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异国星空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在异国星空下- 第2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址上重建圣殿(第二圣殿)。公元70年,罗马帝国攻克耶路撒冷后第二圣殿被焚,只剩下一段西墙。目前,西墙长约52米,高19米,由27层大理石块砌成。西墙又称哭墙,相传罗马人烧圣殿时,有六位天使下凡坐在西墙下失声痛哭,泪如雨下,泪水渗入石缝,使这段墙更加坚固。65年后,罗马皇帝哈德良率大军镇压犹太人的反抗,圣殿遗址再遭劫难,但残存的西墙仍存留下来。犹太教徒认为,这说明耶和华未离开圣殿。从此,每逢安息日特别是犹太历7月9日晚至7月10日的赎罪日,犹太教徒便云集西墙,向耶和华忏悔祈祷。    
    基督教圣地    
    在基督教徒心目中,耶路撒冷是救世主耶稣基督受难和升天之地。耶路撒冷旧城有一条多罗鲁萨街,据传耶稣架着十字架沿这条街走向殉难地。因此,每年耶稣受难日,基督徒都抬着十字架沿此街走过,以示纪念。离这条街不远是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建造的圣墓教堂,内有一大石板,传说是耶稣停尸处,耶稣死后葬于该教堂内,过了三天在墓中复活,四十天后由此升天,故圣墓教堂又称复活教堂。建于公元326年的马赫德教堂位于耶路撒冷以南小镇伯利恒的马赫德山洞附近,洞中有一块洁白的大理石,上刻一行拉丁文:童贞女马利亚之子耶稣在此诞生。    
    伊斯兰圣地    
    穆斯林认为耶路撒冷是先知穆罕默德神秘夜行的目的地和伊斯兰教最庄严的圣地之一。在耶路撒冷穆斯林区内有一块伊斯兰禁地(即犹太人的圣殿山),犹太教的哭墙即为其西端的一部分,伊斯兰教称为〃飞马墙〃,相传当年穆罕默德〃夜行登霄〃时,曾将他的神马拴在这里。禁地南端是公元691年建造的阿克萨清真寺,相传为古代先知苏莱曼所建,该寺是仅次于麦加大清真寺和麦地那先知清真寺的第三大圣寺。公元1099年,十字军攻占耶路撒冷,曾将其改为教堂,1187年,伊斯兰教徒收复耶路撒冷,重新修整。由于该寺建于犹太圣殿遗址之上,与哭墙相邻,穆斯林与犹太人对此一直有争议。禁地中部偏西是萨赫莱清真寺,因寺内的〃萨赫莱〃(阿拉伯语〃岩石〃)得名,该岩石南北长17?郾7米,东西宽13?郾5米,传说此石即易卜拉欣杀子祭祀真主之处,又是穆罕默德〃夜行登霄〃上七重天,寻求真主启示时的脚踏之石。    
    饱受战祸之城    
    耶路撒冷被称为和平之城,但自古以来这里就没有和平。无论是亚述人的入侵,还是新巴比伦国王对耶城的围攻,无论是塞琉古王朝对它的洗劫,还是罗马人将耶城化为灰烬,这一切都在耶城的胸膛上留下深深的烙印。现在耶路撒冷的居民主要是穆斯林,也有基督教徒和少数犹太人。    
    19世纪后期,散居欧洲各国的犹太人兴起犹太复国运动,开始有组织地移居巴勒斯坦。因耶路撒冷旧城狭小拥挤,他们开始在城外西侧建房定居,逐渐发展成为新城。新城中居民几乎全是犹太人,而旧城中阿拉伯人则占绝大多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耶路撒冷成为英国托管地巴勒斯坦首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因无法在这里维持统治,遂将巴勒斯坦交给联合国。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届联大会议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在该地建立一个阿拉伯国和一个犹太国(即以色列),同时将具有特殊地位的耶路撒冷作为国际城市由联合国直接管理。犹太人因为可以实现建国梦想,支持此项决议,阿拉伯人则反对在他们世世代代生活的土地上建立〃犹太国〃。    
    1948年5月15日爆发第一次中东战争,约旦军队占领了耶路撒冷旧城,以色列则控制着新城。战争中以色列宣布,由于阿拉伯人破坏了联合国决议,以色列〃恢复对耶路撒冷的权利〃。1949年12月,以色列在新城召开第一届国会,宣布从1950年起耶路撒冷成为以色列首都,把政府各部(外交、国防除外)从特拉维夫迁到耶路撒冷。联合国则于1949年12月再次通过决议,重申耶路撒冷国际化,反对任何国家占领。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于1950年宣布把耶路撒冷旧城和约旦河西岸并入约旦版图。这一行动当即遭到联合国的反对。    
    从此耶路撒冷分别由约旦和以色列占领,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19年。1967年〃六五〃战争爆发,以色列攻占了耶路撒冷旧城。6月28日,以色列国会通过一项法案,宣布耶路撒冷新城和旧城合并,自此,耶路撒冷完全处于以色列的管辖之下。    
    


第五部分:附录三大宗教的圣地(2)

    以色列夺取旧城后,立即恢复并扩建犹太区,面积超过1948年以前。为便于犹太人祈祷,将哭墙附近50户世代居住的阿拉伯人房屋强行拆除,同时还拆毁一段古城墙,开辟出一个宽阔的广场。随着以色列政府向耶路撒冷迁都,以色列还在这里陆续修建了政府各部、国会大厦、总统官邸、最高法院、世界各地犹太人组织的总部,等等。还在旧城东面和南面修建居民住宅,安置不断迁来的犹太人。另外,以色列在靠近耶路撒冷城的约旦河西岸发展卫星城,以便将来形成〃大耶路撒冷〃。    
    在以色列政府的鼓励和纵容下,狂热的犹太教极端分子不断破坏耶路撒冷旧城的伊斯兰圣迹。1969年8月,阿克萨清真寺突然起火,主体建筑礼拜堂大部被烧毁,此事引起穆斯林世界的抗议。这些年来,一些犹太教正统派极端分子不断扬言要摧毁伊斯兰教清真寺重建犹太圣殿。一些人建立了〃忠于圣山〃组织,多次强行闯入伊斯兰禁地祈祷。该组织几个成员企图炸毁阿克萨清真寺,因阴谋败露而未能得逞。1990年10月8日,大批犹太教狂热分子聚集在哭墙下向穆斯林挑衅,引起双方冲突,以色列军警向穆斯林开枪,酿成22人死亡,数百人受伤的〃圣殿山惨案〃。    
    为了造成兼并耶路撒冷的既成事实,以色列从一开始就大力改变该城人口构成,以使之成为〃真正犹太人的城市〃。1967年,该城人口27万(犹太人20万,阿拉伯人7万),1990年超过50万(犹太人35万,阿拉伯人15万)。由于阿拉伯人出生率高,以色列规定犹太人可以从别处迁入耶路撒冷,阿拉伯人则不可以,所以增长人口中,犹太人主要是移民,阿拉伯人主要是自然增长。同时,以色列还对旧城阿拉伯人居住区发起〃蚕食〃运动,通过强占、购买、对换手段,到1990年已有500多犹太人蚕食进去。1987年12月,以色列一位部长搬进旧城穆斯林区一幢房子,公开宣称此举是向所有的人表明,犹太人有权居住在以色列的任何地方。    
    以色列一直宣传耶路撒冷是古犹太国首都,也是千百年来犹太民族的精神中心。以色列还辩解说,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时,耶路撒冷不属于任何国家,1967年以色列从约旦手中夺取的旧城是约旦在战争中占领的,因此,以色列没有兼并任何国家的领土。    
    阿拉伯方面则认为,许多世纪以来,巴勒斯坦就是整个阿拉伯世界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一些大国对犹太复国主义的支持,才造成巴勒斯坦问题。    
    长期以来相互存在着许多矛盾和分歧的阿拉伯国家,在耶路撒冷问题上则比较一致。1980年以色列通过耶路撒冷为其永恒和不可分割的首都的〃基本法〃后,沙特阿拉伯在伊斯兰国家会议上号召对以色列进行〃圣战〃,得到广泛响应。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20世纪自70年代末以来,多数阿拉伯国家采取了比较现实和明智的态度,只要以撤出1967年占领地区,彼此则相安无事。    
    1979年以色列和埃及签订戴维营协议后,美国曾力促双方在耶路撒冷问题上都做一些让步。以色列国内也有人觉得只要和谈可以解决阿以冲突,以色列应考虑放弃耶路撒冷旧城。1980年5月,以色列极右翼议员盖拉·科亨夫人向国会提出重申〃统一的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恒的与不可分离的首都〃的法案。联合国安理会6月30日通过476号决议,联大7月29日通过表决,表示反对。但以色列国会仍于7月30日以69票赞成、15票反对和3票弃权,通过该项法案。


第五部分:附录前景扑朔迷离

    巴解中央委员会于1999年4月27日在加沙悄悄地开了三天会,讨论决定巴勒斯坦人民命运的大事何时宣布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问题。面对来自美国和欧洲有关方面的压力以及以色列的威胁,会议原则上接受巴解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的建议,决定延缓宣布建国,等以色列大选揭晓后,再召集巴各派别继续商讨有关建国问题的其他战略选择,巴方这一出于无奈的决定早在人们的意料之中。    
    1993年9月13日,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和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在华盛顿签署了著名的《奥斯陆协议》,亦称《华盛顿原则宣言》,为巴以和谈的进程作了明确的规划。该协议要求双方以渐进的方式,首先谈判解决以色列从被占领土撤军以及巴勒斯坦自治和建立相关机构等问题。有关巴以地位的谈判在过渡期的第三年开始进行,解决耶路撒冷、巴勒斯坦难民、犹太人定居点安排和边界等问题。协议规定双方谈判的原则基础是联合国第242号和第338号决议,即〃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巴以和平进程的最终结果将导致巴勒斯坦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独立的主权国家。    
    1999年年初以来,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不辞辛苦地周游了五大洲的40多个国家,旨在就巴建国大计寻求国际支持,但美国等主要西方国家普遍主张延期宣布建国。在巴解中央委员会举行特别会议之前,阿拉法特与巴各派组织磋商国际上对巴建国问题的态度,以便决定是否如期于1999年5月4日宣布建国。但以色列在巴解中央委员会开会的当天,内塔尼亚胡在接受以色列电台采访时强调,只要他还行使总理职权,就绝不允许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他警告说,如果巴勒斯坦人单方面宣布建国,以色列就将撕毁《奥斯陆协议》,并重新占领约旦河西岸的巴自治区。以色列警方还封闭了巴解组织在东耶路撒冷的三个办事处。国际舆论认为,这是内塔尼亚胡争取右翼势力选票的举动。在此形势下,巴方担心,如果巴勒斯坦坚持在1999年5月4日宣布建国,必将对令巴方深恶痛绝的以色列鹰派人物内塔尼亚胡有利,而内氏如果再赢得大选继任总理,那就更让巴勒斯坦人感到腻烦。因此,许多分析家都认为,不让以色列利库德右翼集团抓到煽动极端情绪的把柄,并借此捞取选票,是巴勒斯坦推迟宣布建国的一个重要动机,同时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美国的立场对巴勒斯坦推迟建国计划起了决定性作用。在决定巴何时建国的巴解中央委员会会议前夕,美国驻耶路撒冷总领事约翰·哈里斯特向阿拉法特递交了一封克林顿总统的信。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巴方见到这封阐述美国对巴建国问题给予保证的重要信件之前,信的主要内容就已被以色列报纸公之于众了。据报道,克林顿给阿拉法特的信主要包括以下要点:要求巴方将建国的日期推迟到2000年5月4日;将巴以谈判的过渡期自以色列大选揭晓后的5月17日始,再延长一年;以色列停止建立定居点、没收土地及毁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