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基础过关20》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基础过关20- 第2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产生的,人类社会在很长一段历史中没有科学,也没有技术,但社会还存在着,所以A命题不对。命题B、C、D正确反映了科学技术之为第一生产力的原因,所以选择。    
    13AD【解析】从与经济结构的关系来看,有确定规范的系统的社会意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意识的诸形式,即观念形态的文化,包括艺术思想、道德观念、政治法律思想、宗教观念和哲学思潮;二是科学,即非意识形态部分,包括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等,故选AD。    
    14D【解析】本题体现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A、B是决定作用,C项认为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都是错误的,只有D答案才是正确的。    
    15ABCD【解析】国家的起源及其特征表明,国家本质上是一个阶级概念、政治范畴,它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尽管国家也管理一些公共事物,控制一定的社会秩序,并且社会管理职能存在着不断扩大的趋势,但其目的服从于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16CD【解析】国家的本质通过国家的职能,即国家的社会作用表现出来。国家的职能一般分为对内、对外两类。    
    17ABCD【解析】国家的对外职能则是国家作为特定的社会主体进行国际交往的职能,一方面组织国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防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另一方面则是根据本国尤其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参与国际经济政治生活。    
    18AB【解析】上层建筑分为思想上层建筑(社会观念结构)和政治上层建筑(社会政治结构),思想上层建筑主要是由政治、法律、宗教、艺术、道德、哲学等观点构成,政治上层建筑主要由国家政权、政治法律等制度以及警察、法庭、监狱、政府等设施组成,依据上层建筑的分类,本题A、B属于政治上层建筑,而命题C、D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19ABD【解析】本题中四个命题都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表现,但本题是问人类的历史归根到底是什么,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所以本题选择命题A、B、D,这些是生产方式本身的体现。人类的历史当然也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是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历史所决定的,所以社会形态的更替史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史不具有归根结底的意义,故而本题不选C。    
    三、分析题    
    1【答案要点】(1)从内容上看,社会经济结构的就是生产关系的总和。但是这社会经济结构中,各种生产关系并不是起同样的作用的。在多种生产关系中必然有一种生产关系占据统治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正是这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    
    (2)作为生产关系总和的社会经济结构有其特殊的功能:    
    第一,生产力中的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如果不通过生产关系结合起来,就只是可能的生产力。经济结构以一定的形式把人与物结合起来,是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的基本前提。    
    第二,经济结构直接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构成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现实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把作为生产关系的总和的社会经济结构称为经济基础。    
    2【答案要点】 国家本质上是一个阶级概念、政治范畴,它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其目的服从于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4)国家的本质通过国家的职能,即国家的社会作用表现出来。国家的职能一般分为对内、对外两类。国家的对内职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职能,即调整阶级关系,强制被统治阶级和敌对势力服从并镇压其反抗,同时在统治阶级内部实行民主,以特定的专政和民主相结合来确保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不受侵犯;其二,社会职能,即执行社会公共事物的组织和管理职能,即调节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秩序,干预、调节社会经济生活或直接组织经济建设。国家的对外职能则是国家作为特定的社会主体进行国际交往的职能,一方面组织国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防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另一方面则是根据本国尤其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参与国际经济政治生活。    
    国家的内外职能紧密相关。一般说来,对外职能是对内职能的继续和延伸,对内职能是对外职能的基础和后盾,二者都是国家阶级本质的体现。    
    3【答案要点】(1)社会的观念结构是指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艺术等多种社会意识形态组成的有机整体和联结方式。与经济基础以及政治上层建筑相对应,观念结构又称思想的上层建筑或观念的上层建筑,它同政治结构一起构成了社会上层建筑的整体。社会的观念结构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反映,它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为经济结构服务。按反映社会生活的侧重面和方式的不同,观念结构分为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和哲学等不同形式。    
    (2)作为一个哲学范畴,社会意识总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它是人们对社会存在即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的反映。    
    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意识形态的本质。其表现为: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存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具体的,抽象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意识形态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意识形态是历史的,永恒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在阶级社会里,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超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在一个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因为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在思想上、精神上也必然占统治地位。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的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于我们认识各种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观念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有助于我们揭开各种观念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和阶级实质。    
    4【答案要点】(1)文明是文化的积极成果,是社会进步的尺度,是与人类的野蛮状态相区别的、表明社会进步程度的概念。因此文明的进步和发展的程度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总的说来,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趋向文明。    
       (2) 社会文明具有多种形态。由于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形态的有机统一体,所以人类文明也就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构成的有机一体。    
    物质文明是社会维持自身存在的物质基础,它表现为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生活的进步,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状况,标志着这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物质财富的丰富程度。    
    精神文明是一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智力和精神支柱,它表现为社会科学和教育水平,以及社会思想道德面貌。    
    政治文明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人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和享有各种民主权利的程度。    
    上述三种文明虽然有各自的规律,但它们在物质生产方式基础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    
    5【答案要点】(1)历史规律形成、存在并实现于人的活动之中。    
    (2)历史规律同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反过来制约人的活动。    
    (3)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历史规律决定着历史运行的基本过程和总的趋势,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依次更替正是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及其历史地位的体现;人是历史的主体,整个历史又是不断地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离开了人及其活动,整个社会历史将荡然无存。而且,人的自觉活动能够加快或延缓历史的进程。    
    (4)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活动的自觉性是同一个过程——实践活动的两个方面。    
    (5)正确把握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的意义。第一,更好地理解唯物主义历史观,与一切唯心史观、自然主义历史观、机械论的历史观划清界限;第二,正确而充分地发挥具有创造历史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好地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    
    6【答案要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又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①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一般而言,社会意识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另一方面,先进的社会意识又能预见社会发展趋势。②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在历史上常有这种情况: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其社会意识发展水平不一定是较高的;而经济发展程度较落后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落后。③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每一个社会历史时期的社会意识主要是由当时的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也继承了以前历史时期的社会意识成果。④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这种反作用有两种性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而落后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展。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通过人的实践实现的。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重要意义。因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发展有重大反作用,我们就必须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它关系到我国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全面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    
    (4)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和艰苦的。这种斗争的长期性是由阶级斗争的长期性决定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于,这个领域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我们必须注意把人民内部矛盾同敌我矛盾区别开来。这个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还终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这个矛盾运动可以概括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本适合——不适合——基本适合”这样一个过程,每一个循环过程都使社会发展到高一级的程度,表现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趋势。    
    (5)这一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普通的规律。历史表明,当一种生产关系还适合生产力要求的时候,人们要消灭它是不可能的;当一种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时,人们要想长期保持它也是不可能的。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客观性。    
    (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