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与帝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宰相与帝王- 第1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贾似道当政期间,也采取了宦官、奸佞之徒蛊惑皇帝的传统方法,即为皇帝搜罗美女艺伎,引诱皇帝纵情享乐。宋理宗本就昏庸无才,不愿理政事,这回可得了贾似道这么一个擎天巨柱,外能御蒙古兵,内能治百事,又能劝己享乐,真是再好也没有了。理宗晚年,南宋已脆弱不堪,史书上评论这一时期的形势是“犹如用坏胶烂纸糊起来的纸坛子,只要用力一戳,便会碎成万片。”    
    理宗还算幸运;他享乐了几十年;撒手而去,终于未做亡国之君。理宗之后是度宗,度宗本是理宗的皇侄,因过继为子而即位,时年25岁。度宗上台之后,曾一度亲理政事,限制贾似道的权力,显得干练有为,也确实干了几件好事,朝野上下为之一振,觉得度宗给他们带来了希望。当贾似道的权力开始受到限制时,一些正直的大臣纷纷上书弹劾贾似道。这使贾似道意识到,如果这样下去,自己将会有灭顶之灾。于是他又开始耍弄手腕,向度宗要权了。    
    贾似道精心设计了一个巨大的阴谋。    
    他先弃官隐居,然后让自己的亲信吕文德从湖北抗蒙前线假传边报,说是忽必烈亲率大兵急攻下沱,看样子势不可挡,有直取南宋都城临安之势。度宗正欲改革弊政,励精图治,没想到当头来了这么一棒。他立刻召集众臣,商量出兵抗击蒙古军之事,宋度宗万万没有想到,满朝文武竟没有一人能提出一言半语的御兵之策,更不用说为国家慷既赴任,领兵出征了。而这时,贾似道却归隐林下,悠哉游哉地过着他的隐居生活。


第二部分:女人身上的权力阴谋贾似道与宋理宗:裙儿底下带来的宰相(3)

    前线的警报传来,数十万蒙古铁骑的急攻,要都城筑垒防御,这一切,使得度宗心惊肉跳,不知所以。忽然,他想起朝廷之中惟一的那位能抗击蒙古军的“鄂州大捷”的英雄贾似道来,他是否会有好的御敌之策呢?度宗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在无可奈何之下,只好用皇太后的面子,请求贾似道出山。谢太后写了手谕,派人恭恭敬敬地送给贾似道,这么一来,贾似道放心了。他可得拿足了架子再说,先是搪塞不出,继而又要度宗大封其官。度宗无奈,只好给他节度使的荣誉,尊他为太师,并封他为平章军国重事(即首相),还加封他为魏国公。这样,贾似道才心满意足地出来“为国视事”。    
    贾似道知道警报是他令人假传的,当然要做出慷既赴任、万死不辞甚至胸有成竹的样子。他向度宗要了节钺仪仗,即日出征,这真令度宗感激涕零,也令百官惶愧天地。天子的节钺仪仗一旦出去,就不能返回,除非所奉使命有了结果,这代表了皇帝的尊严。贾似道出征这一天,临安城人山人海,来看热闹和送行的人数不计其数,贾似道为了显示威风,居然借口当日不利于出征,令节钺仪仗返回。这真是大长了贾似道的威风,大灭了度宗的志气。等贾似道到“前线”逛了一圈,无事而回,度宗和朝臣见是一场虚惊,额手相庆尚且不及,哪里还顾得上追查是谎报还是实报。    
    贾似道“出征”回来,度宗便把大权交给了他,贾似道还故作姿态,再三辞让,屡加试探要挟,后见度宗和谢太后出于真心,他才留在朝中,这时,满朝文武大臣也争相趋奉,把他比作是辅佐成王的周公。通过这场考验,年轻的度宗对朝臣完全失去了信心,他至此才理解理宗为什么要委政于贾似道。原来满朝文武竟无一人可用,贾似道虽然奸佞,但国难当头之际,只有他还“忠勇当前”,敢于“挺身而出”。度宗哪里知道,满朝文武懦弱是真,贾似道忠勇却是假,他不知不觉地坠入了贾似道的奸计之中。从此,度宗完全失去了治理朝政的信心和热情,把大权往贾似道那里一推,纵情享乐去了。    
    贾似道再一次“肃清”朝堂。他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朝廷上下全换成了自己的亲信,甚至连守门的小吏也要查询一遍,这样,赵宋王朝实际上变成了贾氏的天下。有一次,百官在朝堂议事,不知出于何由,贾似道忽然当着度宗的面怒斥百官说:“要不是我的提拔,你们这些人,哪里会有今天的位置!”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贾似道公然蔑视度宗,把皇家的官府看成他私人的家宅了。    
    贾似道当政期间,朝政极其腐败,贪污贿赂之风盛行,卖官鬻爵更是司空见惯。贾似道门庭若市,凡想做官者,都必须巴结上贾似道。为了表示自己的权势,贾似道每五天才坐船经过西湖去上朝一次,连宰相衙门也不去,干脆在自己家里办公,所有文件都要公人送往他家,由他审理签署。实际上,许多事贾似道并不管,只是授意一下,让他的幕僚属吏翁应龙、廖莹中等人办理。这样一来,这小朝廷的政治,比理宗时期就更加衰败了。    
    对于蒙古人进攻襄阳的消息,贾似道采取的策略仍是瞒和骗。他不许任何人提起蒙古军进攻的事,如果有人谈及此事,他就立刻找个借口将他贬斥。有一次,度宗忧虑地问他:“蒙古军已围襄阳三年,不知该怎么办?”贾似道却强硬地回答说:“蒙古军早已被击退,陛下不要听别人的胡言乱语。”并逼迫度宗说出进言之人,度宗无奈,只好说是听一名宫女说的,贾似道也不管是真是假,就将这宫女立即处死。众人看到这种情形,哪里还敢多嘴?


第二部分:女人身上的权力阴谋贾似道与宋理宗:裙儿底下带来的宰相(4)

    度宗酒色无度,在35岁的壮年忽然病死。恭帝即位,年仅4岁,由太皇太后谢氏听政。不出几月,蒙古兵就打过长江,逼近临安。在这以前,度宗也想发兵增援襄阳,但因贾似道多方牵制,一直未能成功。襄阳城被围五年,城中士卒以人骨为炊,以纸币做衣服,守将吕文焕见救兵不至,只好出城投降。蒙古军在元世祖忽必烈的带领之下,以风卷残云之势,攻下樊城,继续进逼。度宗在日,贾似道紧紧抓住度宗怕死的心理,装腔作势地要求出战,却被度宗死死拖住。贾似道既免了亲临前线之惊怕,又赚了好名声。如今,恭帝即位,元兵猛攻,群臣纷纷要求贾似道出征,他再也使不出计策来推托了。    
    贾似道胆小如鼠,又贪生怕死,但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应付。他调动了十三万精兵,从水路出发,来到安徽一带,他根本不思抗击,只是一味巴结元人,请求议和。他给元丞相伯颜送上礼品,请求割地赔款,但伯颜骂他不守信义,还扣留了使者郝经,便拒绝议和,率兵冲击。贾似道几乎未加抵抗,就和几个属下一起乘小船逃走。南宋军队一片混乱,粮草辎重全被元军夺去,军士死伤逃亡不计其数。    
    贾似道回朝之后,继续耍弄手腕,牢牢靠定太皇太后谢氏,装出一副忠臣的样子,请求迁都。在鲁港兵败以后,天下舆论哗然,再也掩盖不住,又兼元兵直逼临安,朝野一片震恐,群臣纷纷上书,揭露贾似道的真实面目,要求诛之以谢天下。在强大的压力之后,谢太后被迫将他免职,但这不能平息愤怒,大臣、太学生、平民都坚决要求处死贾似道,谢太后无奈,只得把他贬到偏远的广东一带。    
    县尉郑虎臣曾受过贾似道的迫害,为了报仇,他主动要求押贾似道去贬所。在押解的路上,郑虎臣多次提醒,让贾似道自尽,但他苟且偷生,不愿就死。郑虎臣想尽办法,勒逼折磨,贾似道自知再也活不下去,就服冰片自杀。怎奈一时并不得死,只是肚泄,郑虎臣气愤不过,就到厕所里抓起他的胸襟,连续往地下猛摔,贾似道终于死于厕所之中,结束了他恶贯满盈的一生。    
    贾似道凭贾妃而起,其本人无德、无功、无才却能专权两朝,乍看起来,实在是一件十分怪诞的事。其实,只要弄清了其晋身的突破口,这样的事情也就见怪不怪了。    
    在古代社会,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君王高高在上,掌握着全国的一切,在这种体制下,统治者爱才,是为了自己的一家之天下;统治者不爱才,往往是为了贪图享乐。当然,其中的情况是十分复杂,但有一点却是始终不变的,那就是由帝王来选拔人才。然而,帝王毕竟是人,不是神,因此,再理性的帝王也逃脱不了感性的一面,既然有感性,则被人钻个空子也是常理之中的事了,更何况,有那么多不理性的帝王专凭个人好恶来衡量和选拔人才呢!所以,在帝王集权的体制下,重视人才,固然是好事,但其结果可能事与愿违,所选之人,很可能是十恶不赦之奸徒,选拔者坠于其奸计之中,被玩弄于股掌之上,而不能觉察,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古代史上,是比比皆是的。


第二部分:女人身上的权力阴谋周公与周成王:中国式领袖的政治理想(1)

    在中国古代帝王专制政体下,天下定于一尊,权力集于一人,但无论帝王出于世袭、争战或篡弑,也无论帝王本人英明或昏庸,一个人绝不可能独担重任,必须有一批人来辅佐他,推行庶政。因此,对于帝王来说,辅臣无异于左膀右臂。    
    在这批辅臣中,最重要的是宰相。其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职责尤为繁重。作为行政首脑,丞相总揽政务,无所不统,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宰相既然是辅臣,他是否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以及作用的大小,还必须取决于帝王。君权和相权是相互消长的。由于帝王是法律的主要制定者,他的权力又不受法律限制,如果帝王要每事必过问,便会和宰相的职权相重叠,甚至相冲突。反之,他亦可垂拱而治,一切任由宰相去做,那宰相的权力便增大了。同时还有另一方面的情形,如果帝王是个圣明之君,那么丞相便可充分发挥其才干,或者即使帝王不很圣明,只要他能信任宰相,让他放手开展工作,那么亦可充分发挥其才干,但如果帝王是个专横无道甚至暴虐的帝王,那么再有才干的宰相也无法发挥其作用。    
    在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长河中,贤明的臣相辈出,明君与名相,相互辉映,相得益彰。历代杰出的臣相们以其人格品德、才能和作为,使得中国历史呈现出五彩斑斓的景象,也给后世的政治家、领导者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中国历代的杰出宰相无一不是以鞠躬尽瘁,克已奉公作为自己政治生命的原则,不管帝王是贤是愚,是明是庸,他们都竭尽自己的才智,努力为国家、社稷和民众而奋斗不息,从而成为中国历史的重要推动因素和动力。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杰出的宰相,可以说是周公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周公,他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是西周初期的著名政治家。    
    周武王在灭亡商朝后的第二年就病逝了。当时,天下人听说武王已经去世,纷纷起来反叛。周公为了应付危难,一方面立武王的幼子姬诵为周成王;另一方面,自己又亲自摄政,结果引起了内部的争权斗争。周成王即位时,还是位蒙昧无知的孩童。所以,国家大权都交给周公来统领。    
    周公的封地在鲁国,因为他要留在京城处理政事,不能到封地去,等他的儿子伯禽长大了,就派伯禽代他到鲁国去做国君。    
    伯禽临走的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