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学的徊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西文学的徊想- 第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个人在历史上,他可能犯过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或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可是,假若他写的作品是好作品的话,为什么因为作者问题便扼杀了作品呢?这不是因人废言吗?多么伟大的人物的话,也不是“句句是真理”。同样的道理,即使一个人有问题,也不见得他的所有的话就都是“毒”,他的作品就一定坏。道理是这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多年来我们却干着这样的糊涂事。    
    以上这段话,事实上较我在前文中所提出的作者艺术视界的观点更进了一步,把对作家的评论与对其作品艺术分析分开,并提高了作品的地位。换言之,这封致《文艺报》编者的公开信,非但呼吁尊重作家,而且更应尊重作品。文中又说:    
    要有好的作品问世,要想真正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就根本不能有什么“标准”的卡尺放在那儿,由少数人坐在那儿“量”。而首先应让作品问世,让其与广大读者见面,接受实践的检验,让时间来考验,由读者来鉴别。    
    由此可见,这篇文章非但提高了作品的地位,而且也并没有忽视读者,事实上更尊重读者的鉴赏力。    
    以上所举的例子,不外想证明一个很浅显的看法:如要好的文学,必须尊重作家和作品,而不能把作家看做一个“文艺”工厂中的“工人”,把作品看成“货品”。劳动是神圣的,精神、艺术上的创造也是神圣的,二者可以相提并论,同等看待,但不能混为一谈,否则即使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来看,也是一种极“机械”、极“庸俗”的看法。    
    从以上这一个文学史的看法来反顾现在并展望将来,我觉得有几个问题是值得重新考虑的:    
    第一,我认为“五四”文学初期的浪漫遗产应该重新鉴定,今后的作家应该扬弃它的情绪冲动,甚至伤感的一面,也应该反对“五四”文人的那一种“文如其人”——因而就“因人废文”或“因人捧文”——的作风,鼓励作家凭一己的艺术良心去写作,作品的价值应该更重于作家。但我们也应该肯定“五四”浪漫精神里面尊重个人的传统。    
    长期以来,由于片面强调“集体化”,使得“个人”和“个性”的价值全盘扫地,特别是十年浩劫之后,我们更应该拯救国人的人性,目前唯有从重新肯定个人的价值着手。    
    第二,我认为对20世纪30年代文学的精神,必须有一种全面的认识。30年代的文学,不是一种狭义的社会主义文学,也不是听命于政治的“左”的文学,而是从作家个人的社会情操和主观的艺术视界来描写社会的文学。我期望大陆当代文坛会出现几部真正伟大的作品,把大陆人民在“文革”期间心灵上的“古拉格群岛”表达出来,为中国历史提供文学上的见证,这才是真正发挥了30年代文学的精神。    
    第三,应该重新肯定文学作品的艺术本质,而不再把文学作为政治的工具。我觉得中国作家绝不能再重蹈覆辙,文学创作应该以文化、思想为基础,以个人的社会和艺术良心为准则,进而取得一种更广阔的视野,绝不能闭关自守,没有这种视野,只能够写出好文学,却写不出伟大的文学。    
    以上各点,当然是我个人——一个在文学研究上有历史癖的人——的一些偏见,目的无他,仅为从事文艺创作的朋友和以后继往开来的新作家提供一个参考,也许可以因此而“激”出几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才是所有热爱中国文学的人内心中最殷切的愿望。



    更多免费txt电子书,欢迎您到txtsk下载  
    声明:本电子书仅供读者预览;请在下载24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作商业用途;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