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三角十五年亲历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金三角十五年亲历记- 第1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可能是一只鹿子在公路上乱跑,被地雷炸死,立即枪声大作,探照灯四射,就像给
我们送行似的。

    当我们走过水京湾再回头看时,五个山丘排成了字形,如五只卧虎眈视着由两
座大山夹峙着的滇缅公路。这就是水京湾——好一个具有“龙盘虎踞”气势,易守
难攻的交通孔道和战略要地啊!

    行军进入第六天了。

    沿着让雨水打湿了的红土坡道,穿过夹道丛生的竹林,一条小河出现在我们面
前。在河边洗衣服的四个女人吃惊地站了起来。她们身穿刺绣衬衫,下面围着筒裙,
头上扎着头巾,四、五个小孩和小狗缠在她们周围。

    走过了几个村寨,3 月27日晚,宿在一个村寨。第二天晚上则是野外宿营。现
在又快到另一个新的村寨。沿着竹林里那条被踏得已经坚硬的小径行进着,不久,
掩映在香蕉树丛中的草屋和高脚式房屋映人眼帘。

    干训班分住老百姓家,我们就住在一位汉族大妈家里。刚一进屋,大妈就烧了
堆火给我们取暖,焦急地说:“你们咋个来了也不进屋,在外面多冷呀!”

    “大妈,你家里挤,我们一来就八、九个人,就更挤了,哪能麻烦你呢?”

    “你说哪样?麻烦!你们来到我们寨子了,还让你们受冷吗?你们住在我家,
我觉得挺热闹的咧。”大妈说:“好了,你们烤火暖和暖和,我去收拾屋里的东西。”

    屋里响着搬动东西的声音,我不忍走了进去。这屋不太宽,墙边存放着各种家
什,屋角摆着一张床。“大妈,这些东西搬到哪里!”我不解地问。

    “搬上楼去,你们就睡这间吧。”

    “楼上空着吗?”

    “空着空着,可屋梁上边漏风,你们睡这避风些。”

    我上楼望了望,上面挺宽敞的。“大妈,别搬了,我们住楼上算了,没关系。
住下面挤了你们。”我走出来招呼弟兄们跟我来。

    我们上了楼,大妈也随后上来了。“嘿,年轻人,真是说干啥就干啥,我说这
漏风,咋个好睡呢。”大妈为难地说着,然后望了我一眼,马上又移开了视线,盯
着漏风的墙,犹豫了片刻,她像发现什么似的,急匆匆地走下楼。

    外面响起一阵哨声,先来的炊事人员叫开饭了,我们吃饭去了。

    吃完饭,我快步地回来。刚上楼,就使我诧异了:楼板上垫着足足有三寸厚的
稻草,漏风的地方用硬纸封好了。

    我下楼来,大妈正抱着一堆柴火到火塘边。

    “大妈,你把稻草给我们垫了,拿什么喂牛?”

    “这段时间天冷,垫稻草多暖和些。你放心吧,现在嘛,就是房子烂一点,我
正准备建新房。”

    我们一进入202 军区的游击区就感受到根据地的温暖。

    在202 军区司令部,我们还遇到了苏大哥,苏大哥的父辈与儒商父辈一样都是
罗向的部下。

    苏大哥从1967年起,一直战斗生活在202 地区,从报务员干起到排长、副连长、
指导员、副营长、营长。我们见到他时,刚调到司令部。

    苏大哥说,过去,这里是盛产珠宝玉石,林密花繁,鸡犬相闻,茅屋栉比的和
平地带泊推行“大缅族主义”后,当地民族被迫起来进行武装斗争。如今,看到的
都是被炮弹拦腰打断的大树,满地断梁焦柱,弹坑累累,往日的矿山变成了战场。

    苏大哥向我们谈了军民关系变化的亲身经历,他说,进入八十年代后,他所在
部队的主要任务是切断政府军的运输线和消灭护路之敌。现在,人民军能不断地向
政府军后方挺进并深入到抹谷。励密公路两侧作战,形势不断好转。这一地区政府
军据点不少,但我军穿插自如。为什么?因为有老百姓作靠山和耳目。他接着说:
“我们部队的粮食完全由当地老百姓供给,后方只运来弹药。这样,我们站住了脚,
扩大战果。如果没有敌情,我们就进村帮助老乡插秧,割稻,盖房,同时做些宣传
工作。人民军不欺压老百姓,这和政府军形成鲜明的对比。”

    202 地区山下的群众也是被“逼上梁山”组成游击队的。山下村寨的群众曾向
人民军提供粮食。政府军发现后决定于1985年3 月某一天夜间按照“黑名单”逮捕
曼帕山近百名“叛乱分子”。谁知走漏了风声,“黑名单”上所列有名字的青壮年
闻讯后全部逃进丛林,共谋出路。他们在深山老林吃葛根和野薯,度过了最困难的
雨季。202 军区对他们经过整编后正式成立区干队,转战于曼帕山下的广阔地带。
并且配合人民军把前线不断向南推移,使曼帕山区成为人民军可靠的根据地。

    202 军区的大多数地区已组建游击队,这些队伍不但在军事上构成对政府军日
益增加的威胁,而且成为宣传和组织群众、向人民军输送兵员的一支力量。

    在202 军区只休整了三天,我们又开始行军了。

    队伍来到长箐寨住了下来,这时节正是克钦人讨亲嫁女,谈情说爱的好时光,
我们很幸运,在这里看到了一些奇特的“信”,这就是克钦人的树叶情书。

    树叶情书,是克钦青年男女间传情达意的一种方式,以前我就曾听说过,但并
未真正见识过,这次在寨子里住了几天对寨子里一些乡亲的了解,才真正认识了树
叶情书的内容和使用方法。小伙子为了表达爱情,把彩线拴扎好的芭蕉叶包交给自
己的恋人。姑娘回到家后悄悄打开,看到里面有沙技、芦子、浪诺、野薯叶、益策
石、根哈等树叶时,就会喜形于色,沉浸于爱情的幸福之中。

    克钦人用于表达意思的树叶,常用的达五十余种,一种表示一个意思。把代表
不同意思的树叶按寄信人的意思放在一起,收信人把那些树叶串联起来,那么她所
读到的就是一封情真意浓妙趣横生的信了。

    这种别致的树叶信,对于了解克钦人古老的风俗,探索人类文字的产生与发展,
我想应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可惜几日后我们队伍又开拔了。

    在这异乡莽原中,颇能触发感情的,恐怕是1988年4 月8 日。这天黄昏,临时
在一块林中空地宿营,在那里度过了我的二十岁生日。二十岁,我用青春的激情谱
写一首没有轰轰烈烈,但却美丽动人的青春之歌。

    进军克钦山,夜里歇息在一个村寨。进入半夜,一只猫头鹰在水井沟边的大青
树上叫着,使人感到阴森和凄凉。蚊子好像知道来了生人,围着我们嗡嗡直叫,我
顾不上什么热不热了,用毛毯蒙住全身,盖了个不透气,讨厌的跳蚤又咬得我浑身
发痒。刚睡着不久,就被一阵马蹄声吵醒了,这样的处境就是再疲劳也无法睡着了。
进了寨子的人都朝有房子的地方窜,有的牲口好像要踩到我们头上来似的,搅得你
不得安宁。

    我听战友们讲,来的是克钦独立军,与我们是统一阵线的同盟军克钦独立军和
我们人民军101 军区部队分布于克钦邦,我们人民军主力和摆夷武装分布于排邦。
政府军能够实施有效控制的只是云南瑞丽附近中缅边界约三、四十公里的地段和公
路沿线,其他部分地区由我们人民军和克钦独立军控制,部分地区为游击区。甘拜
地到班瓦丫口一带,是缅共领导的解放区,设有缅共人民军101 军区领导武装军事
斗争。建立了班瓦、索罗、芒机、兰蕉、昔董五个县级政府。以外为缅共和政府军
控制的中间地带,就是游击区。

    克钦独立军有四个旅,约六千人。一旅活动于孙布拉蚌地区;二旅活动于孟拱
地区;三旅及总部活动于八莫地区;四旅活动于贵概地区。

    克钦独立军的总部形式上设在中国盈江境外的八角河一带,实际上总部在云南
陇川县境外的得窝。这里原是英国人的一个军事据点,修有完备的防御工事。1988
年得窝失守后,总部迁到离中国盈江昔马口岸仅十二公里的大石窝。而克钦独立军
的教导队,就在中国国境线出去约五百米的地方。陇川县章凤镇拉影口岸境外的洋
人街(雷基),是克钦独立军重要据点。

    不仅在与中国接壤的边境地区,就是在缅印边境的得木等地,也常有克钦独立
军的足迹。克钦邦是缅甸最为重要的资源储蓄带,缅甸国宝:玉石和抽木相当丰富。

    可以说,在缅北克钦邦,除大中城市外,三分之一的面积控制在克钦独立军手
中。

    摆夷兵有四个旅,约七千人。一旅活动于基迪曼散地区;三旅活动于北掸邦南
部的囊秋一带;二、四旅活动于茂梅地区。

    老百姓一般用煤油灯照明,我们军队用手电筒和马灯。我们夜里睡了一觉,体
力稍稍恢复了一些,但两只脚却被灌进鞋里的沙粒磨得生痛,汗水使身上感到粘糊
糊的。第二天吃过晚饭,队伍也未开拔,于是我们相约到河边洗澡,一进入河里我
便被急流冲走,虽会游泳的我奋力拼搏仍朝下游冲去,儒商急忙下水相救,金荣也
跟着下水。后来他们告诉我,洗澡不是游泳,游泳要看水势。回来路上碰到一个歪
戴帽子倒背枪的克钦独立军士兵。

    “你们是哪部分的?”他拉动枪栓。

    “我们是人民军!”

    “口令?”

    “山鹰!”

    远看宿营地上点点灯光像萤火虫发出的光点一样微弱,在克钦独立军宿营处有
喝酒划拳、有打麻将打纸牌的、有赌钱的、有喝醉酒争斗起来的,简直不像一支队
伍。

    第二天下午,我们出发了。

    晚上十点,我们看见大路右侧山坡上闪着点点灯光。当我们爬上这个小山头时,
二十几间约五、六十平方的草房展示在我们面前。屋子前边是一条战壕,一个看不
清面孔的士兵持着一支枪在壕边走来走去。

    我们走进去要水吃,大家看见那些打牌赌钱的克钦兵,并听说他们还是克钦独
立军一个旅部的警卫营时,整个身子一下子凉了半截。路上我们看到那些穿着脏衣
裤,举止粗野的克钦兵,总认为是路途行军当兵的没条件讲究。

    在我们印象中与我们人民军并肩作战的战友不应该是这样,何况负责旅部警卫
工作?

    随后继续行进……

    我们暂时住了下来。这里的草屋厨房厕所都齐备,就是屋顶的草已朽烂漏雨。
房内房外全长满了像菊花叶一样的硬杆草,我们费了很大的功夫才将屋面的草除掉。
在原来的旧床上铺开了行李,又砍来芭蕉叶补好屋顶漏处,我们干训班就先住下来
了。特务营驻地离我们也不远。后来我们发现像这样的旧房,东一间西一幢的很多,
原来均是克钦独立军三旅在此驻扎时盖的。

    休息了几天后,总部来电指示我们与先期到达克钦山的中央警卫旅特务营一道
护送一批物资(珠宝玉石)去泰老边境的邦生,看来“支援101 军区”是为了南下
泰老边境。我们这次上路驮马一百六十匹,人数六百多,是个浩浩荡荡的队伍。人
货众多,但组织严密,每二十匹马有一个马哥头,专司负责指挥小股,整支队伍由
首长和波木昂副总指挥。每二十匹马中有一匹滞头的头马,头马比其他马吃得好,
驮得轻,行群马前。头马停,群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