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台备忘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钓鱼台备忘录- 第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直至清光绪末年,钓鱼台行宫修缮工程才全部竣工。内务府派文佩、庄健、恒启等9名官员勘估钓鱼台工程。然后,奉宸苑又将钓鱼台行宫修理工程“已修活计丈尺做法,用过工料银两,造具清册三十六本,外目录二本移咨内务府保管”。而钓鱼台行宫围墙外的—些河道修理工程连同天坛斋宫、倚虹堂、安定门桥以及河口等处的各项工程,直至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尚欠放银十六万九千二百二十余两,而犹未完工。


第二部分 钓鱼台的疑案轶闻第16节 乾隆祭天停跸钓鱼台

    祭天,是清宫重要的礼仪活动。乾隆帝在位60年,亲自到天坛祭天行礼59次。钓鱼台行宫建成后,便成为历朝帝后自圆明园致祭天坛中停跸之所。一次乾隆从圆明园去天坛祭天,停跸钓鱼台,诗兴大发,吟诗二首。    
    祭天,是清宫重要的礼仪活动。除特殊情况外,皇帝都要亲往行礼。祭天定在每年冬至日,意为“迎之日之至”,地点在天坛大圜丘。    
    乾隆帝在位60年中,亲自到圜丘行礼59次,只有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冬至因年事过高未至圜丘行礼,而是遣王恭代为。    
    乾隆朝,经历了顺、康、雍三朝的磨合,各种礼仪制度日益完备,祭天大典礼仪程序越发周密,规模更为宏大,场面更加隆重。    
    祀前三个月,由礼部堂官、太常寺官员到官员到京师之外挑选犊牛和其他牲品。    
    祀前40天,乐舞生、执事生到天坛神乐署凝禧殿演练乐舞生和执事的走位,每逢三、六、九日合练。    
    祀前五日,由钦定亲王率领有关人员到牺牲所,察看祭祀所用牲只。    
    祀前三日,开始搭幄次、设供案。    
    祀前二日,由神厨准备各种祭品。祭祀器皿有正位、配位、从位之分,置爵、登、 、簋等36件至43件之多,分别盛以酒、羹、肉、菜、粮、果实及“全牲”牛、羊、猪等。正位供的是皇天上帝牌位,配位供的是皇帝的祖先牌位,从位供的是大明、夜明、星辰和云、雨、风、雷等牌位。神厨准备好的祭品全部送到神库陈列整齐,等待祭天前一日皇帝到天坛行“省牲”礼。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帝70岁,这一年,乾隆帝第五次南巡江、浙。于八月,举办七旬万寿庆典。在当时,皇帝的生日庆典相当隆重,大小官员都仿效乾隆帝给皇太后过大寿的排场,以示对皇帝的尊敬和爱戴。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为皇太后举办六十大寿时,中外臣僚齐聚北京。从紫禁城的西华门至西直门的高梁桥,十余里长的道路中,大小官员划分各自负责装饰点景的地段,竞相攀比谁办的场面壮观。据亲临其境的赵翼说:“天街本广阔,两旁遂不见市廛。锦绣山河,金银宫阙,剪彩为花,铺锦为屋,九华之灯,七宝之座,丹碧相映,不可名状。每数十步间一戏台,南腔北调,备四方之乐,童妙伎,歌扇舞衫,后部未歇,前部已迎,左顾方惊,右盼复眩,游者如入蓬莱仙岛,在琼楼玉宇中,听霓裳曲,观羽衣舞也。其景物之工,亦有巧于点缀而不甚费者。或以色绢为山岳形,锡箔为波涛纹,甚至一蟠桃大数间屋,此皆粗略不足道。至如广东所构翡翠亭,广二三丈,全以孔雀尾作屋瓦,一亭不啻万眼。楚省之黄鹤楼,重檐三层,墙壁皆用玻璃高七、八尺者。浙省出湖镜,则为广榭,中以大圆镜嵌藻井之上,四旁则小镜数万,鳞砌成墙,人一入其中,即一身化干百亿身,如左慈之无处不在,真天下之奇观也。时街衢惟听妇女乘舆,士民则骑而过,否则步行。绣毂雕鞍,填溢终日。余凡西游焉。此等胜会,千百年不可一遇,而余得亲身见之,岂非厚幸哉!”    
    皇太后七十大寿时,乾隆又变换花样。他知皇太后喜欢江南风光,便下令在万寿寺旁边,仿江南式样建造房屋。“市廛坊巷,无不毕具,长至数里,以奉銮往来游行,俗名曰苏州街云。”    
    这次是乾隆自己七十大寿,其庆典场面又超过了皇太后。    
    乾隆甚是高兴,庆典过后,乾隆便在圆明园休养身心,准备去天坛祭天。    
    祭天的前一天,乾隆便住跸钓鱼台行宫,钓鱼台行宫,是从圆明园到天坛祭天的停跸之所。    
    乾隆在钓鱼台行宫,雅兴极致,他沿着林间一道,欣赏着这里的美景,在他御笔题写“钓鱼台”前沉思许久。他想到自己用祖父、父亲留下来的大清帝国基业,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孜孜以求,所谓“不敢存豫大斗亨之见”,坚持“勤政爱民”,实行适应社会发展的措施,取得了“文治武功”的一系列新成就。    
    他想到自己“乾纲独揽”,励精图治,处理政事所“积日荚三万一千九百而嬴”。自己以敬天法祖为动力,其间祀天、祈谷、祈雨等计一百多次。自己每天早晨读清代开国以来五朝实录,四次赴盛京谒祖陵,瞻仰先世的铠甲弓剑以及糠灯鹿角椅等,大修城郭宫殿,作《盛京赋》及《盛京上风杂咏》诗等。面对“承平日久,生齿日繁”,发展生产,开源节流……    
    乾隆帝的确有些踌躇满志起来,在钓鱼台养源斋前,又想起自己巡遍四方,下江南,莅台。嵩山泰岱,津淀近畿以及承德避暑山庄、木兰围场等,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他想到自己文武兼备,精于骑射,擅长兵机,亲自指挥两次荡平准噶尔叛乱,一定回部,两定大小金川,降服安南、缅甸……想到自己自著文集三部,为文千余篇,诗赋万余首,还下令纂修了举世闻名的《四库全书》等许多皇皇巨制……    
    乾隆帝好不自得,虽已是70岁高龄,但一想自己走过的辉煌之路,不觉得自己又年轻了许多,他离开养源斋,悠悠自得地挪动前行的脚步,在他题有《钓鱼台》诗的碑文前收住于脚。    
    这块石碑上,刻有他的《钓鱼台》诗:    
    钓鱼台    
    钓鱼台水别一源,夥於台下涌洌泉。    
    亦受西山夏秋潦,漫为沮洳行旅艰。    
    迩来治水因治此,大加开拓成湖矣。    
    置闸下口为节宣,江以成河向东酾。    
    分流内外护城池,金汤万载巩皇基。    
    众乐康衢物兹阜,由来诸事在人为。    
     乾隆三十九年御制钓鱼台诗刻石    
    乾隆看完自己吟赋的这首钓鱼台诗后,抬头向远处望去,透过万千条垂柳,—个方亭,虽亭不大,但很别致。乾隆便移动步子向亭子走去。    
    这个亭子名曰:“澄漪亭”。因为乾隆帝心情特别好,加之这亭子非常精巧,周围的环境也特别优美,不由得诗兴大发,脱口吟出诗一首:    
    澄漪亭    
    墙外为湖墙内池,一船凭槛有澄漪。    
    剔疏意在修渠政,何必瓶累细较斯。


第二部分 钓鱼台的疑案轶闻第17节 慈禧在钓鱼台杖责宫女

    慈禧,大清王朝末代的实际统治者,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她久居紫禁城之后,又搬进了颐和园。一日,她从颐和园出来,先在紫竹园行宫划船,而后又到钓鱼台游览。钓鱼台里的几只葫芦,令她满脸灿烂,而宫女轰走乌鸦,却使她容颜大怒。    
    慈禧,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叶赫那拉氏。满洲正黄旗人。咸丰二年(1852年)被选入宫,封兰贵人。咸丰六年生载淳,封懿妃,次年进懿贵妃。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死,其子载淳即位,她被尊为太后。与恭亲王奕訢同谋发动祺祥政变,杀死摄政王大臣载垣、端华、肃顺,改元同治,实行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掌握了实权。同治十三年(1875年)载淳死,她策立载湉为帝,改元光绪。仍由其听政。她是清末同治、光绪两朝的实际统治者,统治中国长达半个世纪。    
    慈禧作为大清王朝末代的摄政皇太后,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她初入宫时,居住在储秀宫。在这个宫中,慈禧住了八年,咸丰十年(1860年)咸丰出逃热河后才离开此宫;自热河回銮打倒赞襄政务八大臣垂帘听政后,为便于听政,慈禧移居皇帝寝宫养心殿后殿的西耳房平安室。同治年长听政后,慈禧移居西六宫之一的长春宫。在长春宫居住了十多年。光绪十年(1884年)十月,慈禧五十大寿时,对她入宫时居住的储秀宫大举修缮。装饰一新后,就搬入了储秀宫,寝室在储秀宫的西暖阁。十年以后,即慈禧六十大寿时,又对皇极殿大举修缮后,由储秀宫迁入了乐寿堂。    
    慈禧对此还不满足,不惜动用海军银两修建颐和园。颐和园建成后,慈禧搬到了颐和园居住。    
    但尽管颐和园青山绿水,高阁回廊,金碧辉煌,可久居其中的慈禧,有时还要到外面的行宫去看一看,游览游览。    
    一日,慈禧传旨,去紫竹院行宫划船。    
    紫竹院行宫位于海淀区白石桥西长河南岸。明代在这里建有万寿寺下院,清乾隆皇帝改寺庙名为“紫竹禅院”,并在西侧建行宫一座,作为他陪同母后去万寿寺和游苏州街的驻跸之所。行宫规制不甚宏大;宫门三楹,东西建倒座房各三间,两旁开罩门各一。进门两侧各建折角游廊十五间,可达正殿。正殿五楹,殿四出廊厦。再进为二宫门三楹,进门正北建九楹两层楼阁一座,中悬“报恩楼”匾额,乃乾隆御笔。行宫院内遍植翠竹,景色幽雅。行宫周围,风景亦极秀美。其时在万寿寺以西苏州街南口建有一座苏州式酒楼,取名杏花村。又挖河堆阜,使对岸形成一处天然河港,东西河口之间出现大片河滩,河边遍植芦苇,取名芦    
    花渡。    
    芦花渡里的芦苇移自江南,原名马尾蒹,北京人管它叫“江南铁林荻”,比卢沟桥河西的铁杆荻粗几倍。每到秋末冬初,荻竿变成黑紫色;一望无垠的芦苇荡好似紫色竹林一片。“别港”龙王庙改成僧刹后,增添了观世音佛像。观世音居住的地方,就是传说中的“普陀山紫竹林”。据景寓意“紫竹禅院” 的命名合情合理,而紫竹院里没有紫竹的问题,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慈禧来到紫竹院,划了一会儿船后,便别出心裁地将自己打扮成观世音。她常将自己比成观世音。这一次,她穿上观世音的装束,坐在芦苇荡中的太湖石上,命李莲英扮作韦陀站在身后,命两名宫女扮做 “童子”和 “龙女”,分立左右两旁。    
    从紫竹院行宫玩耍一番后,慈禧又来到了钓鱼台行宫。此时的钓鱼台行宫,已有些颓败了。杂草丛生,湖水混浊,二位宫女小心地侍候着慈禧。    
    慈禧看着这眼前破败的情景,不免叹了一口气,她慢慢前行,不时地环顾四周。突然,慈禧眼睛一亮,忙令宫女扶她向左前方而去。    
    慈谓发现了什么?    
    原来是一颗葫芦秧结出了大小不等的几个葫芦。不过这几个葫芦有些特别,一共四只葫芦,左右按1、1、2排列,第一只葫芦已明显地有些老了,长得有点弯曲,第二只葫芦大小适中,第三、四只葫芦在第二只葫芦的两侧。    
    慈禧对葫芦有一种特别的喜爱,也正是由于慈禧酷爱葫芦,所以宫廷内种着许多葫芦。卡尔的《清宫见闻杂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大内葫芦种之形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