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78-千万别成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4278-千万别成熟- 第1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环境”而没能通过新闻检查。村田说唐师曾拍的则更不在话下,可当他看到唐师曾放出的那张顶天立地的照片时,竟气得大哭起来。唐师曾的照片顺利地通过了检查,当天传到了北京,解放军报立即刊登。    
    2月11日夜,他第二次拍到了“爱国者”导弹划破夜空迎击“飞毛腿”。前一次他拍到的“爱国者”导弹划破长空的弹道轨迹由于太短,被新华社摄影部枪毙了。新华社叮嘱他千万别再站在楼顶上拍导弹了。可他不甘心,一连守候几夜,总算拍到了这一恐怖的夜景。    
    唐师曾提着传真机冲进新闻检查办公室,躲避空袭的检查官还没从避弹室回来。他拎着水淋淋的照片,冲到电话机旁,边装图片传真机,边拨北京新华社,他朝听筒中喊:“快收!”传真机飞速旋转起来,水珠洒了他一眼镜。此时,他终于长出了一口气。他用的这种老式的美联图片传真机没有监控,滚筒一转谁也看不到滚筒上发的是什么。他将几张前一天通过检查已盖章签字的照片摆在一旁,似乎传真机上传的是它们中的一张。就在这张“爱国者”截击“飞毛腿”的照片即将传完,滚筒行将停下来时,一名新闻检查官突然撞了进来。他走到唐师曾面前,随手翻看扔在桌子上的照片,笑着问他为什么拍了这么多男女士兵接吻、搂抱的照片,唐师曾说因为我还没有女朋友,挺羡慕他们的。说话时他的心已提到嗓子眼。这时,一位中国文字记者走进来,把新闻检查官的注意力引过去了。待到检查官再回身时,唐师曾早已换上了另一张照片。    
    2月24日,格林威治时间凌晨1时,北京时间上午9时,海湾地面战争终于爆发。3月15日凌晨4时他从安曼踏上了重返巴格达的征程。    
    1990年他受命采访海湾战争前,有人给他占了一卦,说他海湾之行不会有大凶,但车祸不断。    
    不管这其中有没有科学性,唐师曾头一次撞车是在以色列耶路撒冷,灾情不重,仅撞瘪了出租车的右门。他一看石松的卦算得挺灵,从此坐车只坐后排,而且总是系紧安全带。    
    第二次撞车是在塞浦路斯。他坐着驻塞浦路斯使馆的沃尔沃———号称是世界上最禁撞的好车,在滂沱大雨中行驶,顶在了小福特的屁股上。小福特在大雨中向右前方旋转着滑去,扫断根中心隔离桩,他的左臂也不能行动自如了。    
    第三次撞车是在伊拉克。当时听说美军到了扎胡,正在修建难民营。奔赴拍摄地途中,自动换档的大奔驰时速130。突然,大奔驰和羊相撞。奔驰前脸仅有左前角还残留一只转向灯,冷却系统彻底撞坏。车身上满是腥膻的羊血和碎肉。百米开外,两只死羊倒卧路中,几只伤羊正落荒而逃。    
    有一段时间,唐师曾只要一坐进汽车就心惊肉跳。    
    5月7日,唐师曾离开巴格达,返回北京。    
    2000年5月,海湾战争爆发10周年前夕,唐师曾、王淳华夫妇自费去巴格达采访。唐师曾采访,王淳华扛着用家庭积蓄购买的摄像机,竟拍出精品纪录片《重返巴格达》。唐师曾拖着患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体、流着鼻血、冒着被开除公职的危险,收获了《重返巴格达》的畅销。    
    在他俩临行前,一位同行曾责怪唐师曾:“你这是把王淳华带向地狱呀,她是要做母亲的人啊!”唐师曾患上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大概就是因为在海湾战争时遭受了贫铀弹的辐射。1997年,他不得不住院治疗。王淳华当时也很矛盾:唐师曾已经是一个病人了,如果自己去了,也受到贫铀弹余威的辐射或饮用了被污染的水,有可能又成为一个病人,还怎么要孩子呀!但是王淳华一想到唐师曾多年来的梦:要“从金字塔到长城”,却至今未了,就有心全力协助丈夫成功,更何况这是病中丈夫的请求,怎么能不答应呢!    
    而在他们回国后不久,王淳华到医院检查身体时,医生却发现王淳华患上了比较严重的宫颈癌,估计已有半年左右,这时继续怀孕会使癌细胞加快扩散速度。几家大医院的医生都建议她把孩子做掉,以保全自己的生命。严重的打击和残酷的选择摆在了他们面前。    
    对于36岁才结婚,又患有严重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唐师曾,孩子是他延续生命的最好证明,而妻子又无比重要。出生入死过的唐师曾,此时流了眼泪。可王淳华却很坚定,她问医生会不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在得知不会影响孩子时,她决定“我一定要生下这个孩子。临产还有5个月,如果老天只留给我半年的时间,我也要孕育我们的孩子。这样作为一个女人,我的一生是完整的。另外,唐师曾早就有一个愿望:要生一个‘小超人’,这也是对唐家的一个交代”。或许是王淳华的诚意感动了上苍,直到顺利生产时,癌症在她体内没能肆虐起来,而后她又分两次做了切除手术。    
    听说唐师曾最近又出书了。唐师曾已出过3本书:《我从战场归来》、《我钻进了金字塔》和《重返巴格达》。    
    唐师僧是个著名人物,他因赴伊拉克而名扬华夏。对他,我们也许会抱着某种复杂的感情。一方面羡慕他是个新华社记者,有比一般人优越的条件;另一方面也会觉得这个职业有比一般人更大的危险性,何况他也过于冒险。这就是人之常情吧。问题是,在常情之中,人便无以成就。其实,不管是谁,他的外在条件多好,都有个自我选择。是守在那里履行职责,还是打破常规往前冲,做一般人不做的事情。人的能力没有太大的差距,问题不在那里;只要你去做,能力总会有的;你不一定有别人那样的能力,却一定会有自己的特色。说到底,每个人的能力都是他特有的。    
    我们不知道拍摄大熊猫是不是唐师曾自己的选择,但去可可西里,去以色列,去伊拉克却是他执著的目标。甚至领导不同意,他也与妻子自费重访伊拉克。我们没有看出他的天才,而成就却明白无误地摆在那儿;他的成就是自己选择的结果。我们再看自己身边的人,哪个人、做哪件事不是在做自己的选择?而且,所有有成就的人,他们无一不在选择冲破常情、常理、常规的事情。在这一点上,人的命运很不相同。    
    唐师僧说:“人的生命很短暂,除去年幼和年老,属于自己的时间很短。很多人的一生就只在一个点上,终老一生。但是如果人可以生活在两个点上,那生命就是一条线了。有目的、有规律、有总结地走就会成就一个立体的人。”他说自己下一步的大计划就是向西走下去,越过国境,重走自己熟悉的中东,然后还是向西。    
    ☆青年的最大优势,就是具有选择权。在一定的意义上说,选择权在青年手里。可惜,在这条路上力行的人太少。每个青年都在选择,多数却是迫不得已,他们没有自己。    
    ☆与人异的是选择自己,与人同的是选择别人。异者必受煎熬,在光热中燃烧;同者可能怡乐安定,却一事无成。    
    NO。14    
    成败的关键不是能力,而是选择    
    ———永远由自己选择的战场摄影师唐师曾    
    他本可以过一种安逸稳定的生活,但是他一再为自己选择了动荡。他以生命为支点,为我们展示了颇具吸引力的生活。    
    引子    
    悟道


《千万别成熟》 第三部分成熟无能,成熟者只能是“匠人”(1)

    成熟无能,成熟者只能是“匠人”    
    111    
    美藉英国人贝尔是电话的发明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语音学教授,而他的母亲和妻子却都因小时候患猩红热而失聪。这样,他从小就继承父业,从16岁开始,就一边教聋儿学习,一边给父亲当助手,并为解决聋哑人说话而要发明电话。    
    一次,他偶然想到,用电流强度的变化来模拟声波的变化。如果能由铁片的震动引起绕有导线的磁铁的电流的变化,传输后再还原成声音,那么,这样电话就成功了。    
    于是,他去请教几位电学界的人。结果,有人哑然失笑,有人耸耸肩膀,一个胖乎乎的电工技师对他说:“小伙子,你连电学知识都不懂,还胡搞什么电话机,还是多读两本《电学入门》吧,那时你就醒过来了。”    
    他不甘心,乘火车去找继电器的发明者,大物理学家约瑟夫·享利。他问:“您看我该怎么办?是发表我的设想让别人去做呢,还是自己也应该努力去尝试呢?”    
    享利说:“年轻人,您有了一项了不起的发明理想,干吧!”    
    “可是,先生,在电学上我还是个门外汉。”“掌握它!”    
    他受到了鼓舞,决心鼓足勇气去发明电话。    
    从1875年春天开始,贝尔和他的助手华生在波士顿郊外公寓的一间小屋里建起了一个简陋的实验室。他们一边探索声电转换原理,一边设计实用的装置,常常是夜以继日。有时半夜里来了灵感,贝尔就起床画图,然后叫醒华生马上施工。    
    到了第二年3月,贝尔和华生在相隔几个房间的两处进行通话实验。突然,贝尔不小心将实验部件掉进了蓄电池的硫酸溶液里,硫酸溶液溅到了他的腿上。情急之下,他拿起电话听筒喊道:“华生先生,到这儿来,我需要您!”    
    华生像往常一样,屏声静气地听着声音。突然,他听到电话里有了响动,细弱的声音变得清楚又宏亮。华生一边喊着:“听见了,听见了!”一边往屋外跑。    
    此时,贝尔顾不得被烧伤的腿,冲出房门,向华生跑去。两个人在走廊紧紧地抱在了一起,眼泪流得止都止不住。    
    1921年,23岁的美国富翁兼内科医生哈默决定到苏联去访问。因为他从报上读到,苏联人民正在遭受着斑疹伤寒和饥荒的侵袭。这在当时是个大胆的决定,因为不同的社会制度无异于在美国和苏联之间划开了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两个世界早已相互隔绝了,有人觉得哈默的这次旅行简直像去月球探险。    
    哈默带着一个野战医院和一辆救护车,踏上了这个未知的旅程。    
    哈默初到苏联,看到人们个个都显得肮脏和沮丧,几乎没有人穿袜子或鞋。哈默的住所也是耗子和臭虫的乐园,每天只能吃到干奶酪和沙丁鱼。没有受过苦的哈默得了病,但即便是躺在床上,他还在使自己每天记住和使用100个俄语单词。    
    几天后,他被邀请参加了一个观察员小组,去乌拉尔视察。饥饿和疾病的严重程度令哈默吃惊甚至毛骨悚然。尸体被源源不断地抬到公墓,还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    
    在视察经过的工矿区,哈默吃惊地发现了成堆的白金、乌拉尔绿宝石和各种矿产品。当时欧洲对苏联的封锁刚刚解除,要组织出口去换回粮食还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哈默知道,美国的粮食获得了大丰收,农民宁可把粮食烧掉也不愿廉价出售。他立即给哥哥发了个电报:购买100万蒲式耳的小麦,以从苏联换回价值大得多的皮毛和宝石。哈默在日记里写到,他的脑子里想的根本不是利润,而是这样的记忆:成堆的尸体等着埋到壕沟一样的坟墓里,成千的儿童在火车的车窗外乞讨……    
    一天,哈默到文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