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塞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缪塞传- 第3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剧性的作品,个个不落传统喜剧的俗套,缪塞在戏剧创作中,从来不求助于插科打
诨的闹剧手法,注意远离夸张的喜剧情节,他总能把故事安排得像生活一样真实而
又戏剧性十足,毫无公式化的痕迹。缪塞青年时期曾喜爱和崇拜过喜剧大师莫里哀,
因此,不难看出,在《任性的玛丽亚娜》中仍能看出莫里哀的影响,剧中安排了和
莫里哀某些作品相似的格局:年老嫉妒的大夫,年轻的妻子和情人,然而,在人物
的关系,戏剧矛盾的展开和结果却独辟踢径。这个身上并非没有爱情火种的玛丽亚
娜,没有接受那个痛苦呻吟的情人的恋歌,却爱上了在两人之间穿针引线的中间人,
结果是情人为爱付出了生命,无心的中间人又拒绝了这个年轻女人的爱,这显然融
进了缪塞自己对这场爱情的讽刺。《当机立断》、《逢场作戏》这几部剧作中也无
不体现出缪塞的机智俏皮、幽默诙谐,渗透世态人情,读起来韵味无穷。

    19  世纪法国动荡的社会形态,以及缪塞本人孤傲的性格,决定了缪塞在广泛
交游的同时,又保存着属于自己的一个狭窄的、资产阶级式的生活天地。

    但令人敬佩的是,缪塞的剧作没有矫揉造作的痕迹,他在剧作中充分体现了自
己的个性,塑造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戏剧人物形象,直到今天,他们仍然闪烁着特
殊的魅力。

    缪塞与同时代的雨果等浪漫派作家不同。他在写作时并不刻意追求情节的曲折、
离奇,安排一些波橘云诡的剧情,而是致力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他塑造的戏剧人物
的性格,既不同于法国古典戏剧的程式化、类型化,也有别于同时期其他浪漫派作
家的夸张、失真。他充分吸取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养分,在人物的个性化和典型化的
结合上下功夫。他笔下出现的一系列人物形象,都显得栩栩如生,真实可信。罗朗
索的善与恶在他身上的组合,玛丽亚娜未动感情时的骄傲、矜持,动了感情后的大
胆、活泼,雅克琳在尴尬处境中的周旋,拜迪康的游戏人生,卡蜜尔冷傲中藏着的
热情,这些都跃然纸上,很有生活气息。




   

    “浪子”、“世纪儿”是缪塞为我们提供的一批特定的戏剧人物形象,我们可
以数出奥克塔夫、方达西奥、华朗坦、拜迪康等等,他们都是年轻人,秉性聪明、
风度潇洒,他们那幽默俏皮、明讽暗喻、机锋毕露的谈吐,令人拍案叫绝,显示了
他们对社会观察的敏锐,对世情的洞悉。但是,他们又偏偏带有浪荡子的特点。奥
克塔夫经常流浪在外,“与酒醉亲密无间”,无论什么都“不能把快乐杯中的酒碰
洒一滴”;方达西奥也是到处游荡,走遍了每个酒馆,曾不止一次在那里酩酊大醉
;华朗坦也是游手好闲,“不是无所用心,就是疯狂享乐”。他们都抱着游戏人生,
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生态度,有一些沉沦的情调。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身上反映
出来的、也有缪塞本人放浪形骸的影子,在他们消极放荡的背后,明显带着哈姆雷
特式的忧郁。奥克塔夫在朋友被害后,更感到自己也被埋进了冰冷的石板,永远也
不再有“青春时期的欢乐”;方达西奥更是早就厌倦了人世,他敏锐地青出,世间
的人们“一个个全是茕茕孑立”。全是“一模一样”,他深感生活的无聊,人的渺
小,客观现实的丑恶,因此,他像哈姆雷特似地发出“这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
里而长满了恶毒的莠草”的感叹。他们实质上是法国19  世纪上半期“世纪儿”的
化身,他们将和缪塞的戏剧一起永远在法国戏剧殿堂里闪耀光彩。



 



 

                 第十一章 一代人的心路历程——缪塞的小说

    缨塞作为一位小说家,尽管创作的短篇、中篇、长篇小说作品数量上并不大多,
在缪塞的整个艺术生涯中不占主要地位,但他的小说作品却比较系统、客观、真实
地反映了19  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代法国青年苦闷的生活,即称之为“世纪儿”的法
国青年的生活,这些作品在法国文学长廊中占有一席之地。



 



 

                              世纪儿的忏悔

    缪塞在告别与乔治·桑那一份火热的恋情之后,几乎是在舔着自己的受伤的心
灵,开始反刍自己的情感历程。

    咀嚼一段逝去的、令人不快的情感无疑是痛苦的,缪塞正是在这种痛苦的回忆
中开始了思索。

    一连串的思索,一连串的发现,缪塞似乎从自己这段感情经历中发现了一种法
国青年的普遍心态。人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分子,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毫无例外地
打上了社会的烙印,缪塞努力地探寻着自己不幸爱情的深层原因,并且直抒胸襟,
毫无矫饰地把这种思想记录下来。

    1836  年缪塞发表了长篇小说《一个世纪儿的仟悔》,它就是这次思考的结晶。

    缪塞对他这部唯一的长篇小说的问世没有作特别的解释,但人们普遍认为这是
一部自传体小说,它展示的是作者本人的情感世界以及他与乔治·桑的爱情经历。
小说中的主人公沃达夫被认为就是作者本人,女主人公,年轻漂亮的寡妇比埃松太
太则是女作家乔治·桑。

    《一个世纪儿的忏悔》发表之后,缪塞的友人、著名的批评家圣伯夫在《两世
界杂志》上这样评价这部作品:“这本相当富有戏剧性的小说,结构很艺术,笔调
轻盈,色彩鲜明,并且充满了激情。”一些文学前辈们也纷纷撰文对缪塞的作品进
行褒奖。

    《一个世纪儿的仟悔》中的主人公沃达夫是一位从情妇身上得到生活的年轻人,
情妇的背叛使他充满了失望和愤感。在友人的关怀下,他想尽各种办法也无法使自
己摆脱这种情绪,万般无奈之下,传来了父亲去世的消息,沃达夫带着沮丧的心情
回到了家乡。

    在家乡,沃达夫很快结识了年轻的寡妇比埃松夫人,她端庄、美丽,因比沃达
夫年龄长10  岁,更具有一种成熟女人的风韵,在沃达夫火一样激情的进攻下,两
人很快堕入了爱河。但他们的爱情之路并不平坦,时时充满了风暴。开始,两人如
醉如痴地吮吸着爱的琼浆,沃达夫也在爱的阳光下尽情舒展自己的身心,但一段时
间之后,过去的一切又开始一点一点浸入沃达夫的灵魂。情人的淫恶、背叛,像一
条条鞭子抽打着沃达夫的神经,沃达夫也开始用一种异样的眼光审视眼前这位美丽
的寡妇。

    沃达夫觉得“尽管我已经不再是行为放荡的人,可是有时突然间我的身体还会
使我想起自己是个过来人”,那些恶梦一般的经历死死纠缠着他,并使他开始怀疑
比埃松夫人的贞洁以及她对自己感情的真伪。由于这一思想从中作祟,不仅使沃达
夫自己平添了无限的烦恼,同时他开始无端地向比埃松夫人发难:“我”故意把昨
天晚上商量好的散步计划打破;故意用一些刻薄的语言来嘲讽两人之间的快乐日子,
甚至嘲弄两人最神圣、最神秘的幸福之夜;同时,和平常相反,“我”满怀兴趣地
谈论在巴黎的风流韵事,并把它说成是世界上最好的事情;当比埃松夫人在镜子前
打扮时,“我”会说:你的样子真像我以前的一位情妇……。

    在饱受精神折磨的6 个月时间里,家乡的这朵“玫瑰花儿”开始凋谢了,不少
人对比埃松夫人给予同情。即使这样,比埃松夫人并没有想到要抛弃沃达夫,因为
在她眼里,沃达夫就像一个“害病的孩子”、“多疑的倔强的孩子”。在她看来,
是上帝命令她像一个母亲一样照顾他,她并不天天是他的情妇,在许多时候她是、
或她愿意是他的母亲。她要看护他、治好他,以便找回那个她所爱的人。

    但事与愿违,沃达夫的“病”并没有像她想象那样一天天好起来,从而令她痛
苦万分。万般无奈之下,两人决定远走他乡,到一个新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以摆
脱这些阴影。

    来到巴黎不久,一位叫史密特的同乡男青年开始闯入他们的生活。史密特善良、
忠厚,这与比埃松夫人有相通之处,他给两人以友人般的关怀和帮助,但也正是由
于他的到来,愈发激起了沃达夫的嫉妒、猜忌的心理,两人之间又掀起了一连串的
情感波澜。在一阵平静的思索之后,沃达夫决定面对现实,他真诚地向比埃松夫人
道别,独自一人离开了巴黎,离开了这一段令他幸福、痛苦的生活,并发自内心地
忏悔:“由他的过错而造成痛苦的三个人中,只留下一个不幸的人”。




   

    缪塞在作品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悬念,这犹如一位匆匆赶路的步行
者在悬崖前戛然止步。这位以伤害别人取乐,而自己也被深深伤害的沃达夫将何去
何从?读者不得而知,但是,读者透过小说中描述的法国社会物欲横流、污浊的社
会空气,又似乎看到了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结果。

    追忆着自己与乔治·桑的恋情,缪塞在创作《一个世纪儿的忏悔》时充满了激
情,字里行间不时迸出生花妙笔,作者在诗歌、戏剧方面的才华在此也得到充分展
示。同时,这部作品文字上的朴实无华与才华横溢的艺术表现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并相得益彰。

    《一个世纪儿的忏悔》尽管是一部自传体爱情小说,但它的价值却不仅仅是两
情相悦、始乱终弃的爱情故事本身,它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同时代任何一部言情小说。
小说通过叙述沃达夫的爱情经历,深刻地揭示出19  世纪上半叶法国青年的精神状
态,生动、细腻地描画出法国在那一特定时期中生活着的特定群落的画面。

    小说的开头两章揭示了作品的主旨与精髓,缪塞在这里第一次正式提出”世纪
儿”、“世纪病”的称渭,“世纪儿”是指出生于19  世纪之初的法兰西青年。缪
塞几乎是用“莎士比亚式”的戏剧独白呐喊出了“世纪儿”愤世嫉俗的心声,同时
指出了“世纪儿”患上“世纪病”的社会根源。

    “世纪儿”们是在“正当帝国战争的时候,丈夫或兄弟们都在德国打仗,忧郁
的母亲们生下了神经质的、苍白的、激动的一代儿女”。他们沐浴着“大炮制造的
阳光”,在万里无云的天空中闪耀着无数的光荣。他们渴望着在枪林弹雨中前仆后
继,渴望死亡,因为他们觉得”死本身是那么美丽,那么伟大,死神穿着冒烟的红
袍是多么辉煌”。

    终于,炮声停歇了,呐喊声消失了,拿破仑帝国一去不复返了。这些在战争中
诞生,为了战争而诞生,盼望着莫斯科的白雪和金字塔阳光的年轻人,望着大地、
天空、街道和大路,望着迎风招展的百合花旗(复辟的波旁王朝的象征),心里一
片空虚。青年一代已经丧失了在拿破仑帝国时代靠冲锋陷阵、攻城掠地的个人奋斗
就可获得一切的机遇,旧秩序的恢复,使曾略见希望之光的青年窒息在一片凝固的
空气之中。

    在年轻人看来,他们的面前剩下的是一个永远摧毁了的过去,可是许多世纪以
来专制政体的遗留下来的陈腐东西,还在它的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