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是整个人类的生命源泉,是人生命中不可抹杀的部分,不论人们承认与否,性欲都是构成人类日常的情感和精神的一部分,它深深生长在人类的梦幻、憧憬、痛苦、挫折、恐惧等等之中。对于每个人来说,性都是潜在的快乐和痛苦的源泉。
如果有人想为人类的文明史进行一遍“梳理”的话,就会发现,在漫长的历史中,女性为寻求自身解放而进行的不懈努力,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夺目的章节。尽管现代女性的地位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要说到女性的彻底解放,还为时过早。近些年来,性骚扰除了原来的一些形态之外,更融进了某些金钱和权力的因素。它对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都具有破坏作用,对社会风气具有毒化作用。
性骚扰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促成人格的偏颇性骚扰心理不仅会导致性犯罪,而且还会促成人格的偏颇。因为人格的构成或形成,主要是由道德准则、情操、素质、能力、气质、性格、兴趣、爱好、理想、信念等许多因素促成的。尽管每个人的人格特征不尽相同,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区分为几个主要的类型。例如,按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以分为外倾性与内倾性;按个人独立性的程度,可以区别为顺从型和独立型;依据理智、情绪和意志三者中哪个占优势可以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等类型。一个人人格的优劣,实际上也是道德品质的优劣。人格的形成,不仅与其生理发育具有一定的关系,而且与人的社会关系、社会行为具有极大的关系。具有性骚扰心理的人,由于其认识能力不高,道德水准的低下,情操水平的欠缺,兴趣集中于性事上,爱好侧重于与异性有关的事物,故而造成了与社会、与他人的严重的不相容性和不适应性,这会引发其人格的严重的变态,而这种变态又反作用于人的品行,进一步促成其不良品行的形成与固化。正如一位日本心理学家所说的那样:“如果人的不良心理与行为陷入与社会准则相对立的地位,这就是人格偏颇的完全形成,并为以后的人格恶变建立了基础。”
·诱发犯罪的动因
性骚扰心理,还是诱发各种性犯罪的心理诱因。性骚扰心理一旦形成,会成为一种自我放纵的心理习惯,使性骚扰心理者不能自觉地自我克制各种性的诱惑。随着性骚扰快感的不断体验,这种非正常的性刺激不断强化,其生理的性冲动力与其相对薄弱的伦理道德、社会规范、社会行为形成严重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导致性意志力的薄弱,遇有时机,就会由性骚扰心理,外化为进一步的性犯罪行为。而实际上,性骚扰也是一种性犯罪。不断强化的性骚扰心理,会加强其性的体验,而性的体验又反作用于其性欲要求。严重的性骚扰心理会强化其性欲亢进,使当事者的行为不仅仅停留在对他人的性骚扰上,而会进一步发展为对异性的性侵害。这是因为,不断的骚扰会助长其得寸进尺的心理,强化其性刺激,从而会发展为对他人的性侵犯。这就大大降低其心理发展的社会化进程,以致无法自制地去追求“人类所可能的最强烈的快乐,乃是性交的快乐”那种动物本能的满足,以致造成性行为的犯罪。·摧残异性的身心健康
作为性骚扰心理者,不论是男还是女,只要实施了对他人的性骚扰,肯定会对被侵害者造成一定的心理伤害,或者有时是间接的生理伤害,使被害者身心两方面都受到很大的损害。尤其是那些利用职权对所属女性进行的性骚扰,会严重地伤害她们的自尊心、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有些会在单位造成极端恶劣的影响,造成对女性的心理的更大伤害。如有一位研究所的领导,暗暗爱上自己所领导的一位女研究员,先以工作为名进行接触,后发展为借故进行性骚扰。在遭到反对后,竟公开利用自己的领导身份,在单位造谣说是她勾引他,给她施加压力,使得她不得不调离该单位,放弃自己所钟爱的专业和研究项目,给她造成很大的心理伤害。就是一般人对他人进行的性的骚扰,亦会造成对被害者心理、情感上的伤害。某市发生的一起性骚扰案件,犯罪分子对一位丧夫独居的中年妇女进行了长达5年之久的性骚扰。做案方法是每到晚上她睡下以后,做案者便给她家打去色情电话。在电话里对她讲脏话、下流话,有时进行恐吓和威胁。搞得受害人不能休息,身心疲惫,苦不堪言。由于犯罪分子不断变换做案时间、地点,受害人虽然多次报案,公安机关多次守捕,也未能将其抓获。
·败坏了社会风气
性骚扰心理者将自己的心理外化为性骚扰行为,用恶劣的手段对他人进行性的骚扰,其手段卑劣、下流,其所作所为伤风败俗,有辱国格人格,严重地毒化了社会的风气。一个单位里领导对部属发生的性骚扰,会严重影响、破坏干群关系,造成了上下级之间的心理隔膜,形成对立关系,不利于领导目标的实现,使单位的工作受到影响,也败坏了单位集体的声誉,毒化了单位集体的风气,使人心涣散,团结荡然无存。在一个公共场所发生的性骚扰,会在更大的社会层面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严重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外国朋友的性骚扰,会影响我国的国际声誉和地位,有辱国格,有辱国家形象。如在某旅游胜地发生的一起对外国女游客的性骚扰案件,使我国的对外形象受到很大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及国际交往。试想,在一个极不安全的国家里,还有谁敢再来与你做生意或观光游览呢?
·危害了社会治安
性骚扰不仅本身是一种违法犯罪,而且也是引起其他犯罪的“桥梁”和“纽带”。由于性骚扰而引起的吃醋心理,会使夫妇产生怀疑,夫妇一方怀疑另一方的品行,从而引发夫妻反目,闹离婚,搞分居。这不仅影响了家庭关系的和谐,也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影响和破坏社会的安定与团结。有些品德不良者,为了达到对他人的性骚扰,会利用各种手段,教唆他人,制造事端,引发矛盾,挑拨离间,引发出其他的不良案件。
第一篇 举世关注的性骚扰三、谁来制止擦边球
性骚扰因其性质或行为方式的不同,往往很容易被某些人忽略。在目前对性骚扰还没有统一界定及法律方面还不太健全的情况下,某些特定场合的“性骚扰行为”更是难有一个公正的评判标准。因此,在这些漏洞下,“擦边球”现象时有发生,它一方面要求人们对自己的行为道德加以约束;另一方面也是对现有尚不健全的法律一次次地敲响警钟。
1。另一种性骚扰
随着性骚扰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受到关注,一些国家和地区,对性骚扰的研究工作也在深入。在美国,有的专家把性骚扰分为四种模型:第一种是自然生理模型论,第二种是组织机构模型论,第三种是社会文化模型论,第四种是性别角色溢出模型论。自然生理模型论认为,男性和女性之间有一种自然的吸引力,男性具有更强的性欲。性骚扰仅描绘出一种病态的行为,而骚扰一方并没有任何轻视倾向。比如,有人认为对性骚扰的解释,男性与女性是不同的,男性认为这样做不是骚扰,而女性却认为是骚扰,这就是由于男性与女性不同认识产生的差异。
组织机构模型论认为,组织内部的等级制度自发地创造出一个会出现性骚扰的环境,这个机构是建立在以下几方面基础之上的:权利不均、男女性比例不协调、执行者和管理者的水平以及对于性骚扰进行不满起诉的过程的不可能性。性别角色溢出模型论认为,骚扰因对性别的期望不同而产生,并在女性占绝大多数和认为是女性的典型职业环境中产生性骚扰;在这种环境中,雇员首先会认为是做女人,其次才是做雇员。
在这些研究中,组织机构论、社会文化论和性别角色溢出论比较普遍,其中每一种理论都部分地提到性别中存在力量的差别。
性别角色溢出论认为,对妇女的社会期望由于她们从家庭溢出,进入工厂或社会的一些机构而有所不同。此外,走出家庭的妇女的性格也会出现变化,比如从过去的冷漠变化为热情外向。因为人们的行为、性格具有一贯性,它可能会导致一些男性与女性对不同的行为做出不同的解释。男性会从性的含义上解释女性的性格由冷漠到外向的变化,而一些女性却不这样看。女性比男性更易于和异性发生友谊而无性的目的,而这种友谊会被男性误解,从而导致被女性认为是性骚扰的行为。另外,还有人认为女性的外表和使用化妆品也是导致这种后果的可变因素。他们研究化妆品在性骚扰中的作用时发现,使用化妆品的女性被认为更易于受到骚扰,尽管女性使用化妆品是为了改善其外表,但男性会认为这是增加性的吸引力,进而认为这可能是对不恰当的性接近的一种同意或者是挑逗性的表示。
至于社会文化模型论则认为,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文化会有不同的习俗和行为。一些比较开放的社会认为在男女之间的一些语言和行为不是性骚扰,而在不同的文化领域中,在一些比较封闭的社会,它的文化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会把它解释为性骚扰。
正因为对性骚扰的理解不同,因此,发生性骚扰的种种争议现象则在所难免。且看以下几例:
2001年7月,应邀参加冲绳世界首脑高峰会议的安室奈美惠,20日传出遭冲绳议长性骚扰事件。虽然安室奈美惠本人表示事隔多日,已不记得当时状况,但在日本政坛一片倒戈声中,议会会长却传出对娱乐天后性骚扰的传言,让日本政坛再度因丑闻蒙羞。据了解,安室奈美惠遭议会议长性骚扰事件发生在7月22日。安室奈美惠结束在各国首脑前的献唱表演后,回到会场与与会者握手,却没想到略带酒意的议长竟趁机将安室奈美惠拥入怀中。
而根据与会目击者表示,安室奈美惠显得十分抗拒,表情也相当不悦。事后,安室奈美惠的经纪人表示,由于事发多日,安室奈美惠对议长的行为已没有印象,所以不能妄下言论,指证议长性骚扰;议长方面昨日也澄清对安室奈美惠性骚扰事件,他表示当天是因激励冲绳出身的安室奈美惠,才高兴地将她拥入怀里,却没想到被旁观者视为性骚扰的行为。近年来,发生在演艺圈内的性骚扰现象,就令人感到愤怒与担忧。不久前,报刊上还报道了全国人大九届常委会二次会议上有关委员就我国妇女受性骚扰问题提出提案的消息。有关新闻单位还向在京的部分影视圈内的演员就性骚扰问题作过调查。
据报道,一位38岁的著名个体女演员说,她从1983年开始脱离话剧团来京进入影视界,至今已在17部电影或电视剧中担任女主角。而实际上,她被邀请当主角的戏至少有三十几部,但一半以上的机会都由于导演或制片人对她“不怀好意”而只好放弃。她说,不少导演或剧组负责人的企图都表现得十分明确,总在最后确定角色和片酬之前,用请吃饭、谈剧本、试服装等借口来单独“谈话”,进而提出无理要求。一旦被拒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