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第2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然作乐的作品,有意避免感伤情调,着力描写滁州一带幽深秀美的自然风景
和游宴于山林之中的乐趣,通篇突出一个“乐”字,表达他虽遭贬谪但仍能
与民同乐的悠然自得的心情。文中大量运用骈偶句但又长短错落不呆板,并
夹有散句,形成玲珑洒脱,似骈非骈,似散非散的风格;以二十一个“也”
字结尾,造成了一唱三叹的吟咏句调,音节响亮和谐,尤适于朗诵;将人、
景、情化为一体,造成了一种浑然天成的意境。是宋代散文林苑中的名篇佳
作,也是我国散文发展史上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典范之作。

(刘晓敏)


《秋声赋》辞赋。宋欧阳修作于嘉佑四年(1059),这年作者53 岁。
文章用多方烘托手法,形容了难以捉摸的秋声,从而抒发了他对自然和人生
的慨叹,曲折地透露了他饱经忧劳后形神交淬的伤感。作者着力把对自然和
人生的感叹,交织于秋声、秋景的统一和谐之中,借秋声对宇宙万物的摧败
而联想人生短促的悲凉之情。采用赋传统的铺陈排比写法,保持着形象性和
音乐美的特质,但运用散体的笔调抒写,且多用虚词,用韵又错落多变,从
而打破了骈赋、律赋的死板格式,标志着赋体走向了散文化的道路。

(刘晓敏)


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生于开封。
北宋诗人。曾任大理评事。集贤校理、监进奏院。因参加范仲淹为首的革新
集团,遭到保守派打击,长期放废,闲居苏州一带。在此期间,曾买水石作
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后复起为湖州长史,不久病卒。诗与梅尧臣齐名,
世称“苏梅”,俱称宋诗的“开山祖师”。著有《苏学士集》(又名《苏子
美集》)十六卷。《城南感怀呈永叔》、《吾闻》(淮中晚泊犊头》等为其
诗代表作。所作多能揭露时弊,反映人民疾苦,并抒写强烈的为国立功抱负,
感情奔放,风格豪迈、笔力雄健是其诗的总特点。散文崇尚韩愈、柳宗元,
提倡古文,在宋代诗文革新运动中有一定影响,代表作有《沧浪亭记》

(刘晓敏)


《淮中晚泊犊头》七言绝句。宋苏舜钦作。这首诗写泊船淮河岸边前后
的情景,极富变化。前两句是诗人舟上观岸,因“春阴”而见“幽花”,也
因天阻而思靠岸。后两句写岸边泊舟后转身回顾时的景象,汹涌的潮水和突
至的风雨与刚才幽静的画面形成强烈的对比。这首诗通过写淮河行舟即景,
抒发了作者孤独寂寞之情。以景喻情,感情色彩强烈是这首诗的突出特点。
全诗清丽中透着雄健。诗人运用映衬手法,鲜明生动地写出了春天傍晚淮河
的风光。

(刘晓敏)


曾巩(1019~1083)字子因,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人。北宋散文家。
嘉佑进士,历任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越州通判,济州、福州知州、
史馆修撰,官至中书舍人。曾参与整理校勘《战国策》、《说苑》、《新序》
(列女传》等书,为保存我国文化遗产做出了贡献。卒谥“文定”,人称“南
丰先生”。有《元丰类稿》、《续元丰类稿》、《外集》等。他反对文学上
的形式主义,是北宋古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旧列为“唐宋八大家”之
一。《墨池记》是其代表作,行文细密而有条理,笔墨犀利简洁,风格平易
朴实,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刘晓敏)


《墨池记》散文。宋曾巩作。是作者应州学教授王盛之请而作的,名虽
为记,实是一篇出色的劝学文章。这篇文章通过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一件轶
事,说明他能在书法艺术上取得卓越成就,并非“天成”,而是专心勤学所
致。作者以此勉励后世学者,要有成就,必须刻苦学习。本文即事抒怀,言
近旨远;一面记事,一面紧扣记事发表议论;文笔精炼,委婉有致。

(刘晓敏)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庆历二年进士,历知鄞县、常州。嘉祐三年(1058)
入为度支判官,上仁宗“万言书”,提出改革法度,理财应从增加社会财富
入手等主张,未被采纳。神宗熙宁二年(1069)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升为宰
相,设“制置三司条例司”,议订新法,以期富国强兵。熙宁七年(1074)
罢相,次年复相,熙宁九年(1076)再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市),封
荆国公。哲宗元祐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废除新法,不久忧郁病逝,
卒谥文。其散文雄健峭拔,与欧阳修同为古文运动的重要代表,列于唐宋八
大家。其诗、词清新高峻、沉郁遒劲,为世所称。

(张洪英)


《明妃曲》(明妃初出汉宫时)七言歌行。王安石作于嘉祐四年(1059)。
共两首,此为第一首。此诗以昭君出宫,元帝杀毛延寿,昭君远嫁后的乡思
和作者假借“家人”之口所发议论为序。诗人从“明妃初出汉宫时”写起,
“出汉宫”比“入汉宫”更能突出“昭君和番”这个主题。诗中“无颜色”
与“泪湿春风”前后照应,反映她虽然姿容靓饰,却不被知遇,迫离故土。
既烘托昭君美貌绝世,也讽刺了元帝无知人之明。接下来写“可怜着尽汉宫
衣”反映出她身在异域,心怀故土的思乡之情。”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
年鸿雁飞”把昭君一心向汉,历久不渝的心声,写的刻骨镂心。结尾诗人以
家人回信口气宽慰昭君。“人生失意无南北”点出了全诗的主旨,寄寓着诗
人不遇明主,才千难施的怨愤。全诗立意新颖,独避蹊径,刻画人物,笔法
精妙,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一首反迂腐的道德观念,反传统的民族偏
见的千古名篇。

(张洪英)


《书湖阴先生壁》七言绝句。王安石退居金陵(今江苏南京)时。题在
其邻居杨德逢屋壁上的一首小诗。作于元丰六年(1083),湖阴先生是杨德
逢的别号。诗中描写了湖阴先生居处清雅秀丽的山村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田
园生活的欣羡之情。首二句“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赞美杨
家庭院的清幽,写得精警动人,造句工致。因“花木”品种繁多,“成畦”
栽种,既整齐又不单调,使平淡无奇的景物增添了生活气息。后二句,“一
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写得神韵悠然,从容不迫,一泓清水环
绕着碧绿的田野,两座青山破门而入送来青翠的山色。这幅优美的山水画,
使读者感到亲切有情,意趣盎然,用典巧妙,令人心旷神怡。

(张洪英)


《泊船瓜洲》七言绝句。王安石作于熙宁八年(1075)二月。当时王安
石第二次拜相,奉诏进京,舟次瓜洲。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以愉快轻
松的笔调写他从京口渡江,抵达瓜洲。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反映了诗
人对钟山依恋之深,虽然钟山被“数重山”挡住了,诗人仍然回首相望。第
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岸生机盎然的春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喜
悦心情相谐合,诗思深沉。第四句“明日何时照我还”,暴露了诗人内心的
矛盾,变法图强是他的政治报复,隐居林下是他的生活理想。面对变法失败,
顾虑重重,表达了作者政治上的孤独和失意,希望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将
来的归家只有明月相陪伴了。全诗从头至尾把读者引入了优美、恬静的境界,
同时也流露出作者浓厚的感伤之情。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为千古流传的
绝句。

(张洪英)


《桂枝香》(登临送目)词。王安石作。是一首怀古讽今之作。上片着
意描绘金陵秋色的壮丽,以登临纵目开篇,围绕“秋”字展开,采用点染法,
从澄江,翠峰、征帆、酒旗、彩舟、白鹭等绮丽多姿,远近交错,动静相间,
交相照映,展现出一幅令人神往,雄伟广阔的“金陵秋景图”。下片抒写登
临所感,怀古讽今。用典贴切,出神入化。以“念”字抚今追昔“繁华竞逐,
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一笔概括了六朝统治者奢侈腐朽和相继败亡的祸
根之所在。这首词作,格调高古韵逸,见解卓识,骨秀辞清,是一首笃志济
时豪唱。全篇以“金陵怀古”为主题,融写景、叙事、抒情和议论于一体,
布局严谨,意脉深刻。

(张洪英)


《答司马谏议书》书信,王安石作于熙宁三年(1070)。是作者给司马
光的第二封复信,针对司马光提出的所谓“侵官”、“生事”、“征利”、
“拒谏”四条罪状,简洁有力,词严义正,斩钉截铁的驳斥了以司马光为代
表的保守派对新法的指责,苟且偷安,得过且过,不以国事为念的守旧思想。
表现了王安石不为浮议所惑坚定果敢的立场和对改革现状矢志不移,光明磊
落的态度。全文虽然不到400 字,但它概括了深刻的政治内容。具有强烈的
艺术感染力,论点明确,逻辑严密,言简意赅措辞委婉多姿,笔力雄健。是
一篇“理足气盛,劲悍廉厉”的古代优秀说理散文。

(张洪英)


《游褒禅山记》散文。王安石在舒州(今安徽省安庆市)任职时所写的
名作,作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它融写景、抒情、叙事、说理为一体,
结合得紧密自然,照应严谨。语言精练透辟,景象奇妙肖险,处处从游山体
会落笔,笔笔都为后文议论张本。全文明写记游,暗寓哲理,譬喻深切,论
证周详,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达到和谐统一,体现了王安石
散文的独特风格。此文所阐发的哲理,对于鼓励人们不畏难险阻奋发图强,
努力攀登事业的高峰,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张洪英)


晏几道(1030?~1106?)字叔原,号小山,晏殊第七子。抚州临川(今
江西抚州)人。北宋词人。曾任颖昌府许田镇监。晚年家境中落,仕途蹇难,
生活贫困。著有《小山词》一卷。晏几道与其父齐名词坛,并称“二晏”。
能文章、善持论,其词风接近花间词。所作词“工于言情”,或抒发自己生
活上的哀愁,或描写男女悲欢离合之情,多感伤情调。《临江仙》(梦后楼
台高锁)、《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为其代表作。“舞低杨柳楼头月,
歌尽桃花扇底风”是为后人称赏的佳句。其词未突破五代艳词的藩篱,但因
其仕途不得意,饱尝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之苦,使得其词较有真实感。

(刘晓敏)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词。宋晏几道作。这首词写于作者与他
思念的歌舞少女重逢之时。全词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相思的痴情和意外重逢的
惊喜。上片追忆当年初见时的彼此倾心、尽情欢乐的场面。“舞低杨柳楼头
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两句,对仗工整,而且生动展示了舞筵的典型环境。
下片写别后忆念和重逢的惊喜。全词采取逆入顺写的手法,写重逢却从当年
说起,巧妙地烘托出了重逢的喜乐。而且词中哀乐对比,把离恨、相思衬托
得加倍深沉。语言精炼,感情浓郁,词情婉丽,是婉约派“艳词”的代表。

(刘晓敏)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