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感叹他们命运悲惨和民族多难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如果没有当初这些先行者,今天我们也许离现代文明与和谐社会更加遥远?我们也许需要更多的时间在黑暗中慢慢摸索?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都有责任和理由为那些主张解放思想的领导干部鼓劲、加油,而且即使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我们也应该时刻关注思想解放。不过,让人感到非常不解的是,汪洋同志解放思想的呼吁发出很久了,省委和省政府一直在大张旗鼓开会学习,轮番发言表态,人人过关,甚至没有因为暴风雪而中断,可是,中国的民间却没有什么反应,而且十年来一直走在舆论监督和思想解放前列的网民们,对于汪洋同志的思想解放也不冷不热。在互联网上,无论是新闻跟贴、论坛还是博客,“思想解放”的话题几乎显得冷冷清清的。
(春晚用语)为什么呢?我这里提一点自己的看法,算是抛砖引玉。
最重要的一点,网民们搞不清这次思想解放的主题是什么,背景是什么。大家都知道,第一次思想解放,我们废除了两个凡是(1978年),第二次思想解放,我们虽然始终没有搞清楚“姓资还是姓社”(1992年)“要公还是要私”(2002年?)这两个问题,但妙就妙在让所有的人都闭上了嘴巴,于是13亿人民继续摸着石头过河。
那么,这次思想解放的主题是什么?或者换句话问?我们要解放什么?当然这和目前思想解放主要是汪洋同志在领导干部中进行有关,虽然我们也不时从报纸上看到一些断章取义的会议讲话内容,但总体上还是瞎子摸象——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他们到底要解放什么。
我相信,很多能够坐在守卫森严的会议室里听汪洋同志讲话的领导干部可能和普通民众一样心存疑虑,摸不清汪洋总书记到底要大家解放什么思想,以及解放到什么程度,也就是界限的问题。前几天聚会时,一位律师问我,这次思想解放太突然了,会不会是“引蛇出洞”,然后一网打尽?
问题很搞笑,但稍微对共和国思想解放历史有所了解的人,是绝对笑不出来的。我不怀疑高层领导人的善意和决心——中国确实到了进一步解放思想,来一次更大的改革的时候,但在现有的体制和强大的利益集团操控下,所谓“思想解放”到最后保不准就客观沦落为一个圈套,勇敢者稍有不慎,就会把这个圈套套在自己的脖子上,到那时,思想还没有解放,灵魂倒很有可能从身体里被“解放”出来。
虽然有同志写文章说中国的历次思想解放都是民间先动起来,最后迫使上面采取行动,所以看上去都是“自上而下”的思想解放和改革,其实一条看不见的线是“由下向上”的。这话太过于一厢情愿。中国民间一直在动,从来没有停止过,如果没有上面的关注和变化,你再动也是白动,甚至最终把自己动到死亡之地、永世不得翻身。例如,包产到户的政策据说产生于安徽某个地方农民的一次自发冲动,后经媒体大肆渲染,上面也睁只眼闭只眼,乐得你们去说北京顺应民意。大家难道忘记了,在这几个农民签订合约分地之前,全中国不知道有多少这样想甚至这样做的农民?——结果你想知道吗?都被活活整死了,你只不过只看中央电视台,不知道而已。就我所知道,我老家附近就有至少两个因为在文革中说出诸如“土地不如分给我们(农民)”就被折腾得家破人亡,理由是想复辟旧社会,阴谋推翻无产阶级专政。他们是不是比那几个私自搞包产到户的农民的思想更解放?不过,还是那句话,他们可能没有活到文革结束,被无产阶级专政的铁拳给砸死了。
所以,如果上面没有大力提倡思想解放,不允许反思20年的改革,一切都是白搭。现在即使是汪洋提出来了,下面仍然心有余悸。不过,既然上面汪洋们已经提出来了,我们总不能没有反应吧?!
我更愿意这样来理解:汪洋同志(当然不仅仅是他一个人!)认识到我们国家和民族要前进,国家要发展,那么改革必须深入,思想必须解放,但他(们)却不知道该解放哪些思想,从哪里入手,以及解放到何种程度等等。于是他(们)吹响了解放思想的集结号,一是给我们壮胆,二是想看看我们的反应,三是看我们能够冲多远。
结果当然是两种,一种是官员和民众都积极响应,群起而冲之,结果弄得汪洋们都高兴得不得了,思想解放了,国家进步了,社会和谐了,我党稳固了,民众的幸福指数也水涨船高……
另外一种结果则是,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也许是大家不认为有思想解放的必要,或者大多数人仍然心有余悸,总之,下面没有多少人响应,官员们不积极,民众反应冷淡——正如汪洋同志最初提出思想解放时遭遇到的那样。当然就算在这种情况下,也总会有少数傻比站起来往前冲……。后果大家是可以预料的——汪洋们最终认识到自己的思想太前卫,脱离了中国几千年专制的“中国特色”,中国人不喜欢思想解放,中国人还不太适合思想解放,或者利益集团确实太强大,于是汪洋们退了回去(这对大权在握的一方大员并不是坏事),不但不再提思想解放,而且为了安慰利益集团和那些被利益集团玩弄得麻木不仁的民众,汪洋们不得不把那几个率先站起来响应自己最初提出思想解放号召的人撤下来、关起来,免得他们那被自己煽动起来的思想的火花继续冒烟……
当然这是我的YY(意淫),可是就凭这YY,我们也应该积极响应汪洋书记的号召,至少让他听到我的声音:汪书记,是的,中国到了非再来一次思想解放不可的时候了,我响应你的号召,先解放自己的思想。
作为一位普通的广东居民——一个网民,一名公民,我怎么响应汪洋的号召呢?我就从自己做起,率先解放我自己的思想吧。一直以来,一些思想不解放的官员让我们认为,公民没有自由表达的权力,更没有参政的途径,独立思考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甚至在互联网上的言论也经常被无理地删除……要知道,如果不是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关心社会,先天下之忧而忧,谁会有时间无聊地到互联网上去议论国事,讨论思想解放呢?
不如,就让我们先从互联网开始解放我们的思想,请不要删除我们讨论思想解放的帖子吧!
杨恒均2008…2…28香港
别把灾难弄成立功和歌功颂德的机会
进入三月,大地回春,气温回暖。如果谁的心底依然还有雪灾留下的冰封,我建议他打开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或者随便翻开一份党的报纸,最近那上面都是对雪灾中涌现出来的英雄模范们铺天盖地的赞扬和歌颂,从解放军指战员到公安干警,再到人民公仆公务员以及火车、电力等部门的代表,经过媒体渲染的事迹绝对能够溶化你心中最后的一块坚冰。如果你的神经比较脆弱的话,搞不好还会一次又一次泪流满面,感激莫名。
对于这些在雪灾中做出巨大贡献的党政要员和公务员、武装警察以及电力和运输工作人员,我们除了表示敬意之外,本来不应该说三道四。但我却对一些现象却不能睁只眼闭只眼,更不能闭口不言,否则我会良心不安,会觉得自己对不起另外一批人——我认为,他们才是我们最应该感激的人!
他们是谁?他们就是灾民,中国的灾民!他们本来是这场雪灾中的受害者,也是在一个“以人为本”的国家里的主角。但他们从头到尾,却都成为这场灾难中的配角和陪衬。
****
前不久一位朋友同我探讨这样一个问题,他说:你来往于中美之间,能不能回答我一个问题?中国这次雪灾和美国的新奥尔良的卡特里娜飓风都是百年难见的灾难,如果说到规模尤其是危害程度,刚刚过去的雪灾可能要更严重一些。飓风造成的水灾来去如风,也比较猛烈,可是雪灾却是一天一天积累起来的,破坏时间更长,破坏性也更大。如果对比两次灾难造成的影响和后果,人们不禁要问,为社会美国的水灾造成了那样严重的结果,而中国的雪灾却要好很多?甚至给人一种雪过天晴,啥事也没有发生的感觉?这是不是说明中国的救灾能力强过美国呢?
这个问题问得好,由于美国那场灾难发生时我正好在国外,几乎一个不漏地收看了灾难报道和事后的各种深入分析节目;中国雪灾时,我也正处在灾区中心,通过互联网时刻关注,所以,我还算是有发言权的。
我到互联网搜索了一下后,发现很多中国网民已经把这两起灾难做了比较详尽的比较,而且也大体都是那么回事。不过,我发现,迄今为止大陆朋友在比较两次灾难时都没有提到的一件非常有争议也很值得回味的事情。估计这件事由于没有收进美国主流媒体的新闻分析里,以及美国政府和白宫不敢拿来作为理由之一为自己辩护,所以,中国大陆的朋友也忽视了,或者他们压根儿就没有看到翻译过来的详细报道。
卡特里娜飓风造成的水灾发生后,美国全国哗然,此后好长一段时间,美国从上到下,都在借助媒体和各种研究机构、论坛等公众场合对这次灾难中人为的因素不依不饶地追问和追究。民众和媒体的穷追不舍迫使美国政府一次又一次检讨救灾行为,并不断地进行反思。直到前不久,才总算把民众的火气消得差不多——当然少不了巨额的赔偿和昂贵的重建,只有这样受灾灾民才最终放过政府。
在当时灾难过后的各种反思中,也不都是指责政府救灾和应变能力的,我注意到某一个电视台的焦点分析节目就曾经报道了一个惊人的内容。电视记者深入灾区,在各种指责当局的声音中追寻到另外一种声音。不久这几位记者终于挖出了一些很有意思的证据。
据报道,虽然说卡特里娜飓风的突然转向造成了水灾,但在这次灾难发生前,当地政府和警察部门已经多次要求当地居民疏散,也发出过最严厉的警告,可是被大多数黑人居民忽视了或者拒绝了。报道进一步分析,这是个美国黑人最集中的地区,居民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对政府的信任度也不高,这直接导致他们不相信政府和警察的警告。最终碰上了这次百年一遇的灾难。
这个报道后不时还有一些跟进报道,都是有理有据的,以我在美国生活的经验,也认为是可信的。在美国一些黑人较集中的贫困地区,居民特别是年轻人对当局很不以为然,抱有极端排斥心理,拒绝执行军警命令或者政府的要求不足为奇,没有想到这次就出大事了。当然,美国一旦有飓风到来,政府总是号召民众疏散,有时不严重的飓风他们也号召疏散,这可能也是造成居民对政府的警告当耳边风的原因之一。
然而即便是这样,政府部门在灾难前是否发出了疏散警告也是很重要的,如果美国政府把此作为撇清责任的借口之一,也无可非议。只是,这件事的背景涉及到种族问题,例如电视台就明确地指出,那个地区的少数白人们都听话地疏散了,大批黑人居民却拒绝执行命令,并在灾难发生后也不听当时前来营救的警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