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第3届荣誉奖-徐兴业金瓯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茅盾文学奖]第3届荣誉奖-徐兴业金瓯缺- 第18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术身为四太子,麾下都是女真军的精锐,他们尚且可以一战挫之,再战渍之。那个怕德特离补统率的乌合之众的骑兵部队又何足为惧?他们忘记了保州之战,事前经过研究,在漕河、满城两处预先布置了阵地,等待兀术入彀。中山之役却是仓猝决定的,闻讯即行。哪里可以遇到敌人,遇到了敌凡准备怎样一个打法,都是心中无数。这违背了兵法上说的〃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原则,很可能会导致失利。
骄傲轻敌,不完全是主观的产物,在某些具体的客观环境中,大家都会产生这种想法,可谓人同此心,心同此愿,都没有想到还会出现潜伏的危险和意外的结果。
由于他们的轻敌思想,导致了异常激烈的战斗。这一战役前后打了五天,义军经历了先胜、后败,最后胜利等三个阶段,中间损失了杰出的领导人张关羽,也导致了董庞儿与赵邦杰的再度失和。
马扩是在第一阶段战争时阵斩银环将蒲察绳果,击遍了伯德特离补以后,单骑叩城,与詹度打话,被詹度用竹篮子缒入城中的。以后两天,他就留在城里,帮助詹度布置城守的军事,直到最后出击时,才回到义军队伍里。对于第二阶段的战败,张大哥的战死,他都不要负多少直接的责任,但他还是把战争看得太容易了,一经战胜,就建议入城与詹度联系,内外夹攻,既料不到伯德特里补败退以后还有一个杀回马枪的可能,也没有想到詹度并无配合作战的诚意,事后倒有干没义军之功、大吹大擂自己守城功绩的极大胃口。他对张关羽战死,要负间接责任。
十一月二十三日,在中山府周围完全肃清了敌踪以后,赵邦杰和董庞儿会谈这支义军今后的趋向。董庞儿主张河北义军与他的部队合并,推马扩为主,放弃和尚洞山寨,在河东河北之间找一个根据地,在金人的后方游弋作战。赵邦杰不同意合军之议,主张把河北义军带回山寨,整顿休养,伺机出击,以屏障目前还算完好,没有受到金军躁躏的真定府,以牵制金军向南方进军。他们双方各执一词,问题的焦点在于合军。董庞儿推马扩为主,说不出具有多少诚意,但马扩在义军中毕竟还是一个客卿,要借用他的名义则可,真正要统带两支军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张关羽已经战死了,赵邦杰的声望比不上董庞儿,如果合军了,不消多少时间,这支军队终将为董庞儿所有。
这番话赵邦杰虽然没有说出口来,但从他反对合军态度之坚决一点上就可以看出来。董庞儿也猜到赵邦杰的心思。既然合军之议暂时还谈不拢,他也就顺风转舵,客客气气地与马扩、赵邦杰两个分手,自己带着部队到金军的后方去活动了。
这里赵邦杰与马扩商量把义军带回去整顿训练的问题,邀请马扩一起入山。这对于马扩有着不容推诿的道义上的责任。
经过这一场鏖战,马扩发现义军还存在着不少缺点,首先是不能适应金军的战术,骑射击刺的技术比不上金军,持久作战的体力比不上金军,战胜则嚣然杂上,战败则纷然四散,作战纪律和作战意志也比不上金军。他提出了〃明约束,习战斗,练胆、练艺、练力、练志〃的目标,与赵邦杰研究了具体训练的办法,在山寨中转入一个整顿、休息、加紧训练的时期。
在将近一个月中,马扩固然不难抽出三四天的时间回保州去一趟看看亸娘,她已经望眼欲穿了。赵邦杰也一再怂恿马扩回家去一次。马扩考虑到这里的任务吃重,有千头万绪的事情要等待他们去办,他目复一日地口头答应刘七爹,说再过几天一定回去,事实上却是一天天地拖下来。最后只让刘七爹把亨祖带上山寨,与全寨官兵一起参加训练。
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在不同的人中间固然有不同的标准,在同一个人身上有时也会出现不同的标准。
马扩明知道亸娘是怎样迫切地希望他回去一次看看她。那种渴望得到心灵上的抚慰的要求,已经形成为叫他喘不过一口气来的压力,他甚至把他回家后亸娘要对他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琢磨过了。那会给予他多少欢乐,多少激动!每晚入睡以前,他都暗暗地下了决心,明天或者后天一定要走,中夜转侧时,这个决心下得更大了,顶好天一亮就走。可是天还没有亮,他就被号角声吹醒,进行每天早晨第一轮的击刺训练,郭有恒等头目不断跑来向他请示报告,然后是赵邦杰与他研究一天的日程,这些在山寨中日夕发生的平平常常的工作,只要和打击敌寇这个目标联系起来,就会发出闪闪的光,变成头等重要的事情,挤掉了其他的一切。
这样一天天地拖下去,马扩终于没有回得成家。
(七)
保州的家回去不成,马扩为了为义军请粮之事却到真定去了两次。
过去马扩与义军诸头领的往来,多少带点秘密活动的性质,饶是这样,刘鞈还一再告诫他休与张关羽等人往来。只有这一次马扩带着义军在保州、中山两次战胜的消息来到真定,他受到凯旋英雄那样的待遇,那原因是十分明显的:军兴以来,两河城市,望风奔溃,只有那两役打击了金寇,使它知难而退,国人稍得扬眉舒气,也提高了士气,影响不小。再则,保州是真定一路的门户,中山是它的堂奥,保住了保州、中山,间接地保卫了真定府和真定一路,关系匪细。为此,刘鞈还为马扩举行了一个欢迎的仪式,表彰他抗敌的功劳。马扩当场提出异议,认为血战之功应归于义军,特别是为国捐躯的义军首领张关羽,他自己不敢掠美。刘鞈口角春风,也顺便提到义军的功绩,对他们的称呼又有所提高,从过去的〃乱民〃〃莠民〃升格为〃义民〃,而张关羽本人也被他称为〃义士〃谥为〃国殇〃。总之,属于精神方面的表扬,刘鞈都不吝惜,还表示愿与〃赵义士〃见面。他还对人说,这个赵义士原名为杰,现在改名邦杰,可见他心存帝室,不忘官家,单这一点,就值得大大奖励。不过谈到物质方面的问题,他虽答应赠粮两万石,却口惠而实不至,经过一再催促,总算拨付了五千石白米。话说得很漂亮,军兴以来,本路开支浩大,银粮两绌,不得已从万无可省之处,先拨付白米五千石,以济贵军燃眉之急,其余之数,日后再作商量。
马扩第二次入真定城催粮的那天,正好朝廷颁来道君禅位,渊圣皇帝登极大赦的诏书。这道诏书给人们带来〃否极泰来,万象更新〃的希望,它好象一阵春风,一场春雨,吹拂着、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凡是直接或间接受到宣和末年权奸集团统治之害的臣民,得知这个消息后,莫不产生了这种喜悦的感情。即使象刘鞈那样本身曾受过那集团好处的官员,只要从国家利害的角度上来考虑问题,当时也分享了这种喜悦。他捧着诏旨竟然失声痛哭起来。不能够说他的眼泪中没有回顾畴昔、留恋归君的成分,但毕竟在他的眼泪中也闪耀着希望的火花,是属于喜极而涕的悲伤。他这一哭缩短了与马扩之间的距离,两人间的共同语言多起来了。
那一次,他挽留马扩在真定城内住了两天,谈话比较融洽。与刘氏父子恢复感情,本来就是马扩争取的目标之一,这个机会来得正好。可惜子羽出差在外,马扩两次来真定,都没有与他见到面。
关系略有好转,刘鞈就不免要以老世叔、老上司的双重身份,对马扩的工作、出处有所规劝,甚至以〃大义相责〃:
〃子充负绝世之才,朝野瞩目,当为一国、一路之重,岂可局促自限于山寨一隅之地,忘了全局?〃然后他介绍了当前的军事形势,斡离不大军攻保州、攻中山不克,已向庆源府、信德府进兵,眼看即将抵达黄河北岸。想朝廷对河防必有布置,异日两军决战,将在大河两岸,胜负非短期可见分晓,但我保得真定一路不失,隐为金军之后患,叫他嚏前跋后,进退失据,我军才有持敌之胜算。说到这里,他趁机劝马扩回真定来,〃子充莫非还离不开山寨?想那赵义士久在义军中,上下交孚,威名夙著,俺昨已上奏朝廷,请授以武翼大夫之官。想他必能带好此军,为真定一路之屏藩。至于该军的整顿训练,乃军中常事,一偏裨之力尔,军中人才正多,何必躬亲其役?子充不怕委屈,肯到真定来,当以提举四壁守御的重任相畀,这才不负子充乎日忠君爱国之志!〃
这时王渊,李质都在真定,王渊这个脓包货,固然无足轻重,但李质是刘鞈一手培裁的人,又在统带真定一军,为什么不让他〃提举守御〃之事,反而舍近就远地要来请教马扩?其中必有缘故。据马扩了解,那天金军入境攻打保州及中山府,警耗传来,刘鞈也曾拟出一个出击救援的计划,让李质、王渊分别率部五千人北上救援保州、中山两处,让懂得军事的儿子子羽作为参谋协助自己坐镇真定。结果王渊托病,始终未跨出城门一步,李质率部出城兜了一圈,刚到城东北百里的无极县,听说金军已抵安国,急忙撤兵回城,还谎报金兵已退。大约就为了这一次的表现,刘鞈不放心使用他们,要想让马扩来代替他们主持城守。
这个建议值不值得考虑?
首先从大道理来说,要把马扩使用在更重要的岗位上,守住了战略要地的真定城就可以保住真定一路,进而威胁金军的后路,这是讲得通的。
义军正在整训,这个工作赵大哥完全可以担负起来。马扩如果取得了真定战守的主持权,将来与义军配合作战,彼此都会得到很大的好处。他相信赵邦杰以大局为重,会同意刘鞈的建议。
问题的症结在于他以一个客将的地位,而且与王渊、李质多有人事上的摩擦,一旦凌驾于他们之上,主持城守之责,指挥起来,能够得心应手吗?王渊、李质两个,会心甘情愿地交出指挥权吗?这才是值得慎重考虑的问题。
马扩虽然出身于军人世家,他在西军中只是一个带领几百名弟兄的中下级官佐,他们长期生活在一起,职分虽有差别,感情却逾骨肉,一上战场就形成为一个呼吸相通、生死与共的战斗集体。少年时期战争的经历是他一生中最值得留恋的回忆。他不能忘怀作为一支子弟兵的指挥官指挥作战感到的那种得心应手的快乐。后来他被调去参加〃海上之盟〃的外交谈判,接着又担任童贯宣抚使司的幕僚,可说脱离战争已久,偶然上一次阵,也好象是客串演剧一样,已经不是他的本分职事。
这一次,他作为义军的客将,重披战袍,在中山府以北的清风店与金军大战一场,虽然他与义军的关系十分亲密,他不以客将自外,义军战士们也都视他为自己人,但在指挥过程中,仍有格格不入的感觉,这就影响到作战的效果。从而他悟出了一个道理,他要带自己熟悉的队伍。
由于这一重顾虑,他对刘鞈表示是否接受新职,要与赵邦杰商量后再作决定。
刘鞈忽然机警地抛出一片香饵,他表示如果赵义士能够同意让马扩回到真定来,他可将下欠的一万五千石白米一次拔交给义军。刘鞈不愧是童贯幕下的首席幕僚,这一套办法都让他学到手了,现买现卖,两不相亏。马扩也是经过童贯熏陶的人,在这个问题上也不示弱,他问了一句,二万石白米固然可解义军目前的燃眉之急。不过今后义军的给养应当如何支付,希望刘鞈有个明确的表示。刘鞈毫不犹豫地回答:只要子充来府主持城守,义军、官军都是一家人了,有米共炊,有饭同吃,决不厚此薄彼。
下一次马扩就是以〃提举四壁守御〃这样一个新的身份来到真定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