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首选书推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文学首选书推荐- 第10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战争必然会对社会生产力造成破坏,而虚耗兵力本身便是败亡之道,故用兵
贵在神速,惟如此,才能使其不与其政治目的相冲突,并在最大程度上免除
战争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为了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孙子还详细探讨了
战术的灵活性,主张用兵应像流水一样,富于变化和机动。他提出的“因敌
致胜”精辟地概括了战场机变艺术的灵魂,他的许多精彩的论点,后来成为
我国历代军事学家所推崇备至的经典语言。

除此之外,《孙子兵法》许多章节可称是最为详尽的作战手册,其中透
彻地分析了两军对垒的战争形势和战术问题,对后来人们的军事实践起到了
指导作用。

毫无疑问,《孙子兵法》对我国军事思想以及智谋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
贡献,其理论总结与开创之功不可磨灭。

精彩篇章推荐

1.谋攻第三该章用精辟的语言讲述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以及大战略
的原则,强调用兵之法贵在“知”,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著名
主张。
2.始计第一该章深入探讨了战争的本质与利害,主张“兵者,国之
大事,死生之地”,提出了“多算胜,少算不胜”的纲领性原则。
精彩语言辑录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
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
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兵贵胜,不贵久。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司信也;杂于富,而
患可解也。
《战争论》

作者:(德)卡尔·冯·克劳塞维茨

成书时间:1839 年

类别:军事理论

版本推荐:商务印书馆

书海领航

非军事界的人可能没有系统地读过《战争论》,但相信对“军事是政治
关系的延续”这一名言大都耳熟能详,这一名言即出自《战争论》。

《战争论》一经出版即在世界范围广为流传,受到各国军事界的高度重
视,被推崇为军事理论的经典著作,成为研究军事理论人员的必读书。19 世
纪以来的德国名将大多是《战争论》的忠实读者。据称希特勒常将《战争论》
摆在案头,不过他若真正理解了战争论,恐怕不会重蹈拿破仑于严冬之际进
攻俄国之悲剧性错误的复辙;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则仔细地研究了《战争
论》,并自如地运用了他的思想。例如,苏联政府于1933 年发表了列宁读《战
争论》的笔记,斯大林更是依据《战争论》发展了自己的军事思想。由此可
以窥见《战争论》巨大魅力之一斑。

本书的作者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是普鲁士将军,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和
军事历史学家,少年时即进入军队,并历经沙场,积累了深厚的实践功底。
在普鲁士军官学校受训期间撰写了一些军事文章,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25
岁即以军事理论天才而扬名普鲁士军界。

克劳塞维茨积累知识并不局限在书本上,他还以敏锐的眼光观察主宰国
家命运的那一群“上层”人物的生活和活动。他倾听国王和显贵们的谈话,
其中有些话给他以极大震动,使他明确了一些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正是这
些亲身经历使他很早就意识到,战争既非上帝的惩罚,也不是不可避免的自
然现象,而是为一种完全确定了的目的服务的;战争和政治有着不可分割的
联系。

19 世纪初期普法战争中拿破仑的胜利给克劳塞维茨以极大震动,为了从
最大的广度和深度来阐明战争的本质,他开始系统地研究以往各个时代的战
争,特别是他本人所经历过的各次战争。他详细地研究了130 多个战例,写
下了许多重要战争著作和评论,他把自己研究的成果作进一步加工整理,并
使之上升为系统的理论。他的名著《战争论》就是这样产生的,由于客观原
因,克劳塞维茨没能完成《战争论》最后的定稿工作,1831 年11 月,他死
于霍乱,无声无息地被埋入了古老的军人公墓。


克劳塞维茨在世时从来被委以重任。然而他的精神遗产,他的著作却在
他死后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他名垂不朽。他的妻子玛丽用全部身心整理和出
版了《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将军遗著》,共10 卷,前3 卷即为《战争论》。

内容梗概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以令人信服的逻辑和生动的论述向人们揭示
了战争的本质。他认为战争属于社会生活领域,它决不是独立的行为,而是
从属于政治的。不仅如此,政治还是孕育战争的母体,战争的轮廓在政治中
就已经隐隐形成,就好像生物的属性在胚胎中就已形成一样。克劳塞维茨在
战争的政治关系问题上提出了一句至理名言,即“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
种手段的继续”。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
因此战争必须服从政治的需要。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把人的因素提到了一个突出地位。他指出:
“军事活动绝对不是仅涉及物质因素,它总是同时还涉及物质具有生命力的
精神力量,因此,把两者分开是不可能的。”所谓精神力量,即人的能力和
内在的力量,包括勇气和坚忍精神,理智和活动力,统帅的才能、军队的武
德和民族精神等等。他认为精神力量是战争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它贯穿在
整个战争领域,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如在双方的物质损失相等时)起决定性
的作用。克劳塞维茨提醒战斗指挥员说:“使敌人精神力量遭受损失也是摧
毁敌人物质力量从而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克劳塞维茨还十分强调人民群
众直接参战的作用。他认为,战争发展到拿破仑时代已由过去的皇室战争(即
由各国皇室雇佣军队打仗)转变为民众战争(即由人民群众直接参与战争)。
战争发展的这种变化使其本身获得了完全不同的性质,“战争要素从一切因
循守旧的桎梏中解脱出来,爆发出全部自然的力量”,带来了使所有人惊叹
的成就,因而善于运用民众战争这一手段的国家,必然会比那些轻视民众战
争的国家占有相对的优势。

《战争论》探讨了战术和战略,进攻和防御,战争的目的和手段的辩证
关系。克劳塞维茨明确指出,战术是在战斗中使用军队的学问,战略是为了
战争目的运用战斗的学问;最好的战略是首先在总兵力方面,其次是在决定
性的地点上始终保持十分强大的力量;而战略上最简单而又最主要的准则是
集中兵力。克劳塞维茨认为防御和进攻即互相渗透,又互相转化,两者都不
是绝对的东西;战争中即没有不带防御因素的进攻,而防御也照样包括进攻
的因素。他指出,防御是比进攻更具效果的一种作战形式,进攻虽然带有突
然性的因素,但这种因素仅是在短时期内起作用。但他同时又指出,人们进
行防御只是“想利用这种形式赢得胜利,以便在取得优势后转入进攻,也就
是转向战争的积极目的”。克劳塞维茨还认为:消灭敌人和保存自己是相辅
相成和相互影响的,“它们是同一意图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但是他强调:
“用流血方式解决危机,即消灭敌人军队,这一企图是战争的长子,”也就


是说,战争的主要目的是消灭敌人军队。

克劳塞维茨十分重视实践对军事理论的检验作用。在《战争论》中,他
把战争理论看成是一种“经验科学”。他说:“理论上的真理总是更多地通
过批判,而不是通过条文对现实生活发生作用的。批判就是把理论上的真理
应用于实际事件,因此,它不仅使理论上的真理更加接近实际,而且通过经
常反复的应用,会使人们更习惯于真理。”克劳塞维茨在其著作中一再警告
人们不要陷于任何教条。他强调,任何军事上的决定,任何决心都不应以一
种“体系”,一种成见为标准,而必须永远按照现实情况来决定方向;行动
者应该不断适应“时代和一般情况的性质”和“自己处境的特点”。

精彩篇章推荐

第一章这是本书最具概括力和深度的章节。本章开宗明义地提问,什
么是战争?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是一种搏斗,其目的是在于使敌人无力反
抗以便把你的意志强加给他。换言之,战争不是那种由18 世纪的国王或将军
们不时举行的温文尔雅的礼仪。从理论上讲,战争是不受限制的,除了那些
“微不足道的,在国际法和国际惯例的名义下自己强加于自己的限制”。

然而,实际上——克劳塞维茨指出——战争需受政治上的种种考虑的限
制。正如他所表述的那样,战争其实是一种实现交战国政治目的的工具,它
不能也不应该脱离政治目的而存在。这意味着,在战争时期,一个秩序井然
的国家和它的军队是二位一体的;即使在和平时期,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也
是一种战斗精神,因为在现代战争中,爱国主义精神意味着“全民皆兵”,
而这正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强有力的后盾和武器。

精彩语言辑录

△战争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
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
△战争是一种暴力行为,而暴力的使用是没有限制的。
△一个民族必须把自己生存的尊严和自由看得高于一切,它应不惜
流尽最后一滴血保卫其尊严和自由。
△一个为了自己的自由而豪迈战斗的民族,大多是不可征服的。
△这些问题是我经常面对实际生活,回忆自己从经验中和同一些优
秀军人的交往中得到的教■而进行多方面的思考的结果。
《毛泽东传》

作者:集体

成书时间:1996 年

类别:传记


版本推荐:中央文献出版社版

书海领航

任何一个想理解中国当代历史的人,都无法回避毛泽东;任何一个想理
解中国的历史及预想她的明天的人,都无法回避毛泽东;任何一个真正关心
人类命运、寻求被压迫人民解放的人,都无法回避一个伟大的名字:毛泽东。
他是一个伟大的导师,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个伟大的诗人。
20 世纪的中国历史,深深地打上了他的标记。

外国人写了许许多多他的传记,试图弄懂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在中国,
民间流传着许许多多的传说,关于他的出生,他的去世,他的伟大业绩。到
今天,我们终于有了自己写的他的传记。我们正在继承他的思想,推进他开
创的事业。

我们面前的这部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编的《毛泽东传1893~
1949》,详细记录了毛泽东的前半生。这部书一出版,就超过了此前出版的
所有他的传记。原因是第一,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经过艰苦不懈地努力,已
清除了许多“左”的影响,使我们能更客观地看待党及领袖的历史;第二,
新时期以来,出版了大量的老同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