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外文史名人名著(词典)- 第7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败。全剧热情地歌颂了毛泽东为代表的军事路线的伟大胜利,成功地刻画了
中国工农红军这支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钢铁队伍,生动地塑造了李有国、罗
顺成、赵志方等红军指战员的形象。剧本构思缜密,情节典型化。

(周立勋冯恩大)


吴祖光(1917~)现代剧作家。导演。江苏武进入。1934 年毕业于北京
孔德学校,后考入中法大学文学系,一年肄业。1937~1941 年在国立戏剧专
科学校任讲师,讲授中国戏剧史。1941~1943 年在中央青年剧社、中华剧艺
社任编辑。1944 年任《重庆新民晚报》副刊编辑。1946 年任上海《清明》杂
志、《新民晚报》副刊编辑。1947~1949 年任香港大中华影业公司、永华影
业公司编导。建国后为中国作协、戏协会员,中国影协理事。先后任中央电
影局、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导,中国戏校实验京剧团编剧,北京京剧团编剧。
1957 年被打成右派去北大荒劳动。1960 年回京,主要从事京剧剧本的写作。
1979 年1 月调文化部艺术局从事专业创作。其代表作是1942 年发表的《风
雪夜归人》。

(周立勋冯恩大)


《风雪夜归人》四幕话剧,作者吴祖光,发表于1942 年。剧本描写了
名旦魏莲生与法院院长苏弘基的四姨太、青楼出身的玉春的爱情故事。事发
觉后,苏弘基将玉春送给了颇有权势的天南盐运使徐辅成,魏莲生也被迫流
落他乡,结局很悲惨。剧本的题材不算新鲜,旧派小说中亦有类似的情节。
但《风》剧写出了主人公的觉醒。玉春处于优裕的环境,因曾沦落风尘,认
识到自己不过是有钱人的玩物,并以此唤醒莲生,欲远走他乡,使剧本有了
较高的思想性。只是玉春初会莲生,便单刀直入地以人生问题启发他,便显
得铺垫不够。作者谙熟艺人生活,对男女主人公的言谈举止都描绘得真切动
人。

(周立勋冯恩大)


黄钢(1917~1993)湖北武昌人。报告文学作家、剧作家。其父黄负生
是湖北共产主义小组成员,1923 年被杀,他的童年是在白色恐怖中度过的。
1933 年考入武昌私立艺术专科学校艺术师范系学美术,同时对电影戏剧发生
兴趣,开始写影剧评论文章。1935 年底到南京中央电影摄影场当实习生。1938 
年10 月在党组织的帮助下到延安,入鲁艺学习,并开始文学创作。1940 年
加入共产党。鲁艺毕业后,先后在《解放日报》、热河军区、冀察热辽解放
区等单位从事新闻工作。解放后,先后在中央政府电影局、中宣部电影处、
中国社科院、《人民日报》等单位任职。他出版过多种作品。影响较大的有: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李四光》,报告文学《革命母亲夏娘娘》、《亚
洲大陆的新崛起》等。

(周立勋冯恩大)


《亚洲大陆的新崛起》报告文学。作者黄钢。发表于1978 年《中国报
道》第7、8 期。作品的副标题是:“从李四光走的道路看新中国地质科学的
跃进”。在作品中,作者着重描述了李四光首创的地质力学理论在解释亚洲
造山运动和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寻找地下石油资源及地震预报等方面的成
功应用,说明中华民族和社会主义中国必将以高度发达的科学文化屹立于世
界。作品选材精练、恰当、集中,语言简洁、流畅。富于恩辩色彩与抒情诗
意。

(周立勋冯恩大)


刘知侠(1918~)河南汲县人。现代小说家。家贫,11 岁开始上半工半
读小学,后在一位教师的资助下读了一年中学。1938 年9 月到陕北参加革命,
入抗大学习,并加入共产党。1940 年到抗大文工团工作,并开始创作。1943
年该团划归山东文协,任《山东文化》副主编,后任文协总支书记。解放战
争时期,他作为第三野战军山东兵团《前线报》特派记者,参加淮海战役,
写过一些战地文协通讯。1951 年山东文联成立,他任编创部氏。1953 年调上
海作协党组工作。1958 年调回山东,先后任省文联副主席、山东作协主席,
主编过《山东文学》。刘知侠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还出版
过短篇小说集《铺草集》、《沂蒙故事集》。

(周立勋冯恩大)


《铁道游击队》长篇小说。刘知侠著。抗战胜利后动笔,1954 年出版。
小说描述了抗战时期鲁南枣庄矿区的一支铁道游击队对敌斗争的故事。这支
游击队在“敌、伪、顽”夹击的残酷环境中进行着一种特殊形式的战斗:他
们在临枣、津浦线上,搞泽行,打票车,扒铁路,拆炮楼,劫火车,撞兵列,
采取种种秘密和伸速的行动,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象一把钢刀插入敌人的
心脏。他们紧紧依靠群众,建立了微山湖根据地,如鱼得水,牢牢地控制着
铁路两侧,从战略上配合了正规战争。小说的情节曲折惊险,人物富有传奇
色彩,但这些人物不是旧时的绿林豪杰,而是党所领导的工人阶级战斗集体,
这一特殊的题材填补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空白,对于占领旧式武侠、传奇小说
阵地起了积极作用。

(周立勋冯恩大)


郭风(1918~)原名郭嘉柱,福建莆田人。现代作家。幼时入私塾,1936
年莆田师范毕业。1937 年2 月到1941 年初在莆田当小学教员。1938 年开始
创作。1941 年9 月入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读书。毕业后在莆田当中
学教员。抗战胜利后,任福州改进出版社《儿童文学》主编。解放后,先后
任福建文联常委、秘书长、副主席,福建作协副主席、主席,中国作协理事
等职。郭风的作品有诗、散文、童话等,先后出版十几个集子:有《叶笛集》、
《山溪和海岛》、《英雄和花朵》、《曙》、《火柴盒的火车》、《月亮的
船》、《洗澡的虎》、《避雨的豹》、《搭船的鸟》、《在植物园里》、《蒲
公英和虹》等。

(周立勋冯恩大)


《叶笛集》散文诗集。郭风著。作家出版社1959 年出版。收入散文、
散文诗35 篇。该集的基调是抒发对祖国的由衷之爱和在巨大成绩面前的喜悦
之情。轰鸣的工厂、欢乐的农村,作者都予以热情的咏赞,感情奔放,格调
高昂。描绘出了闽南地区工农业生产建设的新风貌和美丽的自然风光。篇幅
短小、文笔简约,仿佛一幅幅扫描速写,展现出新生活的繁荣,又抚今追昔;
尤如一支支叶笛轻吹,吐露出对乡土生活的眷恋。通过自然风光的抒写,含
蓄地表现故乡农民劳动的欢乐和幸福生活的篇章,是郭风散文诗的珍品,语
言清丽,意境幽美,笔调欢快,韵味深长。

(周立勋冯恩大)


陈登科(1919~)江苏涟水人。现代作家,家贫,少时只读过两年书,
15 年便以推手推车维持生活。20 岁被反动派抓了壮丁。1940 年参加革命。
1945 年任《盐阜大众》报工农记者。1948 年秋调任新华社淮海前线支前支社
记者。1949 年任新华社合肥支社记者,后任《皖北日报》记者。1950 年进中
央文学研究所学习。他是党的八大和三届、五届人大代表,还先后任中国作
协理事、作家权益保障委员会委员、安徽文联副主席、安徽作协主席。作品
主要有:短篇小说《杜大嫂》、《离乡》、《黑姑娘》、《爱》等,中长篇
小说《活人塘》、《淮河边上的女儿》、《移山记》、《风雷》、《雄鹰》、
《赤龙和丹凤》及与肖马合作的《破壁记》,电影文学剧本《柳湖新颂》、
《皿水大战》以及与鲁彦周合写的《卧龙湖》、《风雪大别山》、《柳暗花
明》。

(周立勋冯恩大)


《凤雷》长篇小说。陈登科著,1964 年5 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小说
描写农业合作化初期改造一个落后乡的故事。1955 年春转业军人祝水康来到
黄泥乡,发现富农黄龙飞等一小撮坏人,利用灾荒和个别干部立场不稳之机,
兴凤作浪,妄图复辟。他通过荫贫问苦、扎根串连,进一步摸清了情况,把
何老九、陆素云等贫雇农组织发动起来,和任为群、万寿年等基层干部一道,
坚决贯彻了党的方针政策,迅速扭转了局面,把广大农民引上了社会主义的
光明大道。小说深刻地反映了农业合作化初期我国农村错综复杂的阶级斗
争,着力塑造了祝水康、何老九、陆素云等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热情地歌
颂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作品结构严谨,情节生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和地方色彩。

(周立勋冯恩大)


王宗元(1919~1971)原名王钧无,原籍河北保定,生于北京。现代作
家。1932 年上初中。1933 年参加抗日救护队去热河,后去张家口参加抗日同
盟军,在骑兵师当宣传员。回北平后,因参加革命活动于1935 年被校方开除,
同年7 月被捕。获释后去西安,在农民运动指导委员会工作。1937 年进延安
抗大学习。毕业后任中共绥德特委秘书、《绥德日报》编辑。1949 年4 月入
党,此后,在西北军区政治部工作。1955 年转业到作协西安分会做专业作家,
并兼任《陕西日报》副总编和记者。文革期间被迫害致死。主要作品有:剧
本《一个红布条》、《见面》、《英雄刘四虎》,曲艺《开国盛典》,长篇
陕北评书《翻身记》,短篇小说集《惠嫂》,与任萍合写电影剧本《智取华
山》。《智取华山》曾荣获第八届国际电影节自由斗争奖,小说《惠嫂》被
改编成电影《昆仑山上一棵草》。

(周立勋冯恩大)


《惠嫂》短篇小说。作者王宗元。发表于《延河》1960 年第7 期。小说
描写惠嫂在青藏公路上办“司机之家”的故事,她热情地接待过往的司机,
受到人们的普遍尊敬和爱戴。文章赞扬了惠嫂“昆仑山上一颗草”一样的坚
韧不拔的性格。构思新颖,结构上采用故事套故事的方法,环环相扣,入情
入理,生动感人。发表后引起较大的影响,被改编为电影《昆仑山上一颗草》
搬上银幕。

(周立勋冯恩大)


郭小川(1919~1976)本名郭恩大,河北丰宁人。现代诗人。曾先后在
中学、高级师范及工学院补习班读书。积极投入抗日救亡的爱国学生运动,
并开始写诗。1939 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八路军三五九
旅政治部工作,1941 年到延安马列学院学习。解放战争时期曾当过县长,并
从事新闻工作。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秘书长、《人民日报》特约记者。
1955 年他的组诗《致青年公民》发表后即成为当代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他
的诗富于思想性,感情真切,豪放自由;他的语言,多是来自群众和生活,
并经过锤炼,音韵铿锵,表现力强。诗歌集有《平原老人》、《致青年公民》、
《投入火热的斗争》、《雪与山谷》、《鹏程万里》、《将军三部曲》、《月
下集》、《两都颂》、《甘蔗林——青纱帐》、《昆仑行》及《郭小川诗选》
等,被誉为“战士与诗人”。

(申海田)


《致青年农民》组诗。作者郭小川。写于1955~1956 年间。当时正是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高潮,诗人以激动的心情,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