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3-感受清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303-感受清华- 第1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西,比别人强的作品。    
    其实大学是一个挑战自我、尝试新事物的好场所。大学只是一个校园,是一个不怕尝试、不怕失败的场所,同学所谓的失败,最多是一些课没考好,做社会工作活动组织得不好,做学术报告因为紧张讲得不清楚罢了。而这些事情之所以没做好,都是因为以前没做过,到了大学终于有机会得到尝试。因此,每次这样的失败经历,只会对自己的成长有好处,只会让自己变得成熟,而失败的后果对自己的发展都是无足轻重的。


第二篇 重新看待学习学会学习

    跳出题海    
    为了高考,不停地做题,这也是一件迫不得已的事情。没有学生会认为对高考自己已经高枕无忧,不必用心准备、努力做题了。但应当意识到学习需要方法,一味蛮干,陷入题海,只会让自己陷入被动。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问一个高中生:学了五年物理,你觉得物理是什么?学生头脑中立刻浮现出了常用的公式、常做的例题,甚至还有一些题目的答案。对于他来讲,物理就是试卷上的考题,他感受不到物理是一个完整的学科,也体会不到物理的价值和意义。    
    应该意识到,依靠反复做题这种重复劳动方式,才掌握了学习的内容,是一种最差的、效率最低的学习方式。如果少做几遍重复的题就能学会,效率会提高很多。    
    只有方法才是最有用的。高中学的立体几何、化学、生物,都因为在大学专业不同变得毫无用处,而随之而来的是在大学学习更多新的知识,而在工作以后,又因为选择了不同性质的工作,丢弃了绝大多数大学学过的课程内容。就像一个故事讲的,为了生存,是要面包,还是要猎枪?要面包总会吃光,要猎枪可以学会打猎,一直生存下去。学习方法就是这杆“猎枪”。而很多同学之所以很努力成绩上不去,就是因为一直在抱着一本又一本的参考书啃“面包”,他们没有总结这些“面包”之间的联系,更没有想过应该制造自己的“猎枪”。    
    80%》100%(1)    
    很多同学和我讨论了他们的高中学习状态,我觉得很有共性的一个就是:高中实在是太用功了,甚至有些学伤了。如果高中的时候只用当时努力程度的80%,剩下的20%精力做些其他的事情,哪怕是用这些时间来玩,调节一下心情,最后的学习成绩也不会受什么影响。这种现象用图7来表示。    
    该图描述了一个“努力—效果”函数,X轴表示用功程度,Y轴f(x)表示了努力能达到的效果,大家看到这个图就能联想到我们都学过的对数函数 。这个函数说明,随着努力程度的增加,学习效果的提高会变得越来越不明显。从一点不努力到比较努力,学习效果进步得很快,但是继续给自己的学习加码,效果就非常的不明显了。就好像自己已经达到了自己的极限一样,成绩每提高一点,都需要付出比原先大得多的努力,现实当中甚至还会出现不进反退的现象。    
    80%》100%(2)    
    余下的20%精力应该做这么几件事:首先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定期的总结。每天做完作业,花上几分钟的时候,仔细问问自己,今天讲的内容是什么?如果要我用三五句话总结一下,给一个不懂的人讲,能不能讲明白;仔细思考这部分知识产生的原因,在整个这门课程中,它的意义在哪里?正如上面给的努力—效果函数,善于总结的同学在学过对数函数之后,就能够主动用它来解释身边的事物、解释世界。而大部分同学如今的学习方式是不会主动去思考这些问题的。    
    其次,用20%的时间对下一阶段的学习作明确的计划。计划分为横向和纵向。横向计划是指对于学习的各种课程,分别做一下计划,体会各个学科前一段的学习方法是否合理,需要什么调整。纵向计划是指合理地安排每天的学习时间,根据自己各科的强弱和可支配的时间,计划好如何给各科分配时间。    
    再有,应该用20%的时间学会休息。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让学校的年级第一,一晚上不睡觉然后去参加高考,恐怕他十有八九考不过你。而因为高考紧张、失眠,最后发挥失常的大有人在。同时心情也很重要。我的一位好朋友,模拟考试都是690多分,全县第一名,结果因为高考前,和老师的关系不和,心情一直不好,导致高考考得低了很多,最后不得不放弃报考清华。    
    80%》100%(3)    
    同时,应该努力提高80%学习时间的效率。就拿听课这个环节来说。要有置疑老师讲课内容的勇气。上完一节课,也要有自己用三五句话总结老师讲课内容的习惯。如果总结不出来,就要分析是自己的问题,还是老师讲得不清楚?做题和看书都是如此,不要着急开始做下一道题,翻下一页书,一次吃透内容是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提高自己学习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努力—效果函数在调整了自己的学习方式之后,会发生如下的变化。如图8那样,函数值向上平移, ,其中i为正数。通过自己利用好这20%的精力做好总结、计划工作,充分休息和调节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每个人能够突破自己学习能力的极限,用80%的努力换来比原先100%的努力更好的效果,这就叫“磨刀不误砍柴工”。    
    我最敬仰的一件事情是,大学的必修课程《微积分》最早竟是大物理学家牛顿发明的。由于没有数学理论的支持,他无法把自己的万有引力定律继续证明下去。于是他暂时停止了物理研究,潜心捉摸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数学,结果不仅发明了《微积分》,还用它解决了万有引力的证明,这样的做法不仅是突破了自己的极限,更突破了当时科学的极限。


第二篇 重新看待学习学以致用

    2002年的9月,在一次党员主题讨论会上,一位大一学生的讲话让我感到很受启发。当时的讨论主题是《共产党宣言》,当讨论到人类社会是否能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时,一个物理系同学谈到:“我原来是经常参加物理竞赛,在高中学习了一些大学物理知识,我一直有个不明白的地方。物理学里面讲的‘熵’这个概念,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从有序朝着无序的方向不断发展、变化,最后宇宙万物的状态都会变成完全无序。而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是人类社会从最无序到最有序的最终状态,这和‘熵’的理论完全矛盾呀?不知道是物理学错了,还是政治学错了,反正我很长时间都想不明白。”    
    在高中就能把物理概念和人类社会联系起来,只有做到“学以致用”的好学生,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或许是因为这个同学一直搞竞赛,早早就不用考虑应试升学问题;或许是因为他的确学有余力,能够有时间思考这类问题,总之会学习的同学,在学习状态上往往处于主动,在普通同学还疲于作业和题海的时候,自己已经去思考知识之间的联系,真正理解了学习的内容,才真正掌握了从积累知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正确学习方法。    
    先想后做    
    我的一位本科同学,高考是南方某省的第三名。他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从来不着急做作业。每次我去找他,都看他在草稿纸上,甚至是报纸的白边上写写画画的,课本上的很多题也都被他标记和注释过了,只有要交作业了,他才把草稿纸、报纸边都找出来,把事先都想好的思路写在作业纸上。每次问他问题,他都用很简练的几个公式把最关键的步骤列出来,再点出这些公式之间的联系,总让我顿时恍然大悟。他告诉我,他一般先把老师留的作业题自己都过一遍,然后把书里的习题再过一遍,如果有老师没有留过的题目类型,就再做一做。这样一章的内容差不多就掌握了,考里面的什么内容都不怕了。他很少去上课,就在屋里自己修行,靠着这种“先想后做”的学习方法,几乎所有的数学课都是九十几分,甚至有的是100。    
    “先想后做”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拿做作业来说,在最后动笔把字迹写在作业纸上的那一刻,那份作业本身没有什么价值,宝贵的东西在你提笔之前思考的过程,都留在你的脑子里了。不会学习的同学,拿过题目就着急动笔做,想起一步写一步,根本没有彻底想清楚,结果作业纸上总是涂涂改改、五颜六色,本该通过作业掌握的知识也没有掌握。会学习的同学,会花大部分的时间,在做作业前把题目彻底想清楚,最后再动笔,作业从来做得又快又干净。


第二篇 重新看待学习可怕的应试

    自扫门前雪    
    在美国的某所大学里,教授组织着每两周一次的小组讨论。报告人是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小组成员有美国本土的研究生,也有中国大陆去的学生。报告内容是每个学生近期的研究成果。讨论一开始,当中国大陆的学生发现讲的内容和自己的研究课题完全没关系,想想听完也没什么意义,马上开始闷头看自己的东西,不再听别人讲些什么了。相反,美国的学生,都在非常认真得听,一旦听到了不懂的地方,会马上打断做报告的同学提问题。由于每个人研究的方向差别很大,提问者往往问出很多非常基础(basic)的问题,一些问题是内行听了都觉得好笑的问题,但是国外的学生就是愿意提问,而回答者也决不会嘲笑他们。国外的学生喜欢把每次交流的时间都当作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扩充自己的知识。而中国学生只愿意“自扫门前雪”,只关心自己的学业,关心自己的毕业。这是一位美国名牌大学教授在一次主题为“美国大学如何选择和培养研究生”的报告上讲到的。    
    在高中也是同样的情形,每次上历史、政治这些副科的时候,全班大部分同学都在低着头做其他作业,没人听课。而任课老师也都见怪不怪,自娱自乐地在讲台上讲着课。谁叫高考不考呢……


第二篇 重新看待学习做实验还是考试

    清华里颇有一些课,最后的考核方式是可以用大实验替代期末考试。能不考试当然是好事,但大实验并非想象得那么手到擒来。如果是参加期末考试,考完当天,同学就解放了,不用再管这门课了。而做大实验的同学,老师往往是要求在期末考试以后一两周的时间内做出实验结果,提交给老师检查,最后给成绩。    
    愿意做大实验,冲在最前面的,是在同学当中公认喜欢挑战自己的“奥赛”一族。他们当中大部分人都是因为在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生物等竞赛当中获得全国甚至世界级比赛大奖,保送到清华的,没有经历过高考压力的他们很少有人真正把分数看在眼里,他们就喜欢接受新事物,尝试新方法。    
    而大部分同学,都要经过充分调研才会下决定。如果实验会花很多时间,甚至在期末考试期间,要占用复习其他课程的时间,那么很多同学即便有机会做大实验,也会放弃。他们会说:“我最后的成绩全看期末这几天复习得怎么样呢,哪能花这么多时间做实验呀?”相反,他们相信,考试这种形式,他们可谓轻车熟路,十几年的经验摆在这儿了,不会有大的闪失。只有发现,做大实验不仅成绩给得高,而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