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72个被误读的史事真相- 第1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58节:〃更上一层楼〃,诗人在几层


  〃更上一层楼〃,诗人在几层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据考证,这首诗是王之涣赶考时路经山西蒲州(现在山西永济市)鹳雀楼时写下的,年轻的诗人意气风发、踌躇满志,正是想干一番事业、施展自己才华的时候,在这样的情况下写出这样的诗,完全是内心真实感受的流露。

  读了这首诗后,许多人以为写诗的时候,诗人的上面还有一层楼可以〃更上〃。其实不然。

  据宋人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许多人认为,作者写诗的时候是在楼的第二层,真的是这样吗?这还得从诗本身所给的信息来看。〃欲〃是所想,并非所为,〃更〃是要做,并非现实。一个〃欲〃字,告诉我们,作者登楼的目的是〃欲穷千里目〃,要的是看得更远。可是如果说诗人明明知道这楼共有三层,却只登到二层就停下来写诗了,这就不合逻辑了。既然是〃欲穷千里目〃,又是有楼可上,那就干脆直接〃上一层楼〃好了,就用不着〃欲〃了。所以说,作者不是在第二层写下了这首诗(或者说是构思了诗,产生了写作欲望),而应该是上到了楼的最高处第三层。为了看得更远,王之涣一口气上到了最高的地方,可是,到了这里依然觉得还是不够高,这时他才有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想法。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的是:要是能再有一层楼那该多好啊!

  〃白日依山尽〃这是现实,〃欲穷千里目〃这是理想。目之所见已经很远,但是诗人却并没有满足,觉得自己的目力还没有用到极致,还应该到更高的位置才能发挥。诗言志,其实〃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思是说,如果能有更广阔的空间让自己的才能得以发挥,那该有多好呀! 
第59节:〃黄鹤楼〃怎么〃黄〃的(1)


  〃黄鹤楼〃怎么〃黄〃的

  崔颢的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在湖北武汉市蛇山,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黄鹤楼历尽沧桑,屡毁屡建,已有30余次。现在的黄鹤楼,是1985年建成的,早已不是崔颢看到的原样了。

  楼不在高,有仙就行。黄鹤楼的得名最有传奇色彩,特别是这个〃黄〃字。

  世界上鹤有许多种,但是绝没有一种黄鹤。

  可怎么就出来了黄鹤楼?

  传说一:有个姓辛的老人,在蛇山上开了一个酒店。有一个道士,是酒家的回头客,但是光喝酒不吃菜,只用随身的水果下酒,还不埋单。店主人想这人穷,就不收酒钱了。这道士也不推辞,也无愧疚,照样喝酒。有一天,道士酒罢,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鹤。橘子皮画出来的,自然是黄色的了。道士道:〃酒客至拍手,鹤即下飞舞。〃就乘上黄鹤飞得没影了,从此一去不复返。从此,这家酒店生意兴隆,为此人们建了一座楼,取名〃黄鹤楼〃。

  传说二:三国时,有一个叫费祎的人,在这座楼得道成仙,驾鹤西去。后来,他又骑鹤返回,在这座楼停留,于是,这楼就被取名黄鹤楼。又有一说,那个道士就是吕洞宾。

  传说三:黄鹤仙人叫子安,是周末时人,周简王的后代,也是乘鹤飞翔。

  唐代崔颢写〃昔人已乘黄鹤去〃,这〃昔人〃肯定是传说中的仙人,但不知是哪位。反正是传说,是谁都行。

  其实,黄鹤楼跟黄鹤并没有关系。南朝梁人萧子显撰《南齐书》有:〃夏口城据黄鹄矶,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上也。〃《元和郡县志》记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东吴大将黄盖,为守军瞭望方便,在黄鹄矶上建了一座楼。清康熙年修撰的《武昌府志》也说:〃夏口城,在城西黄鹄山,孙权所筑,其城依山负险,周二三里。〃《元和郡县志》记载的是〃黄鹤楼〃,估计原来是叫〃黄鹄楼〃后来讹传为〃黄鹤楼〃。

  鹄就是大雁,大雁与神仙没什么联系,转成鹤事情就多了。

  如果没有传说,风景只是砖木土石,有了传说,再加上美好的诗,平地起高楼,旅游业就开始了。

  离离原上草,〃原〃字探源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对这首家喻户晓的诗,从来没有人解释〃离离原上草〃的〃原〃字,即使解释,也是〃原野〃。然而,探索这个〃原〃字的内涵后,我们会发现,它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这首诗是白居易少年时代的作品。

  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16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作品谒见大名人顾况。顾况看了〃白居易〃这仨字,逗他,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当他翻看小白居易的诗作,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

  这件事又见《唐摭言》卷七:〃白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谒顾况。况谑之曰:'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及读至《赋得古原草送别》诗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况叹之曰:'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这种做法起源于〃应制诗〃,后来广泛用于科举〃试帖诗〃。此诗为作者准备科举考试而拟题的习作,所以也加了〃赋得〃二字。

  〃离离原上草〃,唐人张固《幽闲鼓吹》等书又作〃咸阳原上草〃。

  这个〃原〃,并不是通常认为的平原,而是〃塬〃的另一写法。塬是西北黄土高原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桌状高地,四边陡,顶上平。 
第60节:〃黄鹤楼〃怎么〃黄〃的(2)


  毛泽东《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以象的体形比喻原,是非常恰当的。塬顶平,四边陡峭,转动角柔和,正好像大象的样子。毛泽东这精彩的比喻,也是对原的形象描述,正是因为毛泽东生活、战斗在陕北高原,日日与〃原〃相伴,才作出了这样恰如其分的比喻。

  咸阳原处于渭河之北,九山之南,从周武王封其十五弟毕公高于此起,曾称〃毕原〃。周平王东迁后,这里又成为秦襄公的封地,历经周秦汉唐,是中国文明古老的摇篮之一,是名副其实的〃古原〃。

  咸阳原还是著名的秦直道的起点。秦始皇为人类留下两个巨大工程,一是长城,二是秦直道。长城是守卫,秦直道是进攻。有了直道秦军可以迅速从咸阳开进到长城脚下。从秦到唐,秦直道上演出了无数威武、雄壮的武戏。

  李白的《忆秦娥》〃咸阳古道音尘绝〃,就是对秦直道悠远历史的感慨。

  认可了〃离离原上草〃的〃原〃是黄土高原上的一种特殊地貌,我们应该对这首诗重新认识。

  一、白居易的这首诗,虽然是〃赋得〃诗,是〃高考模拟作文〃,但是,从一个〃原〃字可以看出,诗人是看到了什么就写了什么,并没有虚构。这首诗是源于生活,是写实的,是真实的生活记录。

  二、诗中所写的〃草〃,不是通常所见的草,而是塬上之草。在黄土高原,塬有相对好一些的耕作条件,但是,毕竟是黄土高原,塬上土层薄,墒情差,这里的草,是不会茂盛的。塬上的草应该有顽强的生命力。从南方来的白居易,看到这种草,感到了生命的力量。

  三、从〃原〃联系到〃古道〃秦直道,再联系到〃荒城〃,将草置于秦始皇时代悠远、古老、宏大的背景之中,这首诗的意境就更加深沉了。 
第61节:〃临行密密缝〃解密


  〃临行密密缝〃解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唐代诗人孟郊的这首《游子吟》,是最为通俗的、最为人称道的古诗之一。

  许多人解释这首诗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时认为:这是一位生活贫困、辛勤劳动的母亲,亲手用针线为将要远行的儿子缝补衣服。怕儿子远行时间长了,衣服穿破了,所以母亲缝衣的针脚特别的密实。其实,并不是这样,这样的解释只是从字面上看来的,并不是诗的真义。

  我们注意一下这〃临行〃二字。既然是慈母,为什么要在儿子临行时才想起缝衣服呢?儿子将要远行了,当娘的为什么不早早就给他准备好了呢?如果是说〃临行密密缝〃是为了让衣服结实,那这种行为又与〃意恐迟迟归〃有什么联系呢?

  其实,这〃临行密密缝〃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使衣服结实,〃临行密密缝〃是古代的一种风俗。当时不论是穷人还是富人,临要远行时,母亲或妻子都要密密地缝衣服。〃缝〃与〃逢〃同音,希望的是早日相逢,主要目的是图个吉利。

  〃临行密密缝〃这一行为要表达的就是〃意恐迟迟归〃,盼望早相逢。将〃临行密密缝〃与〃意恐迟迟归〃解释为古代的送行习俗,这句诗与〃意恐迟迟归〃的联系才密切。

  《忆江南》,白居易最忆是什么

  白居易的《忆江南》词共是三首: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这三首《忆江南》词,为我们展示出美丽的水乡江南胜境,成为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作。但是,如果仅仅只是读到作者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秀丽风光,是对江南的美好回忆,唤起人们对祖国河山和美好事物的无限热爱,这是不到位的,我们不仅要看到这是写景的佳作,更应该看到这三首《忆江南》中深一层的内涵。想一想他到底在忆什么。

  白居易于长庆二年(公元822年)至长庆四年(公元824年)为杭州刺史,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为苏州刺史,但只几个月就因眼疾回到洛阳。也就是说白居易在江南待的时间最长的就是杭州。这三首词是白居易67岁时的回忆之作。白居易的杭州为官,最为自豪的是他的政绩,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治水。一个当上了官的读书人,能够将自己的所学造福于民,这是白居易人生的最好的落实,回忆这些,是作者最大的慰藉。三首《忆江南》中,字面虽然写的是景,但是处处隐约透出作者对为政江南,特别是在杭州时的得意与自豪。

  正如词中所说的,三首《忆江南》是有〃最忆〃与〃其次〃的,是有顺序的。

  第一首。〃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排在〃最忆是杭州〃之前,虽不说是〃最忆〃,但是位置已经是列在最先了。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这是说自己时时惦记着江南。这里的〃江花〃之〃江〃,我们不应该老实地理解为河流或是长江、钱塘江。红胜火的花应该是荷花,流动的江水中是无花的;绿如蓝的水,不应该是流动的江水,而应该是湖水。这首词写的其实是西湖。

  将西湖之忆放在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