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杨全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柏杨全集- 第20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曾经看过一篇报纸上的文章,有一个人写他的小侄儿从德国回到台湾,有一次他带着小侄儿去看电影,电影放映一半,侄儿突然说要出去一下,他问他出去干什么,他这个小侄儿说要出去放屁,这位作者觉得奇怪,放屁就放屁,干嘛还要出去,他的侄儿告诉他,老师教他们不能在公共场所放屁,会妨碍别人,是不对的。这篇报导令人动容,对人尊重的教育需从小建立。
   最后,我再以一个朋友的话来谈谈我们的价值观。有一天这位朋友带着他的小女儿来我家做客,小女孩跑来跑去,非常活泼可爱。这位朋友说,将来如果他要挑女婿,一定要找个心理非常健康的男孩。我就笑他,你是哪一国人?你好像生错了国家,现在大家不都只看有钱就好了吗?
   到现在为止,我们对我们所处的环境不满意,对自己、对社会也都不满意,那为什么不能主动来创造一个理想的社会?如果我们能多加深思,多从教育基础着手,那么我们将可以活得尊严。我到台南,介绍各位乡亲台南姑娘许素朱博士在伦敦的这篇小故事,与各位分享她的感受,也反思我国人民的品质,分享她的惊异。
   ──一九九七?台北佛光出版社出版《全新的一天》
   
   
   同登两峰──漫画和小说
   三年前,有一位专门研究台湾漫画的学者,从美国到台湾来收集资料,特意要我谈谈台湾光复初期──四○、五○年代,漫画创作与发展的情形。我首先就谈到牛哥,那位学者多少带点惊讶的口气说:「我采访的结果,几乎每一个人都跟你一样,都谈到牛哥丰富的创作,以及他对漫画的贡献。」我说:「在台湾漫画史上,四○、五○年代是牛哥独霸的年代,一点都不夸张。那时台湾全岛的日报有八家,晚报只有一家,而牛哥内容不一的连环漫画,竟在四家报纸上同时刊出,当时的第一大报──《中央日报》上的〈牛伯伯打游击〉,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他塑造了牛伯伯这个人物,在纸面上建立了牛家班,风靡一时,牛家班专用的术语,不但成为年轻人以及孩子们的口头禅,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谈助。他笔下的感染力,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能够超过。
   牛哥旺盛的创造力,使他在漫画史上,写下重要的一页之外,想不到他还同时在三家报纸上,连载内容完全不一样的长篇小说,这就教人惊奇得冒了泡。这些小说收集在他的全集──也就是本书之内,我不再加以介绍。在那个年代,他对读者的影响和吸引力,每天都在增强,社会各阶层读者,当三、五成群聚会的时候,总会讨论一个问题:牛哥是什么人?他小说是怎么写的?他的江湖阅历怎么如此深刻?他有没有蓝本?他是不是抄别人的?──当然他是抄别人的,如果不是抄别人的,他一天写三个内容完全不同的连载,怎么记得前情?又如何衔接得天衣无缝。他哪有时间构思?一位作家每天写一个连载,都已经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何况三个内容完全不同的长篇!而且,他还同时连载四家报纸的漫画;而且,他竟然还有时间风流倜傥制造花边新闻。他哪里来的精力?哪里来的时间?如果把他每天的作品排列起来,叫一个健壮的年轻人,不用大脑的重抄一遍的话,一天也不见得抄完。于是大家议论纷纷,议论纷纷的结果,还是议论纷纷。不过有一点却是大家同意的,那就是,牛哥是一个有奇异功能的作家。他一手漫画、一手写小说,而且都做得那么好,无论在质或量上,都有惊人的成绩,所以,他成为台湾第一位职业作家。他因为恋爱事件,离开国家农业复兴委员会以后,四十余年来,从未担任过公职,他用他的两支笔,从事自己的专业,在文坛上建立一个尊严的榜样。
   谈到牛哥的恋爱事件,就不能不谈到在牛哥生命中,占有最重要位置的他的妻子,绰号「牛嫂」的冯娜妮。当牛哥日正中天时,冯娜妮还是一位高中学生,她疯狂的迷上牛哥,每天放学后不回家,总是背着书包,就与牛哥相约在咖啡馆相会,冯娜妮身世非凡,她的祖父冯麟阁先生,是东北地方军的首领之一,跟被称为是大帅的张作霖,是结盟兄弟,他的父亲冯庸先生,与少帅张学良自幼便义结金兰。冯庸跟他女儿一样(事实上应该是他女儿跟他一样),有他独特的见解和性格。他办了一个「冯庸大学」,用私人的财产,供应全体师生的全部学杂费、膳食费、服装费,全部费用,他的学校还拥有两架私人飞机。这样的父亲生下了这样的女儿,冯娜妮美丽、豪迈、爽直、胸无城府,像是一个驰骋大漠的北国女儿典型,而牛哥则是江南才子型的广东人,这两个来自于南、北两极的年轻男女,终于结为夫妻。四十年来,孙儿、孙女辈已经满堂,但他们依然恩爱,一如新婚。大概是去年吧!有一次我警告牛哥说:「你太太是天下最好的太太,如果你惹烦了她,她把你赶出家门,你就完蛋了!」冯娜妮大叫说:「听见柏老的话没有,老牛就是不识货!」这就是他们的生活,其乐融融。冯娜妮给了牛哥这样健康的环境,牛哥才会有今天。
   同属于一个时代,同样是职业作家,除佩服牛哥的多才多艺之外,我更嫉妒他,我对绘画毫无天份,偶然藉机翻译〈大力水手〉赚一点生活费,买副烧饼油条,居然因得罪了蒋家政权,被指为「匪谍」而入狱九年有余,今天幸亏命大,还有余生可以谈牛哥。牛哥!牛哥!在漫画王国,毕竟你是个创作者而我是个闯祸者!
   当《牛哥全集》出版前夕,写出往日的若干回忆,作为我对他们夫妇的敬意,也作为我的祝福!
   一九九七年十一月于台北
   附记:原为《牛哥全集》而写,写完此文后,即赴马来西亚,而牛哥因食道癌,于此时病逝于台北仁爱医院。我返台北日,牛哥已入棺,嘘唏不已。
   
   
   报导文学与我
   ──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所作报告
   当IWP(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指定我,就「报导文学」这个题目,将我个人的创作经验,提出心得和报告时,我感觉到有点惊愕。因为,在我从事专业写作长长的四十年中,我的写作内容和写作体裁,有过很多及很大的剧烈变化,而我的「报导文学」作品,就量来说,是我所有不同体裁作品中,最单薄的一种。
   我走上写作之路,是从小说开始的,接着大部份时间改写杂文;后来,这些杂文,触怒了我国政府,而自一九六八年起,使我在狱中度过九年又二十六天的监禁生活,在牢狱中,我写诗和写历史。七年前的一九七七年出狱后,我恢复写杂文,一年前的一九八三年,我一面从事中国古典历史翻译成现代语文的工作,一面发表我的历史评论,而「报导文学」实在是我整个创作过程中,偶一为之之作──只出过两个集子。
   不过,继而一想,我很快就觉得非常兴奋,因为,尽管在量上说,「报导文学」比不上我其他着作,但是,当我回顾这两本集子出版后,在我的国家和社会,所引起来的波澜和回响,曾经使我有过意想不到的震惊。我想,IWP的指定,仍是有根据的,尤其,当我收到IWP讨论纲要,看到「报导文学」被列为讨论要目之一,而又在被邀各国作家名单中,看到许多别国的优秀报导文学作家,我觉得有机会和他们交换意见和请益,实在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所以,我极愿意先把我从事「报导文学」工作的一点点经验报告出来,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我写过的两部报导文学作品,是在不同时间,但却在同一空间下产生,这个同一的空间,就是不断引起争端,令世人瞩目的神秘之乡──金三角。不过,在开始报告之前,我准备先将我的国家和金三角的地缘关系,及历史意义,介绍一下。报导流亡孤军生活的《异域》
   回溯到一九四九年,对中国而言,那是划时代的一年。共产政府统治中国大陆,而原来统治中国大陆的国民政府,向海外撤退。其中向东方撤退的是主力部队,拥有将近五、六十万陆海空军,最后到达的仍是中国国土,那就是远悬在太平洋西岸的台湾岛,以及周围其他澎湖、金门、马祖这几个小岛。另外两支不成比例的孤军,一支向南,退入当时法国统治下的越南;法国把他们解除武装后,囚禁富国岛,最后全部转送台湾。另一支孤军则从中国西南边陲,退入当时刚刚独立的缅甸共和国东部;这支孤军,立刻引起缅甸政府军的攻击,既而更向联合国控告。
   于是在缅军的驱逐,和联合国的压力下,一部份孤军被转运到台湾,另一部份则辗转流亡到金三角。而我的报导工作,就从这块土地开始。
   一九六四年(二十五年前),我在台北《自立晚报》,一连三个月,为这一支流亡孤军,报导他们的生存与搏斗的血泪遭遇,并于连载完毕后出书,定名为《异域》。也就是这本书,带给我第一个从事报导文学作家的头衔。这本书不久变成一本轰动的畅销书,我于一九六八年入狱,到了一九七七年出狱时,它的销售数量,已经超过一百万册以上,而同年(一九七七年),我国大学联合招生的作文题目是「一本令人难忘的书」,《异域》与当时极受智识界推崇、谈论西方文化对近代中国冲击的名着《西潮》,同时并列。这个事实说明了「报导文学」第一次对我国广大人群造成的震撼。附带一个小说明:一百万册在某些国家,可能是个小数目,但在台湾,这个一度被称为文化沙漠,而且,只有一千八百万人口的岛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蹟。
   在这本《异域》出现之前,我的国家文坛上甚至没有「报导文学」这个名词,自从《异域》问世,「报导文学」才埋下第一颗种籽。不过虽然如此,种籽的萌芽和茁壮,却要等待另一个机缘,事实上这个机缘的到来,在十年之后。报导文学突然蓬勃
   一九七○年代中期,报导文学突然蓬勃,不久竟形成一个使人注目的主流,由于两个原因:一是得到报纸的鼓舞,一是得到编辑的支持。在台北发行的《中国时报》,是我国销售量最大的报纸,高达一百二十万份。而诗人高信疆(他今天也被IWP邀请在座),则主编该报副刊。副刊,是中文报纸特有的产物,专门刊载文学作品的版面。高信疆是一个被称誉为「纸上风云第一人」的杰出编辑人才,他不但开拓了读者的阅读领域,更带引读者的心灵走向知识性与关怀并重的层面,由于他的大力提倡,大批优秀的新生代作家,开始对社会问题作全面性的探索,然后纷纷投入报导文学行列;而《中国时报》每年颁发文学奖中,增设报导文学奖一项,更成为作家们争相获得的殊荣。
   其次,台湾南部第一大报,位于高雄市的《台湾时报》,它的销售量在二十万份以上,一位优秀的副刊主编周浩正,也呼应报导文学,带动了很多作家向本土的现实问题发掘,给报导文学加入了一支坚强的生力军,于是,就像文坛上一对丰满了的羽翼一样,鼓风飞翔在整个台湾文学的天空。
   在现代社会,一个作家不容易独力带动某一种文学风潮,需要有传播媒体的相对提倡,更要有杰出编辑家的苦心经营,才能创造机运。报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