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青春有我狂 作者: 子尤》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谁的青春有我狂 作者: 子尤- 第1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疯狂。自己多愚蠢呀!没有大脑似乎更适合这个疯人院。没有人能摆脱它。 
        感谢疯人院的医护人员们,让我清醒起来。 
        6月2日 
        救救孩子! 
        二 
        (5月30日) 
        我终于知道这是一座大楼,有很多很多层,无数穿着病服的人都闭着眼睛,嘴里念叨着“考考考分分分” ,边说边顺着人流往楼上走。 
        我小心地走进人群中,没有人注意我,都是目不斜视的往前走,好象半夜墓地中走出的幽灵,竟连一丝人 
      气也没有。人群前面还有几个高个子的领队,他们都没有脸,面目不清晰,一个个拿着鞭子,有人稍有怠慢便 狠狠抽一下。 
        我迷惘地四处张望,发现这些人都被领着顺一条悠长的走廊向上移动,两旁数不清的房间却没人进去过。 
      有的房间上写着“文学”,有的写得是“音乐”,时常有人要碰那门,但马上就被领队用鞭子抽开。 
        我来到房间门前,趁领队不注意,想打开房门,却发现它被加了许多锁和封条,封条上写着:永不得入。 
        这却是什么地方,怎么那么怪?这些人要往哪儿去? 
      25岁青年的狂想 
        从《通往绞刑架的电梯》想法国新浪潮电影 
        早早就从电影频道的预告中知道要放这部电影,实在太想看了。它虽然不能被归类为法国新浪潮电影,但 
      在我心目中,它具备新浪潮电影的一切特性。那冷漠沉静的镜头,那高歌不止的音乐,还有颤动心弦的独白, 
      当然,最不能忘怀的是黑白色。虽然法国新浪潮电影彩色片不少,但黑白色本身就具有意义。黑白的巴黎,让 
      人心驰神往。新浪潮电影最伟大的意义,是因为它代表了巴黎直至整个法国的时尚。无数的影片,为我们讲述 
      了那里的青年男女,正孤独地过着百无聊赖的生活。但是他们也有刺激的时候。在新浪潮电影里,最酷的事情 
      是偷车(如《筋疲力尽》、《通往绞刑架的电梯》);最悲壮的事是与女友的冒险(如《筋疲力尽》、《通往 
      绞刑架的电梯》);最留恋的时光是无休止的逃亡(如《筋疲力尽》、《通往绞刑架的电梯》);最美丽的地 
      方是监狱(如《四百击》、《通往绞刑架的电梯》,如果电梯也算监狱的话)。 
        在这些电影中没有庞大的战争场面,只是或戏弄或冷静地描画着法国新一代青年的生活。我就是喜欢那电 影里的感觉,比如这部《通往绞刑架的电梯》。 
        电影频道的播放时间———半夜12点———让我只能默默哀叹,毕竟当时还是在医院化疗期间。可某天 
      早上随意打开电视,猛然发现《通往绞刑架的电梯》即将重播,直乐得我满床打滚。 
        本片导演路易马勒是法国极其有名的导演,这个人特别能玩弄电影技巧,所以娱乐片也拍了不少。但爱情 
      片更是他的关注所在,注意,是法国新浪潮运动时期的爱情片。在他的电影里,爱情都悲壮异常,有源源不断 
      的为爱而死的情节,再加上那黑白魅力的渲染,是绝对路易马勒式的电影。 
        这部电影是他的处女作,当时他25岁,就自编自导了它。有人通过这部电影说他是“电影诗人”,而我 
      更愿意说他是“电影顽童”,因为他后来拍了无数现在看来异常实验的电影,可单单看《通往绞刑架的电梯》 
      那让我看的从头至尾险些又犯了病的剧情,大家就知道他不愧于这个称号。 
        为了能与一个公司老板的妻子自由恋爱,男主角准备杀掉老板。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成功,却又被困在电梯 
      里死活出不来。外面的世界更是变幻莫测。人们是别想在结尾来临以前换台。希胖子会不会编故事(《精神病 患者》出自他手)?可到了这里他也要自叹不如了! 
        一个25岁的青年能有怎样的狂想?爱与死在这里会怎样交融。人人都被这个可恶的捣蛋青年骗上了通往 绞刑架的电梯,可却又乐在其中,欲罢不能。 
        这是什么?这就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力量。在那个世界,抢劫者被同情,警察被憎恨。现实世界的道德观 
      是毫无用处了。而这部电影中,那个被困在电梯里的杀人凶手更是被当时的法国青年崇拜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每个人都为他揪心,不知道最终他会落到什么结局。但这并不说明这个世界是黑白颠倒的,黑白颠倒的是现实 
      的社会。青年们的百无聊赖是社会所给予的,他们的抢劫行为是万不得已。新浪潮电影虽然错综复杂,形式很 
      多,有戈达尔在那里和观众玩弄,也有阿伦雷乃怅然的广岛恋情,可无不给我们了一份现实的无奈,让我们看 
      完电影后,或激动,或哀伤,但更多的是深深的思考和回味。 
        这么一个美丽的黑白世界,就像《筋疲力尽》结尾临死的主人公那苍凉的手势,潇洒而又悲哀。新浪潮乘 
      势滚来,可又匆匆腾去。留下了太多的回忆。借用张爱玲的那句结束语:可爱而又可哀的年月啊! 
        (2004年7月20日) 
      从《十面埋伏》说起 
        《十面埋伏》从7月16日起上映,我和妈妈像看《英雄》时一样积极,第二天就去看了。两个人都觉得拍得 
      不错,但谩骂的风暴还是像我预料的那样席卷而来,只是我没有想到会如此剧烈。这疯狂的风暴让我吃惊,让 
      我难以容忍,所以我感到自己有责任去批评那些不正确、不理智的声音。 
        有观众说《十》情节太过简单,一看开头就知道结尾。如若真是如此,我倒要佩服观众之高智商。电影开 头一切尚未铺张开,如何能想到结尾却是奇迹。 
        媒体这玩意儿异常害人,它危险地引着观众的思维,最终将观众培养成一没心灵二没头脑只会随大流的机 
      器。这个现象极其恐怖。他们会在人们面前用自己的方式塑造明星。《娱乐现场》曾说张艺谋视觉上很擅长, 
      但不会讲故事,没有思想上的探索;而陈凯歌是思想上的先锋,最后两人一比较,得出的结论是陈凯歌略胜一 
      筹。简直就是一派胡言,说这话的人他自己看过张艺谋的多少电影?他是通过什么标准?何以说他不会讲故事?从 
      《红高粱》开始,《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哪个不会讲故事?有的人恐怕以为《英雄 
      》是张的成名作吧!他们自己的电影知识也只能允许他说这样不计后果的话。 
        有人说张艺谋现在被架到一个高度,高不成低不就,我认为陈凯歌才是如此。张才不会呢,他为电影而生 
      ,对电影太有感觉,太过冲动。在电影的世界中他游刃有余。张有一次在电视采访中说他现在最想拍的电影是 
      “文化大革命”题材的,noproblem!他的选择余地大,好好去拍吧!而从《霸王别姬》大获成功之后,我们看看 
      陈凯歌的作品是一部比一部阴郁与激烈。但为什么没有什么人批评他,因为人们看不懂他的电影,对他关注不 多,也就是将其奉为思想先驱;摆在那里而已。 
        张艺谋的武侠是他自己的,如果外人用金庸、古龙的武侠去对其质疑,就不合适了。而且这种用比较去质 疑的方法没有道理。 
        对于现在这个现象,恐惧是我的心情。一个国家,一个城市,那么多的人,无论报章杂志,普通百姓,市 
      农工商,都以极不理智的态度去共同批评、辱骂《十面埋伏》,或许也可以说欣喜。中国人最著名的本事是围 
      观凑热闹,这一传统流传数百年,至今不绝,但他们都有一个原则,只围观,不说话,不加入。而如今他们能 
      那么团结,能思想那么统一,是什么力量?《十面埋伏》真的毛病多成那样?我们要看观众的观影态度是什么?一 
      个个杀气腾腾,满眼是刺,手中藏刀,早就准备好要打一场大仗,根本不理智,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即使还 
      没看,《十面埋伏》肯定就有无限错误,他们渴望要掀起比骂《英雄》还恐怖的声势。要想骂多容易,谁都有 
      自己的观点,但太无聊了!我还可以骂《教父》,骂《乱世佳人》,我可以说马龙演得不好,声调奇怪,我可以 
      说克拉克·盖博显得有毛病,黑人演员长得太黑,和场景不配。但这不影响它们成为当之无愧的经典。但这样 
      的谩骂有结果吗?有意义吗?声势比《十面埋伏》本身还大值得吗? 
        我们看媒体都说了什么问题。 
        在他们看来致命的问题是说章子怡跳舞时穿的衣服年代不对,怎么一会儿春夏秋冬全经历了。我也真佩服 
      广大观众,2个小时里又要看电影,又得专心掰指头算发现了多少问题。这不是鸡蛋里挑骨头,而是鸡蛋里挑蛋 
      黄,还指责蛋黄为什么是黄的。而且在这儿我想说一个自己的观点,这也涉及很多观众看电影的标准。我想, 
      跳舞穿的衣服的年代是不是唐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这个故事可以是唐朝的,也可以是明朝,可以是 
      任何时代。因为爱恨情仇古往今来从未断过,为什么那么挑剔。一个武侠世界,要的是美轮美奂,想像丰富, 
      章子怡的服装正是这样。至于季节的变化,它是配合情节的。我认为没什么,细想想,原本的雪中厮杀若改成 
      在花海里成什么样还真不好弄。武侠世界本就光怪陆离,充满奇思妙想,你们看得舒服过瘾就够了,《卧虎藏 
      龙》里的人飞成那样,你们不说它不合逻辑,经典悬疑片《西北偏北》里的著名场景飞机杀人也是毫无逻辑, 
      但因为其扣人心弦,终永留影史,其他电影有过的小问题你们说它存在有理,只要出现在《十面埋伏》里,就 
      罪不可赦!我是这样看《十面埋伏》的:这样一个美丽的武侠世界只属于剧中三个人,所有的故事都关乎他们。 
      其他什么都不重要了。管它飞刀门和朝廷谁赢谁输?残酷的江湖生活已把他们三个人改变,搞得疲惫异常。故事 指东你们非问西,是不是有毛病? 
      好莱坞最后的不逊 
        (2004年7月16日开始) 
        我不想用华丽的文字去构筑这篇文章,去动听地诉说我的心声。因为这一切已经都不重要了。 
        马龙死了,这四个字意味着什么?马龙好像已经死了很久,从《现代启示录》原始森林的躁动鼓声中,他就 
      已经优雅地倒下了,他榨干了最后一点疯狂。这样的人,性格死了,就等于灵魂消失了一半。 
        所以当现实生活中的“他”的死讯从大洋那面传来,再由我妈妈的口中传到正躺在病床上的我耳中,我异 
      常平静,甚至想伤心一会儿都不行。现在不是伤心的时候,而是好好思考的时候。马龙不会希望我哭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