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智谋串串烧》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生智谋串串烧- 第4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二,先发制人重在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所谓兵贵神速,无论对手多么强大,都有弱点,都有疏忽大意的时候。事实上,越是强大,自恃优越,就越容易疏忽麻痹,如果乘对方还没有防备之时,在对方毫无准备、意想不到的情况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对方以毁灭性打击,就能使之一败涂地。    
    第三,行动前切不能打草惊蛇,否则结果会如以卵击石,自取灭亡。可以制造假像,施放烟幕,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样就为抓住时机争取时间。    
    


克敌智谋第15章 先发制人的智谋(5)

    抓住时机先发制人而获胜的例子数不胜数,我们多举几个未能先发制人而失败的例子,引起大家的警惕。    
    汉灵帝中平二年,董卓做并州太守。朝廷下诏命令他从属皇甫嵩指挥,董卓拒不奉诏。    
    当时,皇甫嵩的儿子皇甫郧也在军中,他说:“当今朝廷失政,百姓有倒悬之苦,而董卓却上书请求独自带兵,这是违抗圣命。并以京师混乱为由,迟迟不向前进军,这是他内心奸诈。况且他性情残暴凶狠,六亲不认,将士不服。大人您身为元帅,应马上讨伐他,上对朝廷表明忠义,下为百姓大凶,这是一件大事业呀。如果等他羽翼已成,再想杀他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    
    皇甫嵩说:“董卓独断专行,不服从诏令,虽然有罪,我不请求朝廷就去诛杀他,也不对的。不如把这件事上报朝廷,让朝廷决定如何处理。”    
    于是把董卓不服诏令的情形上报给朝廷知道。灵帝为此下诏责备董卓,董卓更加怨恨皇甫嵩,等到后来董卓专权,皇甫嵩终于未能幸免于难。    
    第二个例子是明建建文帝。    
    建文帝即位之初,其叔父燕王朱棣从北平来到京师南京朝见他。    
    户部侍郎卓敬向建文帝秘密禀奏道:“燕王智虑超人,非常象先帝太祖。况且北平极容易聚粮屯兵、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金、元等强悍的民族都是由此地兴起的。所以,应该将燕王迁移来南昌,以杜绝祸根。”    
    建文帝见奏后大惊,第二天,对卓敬说道:“燕王和我是骨肉至亲,您为何要如此离间我们?”    
    卓敬回答说:“隋朝的文帝和杨广不是父子吗?”    
    后来燕王终于发展壮大起来,发动“扫碑之战”,夺取了皇位。    
    上面两面个例子都是历史上一些平庸者的作为,其失败不足为奇,但即使是聪明如诸葛亮,居然也会在这上面栽跟头。决断生于见识,见识生于才智。但是一味地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反而可能在应当下决断的时候不能决断,聪明反被聪明误。    
    三国时候,诸葛孔明十分了解魏延的才能,但又知道他依仗才能必不肯屈居他人之下,因此对魏延顾虑重重,处处提防,宁可不让他把全部能力都充分发挥出来。    
    魏国让夏侯懋镇守长安。诸葛亮要讨伐魏国,魏延出主意说:“夏侯懋这个人胆子小又没有谋略,现在您给我精兵五千名,我直接从褒中出发,沿着秦岭往东去,到子午谷就向北进军,超不过十天就可以到长安。夏侯懋听到我突然到来,一定会抛弃城池逃走,等到他与东方的魏军会合,还需要二十来天,而您从斜谷来长安,也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到达。要是这样做,那么一下子就可以平定咸阳以西的土地了。”    
    诸葛亮认为这是一条冒险的计策,没有听从,错过了一次出奇制胜的良机,就是因为他的胆量被他的见识所掩盖了,未能果断地下定决心。    
    无毒不丈夫    
    孔夫子周游列国的时候,经过一个废败的城郭,正感慨之际,遇到了位农夫。    
    


克敌智谋第15章 先发制人的智谋(6)

    孔夫子向来不耻下问,就向这农夫请教――    
    “请问老丈,这是什么所在?”    
    农夫回答:“这是古代的一个国家,叫智人国。”    
    “那为什么灭亡了呢?是不是国王昏庸残暴呢?”    
    “不是,国王礼贤下士,爱民如子。”    
    “那为什么灭亡了呢?”    
    “因为国王只任用好人。”    
    孔夫子一听,莫名其妙,吃惊地问:    
    “只任用好人应该是兴盛之兆,怎么会导致亡国呢?”    
    农夫摇摇头说,叹了一口气说:    
    “好人面慈心软,坏人心狠手辣,所以坏人害得了好人,好人却没有办法管得了坏人,因此亡国了。”    
    以姜太公在齐国斩杀狂矞、华士两兄弟为例。这两兄弟上不臣天子,下不友诸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似乎是鼾睡在自己榻上,与他人并不牵连,然而姜太公此时正想以爵禄驱使国内豪杰效力,偏偏两人不受爵禄在这儿作反面教员,姜太公怎么能不毒手呢?    
    再以项梁为例,当年陈胜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后,会稽太守也想起兵反秦,于是找到当地的豪强项梁说:“先则制人,后则为人所制,我们不如也起事吧。”    
    项梁答应下来,然后找来项羽装作与太守商议此事,让项羽一剑斩了会稽太守的头,拿来号召乡里豪杰,自任会稽太守,然后举兵响应陈胜。    
    这是行动上的先发制人胜过口头上的理论。    
    张咏在崇阳时,有一个小吏从官府的仓库中出来,张咏看到他的鬓发下藏着一个铜钱,追问他以后,才知道是府库中的钱。张咏命令对他用杖刑,那小吏勃然大怒说:“一个小钱哪里值得一提,竟然要对我用刑吗?你也只能对我施杖刑,总不能砍了我的脑袋吧。”    
    张咏提笔判决说,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写完后,亲自提着剑走下台阶斩了那小吏的脑袋,同时向州府禀报了此事,弹劾自己。崇阳人久久传诵着这件事。    
    张咏任益州知州时,有个小吏得罪了张咏,张咏在他的脖子上戴上了木枷。小吏不服,生气地说:“这木枷你戴上容易,摘下就难了。”张咏说:“要摘下又有什么困难呢?”说完就斩了小吏的头,木枷也就随之落下来了。其它小吏都吓得心惊胆战,再也不也为非作歹。    
    


克敌智谋第15章 先发制人的智谋(7)

    如果没有这样的胆量和决断,强横的小吏怎么能不为所欲为呢?但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宋代对州县一级官员赋予的权限很大,他们办事常常都不按一定的规矩,在法律规定之外杀人。所以,不好的官吏有时就可以肆意作坏事,但才智出众的杰出人物,也往往能凭借这一点实现他们的治国的志向。    
    李抱贞作潞州镇守,当时军中物资匾乏,想不出什么办法。于是去找郡中一位深受百姓信服的老僧求助。    
    他对老僧说:“借您佛道来救军队,行吗?”    
    老僧答:“既然对大家有好处,也没什么不可。”    
    李抱贞全盘托出自己的方案:“您只要选择一个日子在鞠场焚身劝世,让大家布施,我就在附近民宅凿一地道通连,等到火起来,您就钻地道走出来。”    
    老僧高兴地答应了。抱贞命人在鞠场积柴贮油。并连开七日道场,昼夜香火不断,念经声到处可闻。抱贞引老僧亲自视查地道,使他不怀疑。每天老僧都升坛执炉,对众人说法。    
    李抱贞率领监军僚属和将吏一起在坛下顶礼膜拜,把俸禄全捐进坛内,坛装不下,就堆在其旁。于是男女老少一个接一个跟着他们捐献,所献财物以亿来计算。    
    七日过后,李抱贞悄悄派人将地道堵上,然后聚柴点火,钟声大作,念佛声一片。李抱贞当时就将所收得的所有钱财纳入了军资库。另外找得所谓的舍利子,建造了一座塔将它贮存起来。    
    有时候,无毒不丈夫也是一种没有选择的选择,在权衡利弊之后,必须牺牲一些无辜的人,才能避免更大的损失。这种“毒”往往同时需要见识和胆略,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曾国藩练兵时,每天午饭后总是邀幕僚们下围棋。一天,忽然有一个人向他告密,说某统领要叛变了。告密人就是这个统领的部下。    
    曾国藩大怒,立即命令手下将告密者杀了示众。一会儿,被告密要叛变的统领前来给曾国藩谢恩。曾国藩脸色一变,沉下脸,命令左右马上将统领抓起来。    
    幕僚们都不知为什么,曾国藩笑着说:“这就不是你们所能明白的了。”说罢,命令把统领斩首了。    
    他又对幕僚们说:“告密者说的是真实的,我如果不杀他,这位统领知道自已被告发了,势必立刻叛变,由于我杀了告密的人,就把统领骗来了。”    
    如果曾国藩怀有常人之仁,不从大处着眼,从全局着眼,酿成兵变,牺牲的就不止是告密者一个人了。    
    先下手为强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秦朝时,赵高杀了二世之后,便立二世的哥哥的儿子子婴为秦王,把二世以平民的身份草草埋葬。同时,赵高要求子婴先行斋戒,以便入太庙祭祖,接掌传国玉玺。    
    


克敌智谋第15章 先发制人的智谋(8)

    当斋戒进入第五天时,子婴与他的两个儿子商议说:“赵高杀了二世,怕臣子杀他,就假装道义来拥立我登基。我听说赵高竟然与楚国相约要灭秦朝皇室,然后在关中称王,现在要我斋戒,以便入太庙,就是希望借此在庙中杀我,我想届时装病不去,那丞相一定会自己找我,等他一来就杀了他。”    
    到了要入太庙的时候,赵高派人去请子婴等人,子婴不去。赵高果然自己来到斋宫中,说道:“宗庙之事,非常重要,大王为何不去呢?”    
    话音未落,子婴就一剑杀了赵高,并灭了赵高三族。    
    大多数情况下猫玩老鼠,但不时也会有老鼠玩猫的一幕上演。赵高先是伙同二世及丞相李斯,逼死该继位的王子扶苏,后又把李斯玩弄于股掌之上,将他逼死,再后干脆杀了二世。    
    而子婴轻而易举杀掉他,根本原因就在于子婴在预知自己的角色和未来命运后,充分利用赵高轻视他和自命为恩人的心理,出其不意,先下手为强,令赵高防不胜防。    
    先下手为强讲究快攻,是一种偷袭,一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行的闪电战。因此,贵在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东汉时大将军窦固率军打匈奴,任命班超(后封定远侯)为代理司马,让班超带领军队从另一个方向攻打伊吾,在蒲类海交战,凯旋而归。    
    窦固认为班超很有能力,于公元前73年,派遣他和从事郭恂一起出使西域,意在切断匈奴与鄯善的来往,巩固邻邦关系。    
    班超到了鄯善国,鄯善王广对待班超十分礼貌恭敬;可是后来忽然对他又疏远、怠慢起来。班超对他的部下们说,“你们难道没有发现鄯善王广对我们的态度已由礼貌恭敬变得冷淡怠慢了吗?这一定是北方匈奴的使者来了,鄯善国王对于自己究竟归附汉,还是归附匈奴这一点还犹豫不决。聪明的人应当能够在事情的眉目还未显露出来的时候,就能看到事物的本质,更何况实情已显露得很清楚了呢?”    
    于是就召见鄯善国派来侍候他们的人,诈他说:“匈奴的使者来了好几天了,现在住在哪?”这一问,那人惊惶失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