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庄子婖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南怀瑾]庄子婖婣- 第3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讲中国文化,除四书五经以处,不要轻视了这几本小书,更不要轻视那些传奇小说。真说中国文化的流传与影响,这几本小书和一些小说发生的力量最大。四书五经,除了为考功名而外,平常研究起来又麻烦,就很少人去研究。而这几本书,浅近明白,把中国文化的精华都表达出来了。 

我们中国的历史,自南北朝以迄清代,经过好几次的外族入侵,为什么中华民族始终站得住,外来的民族结果都被我们的文化所同化,就因为文化力量的伟大。有个哈佛大学的教授来问我,全世界的国家亡了就亡了,永远站不起来了,唯有中国经过好几次的大亡国,但永远打不垮,永远站得起来,理由在什么地方?我答复他说,关键在一个很简单的名词“统一”,文化的统一,思想、文字的统一。现代的欧洲,和我们春秋战国的时候一样,交通不统一,经济不统一,言语不统一。我们中国言语,到现在也还没有统一过,广东话、福建话,各省各地都有他的方言。但秦汉文化统一以后,不但是整个中国,即使整个亚洲,包括日本、东南亚各国,都是中国文字。所以统一文化非常重要。尤其文字与语言脱开以后,没有时间距离,懂了这种文字,几千年后的人看几千年前的书是一贯的,不过只要花半年、一年时间熟悉文字就会了。过去《水浒传》、《红楼梦》这些白话文,你们青年现在看已变成古文了。关于庄子文学方面的这种写作方法,不多去研究了。 

“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实际上只有两个观念,“予恶乎知”,我怎么样晓得,“说生之非惑邪?”“说”等于悦,一般人贪恋世界不一定是聪明的事。中国文化术语里有一句话“好死不如恶生”,人再好的死掉都不愿意,宁可最坏的活着认为最舒服。人因为贪恋世界,许多人害怕没有钱,害怕没有饭吃,害怕生病,害怕年老,害怕很多很多的问题,最害怕的,就是害怕死,所以人生真到了最后,最大的问题就是生死问题。禅宗标榜第一个问题是先“了生死”,父母未生我以前,这个生命究竟在哪里?在没有生我以前究竟有没有?假设我们现在就死,死了以后到哪里去?有没有天堂?有没有极乐世界?生死问题,这是个大问题。现在庄子提出生死问题,他说我哪里知道,“说生之非惑邪?”我们高兴自己活着,这不一定是聪明的道理,活着难道就是对的吗?看起来好像庄子在鼓励我们去死一样。 

“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我哪里知道,一般人怕死。“弱丧”,没有胆子,没有勇气。“而不知归者邪?”而不懂活着是住旅馆,死了是回去的道理。这是中国文化的讲法。上古祖宗大禹讲过两句名言:“生者寄也,死者归也。”活着是住旅馆,死是回家休息,等于说我们现在醒着坐在这里研究《庄子》,也是住旅馆,晚上回到床上,眼睛一闭真睡着了,是回去休息,生死同白天夜里一样。一篇有名的文章《春夜宴桃李园序》,其中有“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几句,整个宇宙是万物的旅馆,光阴——去年、今年、明年,百代之过客,过了就算了,今年不是去年,去年过去了永远不回头;明年不是今年,更不是去年,永远不回来,如江水东流,一去不回。这篇文章是李白所作,从道家思想来的。 

一般人对自己生命看得非常重要,怕死,而不晓得回去,庄子说“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这样看来,庄子是不是劝我们早一点死?不然。我们晓得,中国历史上许多忠臣孝子,最有名的文天祥,“视死如归”这是我们文化最有名的四个字,是受道家的影响。历史上有多少忠臣,战死了还站着,尸体绝不倒下来,以致敌人的将领都对他崇拜万分,往往为他立祠建庙。特别是元朝名将董抟霄战死后,伤口流出来的不是血,是白光出来,尸体站立不倒,敌将赶快跪下磕头。满清入关时,很多忠臣战死后尸体不倒,敌人的将领都受中国文化影响,马上叫下面的人点香、点蜡烛,统帅跪下来一拜,尸体就倒下去了。所以我们中国人说:“聪明正直,死而为神。”只要人的品格好,如忠义的人,死了以后就可以为神。我们看见许多庙,大家都去膜拜,里面所供奉的神,就是这一类人所升华的。他们的修养精神,同中国文化庄子道家思想有关,不是佛教来了以后,才把生死问题看到另外一面。 

下面庄子讲了一个非常滑稽的笑话,但又是真理。 

“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 

“丽之姬”就是丽姬,“丽”代表地方,也代表漂亮,后来变成她的名字,等于古代的西施一样。“艾”是地名。“封人”是管边境事务的人。丽姬是封人的女儿。中国古代,男女平等,男子叫男子,女子也叫女子,所以兄弟姊妹之间,对于妹妹可称女弟,对于姐姐可称女兄。男女搞得不平等是宋以后的事。晋国皇帝选丽姬做妃子,她离家时,痛哭流涕,泪沾衣襟。古代听说皇帝要选妃子,每家都慌了,年满十六岁以上的女孩子赶快出嫁,不然皇帝选走了,一入宫,一辈子见不着父母。所以有“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的诗。“深宫二十年”还是小事情,还有一辈子不出来的。等丽姬到皇帝那里,变成皇后了,家里可以通来住了,这一下多舒服,多富贵,回想当初出来时,怕嫁给皇帝,在家里哭得一蹋糊涂,后来想想,越想当时越觉得当初荒唐、愚蠢、无知。 

“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 

谁又知道死的时候拼命哭,结果死了以后到那一边觉得很舒服,那个时候想起临死时那个哭是多余的。 

庄子是这么说的,不过我们没有这个经验,大家等到有经验时,有没有办法通信?有没有办法通电话?我有个朋友六十几了,过去也是带兵作战,前几个月来看我,他说他新发明了一个道理,我问发明了什么道理?他说人家到我们这个年龄,怕到肿瘤医院,他说这个怕什么?上帝给我们一个生命已经很了不起了,如果不给我们这个生命,连得癌症的机会,连死的机会都没有,现在总算给我们一个死的机会,多可贵呀!这就是很有勇气。 

我们人只晓得万物不齐,生与死两个现象是最难齐的。生与死最不同,这是人生生命上的一个大转折。庄子这一段讲生与死一样,引用了“丽姬出嫁”的故事,假定死了以后很舒服的话,很后悔。所以,看通了生死,生死齐一,齐一生死,就四个字,把生死解决了。 

  

大梦谁先觉
“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 

这一段文章很明白,就是两个字。“梦”、“觉”,庄子写的文字很美,可以说是对梦的研究。中国文化对梦的研究有很多资料,医学对梦的研究同心理学大有关系。 

“梦饮酒者,旦而哭泣;”古人梦到喝酒,不一定是高兴的事,白天可能倒霉。中国人有句老话:“梦死得生”,梦到坏的,往往白天遭遇得好,不一定梦到好的就好,但是也不一定。“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有人梦到痛苦的事,白天可能有人请你去打猎。梦境跟白天完全两样,但是我们要注意,“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做梦时绝对不晓得自己在做梦,对不对?晓得做梦就醒了。“梦之中又占其梦焉,”年青人经常梦中梦,梦里头觉得看书在做梦,一醒来,三重梦都没有了。“觉而后知其梦也。”醒来以后,觉得做梦,醒后才知道。 

“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我们夜里闭着眼睛睡着了,因为神经没有完全休息,眼睛一张开,哎呀!做了个梦,实际上你的思想、神经没有休息在想。“觉而后知其梦也”,醒来才知做梦。我们白天也在做梦,人们现在的梦是张开眼睛做的,你不相信,现在把眼睛闭起来,前面就看不见了,所以人生就是一个大梦,醒时做白日梦,睡时做黑夜梦,两个梦的现象不同,实际上是一样的,夜里的梦是白天梦里的梦,如此而已。真正什么时候不做梦呢?必须得道,只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大彻大悟大清醒以后,晓得人生是“大梦”。“大觉”两个字是庄子提出来的。唐朝翻译佛学《华严经》称释迦牟尼叫大觉金仙,很多佛经在翻译时用庄子的名词,如“众生”、“大觉”等等。另外,《三国演义》诸葛亮有首名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这是道家思想境界的文学。人真悟道了,才晓得人生是个大梦,未悟道前不知道,因为自己不知道自己在梦中。 

“而愚者自以为觉,”因为我们没有悟道,不知道现在自己在做白日梦,而“愚者”自以为聪明,说自己是清醒的。“窃窃然”,就是偷偷的,非常自私的,心里面高兴。庄子说我问你,你认为自己很聪明,自己很清醒,你那个“窃窃然知之”的心里:“君乎?”你能不能够知道做主的是谁呀?“牧乎?”你像牧童放牛一样,你鼻子给人家牵了。禅宗祖师很会骂人,骂得多漂亮。谁的鼻子给人家穿一个什么东西牵着走?牛不是鼻子给人家牵着走吗?鼻子给人家牵,给谁牵呢?无主宰,没有人牵你,可你自己被它牵住了,所以我们不晓得自己能够做生命的主宰。“君乎?牧乎?”你被人家牵,你也不知道,“固哉!”你好顽固啊!好笨,不懂自己的人生。下面庄子借用瞿鹊子与长梧子的问答,引出孔子的言论。 

“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 

孔子对学生说:我同你们都在做梦,你以为我在传道,其实都是梦。“予谓女梦,”现在我讲你们在做梦,这一句话“亦梦也”,我自己也在说梦话,也在做梦。 

“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 

这样讲的道理,是禅道的逻辑,不是正反合的普通逻辑,不是辩证法,也不是印度的因明,道家叫“吊诡”。“吊诡”就是佛家禅宗所谓“机锋”。中国学武的有一句话:“弓在弦上,不得不发”,弓拉满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是“机”。彼此两个机关相对,非常锋利,很快,不可以用思想,来不及用思想。等于战场上,两个人同时子弹射击,你怎么躲避子弹?没得思考,不能用后天的思考,锋利快速无比,就是“机锋”。庄子说的“吊诡”这个东西,若不借用禅宗、佛学来解释,越搞越不懂。 

我现在告诉大家,大家都在做梦,以孔子的话讲,我现在给你们讲学传道,也在说梦话,我姑妄言之,汝姑听之,你也是梦中乱听,实际上都没有一个真实的事。这种说法、道理,不是普通的教育,而是机锋的教育,普通人不懂,那么谁懂呢? 

“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庄子说,现在讲给你们听你们也不懂,只有千万年后,碰到一个大智慧的圣人会懂这个道理。“旦暮遇之也。”等于早晚当面看到一样,一点都不稀奇。你看庄子多会写文章,他没有骂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