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训-人情世故大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颜氏家训-人情世故大全- 第2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礼记音》就是以“筴”为正字,以“策”作读音,完全弄颠倒了。《史记》
又在写“悉”字时,误写成“述”,在写”妬”字时,误写成“姤”,裴骃、
徐邈、邹诞生都用“悉”字给“述”字注音,用“妬”字给“姤”字注音。
既然这样,难道也可以用“亥”字为“豕”字注音。以”帝”字为“虎”字
注音吗?

【注释】

①简策:编连成册的竹简。
②朿:音次(ci)。
③隶书,字体名。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始于秦代,普遍使用于汉魏。
【评语】

民间文字的乱用,与书籍上的错误是分不开的,自古皆然,要解决文字
使用上的混乱现象,须正本清源,从书籍入手,“无错不成书”的现象再也
不能持续下去了。

一五三、索求古籍虑状同源


张揖云:“虚,今伏羲氏也。”孟康《汉书》古文注亦云:“虙,今伏。”
而皇甫谧云:

“伏羲或谓之宓羲。”按诸经史纬候①,遂无宓羲之号。虑字从虍,宓
字从宀,下俱为必,末世传写,遂误以虙为宓,而《帝王世纪》因更立名耳。
何以验之?孔子弟子虙子贱为单父宰,即虑羲之后,俗字亦为宓,或复加山。
今兖兖州永昌郡城,旧单父地也,东门有“子贱碑”,汉世所立,乃曰:“济
南伏生,即子贱之后。”

是知虙之与伏,古来通字,误以为宓,较可知矢。

【译文】

张揖说:“虙,就是现在所说的伏羲氏。”孟康《汉书》古文注也说:
“虙,就是现在的伏,”而皇甫谧却说:“伏羲,有人也称之为宓羲。”我
查阅了各种经书、史书、纬书以及占验之书,就没有宓羲这个称号。虙字从
“虍”,宓字从“宀”,下面部分都是”必”,后代人传抄,就误把虙写成
了宓,而皇甫谧的《帝王世纪》据此又另外立了一个名称,用什么来验证它
呢?孔子的学生虙子贱担任单父的长官,他就是虙羲氏的后代,俗字也写作
“宓”,有的又在宓下如个“山”。现在兖州永昌郡城就是过去单父的地盘,
东门有一个“子贱碑”,是汉代竖立的,那上面就说:“济南人伏生,就是
子贱的后人。”由此可以知道“虙”与“伏”,自古以来就是通用字,后人
误把“虙”写作“宓”的事实,就明显可知了。

【注释】

①纬候:纬,指纬书。其书以儒家经义,附会人事吉凶祸福,预言治乱
兴废,多迷信内容。候,指占验之书。
【评语】

汉字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总体而言,趋势是
由繁趋简,所以,过去的一些俗字已被人们所接受,成为正规文字,近年来,
一些出版物竟相采用繁体字貌似新潮,实为陈腐,复古之风,实不可长。

一五四、误尸为口司马有误

《太史公记》曰①:“宁为鸡口,无为牛後②。”此是删《战国策》耳

③。案:延笃《战国策音义》曰④:“尸,鸡中之主,从,牛子⑤。”然则,
“口”当为“尸”,“後”当为“从”,俗写误也。
【译文】

《史记》说:“宁为鸡口,无为牛化。”这是节取《战国策》中的文字。
按:延笃的《战国策音义》说,“尸,鸡中之主。从,牛子。”这样看来,
鸡口的“口”字应当作“尸、字、牛後的“後”字应当作“从”字,世俗浒
的写法是错误的。

【注释】

①《史太公记》:汉、魏、南北朝人称司马迁《史记》为《太史公记》。
②此二句谓宁做进食的鸡口,小而洁;不做出粪的牛后,大而臭。牛后:
牛肛门。
③删:晋取,采取。
④延笃:字叔坚。汉南阳犨人。博通经传及百家之言,以文章名于时。

⑤《尔雅翼·释》引此二句即作“宁为鸡尸,无为牛从”,并释云:”
尸,主也,一群之主,所以将众者。从、从物者也,随群而往,制不在我也。”
此二句比喻宁可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使。

【评语】

一部《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因此扬名
千载,永垂不朽,岂料如此大家,亦有文字之失。我辈常人,岂敢师心自用,
随意行文。

一五五、版本有异传抄有误

应劭《风俗通》云①:“《太史公记》:‘高渐离变名易姓②,为人庸
保③,匿作于宋子④,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有客击筑⑤,伎痒⑥,不能无
出言。’”案:伎痒者,怀其伎而腹痒也。是以潘岳《射雉赋》亦云:“徒
心烦而伎痒。”今《史记》并作“徘徊”,或作“徬徨不能无出言”,是为
俗传写误耳。

【译文】

应劭的《风俗通义》说:“《太史公记》:‘高渐离变名易性,为人庸
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有客击筑,伎痒,不能无出言。’”
按:所谓伎痒,就是怀有那种技艺很想表现,心痒难耐。因此,潘岳的《射
雉赋》也说:”徒心烦而伎痒。”现在的《史记》“伎痒”二字都写作“徘
徊”,或者写作“徬徨不能无出言”,这是因为世俗在传抄时写错了。

【注释】

①应劭:东汉汝南南顿(今河南项臣西南)人,字仲远,献帝时,任泰
山太守。著有《汉官仪》十卷、《风俗通义》三十卷。《风俗通》:即《风
俗通义》。内容以考释议论名物、时俗为主。
②高渐离:战国末年燕人,擅长击筑。燕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刺杀秦
始皇时,他曾在易水边击筑送行。秦朝建立后,他刺杀秦始皇未遂,彼杀。
③庸保:受雇而被役使的人。
④宋子:县名。
⑤筑:古代弦乐器名,形如琴,十三弦。
⑥伎痒:谓有所擅长,遇机会即欲表现如痒难忍。伎,通技。
【评语】

书籍在传抄时(或其它原因)会发生失误,易导致以讹传讹,因此读书
务须慎重,既不可不信,亦不可全信,尽信书,不如不读书。

一五六、亦为妒不得言媚

《太史公》论英布曰①:“祸之兴自爱姬,生于妬媚,以至灭国②。”

又《汉书·外戚传》亦云:“成结宠妾妬媚之诛③。”此二“媚”并当作“ ”, 
亦妬也,义见《礼记》、《三苍》。
且《五宗世家》亦云:“常山宪王后妬。“王充《论衡》云:“妬夫
妇生,则忿怒斗讼。”
益知是妬之别名。原英布之诛为意贲赫耳。


不得言媚。


【译文】

《史记》中太史公评论英布说,“祸之兴自爱姬,生于妒媚,以至灭国。”
另外。《汉书·外戚传》也说:“成结宠妾女石媚之诛。”这两个“媚”字都

应当作“”字,也就是妬,这个字的含义见于《礼记》、《三苍》。况
且《史记·五宗世家》也说:“常山宪王后妬。”王充《论衡》说:“妬
夫妇生,则忿怒斗讼。”更可明白“”是“妬”是别名,推究英布被杀

的原因,是因为他怀疑贲赫,所以不能说成“媚”。

【注释】

①《太史公》:即《史记》。英布,汉初诸候王,六县(今安徽六安东
北)人,曾坐法黥面,故又称黥布,楚汉战争中,背楚归汉,立为淮南王,
汉初,以彭越、韩信相继为刘邦所杀,举兵反叛,战败被杀。
②以上三句,盖言英布谋反被诛的起因,英布欲反之时,其爱姬生病,
与中大夫责赫饮于医家。英布怀疑二人有染,欲捕贲赫。赫至长安告发英布
欲反之事。朝廷追查此事,英布遂反,终至兵败被诛,故《史记》谓“祸之
兴自爱姬”,妬,同“妒”。
③此言赵飞燕事。赵飞燕为汉成帝皇后,与其妹赵昭仪专宠十余年,皆
无子。成帝死后,司隶解光奏言赵氏杀后宫所产诸子,汉哀帝未子追究。平
帝即位,赵被废为庶人,遂自杀。
④ (mào 冒):男子嫉妒妻妾,也泛指嫉妒。
⑤常山宪王:即刘舜,汉景弟少子,立为常山王,卒谥宪。刘舜多幸姬,
引起王后妒忌,故刘舜病时,王后不常侍病。及刘舜死,此事被告发,汉朝
廷遂废王后。
⑥意:怀疑。《广雅·释言》:“意,疑也。”
【评语】

用字应知其含义,似是而非,草率行文,必然辞不达意,笔下有误,即
使智如太史公者,亦不例外。

一五七、世俗有误林应为状

《史记·始皇本纪》:“二十八年,丞相隗林、丞相王绾等,议于海上。”
诸本皆作山林之“林”。开皇①二年五月,长安民掘得秦时铁称权②,旁有
铜涂③镌铭二所。其一所曰:“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候,黔首④大安,
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⑤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凡四
十字。其一所曰:

“元年,制诏丞相斯⑥、去疾,法度量,尽始皇帝为之,皆□刻辞焉。
今袭号而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刻
此诏□左,使毋疑。”凡五十八字,一字磨灭,见有五十七字,了了分明。
其书兼为古隶⑦。余被⑧敕写读之,与内史令⑨李德林对,见此称权,今在
官库;其“丞相状”字,乃为状貌之“状”,爿旁作犬;则知俗作“隗林、,
非也,当为“隗状”耳。

【译文】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二十八年,丞相隗林、丞相王绾等,议于
海上。”各种本子部写作山林的“林”字。隋文帝开皇二年五月,长安百姓
掘得一个秦代的铁称锤,旁边有镀铜的镌刻铭文二处,其一处说:“廿六年,


皇帝尽并兼天下诸候,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
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共四十字。其另一处说:“元年,制诏丞相斯、
去疾,法度量,尽始皇帝为之,皆□刻辞焉。今袭号而刻辞不称始皇帝,其
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刻此诏□左,使毋疑。”共五十
八字,有一个字磨灭,可见者五十七字,了了分明。它的字体全部是古隶。
我受皇帝的命令摹写认读它,并与内史令李德林进行核对,见到这两个称锤,
现在官库里面;那上面“丞相状”的“状”字,乃是状貌的“状”,爿旁加
犬;由此知道世俗写作“隗林”,是不对的,应当写作“隗状”。

【注释】

①开皇:隋文帝年号。开皇二年为公元582 年。
②权:称锤。
③铜涂(dù度)镌铭:镀铜的镌刻铭文。涂:以金饰物,后写作“镀”。
所:量词。相当于“处”。
④黔首:百姓。
⑤状、绾:即前《史记》文中丞相隗林,玉绾。“啉”在此铭文中作、
状”。
⑥法:规范,用如动词;则:准则,用如动词;壹:统一。歉疑:“歉”
应作“嫌”。
⑦斯:李斯。时为秦左丞相。去疾:即冯去疾,时为秦右丞相。
古隶:指秦汉隶书。与三国后盛行的今隶(楷书)对称。兼;全部;整
个。

⑧被:受。敕:皇帝的诏书。
⑨内史令:职官名。
【评语】

历史文物对考证文字,了解历史原貌具有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历史的
见证,爱护文物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破坏文物,罪不容赦。

一五八、禔字非提字书为证

《汉书》云:“中外禔福。”字当从示,禔,安也,音是匙匕之匙,义
见《苍》、《雅》①、《方言》。河北学士皆云如此。而江南书本,多误从
手,属文者对耦,并为提挈之意,恐为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