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品三国》
“汉风潮”火了易中天
去年4月,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汉代人物风云”,他妙语连珠、充满活力的说史风格,塑造出了刘邦、韩信、晁错、袁盎等鲜活的人物形象,掀起民间“汉风”热潮。《汉代风云人物》也由此成为《百家讲坛》中的一档超人气节目。
今年年初,《汉代风云人物》的讲稿结集《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正式面市,起印数量就达到了惊人的15万册。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易中天先生再接再厉,于2006年2月12日在“百家讲坛”继续开讲《品三国》。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易先生表示,三国故事已经有了很多版本,所以现在他讲起来还是很有压力。
关于《百家讲坛》
“不是学术讲坛”?
易中天先生说,“我是非专业人士,很多研究三国的人都没有讲,所以就有人质疑我。但这些人必须弄清楚,百家讲坛不是学术论坛,不是学术问题的讨论,不是发表个人学术观点的,它是面向普通读者的。”首期《品三国》播出后,赞赏和质疑声不绝。比如空城计那段,有人质疑易中天用现代人的视角给司马懿出了三个主意,有些不妥。但易中天不以为然,他说:“我用的可能不是古代人的语言,但那情形还是古代的。我说武器也没说机关枪啊,是箭啊,我用了侦察兵,那时候可能还没有这个词,但探子也有啊。更何况,对诸葛亮空城计的质疑,裴松之等古代学者早就有了,又怎么是现代人的视角!”
关于主讲方式
正说不能太“正经”?
易中天认为,任何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有三种面目,历史上的本来面目,称之为历史形象;小说、戏剧和文学艺术中的面目,称之为文学形象;民间信仰、民众风俗和一般人心目中的面目,称之为民间形象。“站在古人的立场上看历史,叫历史意见;站在现今人的立场上去看历史,叫时代意见;站在个人的立场上去看历史,叫个人意见。《三国演义》是三国的文学形象,而我重点要讲的是历史形象。”
易中天虽然运用了很多当代语言和诙谐说法,但他反击了那些认为他是戏说的观点。“正说不是一本正经地说,也不是严肃地说。而是说,我说的历史是有根据的,依据了正史上的记载。但如果你问,正史就符合历史吗?那我就不能保证。但反过来,戏说却一定是臆造的。”对于三国中曹操、刘备等争议性人物,易中天表示他没有倾向性,尽可能客观公正地还历史原貌。
对有人称他创造了“麻辣史学”,易中天对这顶帽子并不接受。“让我自己总结出词语来概括我的史学,我还没有想出来。我从来不用‘普及’这个词,我喜欢用‘品’。不仅要让读者知道怎么回事,也要和他们一起品其中的道理,而‘品读’就是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背后的人性的解读。”
关于“易中天吧”
不做学生,做粉丝?
超级女声的歌迷自称“凉粉”、“玉米”;年近60的“超级教授”易中天也有一批忠实的拥趸,他们自称“易粉”、“乙醚”,还自发地在百度贴吧里为偶像建起了一个“易中天吧”。
记者问几位“易粉”,觉得易中天帅吗?有回答说,不是“帅”,是有型!
易中天讲演时声情并茂、举手投足间透出自信,俘虏了无数“易粉”的心。而他易中天有趣的讲课方式更是让“易粉”们津津乐道,比如在《品三国》中,易中天评价关羽说:“民间把关羽奉为财神,什么民营企业啊,个体户啊,家家供个关羽当财神,这说明什么?难道他们的钱是靠打架抢来的吗?……”在“易中天吧”所做的调查中,有七成以上的“易粉”是13-25岁的年轻人。而其中女孩占了多数,甚至有人还发出了“嫁人就嫁易中天”的口号。
对此,易先生表示,其实他也很关注易中天吧,并在其中留过言。“但留言后,因为我的IP暴露了,电脑遭到了黑客攻击,损失了大量资料。”经过此“劫”的易中天再也不敢留言,虽然上网,也处于潜水状态。
/* 8 */
易中天玩闹三国 粉丝狂追捧(2)
学界有话说
插科打诨误导观众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教授王道成表示,作为学者到电视台做节目,就必须是正说,做到言必有据,否则只能误导观众,适得其反。“现在有的主讲人表面是正说,实际是戏说,为了收视率,这种趋势好像越来越严重。即使主讲人的态度是正说,也要注意甄别史料,有很多野史的东西,就不能采纳。”
王教授不赞同在现在有些主讲人为了取悦观众,加了一些当代语言,甚至花边新闻。“如果只是为了追求现场哈哈大笑的效果,这和以前戏剧里的插科打诨有什么区别?讲正史还是要严肃,不能开当代的玩笑,不能一味去迎合观众趣味。”
《品三国》出炉始末
开闹三国是遵老婆“令”
2005年年初?熏央视一套正在热播《汉武大帝》,汉代的内容最火,这时《百家讲坛》正巧要搞有关“汉武帝”的专题,他们就找到了易中天。希望他能说一下汉代的历史,因为之前易先生就曾在《品人录》中评论过汉代人物。这事双方一谈,易先生就同意了。
说完汉代后,易先生事情非常多,就忙自己的事情去了。《百家讲坛》就想让易先生继续讲《三国》,但跟他沟通的时候,他却表示对《水浒》更感兴趣。电视台的人员后来专门到成都拜见易先生,说明《三国》人物和结构可能更适合,并表示《三国》将是《百家讲坛》2006年的重头戏。
易中天是个很顾家的人。他问自己夫人的意见,当夫人说“说三国很好啊”,他也就没了顾虑。第二天就答应了电视台的请求。
三国从去年11月初开始录制,现在已经拍了十几集。易中天一般周末飞到北京,录完就回去,为了能讲好,他在飞机上还看《三国志》。
易中天
易中天,籍贯湖南长沙,1947年生人。1965年,高中毕业的易中天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插队,后来考取武汉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易中天长期从事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均有涉猎。作品有《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与女人》、《读城记》、《品人录》、《书生意气》、《破门而入》、《艰难的一跃》等随笔体学术著作,还写了诸多杂文,甚至还写小说。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信报记者张守刚/文
易中天麻辣史学语录
■考据:周喻有多帅
当时,人们就管孙策叫孙郎,叫周瑜为周郎。“郎”在当时就是小伙子的意思。孙郎就是孙帅哥,周郎呢,就是周帅哥。
■发现:孔明与卡拉OK
空城计不符逻辑啊,司马懿十万大军开过来了,他诸葛亮叫几个老兵去扫地,大开4城门,再叫两个小孩在他身边,他自己呢,拿着张琴唱卡拉OK……
■钩沉:司马懿不懂侦察
诸葛亮搞空城计阴谋,司马懿就一点办法都没有?我看不会吧……第一,当时司马懿看诸葛亮神态自若,听琴声平稳,说明他俩离得很近嘛!你司马懿派一个连队进去打探打探虚实不行吗?第二,诸葛亮高高在上,司马懿就不会找个神箭手把他给射下来?第三,司马懿你把诸葛亮围个三天三夜,看他怎么办嘛!
■史论:关羽是爱神
屠户把张飞当祖师爷,编织业把刘备当祖师爷。可是,怎么关羽竟然当上了剃头业的祖师爷?不就是都有一把刀吗?
可关羽的刀是砍头的,不是剃头的呀!还把关羽奉为财神,什么民营企业啊,个体户啊,供个关羽当财神,难道他们的钱是靠打架抢来的吗?你说关羽一个武将封个战神不就行了吗?怎么还当起财神了呢?
依我看啊,关羽,迟早要被民间推崇为爱神。
/* 9 */
易中天以反脸谱化立足《百家讲坛》
大连晚报网
超级女声的歌迷自称“凉粉”、“玉米”;年近60的“超级教授”——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也有一批忠实的拥趸,他们自称“意粉”、“乙醚”,还自发地在百度贴吧里为偶像建起了一个“易中天吧”。去年4月,易中天在央视科学教育频道《百家讲坛》开讲“汉代风云人物”,他妙语连珠、充满活力的“非专业”加“反脸谱化”说史风格,迷倒了无数“意粉”,掀起民间“汉风”热潮。记者昨日从央视十套了解到,继去年在央视《百家讲坛》的“汉代风云人物”系列讲座掀起收视热浪后,易中天又和《百家讲坛》签约,准备再讲一年的“三国”。这个讲座已在正月十五开始了第一讲。易老师的涉猎相当的广泛,本来是学古典文学的,后来转到美学、文化学、历史学,写了许多不能完全称之为“学术”的作品,受到了读者的喜爱。
易中天讲历史用“非专业”加 “反脸谱化”手法
“韩信是待业青年”、“诺,相当于现在的OK”、“朝廷派人去查吴王,也没有发现什么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嘛”、“你小子浑蛋!我和你哥是哥们儿,你居然在皇帝面前说我坏话”……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用这种“非专业”的手法将西汉前期那段风云变幻的大历史从容地表达出来,塑造出了刘邦、韩信、晁错等鲜活的人物形象。
有人指责易中天讲评历史的表达方式过于随意,有“戏说”的嫌疑。对此易中天则认为历史应该是鲜活的,不能像做八股文那样死板地面对历史,而必须要有“史感”,感受历史的血肉和肌理,其次才谈得上研究。他提倡“妙说”历史,就是历史其里,文学其表,既有历史真相,又有文学趣味。
“汉代风云人物”系列讲座热播后,《百家讲坛》栏目负责人极力邀请易中天,希望他能再次到央视开讲座。 更多的观众评价说,易中天完全打破了沉重说史的沉闷局面,为历史知识的普及开拓了一条道路。有人做过统计,“意粉”有七成是13岁到29岁的年轻人。对此,易中天说,历史学家担负学术的责任,对象是学术界,但应该有一些人来向大众负责,但这种负责又不是用“普及”能来概括的。我从来不使用“普及”这个词,“普及”是只要把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就行了,而事实上绝非这么简单。我用的是“品读”,我以前出版过《品读中国》,刚出的这本叫《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品读”是要去品味、去阅读,找到里面能给现代人以启迪的东西,这才是最重要的。
易中天幽默机智、神情并茂、通俗浅显的说史方式符合了大多数人的胃口,不过,易教授表示,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