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龙讲述地理的故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房龙讲述地理的故事- 第3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教皇英诺森三世(意大利人,1160—1216,在出任罗马教皇期间(1198—1216)发动了两次十字军东征———译者注)曾给予了紧急声援,宣布《自由大宪章》(1251年,英国封建领主联合骑士和平民迫使英王约翰签署的一个文件,共63条,主要保障的是大贵族的利益,也保证了骑士和平民的一些权利。后来,它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法律依据之一,还成了确立君主立宪制的宪法文件之一———译者注)无效,对那些胆敢逼迫国王签署这样一份文件的贵族发出诅咒,诅咒他们万劫不复,永堕地狱。在爱尔兰内战中,一位爱尔兰酋长(我忘记了交战方当时到底有多少)被打得狼狈不堪,于是,他就请求英格兰的亨利二世到爱尔兰来,帮他打败自己的强敌。这时,从罗马又伸出了一只看不见的手,一直伸到了英格兰。英国籍罗马教皇阿德利安四世十分热心,签署了一张羊皮书,委任英格兰国王陛下出任爱尔兰的世袭君主。于是,一支由不足1000人的杂牌军和200名骑士组成的军队就开进了爱尔兰。爱尔兰人原来一直过着快乐的原始生活,这时,就不得不放弃在其他国家早已绝迹的部族制度,被英格兰人强行套上了封建制度的枷锁。从此以后,这个小岛就一日也不安宁了。直至几年前,围绕主权问题的争端才算告一段落,但是,说不准哪天它又像火山一样突然喷发出来,再度在世界各地报纸的头版头条上露面。  爱尔兰的土地,正如爱尔兰精神一样,存在全是为了谋杀和伏击。在爱尔兰,崇高的理想无可奈何地与卑鄙的变节纠葛到了一块,似乎不杀光所有的爱尔兰人,冲突就永远不会终止,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这绝非危言耸听,更不是无稽之谈。英格兰的统治者曾多次试图对爱尔兰人斩草除根,赶尽杀绝,然后再搜尽这些不幸者的全部家财,以进奉给国王及其宠信。例如,1650年,凭着他们奇妙的直觉和超凡的空想,爱尔兰人又一次在荒唐的时间作出荒唐的决定———支持一文不值的查尔斯国王(英王查理一世,被克伦威尔赶下台———译者注),发动人民起义。这次起义遭到了克伦威尔(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代表人物。1599—1658,1649年宣布成立英国共和国,1653年自任“护国公”———译者注)毫不留情的屠戮。在几百年后的爱尔兰人脑海之中,仍然深深地刻印着克伦威尔当年在爱尔兰犯下的滔天罪行。这是一次企图一劳永逸的尝试,一次把爱尔兰问题最终解决掉的尝试,爱尔兰的人口因这次大屠戮而锐减至80万,饿死者更是不可胜数(爱尔兰人的出生率一向不高),那些讨到了钱、借到了钱或者干脆去偷而偷到了钱的人,只要攒够了一张船票,就急急忙忙逃离家乡,流亡国外。走不了的人,满腔仇恨,守着逝者的坟墓,以土豆为食,寄望有朝一日报仇雪耻。他们一直等啊,一直等到了世界大战,才最终得到了解脱。  从地理方位上看,爱尔兰属于北欧;从思想状态上看,不久之前,爱尔兰还处在古地中海时代。爱尔兰已取得了自治权,能和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南非平起平坐了,可是直至今日,它还与整个世界相差一段距离。他们并未为全岛的统一而努力奋斗,正好相反,他们分成了两派,彼此仇视。南部天主教徒占爱尔兰总人口的75%,他们组建了“自由之国”,定都都柏林。外来的新教徒后裔主要居住在北部阿尔斯特六郡,他们选择了继续居留在英国,并不断地派出自己的代表进入在伦敦的英国议会。  目前爱尔兰的现状就是这样。一年之后或十年之后会是怎样呢?没有人能够预测得到。但是,一千多年来爱尔兰人终于第一次掌握着自己的命运。现在,爱尔兰能自由发展他们的港口了,科克、利默里克和戈尔韦被他们建设成了真正的海港。他们还实行了农业合作制,这个合作制在丹麦已证明是非常成功的。爱尔兰的奶制品完全能与别个国家的产品媲美。爱尔兰终于可以作为一个独立自由之身,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但是,爱尔兰人真的能把过去忘记,为了明天而理智地去奋斗吗?


第五部分:荷兰 沼泽上崛起的帝国欧洲之国还是亚洲之国(图)1

  站在美国政府的角度来说,俄国是一个不存在的国家。不法分子出任俄国的领导人,拒之于门外的俄国外交使节,美国政府还告诫美国人,假如冒险访问俄国,华盛顿是不会对他们的安危负任何责任的。然而,人类这个星球七分之一的陆地为俄国所占有,俄国的国土面积两倍于欧洲,三倍于美国,她的人口数量相当于欧洲最大的四国人口之和。可是,尽管美国把外交官派到了蒙罗维亚(利比里亚首都———译者注)和亚的斯亚贝巴(埃塞俄比亚首都———译者注),但对莫斯科却充耳不闻。  造成这一切总是有根源的。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个政治原因,可是,实际上,这个原因却来自于地理因素。俄国比任何国家都更具有地理背景。到底是属于欧洲还是属于亚洲呢?连俄国自己都举棋不定,难以取舍。这种犹豫不决的态度引发了文明的冲突,而文明的冲突又铸造了俄国的现状。为了说明问题,我使用了一张简单的地图。  不过,首先还是来解答俄国到底是欧洲之国还是亚洲之国呢?你可以把自己假设为楚科奇人,一个居住在白令海峡之滨的部落的一员,假设你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这也不能怪你,因为在东西伯利亚的冰天雪地之中谋生实在是一件太艰难的事)并不喜欢,再假设你决定像霍勒斯·格里利(美国报纸编辑,改革家,18ll—1872———译者注)所说的那样———“到西部去”,而且,你不爱在山区居住,你向往着一块大平原,就像你儿时故乡的那种平原,于是,你就动身西行。你畅通无阻地走了两年,除了十几条宽阔的大河之外,就再无其他阻碍了。最后,你来到了乌拉尔山脚下。乌拉尔山在地图上都被标注为界山,是亚欧两个大洲之间的天然屏障,这座山其实并不足以成为一道屏障,第一批俄罗斯探险家(实际上是一伙亡命之徒,他们逍遥法外,一旦发现了有价值的东西,他们就立刻被抬举成了“探险家”) 抬着船儿跨越了乌拉尔山,再进入了广袤的西伯利亚大平原。抬着船去爬洛基山脉或者阿尔卑斯山,你去试试看!  翻越了乌拉尔山,你还要艰难跋涉6个月或更久,才能最终抵达波罗的海。从太平洋走到大西洋(波罗的海也是大西洋的一部分),这是一个漫长的征途,而你自始至终行进在平坦的大地上。这是一大片平原,不过它只是一片更大的平原的一部分,而这个最大的平原覆盖了亚洲面积的三分之一和欧洲(因为这片大平原与德国平原连成一片,直抵北海)的一半。但是,俄国因它而面对了致命的缺憾,不得不直接面临北冰洋。


第五部分:荷兰 沼泽上崛起的帝国欧洲之国还是亚洲之国(图)2

  这就是昔日俄罗斯大帝国的祸根,也是苏联的一块心病。在过去的数百年之中,为了靠近“温暖的海洋”,俄国人徒劳无益地耗尽钱财、流血死亡。在罗曼诺夫王朝垮台之后,新政权苏联建立起来了,但她如同一幢大楼,有80层高,有8000个房间,除了两个小窗同三楼后面的防火通道连通外,再无任何出入口了。  也许,你会认为美国够大了,其实,那只是由于英国、法国都小得可怜。而这片苏联国旗处处飘扬的大平原的面积40倍于法国,160倍于英国。鄂毕河是她的第一大河,其长度几乎与亚马孙河等长,她的第二大河———勒拿河同密苏里河一样长。西部的里海———她的内陆海的总面积几乎是休伦湖、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及伊利湖的面积之和。她中部的咸海比休伦湖大4000平方英里,而东部的贝加尔湖几乎有安大略湖的两倍大。  苏联南部的山峰横亘在欧亚边界,高度几乎与美国的最高峰匹敌,阿拉斯加的麦金利山高达20300英尺,高加索的厄尔布鲁士山高达18200英尺。西伯利亚的东北角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区,苏联在北极圈以内的领土面积几乎是法、英、德及西班牙四国面积之和。  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俄国人都喜欢走极端。他们常年在光秃的荒原以及冻土上生活,生存环境无疑对他们产生了深深的影响,在别国人眼里,他们的举止行为和处事原则肯定是荒诞不经的。千百年来,他们对上帝一直很虔诚,不停地向上帝祷告,后来有一日,他们突然抛弃了上帝,把上帝从学校里扫地出门。几百年来,他们一直心甘情愿地服从一个在他们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人的命令,但是,有一天,他们突然揭竿而起,把这个人打倒了,接受了另一种许诺会把巨大的幸福带给他们的政权。  显然,罗马人从未听说过“俄罗斯”这个名字。古希腊人去黑海淘金时(“金羊毛”的故事还有印象吗?),曾遭遇了一些野蛮部落,这些人被古希腊人称为“喝马奶的人”,根据从流传至今的希腊古瓶画能判断出,哥萨克人的祖先就是他们当时遇到的这些人。当俄罗斯人第一次在历史舞台上显山露水时,他们居住在一块四方的土地之上。这块土地南至喀尔巴阡山和德涅斯特河,西至维斯瓦河,北至普里佩特沼泽,东至第聂伯河。在这块四方地的北部———波罗的海沿岸的大平原上居住的是立陶宛人、列特人(拉脱维亚的一个民族———译者注)以及普鲁士人———俄罗斯人的近亲。而普鲁士人身为现代德国的统治者,刨根究底,不过就是斯拉夫人的子孙后裔。芬兰人居住在四方地的东部,如今他们被圈在北冰洋、白海和波罗的海之间的那一小片土地上。四方地的南部,是凯尔特人、日耳曼人,或者说是这两个民族的混血儿。


第五部分:荷兰 沼泽上崛起的帝国欧洲之国还是亚洲之国(图)3

  之后不久,日耳曼人部落在中欧平原上四处游荡,他们发现,只要去袭击那些北方邻人的营地,就可以弄到他们需要的仆人和苦役。这些北方邻人是一个温驯的民族,不管命运如何亏待他们,他们总是耸耸肩,嘟哝一句:“算了吧,生活就是这样。”  这些北方邻人似乎也有自己的名字,在希腊入耳中,那名字听起来像斯拉夫尼。那些奴隶贩子为了劫掠人口,就经常袭击喀尔巴阡山地区,他们也常说,又捉住了多少奴隶或斯拉夫人。后来,“奴隶”这个词就成为了一种商品的名称,专门指代那些不幸成为别人合法财产的人。而这些最早的奴隶或斯拉夫人则逐渐强盛起来了,缔造了当今世界最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他们同历史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而且,我们还不幸成了这个玩笑的对象。假如我们的祖先稍微有点远见,我们就不至于沦落到如今这种境界。对此,我会进一步阐述。  开始,斯拉夫人还是呆在他们那一小块故土上,老老实实,无声无息,后来,他们生的孩子越来越多。由于人口急剧地膨胀,所需的土地也就越来越多。而他们想西进,可前进的道路被强大的日耳曼部落挡住了;他们想去地中海的花花世界,可罗马和拜占庭隔绝在中间,只有东方没有强敌。于是,斯拉夫人一窝蜂涌向了东方,拓展了更为广阔的土地。他们跨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