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三杰 作者:徐哲身_2》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清三杰 作者:徐哲身_2- 第11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左宗棠摇头道:“我不希罕他来陪罪。”左宗棠说到此地,忙又问着一个能懂俄语的文案道:“这个俄人,说是昨天走的,究竟走了没有?”

  那个文案急答道:“已经走了。本要禀知爵相。”

  左宗棠又对大众说道:“我已将他到此之事,告知沅浦去了,也好让沅浦替我传扬传扬。不然是那个姓官的媪相,又要在太后面上,说我私通俄人了。”

  大众听说,自然又是敷衍一会。

  刘锦棠忽问左宗棠道:“爵相打算那天出关?”

  左宗棠道:“只要粮食一齐,不论那天出关。”

  刘锦棠道:“今年各处屯田的年成都好,各县解来的粮秣,已到十成之九。照我愚见,最好马上出关,倘若那个白逆一有准备,反费周折。”

  左宗棠连连点头道:“这末明天就走。”

  刘锦棠忙站起来答道:“我就下去预备。”

  左宗棠便向刘锦棠拱拱手的笑道:“此次出关,完全要仗你的大力呢。”

  刘锦棠吓得连连回礼道:“爵相何出此言。凡是部下,谁不恭听爵相的调遣!”

  左宗棠听了笑上一笑,又与大众略谈一阵,方才各散。

  谁知左宗棠的大军,刚刚走到酒泉地方,忽见他那次子孝宽,踉跄奔入,向他报着凶信道:“爹爹听了儿子的说话,千万勿吓,大哥已经去世了。”

  左宗棠不等听毕,陡觉两耳嗡的一声,眼前一个乌晕,立刻昏了过去。幸亏孝宽已在刻刻留心,急与左右抢上一步,一把将左宗棠的身子扶定,大家拚命的把左宗棠叫醒转来。

  左宗棠睁眼望了一望孝宽,方始自摇其头的说道:“为父早已防到你们大哥,必有此着,后来见他尚听为父所劝,不敢再去殉母的了,所以准他回家,那知他竟如此忍心,丢下我这白头老父,前去寻他母亲去了。”

  孝宽忙又劝慰老父道:“爹爹不必太事伤感,身子也得保重。况且太后有此特恩,举人拜相的,历朝也少,儿子还没有替爹爹道喜呢。”

  左宗棠又叹上一口气道:“贺者在门,吊者在室,还有甚么喜可道。你快把你大哥的病情讲给为父知道,你大哥临终的时候,有没有甚么说话留下。”

  孝宽接口道:“大哥是弱症,医生早就说过。儿子同了两个兄弟,只有劝大哥多吃补食;大嫂甚至每晚上仅睡一两个时辰,小心服伺,无奈病已入了膏肓,终于无救。大哥临殁的当口,大家都在他的面前,他只说了他不能再见爹爹的一句,其余也没甚么遗言。”

  左宗棠忽又掩面痛哭一阵,孝宽劝止不住,刘锦棠得信,也来相劝,起初也难劝住,后来说到受国恩重,只有暂时强忍一下,不要急坏身子,不能办事,也是不妙的,那些说话,总算才把左宗棠的悲伤止住。

  照左宗棠的意思,还想把孝宽留在军中,一俟收复伊犁,马上奏请开缺,回去亲葬亡子。

  又是刘锦棠一力主张,孝宽赶紧回家,葬事固可等候将来再办。那位孝威夫人,不要痛夫情切,再去闹出事来。孝宽奉命回家,孝威夫人听了公公吩咐,或者好些。

  左宗棠本不是分不出轻重的人物,自然赞成此言,急命孝宽持了他亲笔致他冢媳的信,漏夜赶回家去。当时孝宽虽有依依不舍的情状,但因国事为重,只好硬了心肠,叩别老父,立即上路。

  左宗棠眼看孝宽走后,只得同了刘锦棠,率了大军,出了嘉峪关,先攻哈密地方。又把先锋张朗斋叫到面前,指示军略道:“哈密既苦兵差,又被贼扰,驻军其间,自非力行屯田不可。然非足下深明治体。断难办理妥善。从前诸军,何尝不说屯田,其实又何尝得到屯田之利,又何尝知道屯田办法。只知一意筹办军粮,不知兼顾百姓;殊不知要筹军粮,必须先筹民食,民食筹妥,方是不竭之源。否则兵想屯田,民已他徒,单靠兵力屯田,如何得济。

  左宗棠刚刚说到这里,忽见刘锦棠匆匆走入。正是:

  疆场决胜原非易

  帷幄运筹更是难

  不知刘锦棠走来何事,且阅下文。



大清三杰第八十回 攻哈密深知将领心 侵伊犁坐获渔翁利



第八十回 攻哈密深知将领心 侵伊犁坐获渔翁利

  左宗棠一见刘锦棠匆遽走入,急问道:“毅斋来此何事,可有甚么紧急军事么?”

  刘锦堂摇手道:“此间军事,我敢负责,若无万不得已的大事出来,不敢再要爵相烦心。我因听得爵相和我们张总镇在谈屯田的事情,特地奔来听听,也好长些见识。”

  张朗斋先接口答着刘锦棠道:“爵相胸罗星斗,所论极得要旨。”

  左宗棠不待张朗斋说完,便老气横秋的笑着岔嘴道:“毅斋,你快坐下,我本要去请你来商量这件事情。”

  刘锦棠一边坐下,一边也含笑答道:“爵相对于这个屯田的政策,关内已经久著成效,此间若能次第仿行,真是全军的命脉。”

  左宗棠点头道:“这是老夫独到之见,旁人尚在反对呢。”

  张朗斋催着左宗棠说下去道:“爵相请说吧,标下好去遵办。”

  左宗棠笑上一笑,很得意的说道:“屯田之事,最重要的是,须要地土适宜,否则有我这政策,也不能够实行,徒托空谈,于事无补。幸而这个哈密地方,地土异常沃衍,非但五谷毕宜,而且晴雨有节,气候既与内地相同,自应赶紧办理为是。不过此地的缠头,①已被白逆裹去很多,有了地土,没有耕种。现在先要从速查明,此地尚存缠头若干,方能支配耕种之地。没有籽种和牛力的人,酌给他们能力所及之地,分别发给,使其安心耕获,待其收有余粮,官中依照时价收买,以充军食。还有必须发给赈粮的,也得按户发给粗粮,俾免饥饿。能够耕种的壮丁,每人每天给食粮一斤,老的弱的每人每天也得给五两,好令他们度命。至于给发籽种,也须临时发给,倘早发给,就要防他们当作赈粮吃了,必至临时无种可下。”

  左宗棠说到这里,略略喘了一口气,又接说道:“我方才所说此地的缠头,必被白逆裹去的居多,但是也有不愿去的,以及未曾裹去的,还有被裹去而逃回来的,约而计之,其数未必很少;倘若民屯办理得法,垦地势必较多,每年所收之粮,除留籽种及食用之外,余粮可给价收买,如此一来,何愁军食无出。官军既可就近采办,便省转运之费不少。此时由官发给赈粮,籽种,牛力,秋后照价买粮,在缠头一方,既可苟延残喘,或且有利可图,何愁不办!所要紧的,只在任用廉干耐劳之官,分地督察,勿令兵勇前去扰累,勿令银粮出纳,稍有沾染,各处闻风而至者,势必日增,这就是我急急要办民屯的意思。至于营勇自办屯田,须得有好营官,好哨官,随时随处,多方激励劝督,始可图功。每天出队耕垦,须插旗帜,分别勤惰。每哨可雇本地人民一二人,以作夫子,给以夫价,以便询访土宜物性。籽种固须就近采买,或用粮斢换易,牛力倘若不能多得,骡驴也可替用,骡驴再不可得,即以人力代之也可。三人共耕一犁,每犁日可数亩。最要是照粮给价,令勇丁匀分,使勇丁有利可图,自必尽力耕种。营官哨官出力的,存记功次优奖,否则记过。这个办法,又是教各营勇丁,吃着官粮,做他私粮,于正粮外,又得粮价,其利一也。官省转运之费,其利二也。将来百姓归业,可免开荒之劳,其利三也。军人习惯劳苦,打起仗来,可加力量,且免久闲,致生事端,其利四也。”

  左宗棠详详尽尽的讲到此地,始望着张朗斋说道:“你去照办,包你有利无弊。”

  张朗斋一直听毕,很高兴的答道:“爵相讲得这般详细,真是胸有成竹。就是一个傻子听了,也得明白。标下在关内的时候,本有所闻,此时再蒙爵帅细细指示,更加了然。”张朗斋说着,又望着刘锦棠说道:“标下下去,一面即去照办,一面还得进攻,因为我们军中的粮食,还可支持半年三月呢。”

  刘锦棠微摇其头的答道:“此地的贼将,就是那个熊飞龙,本领也很来得,一听我军出关,业已飞请援兵。我的迟迟进攻的意思,要想等得他们的援兵到时,一齐聚而歼之。”

  左宗棠忽向刘锦棠张目一笑道:“我也料定你行这著棋子,故此不来催你。”

  刘锦棠听说,也报还一笑,便同张朗斋退出。

  直过一个多月,左宗棠方据密探报到,说是白逆彦虎,已派回兵一万八千来援哈密。左宗棠忙令探子再去详细侦探,随时禀报。探子去后,刘锦棠也来禀知。

  左宗棠道:“我已知道,你快去督率张先锋小心进击,这是我们出关以来的第一仗,万万不可失利。”

  刘锦棠道:“我已布置妥贴,爵相放心。”

  刘锦棠说完这话,正想退去,左宗棠却止住道:“你的战略,我还有甚么不放心。但是能够预先告知我一声,我更安心。”

  刘锦棠嘴上不答说话,只用手向空中划一个人字,又在人字的左右,各点一点。

  左宗棠知道刘锦棠想用火攻,急把他的脑袋乱点道:“这班逆回,不是此计,不能聚而歼之。”

  刘锦棠笑上一笑道:“爵相静候捷音就是。”

  左宗棠送走刘锦棠之后,即将各位文案师爷,统统请至,大家坐定,左宗棠捻着胡须的问道:“打仗时候,最要紧的东西,自然就是粮饷两项。军粮一层,现在我已办了屯田,似乎可以不愁。只有军饷一层,仅靠这点协饷,万万不够,筹款之法,诸君可有甚么良策否?”

  大家一齐答道:“我等那及爵相,只有爵相说出题目,我等研究研究,还可来得。”

  左宗棠道:“各国向例,每逢国内有了战争,必借外债。我想曾劼刚现为英法德意四国的出使大臣,这四国之中,英国最算有钱,我想去向英国借笔款子,不知我们的总理衙门会驳否?”

  内中一个姓王的文案,本来深通俄语,当下先答话道:“照委员的愚见,恐怕英国不肯借吧,倘若肯借,总理衙门的那位恭王爷,未必会驳。”

  左宗棠听了,把头一侧,望着王文案道:“你怎么会防到英国不肯借的呢。”

  王文案道:“英国虽然在和我国通商,但对俄国的邦交也睦。伊犁接近俄壤,借了款子恐怕得罪俄国。”

  左宗棠不候王文案说完,连摇其手的说道:“不对不对,伊犁乃是大清国的土地,又与俄国何千。照你说来,难道俄国真有觊觎我们伊犁之心不成?”

  王文案稍稍提高喉咙答道:“俄人恐有此意,总之外国人帮外国人的。”

  左宗棠方始有些为然的说道:“果然如此,那就难了。”又问别个文案道:“倘若不借外债,你们可有甚么办法?”大家一齐答道:“陕甘向来地瘠民贫,人所共知,本地万无法想。我等之意除了奏知朝上,请上下谕,严将各省协饷不力等官,迅降处分,别无办法。”

  左宗棠听了,即命大家公议一本奏稿,看过之后,略加斟酌,发了出去,没有几时,即奉上谕,大意是除已严催各省督抚,迅将协饷迅速解甘,如能于协饷之外,再能接济军饷者,从优奖叙,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