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52-我在不寻常年代的特别经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252-我在不寻常年代的特别经历- 第1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受英国殖民统治,你是英国利物浦大学的留学生,熟悉了解英国,一方面,你同英国各界有一定的关系,一方面倘若英国在香港回归问题上做什么手脚,玩什么花样,欺瞒不了你这个留英生;第三,香港是个商业城市,不是政治城市,当然现在有人想把她搞成政治城市,这显然是不理智的,而你在商界经营多年,精通商业的运作和管理,且在商界有一定的威望;第四,我认为以一国两制的方式使香港、澳门回归,只是第一步,下一步就是以这一方式统一台湾,你父亲开创的‘东方’事业,与台湾商界有联系,你个人在台湾也有人缘,你妹妹是台湾前“总参谋长”的儿媳妇;第五,是句玩笑话,你出生在上海,现在中国上层领导人大多在上海工作过,中国有句关于老乡的俗话,所以你同他们容易打交道。”    
    “他当时被您说服了吗?”我问道。    
    “他还是没有表示可否。直到去年9月,我在赴中国前,和他通了一次电话,告诉他我在到大陆前,将在香港停留。董建华听了我的话后,告诉了我他的近期安排,他要到新加坡料理一些事务,但他告诉我,他将于我在港的9月16日返回香港,并相约和我见面。”    
    “你们如期见面了吗?”    
    “见面了。他那天下午4点从新加坡回港,5点钟,我们便坐在了一起。见面时,他递给我一份书面声明,要我看一下,说他已经决定参选。我看了他的声明,方知他决定参选。声明写得很好,言简意赅,我建议他尽早刊登出来。他向我解释道:下决心参选后,他立即让自己的律师、会计师、同事把东方公司多年做过的贸易全部清理、检查一遍。在确信没有污点后,才确定宣布参加竞选。‘我要干干净净地出来!这样做,需要时间,所以宣布得晚了一些。’他说得一板一眼。”    
    香港的新闻媒体很活跃,记者群体良莠不齐/“模仿一下    
    二战时的罗斯福,搞个类似《炉边闲话》的专栏”    
    随着香港回归的一天天迫近,董建华,这位将承天降大任的斯人,更为世人瞩目,新闻媒体对他盯得更紧,同属圈中人的我,自然也希望从赵先生那里得知一些相关的信息。    
    在距香港回顾尚有90天之际,赵浩生先生越洋打来电话,告知他被“特首”董建华和中国政府聘为出席7月1日中、英香港主权交接仪式的特约嘉宾。    
    5月末,赵先生来到北京。“不走了,直到7月1日去香港参加交接仪式。”见面时他如是说。我再度提起董建华的话题,赵浩生先生告诉我,他在董建华当选候任“特首”后的几次接触中,董建华曾私下就一些事务向他征询过见解。    
    “您给董建华过什么有益的忠告吗?”    
    “我想,关于‘特首’职责内的政务,他完全有能力应对裕如,他也有出类拔萃之辈组成的智囊团,无需我置喙。当然,对他我会竭尽绵薄,我近期就在为他在权力交接后的对美访问,作周密精细的设计和筹划。”说着,他拿出一份印刷精美的、附有图片和表格的日程表。


《我在不寻常年代的特别经历》 第一部分赵浩生:历史舞台前的特殊看客(18)

    在我翻看后,他才接上前面的话题。他告诉我,此前他曾以老新闻从业者的身份,从资讯的视角向董建华进了一言。他说香港的新闻媒体很活跃,记者群体良莠不齐,而董建华现在又被新闻媒体包围,每天见那么多人,讲那么多话,“说不定哪一天,人家就会把不知道是谁的话、或谁想说的话,塞到你的嘴里,因此要谨慎,要警惕。”    
    赵先生说:警惕和谨慎不是缄口不言,而是要精心设计一个讲坛,或直接掌握一条可靠的传播管道,以杜绝谬种流传,以树立良好的媒体形象。    
    他向董建华讲述了一段往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总统罗斯福开创了一个《炉边闲话》的专栏,每星期六上午,就时局和民众关注的问题发表见解。他悠闲地坐在白宫办公室的壁炉边,手持他独特的烟袋,身着家常的便服,仿佛坐在听众的家中聊天。他这种对时局和问题直接而完整的叙述,使人无法篡改和断章取义,既能匡正任何流言,又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因而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种做法被他的后来者们效法,一直延续到了今天。”他建议董建华“不妨模仿一下二战时的罗斯福,也搞个类似《炉边闲话》的专栏。”    
    我想,没有人会比身处资讯业异常发达、活跃的香港,身为首任“特首”的董建华,能更敏锐地掂量出赵浩生先生这番话的分量。     
    赵先生递给我一篇刚写就的文章《辨是非  雪国耻》    
    /7月1日,绝不意味着万事大吉/    
    “不可小觑‘唱衰香港’的噪音。”    
    在关于《炉边闲话》的交谈后,赵先生和我约定,他将在参加交接仪式后来北京和我见面,叙谈香港之行的见闻和感触。可6月21日,赵先生突然来电话,说他不久前又去了一趟香港,曾与董建华在他未来的办公室内晤谈良久,刚刚返京,问我下午能否到他那里坐作。    
    赴赵先生住所的途中,我一直思索着他约我前去是要对我讲些什么。前次长谈的内容我一直三缄吾口,因为赵先生不让我写,也许他不愿给人以此标榜的印象;也许他觉得还不到公之于众的时机;也许是因为他新出任美国普泽传播顾问集团公司的主席,便不能再像自由人那般将自己的行止言谈公之于众?    
    我一走进赵先生的房间,赵先生就递给我一篇他刚写就的文章,标题是《辨是非  雪国耻》。他告诉我,文章是积蕴已久又因近期经历见闻的一系列事情有感而发的。他同我讲述了一些情况,包括他在香港未来特首办公室与董建华的晤谈,但依然嘱我不得对外吐露。    
    接着,他说道:“随着香港政权交接期限的日益临近,国内一片喜迎之声,其乐也融融。顺利交接固然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在这种时候,我们似乎不该一味沉浸于欢庆。”    
    “的确,对回归一事,有些人感到不甘和不舒服,这是意料之中的。从有人欲将香港这座‘经济城市’变为政治角力场,从‘唱衰香港’的鼓噪,从四处呼吁外国干预香港事务的香港民主党首领李柱铭辈的奔忙,从英国为编结杯葛临时立法会联合阵线的游说,从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表示不出席临立会就职宣誓……7月1日,绝不意味着万事大吉,除了‘喜迎’,的确要以更多的心智应对迎面而来的大量实际课题。”我接过他的话题。    
    “我觉得不可小觑‘唱衰香港’的噪音,也不能不对有关香港历史的荒谬评说加以辩白。有一种论调,说香港的繁荣应归功于英国的统治。”    
    “而您的这篇《辨是非  雪国耻》,就是与这类论调理论的。”    
    “是的,香港的繁荣,除了地缘和特定的历史因素外,是生活在香港的炎黄子孙自强奋斗的结果;是和背靠大陆的支持分不开的。当然香港还有一个很好的公务员群体,所以董建华希望这些公务员继续留任,中国政府也赞同他的这一举措。如果说英国的统治管理真的那么好,为什么它从日不落帝国,一步步退缩回原有的英伦三岛;它连自己国家衰落的问题都没解决好,还能竭尽心智去繁荣殖民地?这不合逻辑嘛!”    
    说到这儿赵先生显得有些激动,和他接触得久了,我已经对此多有了解,每逢言及事关祖国、言及事关民族的大义的话题,他便会很殚思、很动情。    
    “您这次和董建华先生会面晤谈,他可曾流露对面临的一系列现实问题产生的忧虑?可曾对承担起治港重任感到什么压力?”    
    “哦,董建华对香港在政权交接后保持平稳发展充满信心!基本法规定制度50年不变,保障安定繁荣的因素没有丝毫的削弱,只要中国政府继续支香港,而中国政府肯定会更积极有力地支持董建华,这一点从江泽民、李鹏率代表团出席交接仪式上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出来,所以董建华没有什么可忧虑的。”    
    赵浩生接到董建华的传真,告以他将如以往一样于4月    
    赴美/美国媒体正在大做“政治捐款”问题的文章/董建    
    华说:我将推迟出访美国    
    1997年9月8日,经常于香港、美国间来去匆匆的董建华,以香港第一任“特首”的身份踏上美国国土。消息传来,不由让我想起此事幕后和赵浩生相关的一段秘闻。    
    在这一年的3、4月间,董建华就酝酿着美国之行了。因为每年4月,美国会都要就是否给予中国贸易最惠国待遇进行辩论,董建华每在这一时间几乎都是在美国,在为争取最惠国待遇这与香港经济攸关的决断奔波游说中渡过的。    
    4月12日,赵浩生听说董建华将于4月下旬赴美访问。他感到4月绝非访美的合适时机,立即给董建华发去一份很长的传真,为董建华分析利弊。    
    赵先生认为董建华此际赴美的不利因素有二:    
    其一是香港问题正热,美国各种舆论很多,但由于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作祟,对香港回归、香港未来“唱衰”的言论很盛。此时来美,必陷于应对无穷谬论的被动地位;且交接尚未成实现,再雄辩的说词也是无力的。而以董建华未来“特首”之尊,与这些无稽之谈争辩太跌身份。    
    其二是美国媒体正在大做“政治捐款”问题的文章,对中国大陆的攻击甚嚣尘上。此时来美,若有人借题发挥的话,必难脱困扰。    
    赵浩生建议董建华将访美的时间安排在政权交接之后。顺利交接已成事实,香港政治、经济前景更趋明朗,以“特首”的正式身份出访,许多在这之前可能出现的麻烦,将不复存在;对不利鼓噪即便不置一辞,亦无关宏旨。    
    传真发出后不久,赵浩生就看到了董建华推迟访问美国的消息。    
    香港顺利回归后,董建华以特首之尊,相继出访美国、日本及欧洲,受到隆重接待。其言论风采赢得各国一致的崇敬欣赏,以“董旋风”的气势,载誉返港,其声望在新一轮民意调查中突破了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峰值。    
    看到如此情景,赵浩生直替老友董浩云激动:59年前,他给他的孩子起名“建华”,寄予了由衷的希望。如今,他的孩子正将父亲深深的冀望,一点一点地实现着。他内心起伏的波澜,都被始终关注着他的我,看在了眼里。


《我在不寻常年代的特别经历》 第一部分毕重远:年轻水兵策动了“重庆”号起义(1)

    1翻开《中国人民解放军大事典》第020页,可看到如下一段文字:“2月25日,国民党海军巡洋舰重庆号宣布起义。重庆号巡洋舰,是英国政府1948年5月交给国民党政府使用的一艘轻型巡洋舰……是国民党海军最大的军舰之一。1949年淮海战役结束后,蒋介石为确保长江以南半壁河山,准备将重庆号军舰调防长江,配合江阴要塞防守长江下游,以阻止解放军渡江南下。2月25日,该舰在中共地下党员毕重远及重庆号士兵解放委员会领导下起义,26日,由上海驶抵已经解放的烟台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