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莲英 作者:斯仁_2》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李莲英 作者:斯仁_2- 第14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急忙问李莲英:

  “莲英,这是怎么回事,怎的这些去而复返?难道它们不知道遨游于无垠之天际更自由自在吗?”

  “回禀老佛爷,”李莲英满脸得意之色,跪地答道,“这些鸟儿,一定是被老佛爷的皇恩大德所感动,它们感恩戴德,故不忍离去。老佛爷德及禽兽,才有这样的吉祥佳瑞之兆出现。

  恭贺老佛爷万寿无疆!”

  慈禧太后不是笨蛋,这会她怎能不晓得鸟是早已驯熟了的?她早年还是小家碧玉作“姑奶奶”的时候见过这些玩意儿。当然,她也晓得此乃李莲英讨好她的一番苦心。看看众人,只有孙毓汶、刚毅、立山等人面露奴颜频频点头。这可如何是好!众目睽睽之下,倘若我将这过于明显的恭奉之词笑咪咪地接受下来,岂不被众人心中嘲笑?想到这里,只见慈禧太后故意沉下脸来,训斥道:

  “你这胆大的奴才,你以为我不知道这是你在捣鬼,将那驯熟的鸟儿拿来与我放生!平日里待你不薄,怎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愚弄于我?来人!给我拉下去,重责四十!”

  此语一出,一班王公大臣们都惊呆了,觉得李莲英本是太后的心腹宠儿,不知这是演的什么戏,也许是杀鸡给猴看吧!忽拉一下纷纷跪在地下,给李莲英求情道:“太后息怒,李总管忠心耿耿孝敬太后,他是不会哄骗太后的。”

  “是吗?”慈禧太后故作诧异道。

  跟随慈禧太后几十年的李莲英,对她的秉性能不了如指掌吗?只见他从从容容地跪在慈禧太后面前道:“回老佛爷的话,奴才有几颗脑袋,敢来愚弄老佛爷?这实实在在是老佛爷皇恩如海,恩泽山川,拳拳之心乃于禽兽,方使得天降吉祥。倘若奴才有半点欺瞒老佛爷之处,但请老佛爷责罚,奴才绝无半句急言。不过,老佛爷降罪之前,奴才仍有个请求。”

  “说!”慈禧太后冷冷地说。

  “老佛爷,自古以来,有驯鸟的,却从来没有能训练鱼儿。

  如今湖畔尚有百桶大鲤鱼待放,老佛爷如若不信,可移驾一观,看看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祥瑞;如果没有,请老佛爷再降罪不迟。”

  慈禧太后听完,见王公大臣又都替李莲英讲情,也就顺坡下了驴:“好,先把鱼儿放生试试看。”

  一行人沿梯而下,越过牌楼,来到昆明湖畔。此时细雨已住,太阳也露出了它那红通通的笑脸;阳光照耀下的昆明湖,更显波光潋滟!

  湖畔,一百桶大鲤鱼正待放生,但见金鳞红翅,鲜活蹦跳,惹人喜爱。慈禧太后走上前去,细细看了一遍,然后说了声:

  “放!”

  小太监们一齐动手,把那一百桶鲤鱼一一倾倒在昆明湖中。

  众人站在岸边,眼睁睁的盯着水中的鲤鱼,只见那一条条鲤鱼逃生之后,好不快活,尾巴一摇,疾疾游去。昆明湖面微风阵阵,泛起层层涟漪,放生后的鲤鱼顿时无影无踪。慈禧太后内心不由一紧,话已出口,想要收回是万万不能的!

  “快看,老佛爷快看,鱼儿回来了!”

  听到喊声,慈禧太后忙定眼望去。怪了,那些金色大鲤鱼象听了什么命令一样,此刻正一律头朝岸边排成横队。整整齐齐向岸边游来。

  待至岸边,只见那些鱼儿头向慈禧太后,嘴里咕嘟咕嘟吹着水泡,尾巴摇着,两只拨翅一摆一摆好似朝拜一般。人们都看呆了,紧接着誉美之词响彻云霄,慈禧太后顿觉飘飘然然,喜不自禁。

  再看此时的李莲英,更是神采奕奕,满面春风,只见他急步上前,开口说道:

  “奴才恭喜老佛爷,贺喜老佛爷!老佛爷皇恩浩荡,天降吉祥,放鸟鸟不远飞,放鱼鱼儿朝拜,这可是前所未有之祥瑞啊!”说到这里,李莲英忽跪倒在地,高声喊道:

  “老佛爷洪福齐天,万寿无疆!”

  一班王公大臣见状,亦纷纷跪倒在地,真真假假随声附和:

  “老佛爷万岁!万岁!万万岁!”

  听着众人的恭维,慈禧太后喜得如醉如痴,当即摘下自己那挂一百单八颗的翡翠朝珠,赏与了李莲英。众人又是一阵高呼万岁。

  这鱼儿朝拜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李莲英接受那普廷的主意,在岸边水中布下无数的小纱包,小纱包里不断漏出万千上万的鱼虫,在岸边形成一条鱼儿的“美食街”,那些在水桶里饿了好长时间的鱼儿,一经放出,自然争先恐后觅食纱布袋中钻出的鱼虫,故而千头攒动,看起来似乎在朝拜一般。可笑这种瞒天过海的鬼把戏,竟引出了对慈禧太后的一片“万岁”声!为了讨得慈禧太后的欢心,李莲英可真是绞尽脑汁,无所不用其》》





李莲英一、李莲英的脑袋系在慈禧的腰带上



一、李莲英的脑袋系在慈禧的腰带上

  “奴才的脑袋,日夜系在主子的腰带上。”……李莲英舍身忘我地亲口为老佛爷尝试“洋药片”,是本来就拥有一片忠心赤胆,还是为了让系在主子腰带上的脑袋更牢固一些?

  这是一个初夏的早晨。太阳刚刚升过地平线,在云海里忽隐忽现的,有时把云彩染得通红,有时又从云缝里透出几缕血红的阳光,照得云缝也好像成了一个血红的缺口。柔和的轻风吹过大街两旁的垂柳树,垂柳枝便袅娜地摇动着,又吹到早起的行人的脸上,使人觉得痒痒的,也挺舒服。

  这时,紫禁城北门——神武门前面却早已站着黑压压一大群人。一个为首的太监吆喝着手下的十几个小太监以及宫里的两个御医,正在对经过神武门进入紫禁城的人员进行认真的检查。检查完一个,放行一个,然后再接着检查第二个、第三个……

  “他们这是在干什么呀?”一些好事的人围上去,见在被检查者当中,不时有被拦住不让放行,并且垂头丧气又回去的,便好奇地互相询问着。

  “你不知道现在正流行一种恶性疟疾吗?”

  “当然知道。听说已经有好多人得了,莫非他们和这有关系?”

  “当然有关系。”

  “大概他们是在检查疟疾病患者吧?”

  “你还算是聪明。不过,你说的也不全对。确切地说,他们是在检查带有疟疾病隐患的人。一经查出来,就不再让进宫,一直到病好了为止。”

  “为什么?”

  “怕传染别的人呗。你想想,当今皇上和老佛爷都住在紫禁城里,传染上了他们,那还行吗?”

  “嘿!你认识那个人吗?”一个人指着那个为首的太监问另一个人道。

  “不知道。看他那个派头,来头还不小。他是谁呀?”

  “告诉你吧,他就是当今太监总管李莲英最得力的干将,名字叫作李三顺的。”

  “呀,好家伙!原来是他!”

  “嘘!小声点!你长几个脑袋,不想活了是不是?让他听见还能有你的命吗?”

  “……”

  这种恶性疟疾的发源地是印度旁遮普省的一个极小的村子。它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并且传染速度非常之快。如果在空气流动好的情况下,一天可传染上百里,甚至几百里。自那个小村子里发现首例患者以来,这种恶性疟疾便迅速地在印度传染开来,不到一个月,便蔓延到了整个印度,又从印度蔓延到整个东南亚一带。再以后又通过夏季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迅速蔓延到我国南方一带。一个月以后,在京城也发现首例疟疾病患者,此后便经常不断地出现。

  这种恶性疟疾的特点是感染以后,在人体内的潜伏期长,并且发作剧烈。一般在感染以后,发作之前,通常要持续十几天;而一旦发作起来,症状虽和平常的那种疟疾差不多,但剧烈程度要比平常的那种疟疾可怕。它发作起来忽冷忽热的,冷起来让人感觉好像是进入了三九寒冬,钻到三层被子下面也会让人瑟瑟发抖;而一旦热起来,又会让人感到好像是进入了酷暑盛夏,让人恨不得能从身上扒下一层皮来以放出一点热量。而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种冷和热都是出自人体内部,根本不受外界气温高低的影响。这样得一直持续一个月,真是让人吃不成饭,睡不好觉,求生不得,求死不忍。病人如果被料理得好的话,虽不至于被夺去生命,但一个月下来,也会让人骨瘦如柴的。所以京城出现这种病以后,人们便一传十,十传百,纷纷扬扬地议论开来。

  “听说这种病是从印度传过来的,印度那个地方是白骨累累,几乎十不存二三了。”一个戴着厚厚老花镜的人说,看样子是个教书的先生。

  “哎呀,你们不知道他们得这种病的人的那种惨状,真是好吓人!我如果得了这种病,宁愿立即去死,免得呆在世上活受罪。”一个上了点年纪的人耸耸肩,用一种几乎颤抖的声音说,大概是亲眼看见过这种病人。

  “听说现在京城也流行开了,咱们到别的地方去躲一下,也许能躲过这一场灾难,”一个小伙子慢吞吞地说,神情很沮丧,但流露出对生的渴求,“总比呆在这里等死或活受罪强吧?”

  “你别做梦了,现在到处都在流行这种病,你还能往哪躲?

  躲过去初一,你能躲过去十五?躲了和尚你还能跑了寺?听天由命吧!”一个看似见过大世面的中年人满不在乎地说,但脸上却有一种茫然的神情。

  小伙子垂下了头,不吭声了。

  ……

  这么大的一件事,住在紫禁城里的那些人当然不会不知道。先是在宫女和小太监们中间议论纷纷的,后来便渐渐地传到了李莲英的耳朵里。“莫非是别人在算计我?”李莲英暗暗地想,很想闹明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便把李三顺给找了来。

  “三顺,这几天宫里议论纷纷的,你都听说了吗?”李莲英问道。

  “听说了一些,但不知道师傅说的哪一件?”李三顺眨巴着一双狡黠的眼睛瞅着李莲英,不明白李莲英到底又在外面听说了什么。

  “就是那什么病什么病的那一件。”李莲英在椅子上欠一欠身子,说道。

  “回师傅的话,小的不敢妄言。”李三顺答道。宫里早就立下的规矩,是不准胡乱造谣的。抓住了造谣者,是要受到杖责的。

  “但说无妨。”

  “是这样的,”李三顺见李莲英这样说才慢慢答道,听说外面正闹一种传染病,叫什么恶性疟疾,是从印……印……,好像是印度传过来的。这种病发作起来很厉害的,听说得发作一个月左右,得病的人即使不死听说也会是大伤元气的。”

  “外面已经有多少人得了这种病?”李莲英又问道。

  “听说已经有上百号人得了。因为来得突然,药铺里一时也没有什么药能治这种病的。”李三顺答道。

  “是不是死了人?”李莲英继续问道。

  “暂时还没听说死人。发作一个月就自动好了。不过……

  一个月下来,得病的人都是骨瘦如柴的,好不吓人。”李三顺一边回答,还一边比划着。

  “你先下去吧,”李莲英摆一摆手,对李三顺说道,“以后再听说什么事情随时回来向我报告。”

  “是,师傅!”李三顺慢慢退到门口,一转身出去了。

  李三顺走后,李莲英又在那儿呆呆地坐了一会。忽然,只见他两只阴森森的眼珠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