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主_嘉靖皇帝传 作者:王海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玩主_嘉靖皇帝传 作者:王海江- 第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往密切,而且对于皇太后也极为敬重,经常送来礼品孝敬她老人家。太后从心里是倾向于这两个王爷的。

  久居相位的杨廷和哪有不知道皇太后心事的?所以在议立谁来继位时,他抓住时机,第一个公开自己的观点,力求先控制局面。他太了解寿定王和汝安王了。两王之中不管谁做了皇帝,在宫里就没有他杨廷和的席位。他欲立朱厚熜为帝,最有力的根据是《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规定。但更为重要的是,他认为兴世子朱厚熜从小生活在南方藩国,远离京城,在宫里无派无别,且年纪轻轻,乳臭未干,毫无政治经验。这样的毛孩子如果入继大统,还不是事事听我首辅大臣的,到那时……杨廷和想着,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再逼太后一步,让她立即表态。

  有大臣们的支持,就不怕她太后别扭。杨廷和双眼盯着皇太后道:“太后,您说呢?”

  太后正要发话,侍卫急匆匆地进来报告说,吏部尚书王琼率领九卿大臣欲闯内阁。

  这还了得,内阁中空气立刻紧张起来。

  王琼,字德华,号晋溪,系山西太原的名门望族。生得个头高大,肥头大耳,真的是一员猛将。他已历事大明三帝,官至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在平定南昌宁王叛乱中功不可没,武宗皇帝下诏给予重赏。但杨廷和平素与他有隙,偏把皇帝驾崩的消息向他隐匿。当王琼听到皇上殡天的风声,却不见有人来报,心里甚是疑惑,亲自率领九卿大臣上门质问。当他走到内阁大殿的门口,却被内宫的一位司礼太监死死拦住。王琼愤愤不平地说:“老臣等身为一品大员,还不能进入大内么?”

  那司礼太监只是说:“我辈奉有敕令,并无其他意思。”他还怕王琼一班人不明白,又接着道:“何况朝廷也无他事啊。”

  王琼听到此话,十分气愤地说:“外面满街都在传言取白衣买黄纸,你怎么说朝廷安然无事呢?好一个混账东西!”说完,他又面向科、道众官员道,“此等大事,竟敢不与我等大臣商议,居心何在?”

  九卿官员经王琼煽动,个个激愤不已,喊着要皇太后和首辅杨廷和出来说话。太监急忙跑进内阁,将外面的情况报告给与会阁员。

  杨廷和考虑到王琼与江彬的关系,感到此时不能跟他硬来,而应该想办法稳住他们,否则,一旦生变,局面将不可收拾。紧急关头,杨廷和一面吩咐侍卫严守阁门,不让一人进来,一面请示皇太后,准许立即传宣早已拟好的皇上遗诏。皇太后看到形势如此危急,被迫同意杨廷和的应对措施。于是,中宫派人出去高喊传宣皇帝遗诏并皇太后懿旨,昭示群臣。遗诏曰:

  朕绍承祖宗丕业,十年有六,有辜先帝付托,惟在继统得人,宗社生民有赖。皇考孝宗敬皇帝亲弟,兴献王长子厚熜,聪明仁孝,德器宿成,伦序当立。已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社庙。请于慈寿皇太后与内外文武群臣,合谋同伺,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恭膺大统。

  群臣听完遗诏,方知武宗皇帝确实已经驾崩,脸上都现出惊慌的神色。现在遗诏已下,帝位有归,即使谁还想辩论,也已无益,只好愤愤而去。而吏部尚书王琼不听遗诏则已,一听更是气愤,当即发牢骚道:“立储继位岂是小事?老臣身为九卿之长,怎么不知道呢?”

  杨廷和等参与决策的一班内阁大臣都闭嘴不言。过了好一会儿,王琼等人自觉无趣,只得悻悻离去。

  朝中的局势越来越紧张,杨廷和认识到一刻也不能松懈。王琼离开之后,他回头一面请命太后,派遣谷大用、张永等前往“豹房”奉移梓棺,入殡大内;一面着手商议派人去湖广安陆兴王府迎接新帝朱厚熜入京登基,还要充分利用遗诏的天威,命令京师戒严。杨廷和秘密命令太监提督团营张永、张忠、武定侯郭勋、安边伯许泰、兵部尚书王宪挑选各营精兵严守皇城四门和京城九门等要冲地带。并安排密探,严密监视江彬、王琼的动态。

  再说迎立新帝,按照大明祖制规定,奉迎嗣主,必须由中贵勋戚及内阁要员偕行。勋戚派定张皇太后的弟弟、寿宁王张鹤龄、定国公徐光祚及驸马都尉崔元,中官派定谷大用、韦彬、张锦,部臣派定礼部尚书毛澄。而在内阁要员中,除杨廷和外,要算蒋冕、梁储二人资望最高。杨廷和知道自己刚刚掌权,朝廷稳定重如泰山,根本无暇亲身出使。而蒋冕倒合适,但他又是自己的好帮手,若遣他出去,无疑自剁膀臂,使自己势单力薄,又怎么能斗赢江彬、王琼?那就只有梁储了,但又怕他年老惮行。杨廷和默默地想了一会儿,方对梁储道:“奉迎新主,按惯例必须派一阁员。公本德高望重,应当此任,但又恐您年高道远,路途不便啊。”杨廷和故意反激,梁储则铿锵有声:“现在朝廷最大的事莫如迎接新帝。我虽然年老体弱,但怎敢惮行呢?”

  杨廷和听后大喜,立即请求太后传宣懿旨,派遣众官员上路南下,迎接新帝。

  皇太后说:“新……”恰在这时,内侍太监高声喊道:“驻京边军总兵提督江彬江提督到——”

  皇太后立即止住话声,脸色吓得惨白,额上冒出密密的汗珠。杨廷和等臣僚宦官也陷于恐慌之中。

  江彬是何人?众人为何如此怕他出现?这要从武宗初期说起。

  武宗皇帝当朝之初,耽于国事,沉于淫色。但时间长了还是觉得无聊,总想找一个谈得来的人陪着他玩耍。正在他感到怏怏不乐的时候,出现了转机。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西北等地灾害遍地,贪官肆掠,农民忍无可忍,被迫揭竿起义。京畿附近的几股农民起义军势力越来越大,京师军队已经无力镇压,严重威胁着宫廷安全。无奈之下,朝廷紧急调遣大同、宣府等边兵边将进京驻守,协助镇压。这天传来抗逆战报,言称大同将领江彬在两军对垒中,身负三箭,其中一箭穿过面门,从耳后根冒出。只听江彬大喝一声,咬牙拨出箭锋,血流如注,全然不顾,还在继续拼杀。

  武宗阅完战报,激动得拍案叫绝,对江彬的英勇神武称赞不已,非要立即宣召江彬进殿,当面奖励不可。

  江彬是宣府人氏,生得方脸大耳络腮胡,蚕眉环眼鹰钩鼻,身材魁梧高大,孔武有力,精通骑射。武宗坐在殿堂上,看到受伤的江彬大步跨阶上殿,显出英雄气概,暗暗赞叹,甚是欢喜。应该承认,江彬不但武艺超群,口才也十分出众。他当着皇帝的面毫无惧色,口若悬河,夸夸其谈,什么整训队伍,排兵布阵,谈得有条不紊,头头是道。

  武宗听得入迷,以为遇到了天下奇才,执意要将江彬留在京城,收作义子,提升为都督佥事。当晚江彬陪同武宗在“豹房”中同床共枕,尽情娱乐。江彬的吹拍功夫真是一流,把武宗迷得昏然不醒。这以后,武宗皇帝不顾大臣们的强烈反对,专门调集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军队驻扎京师,由江彬统领。江彬进京自然与众不同,有四镇边军作靠山,他还怕谁呢?他与武宗的关系跟阴魂附体一般,现在武宗晏驾,他也像失了魂似的坐卧不宁。

  江彬不等内侍回传,带着将兵蛮横地闯进内阁。内阁臣僚们在慌乱中不知怎么的,像迎接皇上似的全都立正而起,只有皇太后强作镇静,稳坐静观。

  “都坐下,坐下,不必客气,不必客气。你们背着皇上,都做了些什么呀?坐下说。”江彬故意以征服者的口气安抚大家。

  “皇上已经驾崩,我们正在商议迎接新帝之事。”杨廷和作为首辅,认为在江彬面前不能太软,如实地说道。

  江彬故意惊诧道:“是么?我怎么不知道?你们瞒得我好紧呀!如果不是我自己找上门来,你们把我的头割下来,我还不知道哩。来,你们给我说说,皇上驾崩,为何不报我一声啊?”

  杨廷和不紧不慢地说:“江提督冷静。依大明祖制,国不可一日无君,如不先立遗诏,哪敢报丧举哀?”

  “没立遗诏么?你们这帮混账东西,关着门谋划好了,再来清算我们,是吗?”

  “江卿说到哪里去了?你与众人都是我大明的重臣,现在皇上刚刚宾天,谁会谋划谁呀?”皇太后拉着腔调发话道。

  “我听说他们私下已经把新帝定好了,这不是在搞宫廷谋反吗?”江彬不满地说。

  “那你的意思呢?”皇太后顺着他的话问道。

  “立帝之事,非同儿戏。我听说他们已经决定要迎那个偏远山区的小南蛮子来当皇帝,我认为这不行,万万不行。”江彬站在那里目中无人地说道。

  杨廷和发现皇太后顺着江彬的话发问,似乎对立兴世子有动摇之意,赶紧插话道:“禀太后,立兴世子嗣帝位是有遗诏的,现在已告示于天下,不能有变啊!”

  “不行,不行!大明皇室人才济济,寿定王、汝安王哪个不比小蛮子强?要立新帝,就应该从这两个王爷中挑选,为何要舍近求远啊?”江彬仍然强词夺理。

  这时,皇太后脸上露出不易觉察的笑容,她接着道:“嗯,你说得有道理。”

  “太后……”杨廷和知道太后早就想在这两个“祐”字辈的王爷中挑选一个来继承皇位,现在又有江彬提出,怕她改变主意,于是忍不住喊出声来,以拦住她的话语,打消其变卦的念头。

  “但是,现在已经晚了。遗诏已经告知天下,怎么能当儿戏改来改去呢?”皇太后又不慌不忙地向江彬解释道。

  杨廷和听后,总算松了一口气。

  但江彬的脸上陡起肃杀之气,他昂首挺胸站在那里,故意用手提了提身上佩戴的宝剑,用带着寒光的双眼环视众臣后说:“不想改么?今天谁也别想出去!”

  “江提督差矣。大行皇帝尸骨未寒,你竟敢在内阁刀刃相见。有谁怕呢?”杨廷和一蹦起来针锋相对地说。只见他脸色铁青,双眉倒竖,两肩高耸,作出一副要格斗的架势。

  江彬哪会受得了这种气?抽出宝剑,上前一步,就要与首辅大人一见高低。与会的僚臣有的胆怯躲避,有的静观其变,有的低头不语。

  “好了好了,论条件,几个王爷都有资格入京继嗣。”皇太后突然一拦,他们两个被迫停止示威。随后,只听太后对内侍道,“来人,再拟两份懿旨,一立寿定王朱祐榰;一立汝安王朱祐梈。”

  杨廷和一听,脸上露出痛苦的神情道:“皇太后,千万不能这样啊!”

  江彬听后,脸上的肃杀之气才有所收敛,露出了满意的神色。

  众臣僚按照皇太后的懿旨商定,此二懿旨与先拟遗诏一起,三诏并发。皇太后命这三人先到为君,后到为臣,以至南郊仪式迎君为定。

  在这三诏之中,要数湖广安陆州的朱厚熜距京城最远,有两千多里。此时的朱厚熜还不知道皇宫里发生的惊天动地的事哩。

  自从朱厚熜被皇兄恩赐袭封藩国,他愈发认真管理府事,潜心修炼自己,一有时间便在家里温习《孝经》,这是父亲在世时教他读过的一本小册子。这天他又想到为君“至德要道”的问题。父亲曾经讲过“孝为德之本”的道理。其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