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首与战争 作者:[英]戴维欧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元首与战争 作者:[英]戴维欧文- 第6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夫进入高加索,斯大林将失去百分之九十的欧洲土地。这就是希特勒在情报机关的报告中读到斯大林在乌拉尔那边重建军队时,满怀信心地微笑的原因了。希特勒获悉艾夫里尔·哈里曼早在1941年11月就对心腹人说,俄国领导人经过三天的研究,才同意西方提出的不能同希特勒单独媾和的条件,甚至在这种时候、他的协议还有附加条件,即要求西方为他提供充足的战争物资。与此同时,莫斯科有几万人在疏散,那些不得不在首都留守的人员则争先恐后地忙着搞到纳粹旗和德语辞典,以备该城陷落时使用。
    11月的前两周,德国军队陷在泥潭之中动弹不得。结果俄国人建起了一道道防线。那些将军(包括霍普纳)尖刻地批评他们的最高军事负责人不让装甲集团军在10月攻势中自由行动,而是把它们束缚在步兵中,这种过分的小心谨慎等同于失败主义,使霍普纳失去了消灭所有俄国后备力量的机会。现在这些后备力量是从莫斯科工厂中,有些则刚刚从西伯利亚抽调出来,他们的冬季装备精良,被大批投入首都的防御之中,鼓起勇气战霜斗雪,这里本来可以是德国扎住脚跟进攻他们的地方。
    德国在军事上仍未遭受挫折,希特勒想以此实力地位向敌人提出媾和。对此他有过好几次表示。最奇怪的是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竟然让好轻信的前任驻罗马大使乌里希·冯·哈寒尔和美国的官员—起从9月开始追踪秘密的和平试探者;海德里希在11月初对哈塞尔的所作所为向里宾特洛甫呈上一篇报告全文,并且调查了这位前大使是否按政府的允许或指示”行事。由于此事涉及的主要人物——美国的一位女秘书是海德里希的人,而她又和哈塞尔自由通话,所以这个阴谋为当局所知是不足为怪的。这位美国人曾要求哈塞尔在里斯本同其见面,哈塞尔建议改在瑞士,并且送给这位美国人一份备忘录(这份备忘录也落到德国当局手里),其大意是,很多明智的德国人,甚至那些不怕战争失败的人们,都担心即使战争胜利了也会造成一片荒芜。既然据说“那个南方人
(指的是墨索里尼)也是这样想的,大概给美国驻罗马大使威廉.菲力普斯的备忘录中也会建议向领袖派出试探人。“目前如何赢得和平尚不清楚——可是必须从速行动,否则就象各方沿不同枝权爬树,会越走越远,以至有无法挽回的危险。”哈塞尔逼迫这位美国人在这个阶段不要坚持有最高权威参与,意思是不必坚持看到希特勒对这些对话的书面批准。
    时至11月份,里宾特洛甫的外交地震仪侦探出元首的寻求和平的其他迹象。里宾特洛甫驻参谋总部的联络官把这些线索列成一个表:“驻梵蒂冈大使冯.卑尔根将被一个更积极寻求来自那儿的和平可能性的人物所代替。(对国外)凡与和平有关的新闻都要逐条仔细选择,立即呈报。对俄国国内动向也要照此办理。”至于日本,“元首对日本参与战争并不特别感兴趣,该国的参战会使和平更加困难。”但是里宾特洛甫的国务秘书威兹萨克对军队说,尽管如此,和平也没什么希望。他对哈尔德说,没有迹象表明英国会放弃敌意,他认为德国所采取的行动均将是徒劳一场。
    到了月末,希特勒明白威兹萨克对了。英国外交机关发出了将对希特勒所谓“和平攻势”予以嘲弄的指示传到了德国。丘吉尔对伦敦市长讲话中,强调指出,谈论欧洲的未来不是“使屠杀场和断头台的鲜血在日耳曼种族和其他欧洲国家之间流淌的那些人的独有特权。”他提出警告说,经济自给的欧洲同样是不好对付的。“目前的和平攻势,”这个外交机关的指示继续说,“并非发生在某些人想象的战胜俄国的时刻,而是在德国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远离胜利的时刻。希特勒无疑是想到克里姆林宫去宣布新欧洲的诞生。他现在是一个主观臆造的胜利者,在他主观臆造的克里姆林宫提出一个主观臆造的和平建议。”希特勒提醒前来柏林庆祝反共产国际公约五周年的一位部长说,哈利法克斯勋爵曾吹嘘他是个“强者”,对全英格兰,为要求在1940年获得和平,而寄来的那些无数的信件,完全可以不予理睬;希特勒说,这就是“犹太布尔什维克”自取灭亡的力量在伦敦仍然占上风的证据。他还若有所思地说,使他最为愤怒的是“丘吉尔那个呆子”打乱了他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宏大计划。
     对希特勒来说,发动战争的那种刺激感早巳消失了,可是将领们却不然。哈尔德在私人信件中曾骄傲地津津乐道于他的军队所取得的进展。虽然他的情报机关提醒说,俄国的增援部队正向莫斯科西边移动,可是哈尔德对这不合口味的迹象不屑一顾,并且命令包克的集团军一俟得到后勤单位的支持,就开始更加野心勃勃的攻势,向莫斯科进攻。第九军团将迅猛地深入到莫斯科后边,直捣加里宁伏尔加水库和塞利扎罗沃,第三、四装甲集团军要向沃洛格达进攻,古德里安的第二装甲军甚至把这年冬天的最终目标定为攻下高尔基。希特勒收起了自己的疑虑,批准了这个方案。
11月11日约德尔给这些集团军签署了一项指令,   令他们在大雪降临之前实现这些宏图大志:“夺下这些目标,将证明切断英、美对俄的两条战争物资供应线是正确的,还要通过向斯大林格勒迸发以及迅速夺得南部的迈科普和北部的沃洛格达,以便保证和改善我们的石油限量供应。”哈尔德11月13日在奥尔沙—次参谋协商会上毫不动摇地坚持要达到这些目标——乐观地计算着冬天真正到来之前的六周战役——可是包克和伦斯德都不听他的;因此,最后通过了向莫斯科有限挺进的意见。如果采纳了哈尔德的雄伟战略,希特勒在不久即将降临的灾难之中就会失去他在东线的全部军队。
    事实上,希特勒进退维谷。俄国在迈科普的油田即使现在就能被夺下来,他还缺少把石油运往地中海战场的油船,尽管在那里的意大利军队极需石油。他把对高加索主要油田的进攻也推迟到1942年,可是这些油田已被彻底破坏,   1943年之前恐怕一滴油也生产不了。连凯特尔的石油专家对于入侵高加索究竟是否有用也提出疑问。在希特勒看来,是有用的;他要剥夺斯大林的石油资源,他还听说,英国也计划在高加索开辟一条战线。
    从另一种意义上想,希特勒又表现得出奇的乐观。哈尔德写道,“总而言之,他给人的印象是,他估计,当参战双方认识到不能互相消灭时,就会进行和平会谈。”由于斯大林打得好,打得无所畏惧,所以他应该摆脱他的罪孽深重的命运,这是瓦尔登之二的见解,这种降低身份,附就下贱的武侠思想总是出现在希特勒的脑际。
    夜长了,英国又恢复了轰炸。11月7日四百多架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攻击了柏林、曼海姆以及其他几个目标。次日下午,希特勒来到慕尼黑,当他在纳粹元老一年一度的啤酒馆集会上发表演说时,城里人因为害怕几乎每天夜里都不可避免的空袭,全都逃掉了。
    就在这天夜里隆美尔在北非的部队的供应线受到最严重的打击。虽然意大利的战舰曾提供强大保护,整整七艘舰组成的意大利护航队被英国的由两艘轻型巡洋舰和两艘驱逐舰组成的小舰队击沉。无可否认,几天之后雷德尔的一艘潜水艇击沉了皇家橡树号航空母舰,几天后在11月结束之前,又一艘潜水艇击沉了巴勒姆号战舰,可是18日英国在北非开始反击时,德意两国围困托卜鲁克的几个师变弱了,缺少燃料,还缺少人力物力,现在每月海运物资损失量达六万吨。虽然隆美尔成功地把这些重大损失转嫁到敌人身上,但是他还是执行了放弃昔兰尼加这一难以接受的决定。然而12月份形势转而对他有利了:陆军元帅凯塞林以希特勒新任“南线总司令”的身份来到罗马,他带去了为赢得地中海空中优势所需要的空中力量。19日勇敢的意大利小型潜水艇重创了海军上将安德鲁·坎宁安在亚历山大的最后两艘战舰:伊丽莎白女王号和勇敢号。次日在马耳他不远的一个地雷区又损失了一些军舰。于是在直布罗陀和亚利山大之间,英国只有三艘巡洋舰和为数不多的驱逐舰了。新鲜血液开始流进了隆美尔的非洲军中。
    战争出乎意外地延长了,希特勒不得不考虑根本军备决策问题——因为他预料,很快会出现三个世界帝国。稀有资源的耗费,象1940年那样的闪电战,经济还承受得了,再长就不堪负担了。军需部长弗里茨·托特视察俄国前线返回来,在1941年11月29日同希特勒私人会谈中把他的预测概括如下:“徜若盎格鲁萨克逊国家在武器和工业上占了优势,我们在军事上就不再会赢得这场战争!’希特勒镇静地询问,“那么我怎么结束这场战争呢?我看不出政治解决有多大可能性。”
    甚至在“巴巴罗沙”之前,希特勒就已经认识到德国武器生产效率很低。飞机工业被一伙自命不凡的风头主义者把持着,生产了许许多多过了时的飞机。德国空军没有可以进入大西洋和越过乌拉尔山的远程侦察机和远程轰炸机。戈林认为有希望的新一代战斗员对于战斗机中队队形尚不适应。空军军械处长恩斯特·乌德特将军意识到自己的罪责,于11月自杀了。希特勒任命戈林的忙忙碌碌的副官汉莎航空公司和战前德国空军的奠基人埃哈德。米尔契元帅继任乌德特之职。可是任命米尔契之后,飞机工业能有多大起色还得到1943年之后方能见到。在希特勒生命的最后一周,他才沮丧地承认,他一直盲目地接受戈林对空军事务的意见,算是一个失误。
    在坦克的设计上则有所不同。希特勒认为自己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的确,他真的比专业人员高明些。德国制出带有钨芯的反坦克炮弹。1941年他深为同盟国在这年夏天清楚地得到了风声而担心,因为那样,坦克的进攻价值就化为乌有了。希特勒禁止出售的其他秘密武器,如红头‘空心炸药”炮弹,很快也会崭露头角。这些都意味着德国的装甲师要迅速完成希特勒的领土征服计划。俄国坦克的巨大产量,以及苏联T一34型坦克的出现严重震撼了他:现在当托特告诉他俄国还有两种新的型号,在奥勒尔自己视察过时,他愤怒地大叫,“一个原始民族,怎么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这样的技术成就呢!”
    自从希特勒1941年2月18日在柏格霍夫召开第一次坦克设计专题座谈会,已经过去了九个月。那时他曾要求修改M一3型和M一4型坦克的设计,装上大口径的长管炮(特别是分别装上五十毫米和七十五毫米口径的),尽管专家对此设计持反对意见。当凯特尔对于为坦克生产从军队里抽出二万技术工人提出异议时,希特勒却干脆地说,这要比缺乏强大的坦克部队而损失十倍的士兵还强。这种改造的坦克,六周之后在总理府展出来给他看。他爬上了所有的坦克,并要求转动炮塔。炮手解释说,他得先把头缩进去,听了这话希特勒怒气冲冲地不让再演试下去了。“显然炮手的眼睛必须能够一直盯在目镜上!’5月26日在柏格霍夫又深入进行了专题讨论:希特勒甚至命令将来要在坦克上装有更重的大炮,并指示亨舍尔坦克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