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混沌 -丛维熙》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走向混沌 -丛维熙- 第2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开辟新劳改点吧!
  行前,几个老右聚在一块也对形势进行了分析。去哪儿不是我们话中的主要内容,几个 人窃窃私语的核心内容,是国家经济的大滑坡。大跃进吹牛皮的神话已经破产,大炼钢铁的 超英赶美更是新的“天方夜谭”;由于这种“杀鸡取卵”的狂热,已经破坏了工业的生产秩 序,特别是扼杀了农业腾飞的生机。工业下马,农业上马之举,可能意味着中央头头发热的 脑袋瓜,开始恢复正常。会不会对“反右派斗争”也回看一下呢?这是我们所期待的。
  卡车长龙的前端,有押车的武警,枪口对着后边。卡车的最后边一辆,也是武警车,枪 口对着前边(小说《风泪眼》中有详细描写)。夹在中间的是罪犯们的卡车。在车上灌满耳 朵的除去风卷黄尘的呼啸声之外,就是连连的惋惜声:“这回完蛋了!劳改农场的定量要比矿山少20斤呢!”
  “再也吃不上52斤的口粮了!”
  “他妈的,粮食不好吃,就去捋草籽填肚子!”
  “天无绝人之路,到地方再说。”
  到了康庄,卡车并没停下而是一路南下。在一片乱哄哄的猜测声中,卡车驶进了土城。 阔别了半年多的土城,依然如故,但绿了垂柳,绿了菜地——我们告别土城时正是万木萧条 的严冬,这多少给这群重返土城的归客一点视觉上的差异。
  土城原是收容所,在劳改系统的工业落潮声中,这儿又充当了中转站。那一座座陈旧破 烂的帐篷中,不仅仅有营门来的人,还有从其他劳改队来的同类。比我们早几天到这儿的 人,已经得到了队长口信,全体成员一律发往兴凯湖。那儿大草甸子连着天,正等着服劳役 的罪犯去开发哩!
  哪一壶不开专提哪一壶,几乎所有成员都怕去兴凯湖,这口厄运算被我们碰上了。我以 沉默对之,而那些刑事号对此事却如热锅上的蚂蚁。曹队长出乎人道精神索性告诉我们给家 中写信,争取能在此行前跟家里人见上一面,我怕老母亲在见面时承受不了这重大刺激,便 在明信片上委婉地透露了一点将要远离北京的消息,让老人精神上有个逐渐适应的过程,以 免为此而突然晕倒在接见场地。尽管如此,那天一见面我就看见老母亲哭肿了的眼泡,老人 接到那封明信片后,想必经受了几个不眠之夜的折磨,她身旁站着我的小儿子从众,他戴着 一顶布制的大檐遮阳草帽,帽子下一双大眼睛专注地望着我,那神情已不像去矿上看见我时 那么欢快,四岁半的小小人儿似乎知道了他这个右派爸爸,要到离他们老远老远的地方去 了,因此那双童眸里流露出与他年龄不相称的忧郁。家属来探视要排队进行登记。当我母亲 出现在登记的桌前时,曹茂林若有所思地看了我老母幼子一眼,便朝我走来。他把我叫到一 个僻静的墙角,低声对我说:“情况发生了变化,凡属犯右派罪过的,都不去兴凯湖了!你 可以告诉老人家。”
  “为什么?”我按捺不住欢欣之情,大胆地问道。
  “你们去那儿,管理起来不方便。”他有所保留地回答我,迅速折身而去。
  我马上明白了:当时中苏关系已日渐紧张,兴凯湖地处中苏边界交壤处,把这些政治犯 弄到那儿去,上头认为显然是有失妥当的。郁积我心中的愁云顿时消散,欣喜的程度近于发 狂,所以当我出现在我母亲面前时,没等我母亲哭天抹泪,我就迫不及待地告诉了她这个消 息。
  最初,久处逆境的老人,以为我是故意瞒哄她。她那塌陷的一双干紫眼,把我盯了很 久,似乎才判断出我讲的是实话。最了解儿子的莫过于母亲,她破涕为笑地问我:“是真的?”
  “这是曹队长叫我转告您的!”
  “怎么,那边怎么还有人哭?”
  “那不是思想犯。”
  她还是不太明白:“为什么只有你们不去呢?”
  “您甭问了,反正我不去兴凯湖了,您放心了吧?”
  先悲后喜的母亲,指指身旁的大包裹说:“我连夜给你絮的厚棉裤,不去也带走吧!在 漫荒野地里干活,容易得寒腿。”
  母亲领着小儿子走了——那次接见时间非常之短。可能是我的心理作用吧,我觉得母亲 微微佝偻的腰仿佛挺直了一些。人得喜事精神爽,尽管这算不得什么喜事,在劳改单位,却 也算得上不幸中的一幸了。而“一幸”的得来,并非专政机构对落难知识分子发了什么慈悲 之心,而是出于对右派比对刑事犯更缺乏信任所致。因而在这一点点欣喜中又深藏了许多难 以言喻的酸楚。
  当天晚上,我找到住在另一个帐篷里的徐恭瑾。我们在营门有着劳改的情谊,我那失手 的一锤,给他脸颊上留下一块小小伤疤。尽管他表示不在意脸上这小小记号,但我心中总觉 得愧对了他,因而我把上午得知的绝密新闻悄声地转告给他。他和我的分析一样,判断出中 苏两国的“蜜月”期彻底结束,“离婚”己成定局。在这种形势下,当然要防范老右跨过边 界投靠“苏修”了。说话时,我俩的心情十分压抑,因为这预示着我们劳改的岁月还很漫 长。之后,我们的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到了曹茂林身上,觉得在劳改单位他是个少见的劳改干 部,他内心同情进了“大墙”的知识分子,但又有国徽镶嵌在大檐帽上,使他不敢过多流露 自己的心声。他能做的只可能是这一点,但仅仅这一点也显示了他的人格力量。可悲的是, 他的心灵也在被镣铐囚禁,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剧,五七年后有良知的人噤若寒蝉,带上假 面具,这是为了生存。
  刑事犯不久就开拔了。行前,曹找了几个知识分子分别进行个别谈话。我是其中的一 个,他的话虽短却震撼人心:“相聚半年,眼看就要分手了。知识分子在这个环境里一定要 自珍、自重、自爱。也许是我的瞎想,终究有一天国家还是要使用你们的才智的!”我们的 谈话是站在帐篷外的路灯之下进行的,蚊子在耳畔乱飞,不时要抽出巴掌拍打一下蚊咬,尽 管如此,这次谈话的情景,像刀子刻的一般深邃,埋进我记忆的皱纹,使我至今不忘。夜有 微风,闪烁灯光下,他那只风泪眼里的泪珠晶莹发亮……
  直到第二天,对刑事犯吹响集合笛声时,我突然想起我存放的“英格表”和“派克 笔”,还在严队长手里,便匆匆找到了他。他烦躁地训斥我说:“为什么你不早说?”
  “我忘了,您管内勤应是不该忘记的。”
  他风风火火地检查着存放物品的花名册,又从一个上锁的箱子里拿出“英格表”,叫我 签了收条。
  “还有一支罗纹派克笔呢!”
  “来不及找了,你看,那边都集合好了。”他匆匆装起手表收条,回过头来对我说, “到了兴凯湖给你邮寄回来。”
  我讷讷地站了一会儿,目送着那些刑事犯上车。
  车开了,曹、严等昔日在营门的干部,都随车去了兴凯湖。
  回到帐篷里,心像掏空了一般。是那支笔带来的忧郁?似乎有这个成分在内。这支笔是 我写长篇小说《南河春晓》时使用过的,不知严队长是有意还是无心,反正挺刺激人联想 的。当然,更使我产生失落感的,是走了一位有良知的劳改干部,和我们心灵相通的朋友。
  刑事犯去了。
  政治犯来了。
  我至今能清晰地记住名字的有肖乃信(原铁道部工程师)、温承谦(原某工厂技术 员)、林盛然(原紫金山天文台搞“数学天文”的科技干部)。其他同类的姓名,因年代久 远而忘却了。之所以只记住这三个人姓名,也是不无缘由的。其中的肖乃信,后来和我在一 起劳改过一段时间,是个很有意思的右派(见后文)。温承谦是50年代青年诗人温承训的 哥哥,我和温承训昔日在北京文联相识,因而我能记住温承谦的姓名。至于林盛然,我所以 记住了他,因为他具有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苦难经历:他出身贫寒,因其根红苗正被挑中派 往民主德国深造,并任莱比锡留学生团支部书记。灾祸是他的堂堂仪表引起的。一个家住西 柏林的年轻德国姑娘,对林盛然很感兴趣。有一次便将林盛然带至西柏林她的家中。仅仅这 么一次,就铸成了林盛然终生悔恨。他很快被遣返回国,在一个区别于普通拘留所的审讯 室,反复追问他两个问题:第一,你为什么去西柏林;第二,你为什么又回来了。虽然没有 直接询及他是否参加了什么间谍组织,但曲里拐弯他说来说去却正对准这一政治靶牌。林盛 然只从违反了留学生不能和外国姑娘谈恋爱的纪律,不断检查自己行为有失检点,但多次检 查一律不被认可。就这样,他在一间隔离室被隔离审查了很久,最后并没因无任何凭证而放 他回原单位,而是送迸土城劳教收容所。
  林君长着开阔的大脑门,两只眼睛深陷在眼窝之中,是一副典型的广东人长相。我第一 次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偷愉看着一本有关“天文数学”的书。他感慨地对我说:“学我这 个学科的人极少,这一行正等着我去为之奋斗呢!但命运不济,一头扎进土城来了。”我从 他枕下抽出来书翻了翻,是一本德文的数学书,便开玩笑地对他说:“小心点,劳改干部不 懂德文,会怀疑你读的是一本间谍密码,那你可就跳到黄河也洗不清了!”
  他眼神里流露出一片凄惶之情,问我:“为什么要这么对待知识分子呢?我们不都是解 放后吃共产党的饭长大的么?现在是把我们当敌人监管起来,你从维熙在五七年想推翻共产 党了吗?”
  回答就会勾起心酸的往事,我没作回答。
  “你是怎么看的?”
  “把劲头用在修理地球上,精神上就能有个转移。”
  “那不是向猿猴退化吗?”他有着科学工作者的严谨和认真。在讲到“进化”和“退 化”问题时,他引证了许多哲人名言。我在这方面知识浅薄,那些哲人的名字,我都淡忘 了,却记下了他思索问题时,那双直对着我的炯炯目光。
  肖乃信和林盛然的生活态度截然相反。他的岁数居这些右派之首,但最浪漫。走路唱, 干活唱,休息时也在唱。他个头矮矮,下巴颏已然钻出了白胡子茬,表现得却像个老小孩。 他不唱民族歌曲,专爱哆嗦着嗓子唱西方歌剧《茶花女》什么的。有时他还以音乐先知自 居,盘问一下徐恭谨西洋声乐方面的问题。在右派群体中,我们都称他为“老活宝”,对此 他毫不气恼,豁达地对待这个戏谑性的绰号。一个昔日的高级工程师,如此和常态相悖,使 我们都感到惊奇。有一天我俩奉命去食堂给集体打饭,食堂里的窝头不知因何没能按时下 屉,我和他靠在荫凉的墙根下闲扯起来,我才找到了他今日变态的生理依据。从他划为右派 分子时,家里的妻子和儿女已声明和他彻底决裂并脱离关系。这个打击几乎将他置于死地。 当他从死境中重新有了生存欲念,他就强制自己要忘掉昔日的一切,而昔日家庭的欢乐,是 他首先要从头脑中驱除的,所以,他一反沉默寡言的性格,成天他说,成天地唱,不让脑袋 有瞬间的空隙,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精神变态狂。但作为社会中的一个能呼吸的活人,无法 割断往昔,他以欣喜的假面掩饰着辛酸悲楚的内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