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会-梦想成真-答疑解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注会-梦想成真-答疑解惑- 第1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婊跞肟馐笨獯媸课猀,在下一次存货运到的前一刻,上一次购入的存货已经消耗完毕,存货的库存数量为0,所以,在每一个进货周期内的平均存货量为Q/2;    
    (2) Kc表示的是单位存货的“年变动储存成本”,由于每批存货的实际储存时间为1/n年,所以,一个进货批次的全年变动储存成本=Q/2×Kc×1/n,而不是您理解的Q/2×Kc;    
    (3) 由于全年共计进货n次,所以,全年总的变动储存成本=一个进货批次的全年变动储存成本×进货次数=Q/2×Kc×1/n×n=Q/2×Kc;    
    举例说明如下:    
    假设每年购入4次,每次购入10000件(即Q=10000件),年单位变动储存成本Kc为4元/件,则:    
    1月1日时存货数量为10000件,3月31日时存货数量为0件,整个季度的平均存货量为5000件,变动储存成本=5000×4×3/12=5000(元)    
    4月1日时存货数量为10000件,6月30日时存货数量为0件,整个季度的平均存货量为5000件,变动储存成本=5000×4×3/12=5000(元)    
    7月1日时存货数量为10000件,9月30日时存货数量为0件,整个季度的平均存货量为5000件,变动储存成本=5000×4×3/12=5000(元)    
    10月1日时存货数量为10000件,12月31日时存货数量为0件,整个季度的平均存货量为5000件,变动储存成本=5000×4×3/12=5000(元)    
    全年的总的变动储存成本=5000+5000+5000+5000    
    =5000×4=10000/2×4=Q/2×Kc    
         
    4。【问题】我看到过这样一个说法“若存在数量折扣,存货购置成本属于相关成本,单价也影响经济订货批量。”我认为计算经济批量就不会存在数量折扣,单价是无关成本。我的理解对吗?      
    【解答】 您的理解不正确,注意:    
    (1)“经济订货批量”的含义是“存货总成本最低的订货批量”;    
    (2)在存在数量折扣时也存在“经济订货批量”,此时,应该通过比较各个订货批量的“购置成本、变动订货成本和变动储存成本之和”确定经济订货批量。    
    〔例题〕某企业甲材料的年需要量为4000千克,每千克标准价为20元。销售企业规定:客户每批购买量不足1000千克的,按照标准价格计算;每批购买量1000千克以上2000千克以下的,价格优惠2%;每批购买量2000千克以上的,价格优惠3%。已知每批进货费用60元,单位材料的年储存成本为3元。要求确定经济进货批量。    
    答案:    
    (1)按照经济进货批量基本模式确定的经济订货批量为:    
    Q=(2×4000×60/3)开方=400(千克)    
    每次进货400千克时:    
    购置成本=存货年需要量×购进单价    
                =4000×20=80000(元)    
    变动订货成本=4000/400×60=600(元)    
    变动储存成本=400/2×3=600(元)    
    购置成本、变动订货成本和变动储存成本之和=80000+600+600=81200(元)    
    (2)每次进货1000千克时:    
    购置成本=存货年需要量×购进单价    
                =4000×20×(1-2%)=78400(元)    
    变动订货成本=4000/1000×60=240(元)    
    变动储存成本=1000/2×3=1500(元)    
    购置成本、变动订货成本和变动储存成本之和=78400+240+1500=80140(元)    
    (2)每次进货2000千克时:    
    购置成本=存货年需要量×购进单价    
                =4000×20×(1-3%)=77600(元)    
    变动订货成本=4000/2000×60=120(元)    
    变动储存成本=2000/2×3=3000(元)    
    购置成本、变动订货成本和变动储存成本之和=77600+120+3000=80720(元)    
    通过比较发现,此时,经济进货批量应该是每次进货为1000千克。    
    ……    
    


财务成本管理答疑解惑 筹资管理

    10。【问题】如何理解:如果某企业需借入资金300000元,贷款银行要求将贷款数额的20%作为补偿性余额,则企业需向银行申请的贷款数额为375000元。                               
    【解答】注意:300000元是实际可供使用的资金,因此,申请的贷款数额×(1-20%)=300000,  即申请的贷款数额=300000/(1…20%)=375000(元)    
    11。【问题】如何理解:某企业取得银行为期一年的周转信贷协定,金额为100万,年度内使用了60万(使用期平均4个月),假设利率为每年12%,年承诺费率为0。5%,则年终企业应支付的承诺费共为0。4万元?    
    【解答】企业应支付的承诺费=40×0。5%+60×0。5%×(8/12)=0。4(万元)    
    注意:对于年度内使用了的60万(使用期平均4个月),也应该按照未使用的时间(8个月)计算支付承诺费。    
    12。【问题】如何理解:企业采用贴现法从银行贷入一笔款项,年利率为8%,银行需要的补偿性余额为贷款限额的10%,则该项贷款的实际利率为8%÷(1…8%…10%)?    
    【解答】贴现法付息和补偿性余额都会导致实际利率提高,显然,本题中如果申请贷款100万元,则实际可使用的贷款为:100…100×8%…100×10%=100×(1…8%…10%),因此实际利率为:100×8%÷'100×(1…8%…10%)'=8%÷(1…8%…10%)。    
    13。【问题】如何理解:与普通股筹资相比债券筹资的资金成本低,筹资风险高。    
    【解答】利用债券筹资有还本付息的义务,而普通股筹资没有还本付息的义务,所以债券筹资的筹资风险高。但债券利息在税前支付,可以抵税,且债券发行费用较低,所以债券筹资的资金成本低。    
    14。【问题】一企业发行面值为1000元,期限为5年,每年付息一次,到期一次还本,票面利率为12%的债券,因市场利率变化,企业决定以1150元的价格售出,试确定当时的市场利率为多少?     
    【解答】本题中的债券发行价格为:1000×(P/S,i,5)+1000×12%×(P/A,i,5),    
    分别对“i”取不同的数值,查阅复利现值和年金现值系数表,计算各自的发行价格,通过计算可知,    
       当i=9%时,债券发行价格为1116。66元;    
       当i=8%时,债券发行价格为1159。72元;    
      采用“内插法”可知所求的市场利率为:    
       8%+(1159。72-1150)÷(1159。72-1116。66)×(9%-8%)=8。23%    
    由于该题是溢价发行,并且是分期付息,到期一次还本。所以,市场利率一定低于票面利率,也就是说,最终的计算结果一定小于12%,所以,在试算时只需用12%以下的数字试验即可。     
    


财务成本管理答疑解惑 股利分配

    1。【问题】教材中的发放股票股利后的每股市价的公式 M/(1+Ds) 是如何推导的?      
    【解答】这里隐含一个假设,即发放股票股利不会影响股票的总价值,用公式表示为:    
    发放前的股数×发放前的每股市价    
    =发放后的股数×发放后的每股市价    
    =发放前的股数×(1+股票股利发放率)×发放后的每股市价    
    所以,发放后的每股市价    
    =发放前的股数×发放前的每股市价/'发放前的股数×(1+股票股利发放率)'    
    =发放前的每股市价/(1+股票股利发放率)    
    =M/(1+Ds)    
           
    2。【问题】教材中讲述“计提法定盈余公积金”时,有这样一句话“这种补亏是按账面数字进行的,与所得税法的亏损后转无关”请老师具体解释一下。      
    【解答】举例说明如下:    
    (1)假设某企业本年初的累计亏损为100万元,其中有20万元是近五年内发生的亏损,而另外的80万元是五年前的亏损,则“期初未分配利润”的账面余额为100万元(在借方);假设本年的净利润为300万元,则应该按照(300-100)=200(万元)(即结转“本年利润”之后的“未分配利润”账户的账面余额)作为盈余公积的计提基数;    
    (2)“所得税法的亏损后转”指的是“本年发生的亏损,可以在五年之内用税前利润弥补,减少所得税。如果本年发生的亏损在五年内没有完全被弥补,则剩余的部分只能用五年以后的净利润弥补。”本题中如果按照“所得税法的亏损后转”计算,则只能用本年的净利润弥补五年前的80万元亏损, 而不能用本年的净利润弥补近五年内发生的20万元亏损。    
    


财务成本管理答疑解惑资本成本和资本结构

    10。【问题】在教材的每股收益分析图中,为什么债券筹资方式的斜率大于股票筹资方式?为什么当每股收益为0时,债券筹资方式的销售额大于股票筹资方式的销售额?    
    【解答】    
    (1)根据每股收益分析图可以看出,两条直线的斜率代表的是每股收益随着销售额变动的比率,即销售额变化一个单位而引起的每股收益的变化值;因为债券筹资后的普通股股数小于发行普通股筹资后的普通股股数,也就是说两种方式的每股收益的计算公式中的分母不相等,所以,两种方式的每股收益随着销售额变动的比率不等,即直线的斜率不等,且债券筹资方式的斜率大于股票筹资方式的斜率。    
    (2)在教材的例题中,    
    债券筹资方式的每股收益=(0。4S-240)×(1-33%)÷10       
    当每股收益等于0时,债券筹资方式的销售额=240/0。4=600(万元)    
        股票筹资方式的每股收益=(0。4S-204)×(1-33%)÷16        
    当每股收益等于0时,股票筹资方式的销售额=204/0。4=510(万元)    
       所以,当每股收益为0时, 债券筹资方式的销售额大于股票筹资方式的销售额。    
    11。【问题】某公司拥有资产总额为4,000元,自有资金与债务资金的比例6:4,债务资金中有60%是通过发行债券取得的,债券的利息费用是公司全年利息费用的70%。在1999年的销售收入为2,000万元,净利润为140万元,公司所得税率为30%。企业的经营杠杆系数和财务杠杆系数均为2。请计算:    
    (1)该公司的全年利息费用I;    
    (2)公司的全年固定成本总额A;    
    (3)边际贡献M。    
     答案: I=(2-1)×140/(1-30%)=200    
     A=(2-1)×'140/(1-30%)+200'=400    
     M=140/(1-30%)+200+400=800    
    我看不懂答案,请老师讲解一下。    
    【解答】    
    (1)这里是省略了计算过程,现计算如下:    
    税前利润=M-A-I=EBIT-I=140/(1-30%)=200    
    而根据:财务杠杆=EBIT/(EBIT-I)=(200+I)/200=(1+I/200)=2    
    得到:   I=(2-1)×200=(2-1)×140/(1-30%)    
    另外,完全可以根据EBIT/(EBIT-I)=EB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