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艺术家--汤晓丹、汤沐黎、汤沐海 作者:汤晓丹、蓝为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父子艺术家--汤晓丹、汤沐黎、汤沐海 作者:汤晓丹、蓝为洁- 第2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因为汤沐黎和汤沐海兄弟,都是欧洲艺坛上受到瞩目的人物,伦敦新闻媒体,抓住大好时机,掀起宣传热潮。英国BBC电台组织汤氏兄弟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由中国部著名节目负责人隋建波先生主持。

  记者们济济一堂,聚精会神听汤沐黎谈考察世界美术史的观感,汤沐海谈对古典音乐的独特见解。兄弟两人均虚实兼论,富有新意,当场受到好评。很快,BBC电台就以“汤氏兄弟向世界挑战”为题,用多种语言向全世界作了广播。

  汤沐海的伦敦之行,是应英国爱乐乐团邀请,指挥音乐会。那次音乐会十分重要,是为纪念苏联已故小提琴家大卫·奥依斯特拉赫逝世10周年而举办的,在有名的阿尔伯音乐厅举行。

  担任独奏的是世界小提琴大师梅纽因。他曾访问过中国,汤沐海对他仰慕已久。

  梅纽因1916年出生在纽约。3岁开始学琴,7岁在旧金山钢琴伴奏首演成功。9岁在旧金山交响乐团伴奏下演出《西班牙交响曲》。舆论称他是神童。此后,他多次与欧美各国大交响乐团合作,反响强烈。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梅纽因去苏联、以色列、日本、印度等国家访问演出,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

  1963年,梅纽因在伦敦创办了一所音乐学校,物色好苗子,由他亲自指导,以培养世界性小提琴家。

  1979年到中国演出后,从中国选拔了两名儿童去他的音乐学校学习。那正是汤沐海准备启程去德国深造的日子。谁也不会想到,仅仅过了五年,中国的汤沐海,与比他年长33岁的著名小提琴家梅纽因会同台演出,共创辉煌,是奇迹,也是现实。

  这次合作,是具有历史意义的。

  排练的时候,梅纽因谦虚地听着年轻指挥所提要求,默契配合。从英国记者现场拍下的照片看,十分感人。

  在国外,任何大演奏家与指挥的合作,绝不论资排辈,绝不以年龄论成就。他们珍重的是指挥对曲目的理解,是否有独特要求,是否有新意。所以那次合作,都认为默契、满意。

  大卫·奥依斯特拉赫,1908年出生在俄国的敖德萨城。年仅5岁就开始学琴。进入敖德萨音乐学院就读后,又进莫斯科音乐学院高级班深造。27岁开始独奏、合奏、重奏……到过土耳其、波兰、英国等十几个国家作巡回演出。他上演的曲目中,除古典作品外,还有大量现代优秀小提琴作品。大卫·奥依斯特拉赫掌握了精湛的演奏技巧,有着惊人的表现力。他的音乐会,总能把听众带人真正的音乐世界,令他们如醉如痴。

  汤沐海指挥的音乐会曲目,也正是大卫·奥依斯特拉赫演奏过的成功曲目,因此难度特别大,必须有更新、更深入的演出水平,才能赢得听众。

  说也凑巧,就在这次音乐会的前一年,汤沐海应邀去瑞士指挥音乐会。担任小提琴独奏的依戈尔·奥依斯特拉赫,是大卫·奥依斯特拉赫的儿子,也是当今闻名于世的苏联小提琴家。父子曾经多次同台演出,观众印象极深。

  汤沐海与这对父子,在音乐天地中结下不解之缘。尤其他与依戈尔·奥依斯特拉赫的合作,充满了戏剧性色彩……

  原来,依戈尔·奥依斯特拉赫在瑞士的演出,是由瑞士卢加诺与意大利广播电台联合举办的音乐节上早已预定的内容。不知为什么临场时,要更换原定指挥。因为汤沐海常去瑞士和意大利指挥音乐会,两个单位都坚持请沐海顶上去。沐海是一位牢牢抓住机遇创奇迹的“勇敢冒险者”,当然允诺。结果,音乐会很成功,在瑞士引起轰动。

  舆论称赞汤沐海是一位真正的指挥家。

  引起轰动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当时中苏关系还没有恢复正常,而汤沐海在参加国际指挥比赛时,又遭到苏联评委的发难。而与依戈尔·奥依斯特拉赫的成功合作,使所有舆论不得不佩服汤沐海这位中国指挥家的坦荡胸怀和高超的本领。所以,有记者写文章说:

  “中苏艺术家的合作演出成功了!相信中苏政治家的合作也会同样。伦敦举办的“纪念苏联已故小提琴家大卫·奥依斯特拉赫”音乐会,也取得惊人成功。音乐会的门票很贵,但还难以买到。

  汰黎的许多英国朋友,纷纷求助于他。沐黎很为难,但是很高兴。一位英国友人,自己有了票,还要带儿子同去,为他的诚意所动,沐黎就把自己的票子给他。

  演出第二天,英国拥有众多读者的《卫报》上,刊登了汤沐海和梅纽因谢幕时的半身照。看面部表情,指挥和独奏家都还沉浸在他们的音乐境界里,让人感到特殊的魅力。

  后来,有位英国朋友来上海,又带来了汤沐海和梅纽因排练时的彩色照片,我一直珍藏着。

                鸿运降临

  1985年1月26日是当月最后一个周末。沐海仍然静静地躲在屋里,自己研究新曲目总谱。音乐把他带人美妙仙境。

  突然电话铃响,是西德班贝克交响乐团经理打的长途。经理十分焦急地说,他们在德国境内巡回演出时,首席指挥欧根·约胡姆先生病倒不能上场,而所有票子早售完,乐团正陷入困境,希望沐海第二天晚场顶上去。

  无疑,这是自天而降的鸿运,只是来得太突然,沐海来不及马上表态。

  经理十分坦诚:

  “时间太急促,来不及找你的经纪人,只能直接与汤指挥联系。”

  这时,汤沐海已缓过神来:

  “演出什么曲目?”

  “《舒伯特的第五交响乐》和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欧伦斯皮尔的恶作剧》。”

  经理快速报出第二天晚场上演曲目。

  “请准备机票。”

  汤沐海果断作出决定。他要“抓住机遇创奇迹”。

  挂上电话,他才计算了一下,离上场时间总共才20个小时,其中还有半天在旅途上,时间太紧迫了。不过,班贝克交响乐团的经理都相信他能救场,他更应该有自信。

  那一夜,沐海的时间安排,是以分秒计算的。所幸,他早已研究过那两个曲目的总谱。除了立即在钢琴上再仔细分析作品外,还查资料、看录相、设计处理要求。他专心致志,把全部智慧和精力都倾注在要上的曲目上。

  班贝克交响乐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新建的。1946年3月16日,举行建团后首场“贝多芬专场音乐会”演出。此后,每年定期演出100多场。现在,它是德国第一流的交响乐团,驰誉欧美。它还是战后第一个到法国和南美访问演出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乐团。汤沐海曾多次听他们的演奏,认为他们的特点是善于发扬典型的德国音乐传统;在丰富和塑造音色上精益求精,形成了自己的演奏风格。乐团的指挥素质特别高,对乐手严格要求。因此,每次演出,指挥与乐手配合默契,奏出的乐音和谐、饱满、柔和、动人。在演出德国和奥地利的古典音乐作品时,更充分体现了“班克风格”。

  汤沐海很珍惜、重视那次机遇。他对自己的实力和乐团的水平都作了认真的比较分析,力求做到“知己知彼,指挥成功”。

  沐海通宵达旦地用功,直到第二天去机场的汽车上,才闭目养神一会儿。而上飞机后,再次深入研究了一遍总谱。《舒伯特的第五交响乐》他已指挥过多次,更多的时间是花在理查·施特劳斯的《欧伦斯皮尔的恶作剧》曲目上。

  理查·斯特劳斯出生在慕尼黑,活到85岁。德国的音乐爱好者很熟悉、很喜欢他的作品。《欧伦斯皮尔的恶作剧》是他31岁风华正茂时创作的。它的音乐语言极其丰富,高潮迭起,指挥和演奏难度很大。

  汤沐海凭着自己的天赋,作了大胆设想、大胆处理。他准备根据情节发展,以非常宽广的对比,使瑰丽的音乐色彩更自然多变,使丰富的音乐语言更生动流畅。

  飞机着陆,沐海快步走出通道。接他的小车早等着他。排练时间只有两小时。

  凭着自己多年刻苦打下的深厚功底,凭着与世界各大交响乐团的多次合作经验,凭着特有的智慧、灵气和天赋,也凭着班贝克交响乐团的良好素质,汤沐海的指挥得心应手。演奏家们情绪高昂。两小时的合排,使每个人都得到最大的满足,乐手们对指挥的大胆感到格外新鲜。

  排练刚结束,乐团经理就快步走到汤沐海身边,望着浑身湿透的指挥说:

  “今晚的演出一定非常成功。”

  晚上8时正,英俊、潇洒、风度翩翩的中国指挥家汤沐海出场。座无虚席的音乐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汤沐海以娴熟的指挥巧驾驭整个乐团,各个声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声音的魅力。每个清晰的音符都紧扣观众的心。

  汤沐海着重刻画的欧伦斯皮尔,更是有声有色地活跃在观众眼前。

  指挥对全剧节奏的掌握伸缩自如,观众的脉搏随之跳动。当最后一个和弦结束时,全场鼓掌欢呼。观众的热情罕见,汤沐海谢幕14次。演奏家们也用力敲打自己的琴板,以示对指挥的崇敬。

  剧团经理紧紧拥抱汤沐海,满怀激情地说:

  “汤指挥救了班贝克乐团!”

  不过,第一场的胜利,才是轰动的开始,真正的高潮出现在最后一个城市——汉堡。音乐界大为震惊,评论界盛赞那是“汤沐海的明星之夜”。汤沐海感触特别深,他对记者说:

  “与班贝克交响乐团的合作是继参加卡拉扬国际指挥比赛后的再次机遇。机遇可能把人迅速推上成功之道。关键是抓住机遇求成功。在取得预期的成绩后,只能把它当作新的起点再抓机遇创奇迹。每抓一次机遇都有一个飞跃,这样我们的交响乐事业才会有更大发展。”

  沐海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所以他成功的喜讯不断传到家里。

  汤沐海与班贝克交响乐团的成功合作,使他能在第二年九月,随团来北京、上海,再度指挥音乐会,并指挥该团录制唱片。

  班贝克交响乐团在北京的演出非常成功,但在上海演出英国作曲家奥特威尔的《送别》名曲时,独奏乐器突然变调,因为乐器上一个零件坏了。这首名曲又是20年代就被我国天津出生的作曲家兼文学艺术家李叔同介绍到中国,填上唱词后就开始广为流传的,它的失声变调,当场为人们所知。

  但是汤沐海十分沉着、镇静,仍然自如地轻轻舞动银棒,以他的临场机智渡过了维艰。独奏家十分难过,谢幕未出,一直对指挥表示沉痛内疚。其实,这是演出史上罕见的意外,不能责怪独奏家。倒是沐海的应变能力,让乐团震惊。

               汤沐海真的来了

  香港一家报纸在1985年9月17日以“汤沐海真的来了”为标题的文章中说,汤沐海本应于去年来港与香港管弦乐团合作,而上月举行的“黄河音乐节”也本是由他指挥,结果两次都没有来成。如今,他是“千呼万唤始出来”了。乐迷可以在本星期五、星期六到香港大会堂,欣赏到他指挥香港管弦乐团演出的丰姿了。

  的确,从那次首场演出开始,汤沐海多次赴香港指挥音乐会和歌剧。香港新闻媒体多次采访、报道。有位记者在采访他时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