐景公之命出使楚国。楚灵王听说齐使为相国晏婴后,对左右说:“晏平仲身高不足五尺,但是却以贤名闻于诸侯,寡人以为楚强齐弱,应该好好羞辱齐国一番,以扬楚国之威,如何?”太宰一旁言道:“晏平仲善于应对问答,一件事不足以使其受辱,必须如此这般方可。”楚王大悦,依计而行。    
    晏婴身着朝衣,乘车来到了楚国都城东门,见城门未开,便命人唤门,守门人早已得了太宰的吩咐,指着旁边的小门说:“相国还是从这狗洞中进出吧!这洞口宽敞有余,足够您出入,又何必费事打开城门从门而入呢?”晏婴听罢,笑了一笑,言道:“这可是狗进出的门,又不是人进出的门,出使狗国的人从狗门出入,出使人国的人从人门出入,我不知道自己是来到了人国呢,还是狗国呢?我想楚国不会是一个狗国吧!”守门之人将晏婴的话传给了楚灵王,楚灵王听罢,沉思了一会儿,才无可奈何地吩咐打开城门,让晏婴堂堂正正地进入了楚都。    
    晏婴,宇平仲,山东高密人,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司马迁将其比为管仲,推崇备至,用“不辱使命,雄辩四方”八个字来形容他的外交活动。


第二部分阴阳家邹衍

    邹衍,战国时期齐国人,是阴阳家的主要代表。据说做过燕昭王师,死于长平之战以后。他的著作有十余万言,可惜都已亡失。邹衍的方法是“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也就是说,从小处出发,推知更为宽广的事情。他的兴趣似乎集中在地理和历史方面。    
    邹衍的学说,现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