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65-穷途末路的美国梦:白领世界真实体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865-穷途末路的美国梦:白领世界真实体验- 第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动之后的各方评估”。我能说什么呢?那不就是凑字数吗?她最天才的一招是教我登录行业协会网站去搜索假定存在的职位,并学习一些行话和术语来美化自己的简历。如果她并不知道我是个彻底的假冒伪劣产品,我也认为自己并没给她任何怀疑的理由,我相信她一样会相当清楚地教会我怎么去编造简历,编造也许是撰写简历的精髓部分。    
    当然,我并不打算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职业教练身上。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我的新身份丰满、真实起来:为芭芭拉·亚历山大新开一个银行账户,给她申请一张信用卡,帮她印些名片,当然,她已经有一个自己的电子信箱了;至于服装嘛,她还不得不跟我分享,不过我至今仍然不很确定我穿着去大学校园讲课的那些外套是不是完全适合商业环境。有人打家中电话或手机,我在接听时也要省去埃伦里奇的名号;我还给她买了一副新镜架,黑色的很时髦,不像我平常戴的那般单调沉闷,我甚至开始浏览当地巴诺书店中的商业图书专区了。    
    另外,我已经从金伯利那里学到“积极主动”的必要性。我的简历属于未完成作品,根本不适合贴在主要的求职网站。不过,需要在网上做的事情没有尽头,我得浏览一些活动策划者的职业协会网站,剽窃一些专业术语来美化我的简历。比如,活动策划不只是策划那么简单,经我扩充之后就变成“提供现场管理”和“评估投资回报”了。    
    为了寻求建议,更重要的是,寻找同病相怜者,我用Google搜索了下列词语所有可能的组合形式—失业、白领、专业人士,还有工作。我发现,这些并不是最好的关键词,首先,没有工作的白领人士并不是“失业”,他们只是在寻求“转机”或者可能在进行“求职”,只有低收入阶层—蓝领或粉领—才会承认他们确实“失业”了。    
    在网上混迹太长时间,我感到自己处在一个阴暗的幽闭空间,心中憋闷不安。只浏览了几个链接,就忘记自己从哪里开始的了,完全淹没在信息海洋中,到处都是针对不同薪酬求职人员的建议、支持团体、联谊活动和训练机会的网页。在交了150美元的会费后,我在网上申请加入了一个叫“经理人联盟”的团队,觉得那正符合我的需要—我不就想求经理人之职吗?接着我又用“经理人”搜出更多的支持团队、联谊活动等等。这样找工作,是不是完全在浪费时间?    
    和乔安妮约定的第二次指导是在电话中进行的,虚构的人物芭芭拉·亚历山大开始赢得我的尊敬。我设想她是一个没有经济之虞的居家太太,很享受在公关和活动策划方面的小小尝试,那其实就是她繁忙社交生活的一点扩展罢了。她丈夫一定相当富有,我怀疑她的很多客户都来自他的关系网。但是离婚使她面临需要自己挣钱的前景,而她对此完全没有准备。现在,乔安妮问我和其他公关从业人士有什么不同。我在脑中仔细搜寻答案,最后说:“只要是我着手的话题和事件,我都会彻底研究……我的目标是对这个领域的主要事件和发展趋势完全精通,直到自己可以参与制定重大决策,例如挑选主要发言人。”    
    “精通!”乔安妮以少见的热情欢呼道,“我爱这个词!我们可以把它用在简历或者求职信中。”这样芭芭拉·亚历山大就完全不是一个外行,而是活动策划领域高山仰止的人物了。    
    同时我还有金伯利留的家庭作业呢。首先我得填写包含在“客户发现计划”中的一份问卷,问卷题目里,有一项是分别找出5个形容词来描述我个性中最好以及最坏的方面。最好的,我选了“精力充沛”、“思想集中”、“聪明”和“富有创造力”,而我的阴暗面则是:“易怒”、“有强迫症倾向”、“没有条理”、“易受干扰”,还有“容易感到抑    
    郁”—这些缺点在不同时候都具有真实性,除了“易受干扰”以外,那纯粹是为了把空格填满。    
    3个最主要的恐惧是什么?我填了“担心年龄太大找不到工作”和“担心自己可能贫穷终老”,但是怎么也想不出第3个来。唯一让我停下笔来思考的问题是“列举5件你目前生活中正在忍受或者凑合的事情(比如:凌乱的办公室、糟糕的人际关系、沟通能力差等)”,那我选“凌乱的办公室”—成叠的纸在我书房中堆积如山,像海浪一样在我四周层层聚集;从地面效果看,整个房间就如同一间档案室;桌子上挤满空的茶杯和玻璃杯,以及未付的账单,没回的来信,还有我准备审读的手稿。说到“扭曲的热情”(莫顿的专用词汇),从我家庭办公室的外观来评价,我的行政管理能力大概只有12岁男孩的水平。金伯利在我们的首次谈话中许诺,经过她这个互动型的指导后我不仅会获得一份工作,而且,还会用“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幸运的是,这个全新的看法要比以往的简单清楚得多。    
    金伯利布置的第二项作业是完成另一种性格测试—梅尔斯胁祭赘裥愿窭嘈椭甘荆虺芃BTI测试,比WEPSS设计得稍微巧妙一些。它不会简单地让我选择一个适合我性格的词语,而是给出更全面的问题,比如,“你通常和下列哪种人相处得更好?(A)富有想象力的人,(B)现实的人”,不过,最理智的方法还是随便选一个。我通常是随意表达自己的感觉还是把真实感觉埋在心里?这个嘛,得取决于当时我的感觉是否容于社交规则,如果我是想对我面前的某个人施行武力,那么,最好还是不表达出来为妙。当我有事需去某地一天,我会把去那里做什么、什么时候做都事先计划好,还是“直接去就是了”?可是我又不解了—去法庭出庭和去超市买东西完全是不同的两种经历啊。我飞速浏览着这些试题,心里带着一种疯狂的决心,如同一只猴子面前摆了一台打字机,被吩咐创作出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我希望一个具有相当一致性的个体能从测试中显现出来。    
    职业教练利用毫无根据的性格测试给指导过程披上一层貌似科学的外衣,也许是可以原谅的,但令人不解的是,这些测试不仅在职业教练圈,而且在企业的决策层都享有广泛的信任度和好评。1993年,300万美国人接受了MBTI测试;财富100强的公司中有89家都采用了这种方式对各个职位的白领员工进行分类;在九型人格协会网站上,列出了使用九型人格测试来挑选员工的公司,其中有Amoco、AT&T、雅芳、波音、杜邦、通用磨坊、通用汽车、eBay、荷兰皇家航空、惠普、丰田、宝洁、国际重量控制协会、锐步健康俱乐部、摩托罗拉、保诚保险和索尼。亚马逊网站推荐的关于九型人格的图书中,几乎没有一本是持明显批评意见的,其中包括《爱和工作中的九型人格》、《九型人格的精神层面》、《为经理人设计的九型人格》。    
    虽然我确实是在《绿野仙踪》那些古怪人物的陪伴下首次遭遇九型人格的,但我接受的这个测试却并非子虚乌有。据网上搜索的结果来看,关于它的起源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伊斯兰神秘主义、佛教 、基督教和凯尔地神话,再加上大量数字命理学的坚实后盾。20世纪初期的俄国神秘主义者G·I·葛杰夫似乎是促成九型人格成型的一个原因,但是其理论的实际发展应该归功于两个人—一个是出生于玻利维亚的神秘主义者奥斯卡·以恰佐(Oscar Ichazo),另一个是心理分析学家克劳迪渥·纳兰吉沃(Claudio Naranjo),20世纪60年代他因为在心理治疗过程中使用致幻药物而闻名。无论九型人格想要代表哪一种“古老学识”,都只不过是以人类经验紊乱为基础的各种神秘主义在新世纪里的微弱派生物而已。


《穷途末路的美国梦》 第一部分奥兹国寻找教练(5)

    即使MBTI测试从表面上看比其他测试稍微合理一些,按照安妮·墨菲·保罗在2004年的著作《性格崇拜》中所说,它也根本不具备一丝一毫的科学性。它是20世纪40年代初期由一位非专业人士设计而成,这位非专业人士事实上就是一个家庭主妇,她对人类性格的巨大差异产生兴趣,是因为她发现女婿务实而关注细节的个性特征和她自己倚重直觉的方式完全不同。凯瑟琳·布雷格从卡尔·荣格关于“类型”的学术观点(荣格所说的性格类型绝不是天生和永不变更的)中得到灵感,从而设计了一个将人类性格归结为16种不同类型的测试,还好这些类型听起来都是善良和无害的(在布雷格的宇宙中,没有那种拿着自动武器出现在办公场所的变态狂类型)。但是令布雷格产生极度挫折感的是,这个测试从来没有赢得心理学术界的尊重,原因不仅仅在于她的圈外人身份。严肃的心理学家从来不相信人可以被轻易地加以归类。    
    先不说“类型”论的有效性,MBTI测试首先完全没有任何预测功能。在一次由MBTI测试的拥护者进行的研究中,只有47%的人第二次测试还归入同一个性格类型。另一个研究发现,76人中有39人在几周或几年后的复测中被归于不同的性格类型。有人的“类型”在同一天里都会随着时间变更。保罗的结论是,“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布雷格的16种性格类型比黄道12宫图更科学。”    
    我们印象中的企业世界偏爱使用可量化的成就衡量标准(比如“底线”),为什么会迷恋上毫无意义的性格测试呢?性格测试的吸引力在于为个人和某个工作之间的匹配赋予了表面的理性。毕竟,没有人想要一个虐待狂的人事主管或者一个病态羞涩的广告宣传人员。如果你不胜任一个工作,别人告诉你原因只不过是那工作不适合你的内在天性而已,这也许很令人安慰吧。如同保罗所写的:    
    采用性格测试常被认为是一种体现公司好意的姿态,一种对雇员独特性的总体了解。在尊重个性的大旗下,公司就能把对雇员满意度的责任推到一个强加的罪魁祸首“适合”上去了。这样就没有不好的员工和不好的工作场所了,只是两者不适合而已。    
    当然,如果性格测试所起的真是意识形态作用—为了宣传“一个螺丝一个钉”的聘用理论,那它们在任何方面都不必和预测员工表现和满意度的机器一样精确。它们的作用更多的是作为公司成规的一个基础,允许员工以“不适合”的理由来合理化被拒的结果。    
    我的工作就是在任何可能录用我的制度化机构中寻找一个“适合”,虽然我的内心对这个“适合”摇摆不定。心中存有这样简单的一个任务,于是性格测试似乎显得更加神秘了。如果我是一个训练有素的公关人员,竟发现自己的个性更加适合做尸体处理师,到底有什么好处呢?我想应该还是有性格外向的机械师和超级内向的房产经纪人,却都成功地胜任各自的工作吧?对“性格”而非经验和技能的奇特强调,隐隐有种危机警告的意味,但是我对这个警告的意义一无所知。    
    令我一直惴惴不安的一小时补充指导终于如期来到—因为无法假装金伯利互动课程所要求的那种喜悦,出于郁闷,我取消了事先安排好的上一场指导,结果金伯利再一次令人恐怖地占用了我的私人时间。我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