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才是更难的。”
(作者 余际庭)
三 丰盛享受:我的哈佛学习生活之二美国最“古老”的图书馆 & 免费的冰淇淋
哈佛有很多的图书馆和博物馆,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学都不可比拟的,而且如果你有哈佛的ID卡,去所有这些图书馆和博物馆都是免费的,因此不可不游。不过学生们的时间一般都很紧,不可能有充裕的时间遍游所有的图书馆和博物馆,所以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要做计划,找最重要的、最好的去看。
哈佛博物馆
哈佛的图书馆有360多年的历史,是美国最“古老”的图书馆。目前哈佛的图书馆系统由90多个图书馆组成,共有藏书近1400万册。Widener图书馆是哈佛最大的图书馆,共有藏书320多万册,集中于人文和社会科学,仅书架的长度就超过了50多英里。这个图书馆是Widener夫人为纪念她的儿子Harry Widener捐赠哈佛的。Harry Widener是哈佛1907班的学生,喜欢收集罕有书籍,死于1912年Titanic沉船事件。据说Harry Widener爱吃冰淇淋,所以哈佛的男生从此以后在Widener图书馆可以吃到免费的冰淇淋。Widener太大了,我只去过两次,到处都是书。走在书架之间觉得很恐怖,因为在巨大的书架之间几乎没有人,阴森森的,我不是很喜欢。
Lamont图书馆是供本科生使用的最大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图书馆,那里还有很多娱乐方面的书籍和录像带,由于周末和节假日很多图书馆都关门,只有Lamont图书馆开门并且关的很晚,所以到临考试的时候,很多学生都跑到这个图书馆自习。法学院的图书馆由于离我宿舍比较近,所以我也常去那里看书。法学院的图书馆透着高大和威严,室内宽大的阅览室金碧辉煌,墙上挂了很多哈佛法学院毕业的著名法官和律师的画像,也有不少雕塑。
商学院的Baker图书馆应该说是最富有的,在别的图书馆都是收费的项目在商学院确是免费的,比如说打印,所以个别学生都跑到商学院去打印书和论文,不过商学院在Charles河的对岸,过去一趟也不容易,所以大多数同学为了节省宝贵的时间并不去商学院贪那点小便宜。
肯尼迪学院的图书馆虽然小,但我觉得是最友好的,在那里借书你不用填条子,只要告诉图书馆员你要哪门课的参考书或阅读材料就可以了,他们会在几秒钟之内就递到了你的手上。如果你有一节课没有上或是在课上没有听明白,你还可以在图书馆借录像带看,你只要告诉图书馆员你要哪门课哪天的就可以了,KSG的许多课每节课都有录像,包括TA的辅导课。如果你研究东亚问题,一定要去哈佛燕京图书馆,那里有所有研究东亚问题的材料。不过作为中国人,费正清图书馆是不能不去的,那里收集了很多中文的书籍。我的一个朋友曾经向我推荐Radcliffe学院的一个图书馆,他说你一定要去享受享受那个十分贵族式的图书馆,大的落地窗,窗明几净,沙发也非常舒服,但我去的那天那个图书馆正在装修,没能进去,真遗憾。
哈佛博物馆里展出的世界著名的玻璃花
哈佛的博物馆也是非常有名,比如说哈佛自然历史博物馆、Peabody考古学和人种学博物馆以及大学艺术博物馆。哈佛自然历史博物馆最著名的就是玻璃花,那些玻璃制作的花活灵活现,就像真的一样。大学艺术博物馆中的Fogg艺术博物馆是最有名的,藏有从中世纪到当代的西方艺术品。
此外哈佛还有一个大植物园——The Arnold Arboretum,非常值得一看。这个植物园建于1872年,占地265公顷,是美国最古老的植物园,也是世界上拥有亚洲植物最好和最多的植物园。
(作者 金玫)
三 丰盛享受:我的哈佛学习生活之二大人物的“小伎俩”
肯尼迪学院还有不少兼有学术和社交性质的座谈会。因为梅森学者平均年龄较大,工作经验丰富,有的已经身居高位,所以学校对我们比较优待,常为我们安排这类活动,很让其他项目的学生羡慕。一年当中,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香港政务司司长曾荫权、肯尼迪总统当年最亲密的助手西奥多·索润森(Theodore Sorensen)、泰国中央银行行长蒙戈·桑那库(Mongol Sonakul)、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等都曾与我们专门座谈。因为来宾地位较高,通常安排有正式的茶会或宴会,所以要求正式着装。但由于是小范围活动,气氛甚至比其他讲座或讨论会更轻松热烈,主讲人能说一些大庭广众之下不好说的话。如李光耀先生2000年10月份来这时,正是他结束对台湾的访问后不久,他在座谈会上坦率地谈了台湾问题,认为时间对大陆有利,台湾应该回到“九二共识”。
曾荫权先生20年前就是老梅森学者,2000年11月是作为肯尼迪学院的杰出校友返校领奖的,对我们来说当然更亲切。他建议我们不必把时间都花在课堂上,因为“得A很难,考不过更难。”他还应我们的请求,回顾了港府1998年入市击退炒家那段艰难的日子。他说实在不愿再回想,当时压力太大了,真可谓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香港素来实行自由市场经济,港府入市在许多人眼里已属离经叛道,万一宝贵的外汇基金遭受损失,刚回归不久的香港及“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也会受到巨大影响。他一席推心置腹的话使我们无不动容,在深深敬佩的同时,也深感公共政策的重要性,以及经济决策的艰难。午宴后他兴致勃勃地与每位大陆来的梅森学者合影留念,我还有机会向他请教有关内地与香港金融证券合作的问题,他表示方式很多,潜力巨大,对双边都很有好处。
在这类座谈会上还能见识一些大人物的“小伎俩”。2001年4月,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应邀与梅森学者共进早餐。之后他有一个简短的演讲。他上讲台后,随手把厚厚的一叠材料扔到地上,我们正惊愕,他说属下为他准备了讲稿和背景材料,但他来是与哈佛学子讨论,不是来照本宣科的。于是台下一片掌声、笑声,大家都被总统先生的姿态和幽默所倾倒。第二天晚上他在论坛(Forum)正式演讲,我又看到了相同的一幕,只是掌声更加热烈。总统先生也爱玩些小花招,可见“领导也是人嘛。”
(作者王信)
三 丰盛享受:我的哈佛学习生活之二关于“最低工资保障” 的游行示威
波士顿是个梦幻般的城市,她既有纽约曼哈顿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又有田园般的校园美景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美丽的查尔斯河缓缓流过,把哈佛校园分为两半。然而,在2001年的春天,正当生命复苏,绿叶鲜花竞相吐芳之际,在安静平和的哈佛校园,却发生了一场最后扩散到耶鲁等美国东部名校,并引起CNN等美国主要媒体关注的学生运动。
校园运动
2000年3月中旬,新学期开始一个多月,我在政府学院的学生信箱就收到了传单。哈佛一个学生组织号召大家踊跃参与即将发起的“Living Wage”(“最低工资保障”)运动,为被校方雇用的上千名勤杂工争取将每小时8。25美元的工资调升到10。25美元。
4月初,学生会开始组织学生在校长办公楼前游行示威,并有学生乐队参与。参加游行的学生人数大约有100多人,举着示威牌,叫喊着口号。围观的人不少,并不断有人加入游行队伍。在校长办公楼周围,站着十几名警察。警察并不干预游行活动,大家相安无事。游行队伍每隔十几分钟,便停下来休息。这时候,便有人走到场地中间,用麦克风发表演说。演说到高潮,大家喝彩鼓掌,这时乐队的伴奏声就响起来了。
当时的校长将在5月份的毕业典礼上正式退休,由克林顿内阁的财政部长萨默斯接任。不知是否受此事影响,反正校方对学生的请求采取了不予理睬的策略。这样一来,示威的气氛渐渐紧张。大约一周后,示威学生占领了校长办公楼,校长不得不到别处办公。其他示威学生在办公楼对面的草地上搭起了帐篷,夜间住宿,进行持久战。同时,学生开始征集签名。为筹集经费,游行组织者开始募捐,并出售游行活动纪念品。占领办公楼的学生白天将头伸出窗户,与围观的人交流,有时也与警察聊天。有的学生则在抄课堂笔记。晚上,他们就睡在桌子和地板上。这样僵持着,时间在一天天地过去。
到了第三周,校方仍然没有任何协商的迹象。示威组织者开始通过电子邮件呼吁更多学生参与。示威学生的状况开始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当地的媒体到现场采访报道。波士顿区的议员出现在游行现场并发表了声援演讲。民权人士也来了。哈佛法学院的一位教授,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也出现在游行现场,并发表了颇具煽动力的演说,抨击校方政策,引来围观人群的阵阵掌声。草地上的帐篷越搭越多,已有近百个。
示威进入第四周,示威的方式也开始变化。游行不限于校园,开始进入城区。游行队伍长达几百米,口号声此起彼伏。在交通路口,学生开始上演滑稽戏,揭露校方的吝啬和冷漠,引来路人的阵阵笑声和掌声。事态的发展将CNN等媒体巨头吸引过来,并将消息发送到全美。耶鲁等东部名校开始校园声援运动。校方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
第五周,校长终于做出让步,同意组织调查组,对学校雇用的上千名勤杂工的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进行调查。示威组织迅速将消息通过电子邮件通知所有哈佛学生,庆祝胜利,并感谢各界支持。鉴于期末考试临近,示威组织者宣布示威活动暂告结束,等待校方调查结果,并视情况决定是否采取进一步行动。
纵观此次“最低工资保障”示威活动,在表现形式上与一般的示威活动并无太大区别。让我真正感动的是哈佛学子的社会责任感。他们不是在为自己的利益呼喊,他们想到的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他们面对的是教育他们的学校,他们挑战的是自己所热爱的学校的最高管理者。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学业上的巨大牺牲。我也特别钦佩那位法学院的教授。从这里,我看到了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也看到了美国社会未来的脊梁。
(作者 余际庭)
三 丰盛享受:我的哈佛学习生活之二挂旗风波:我们胜利了!
真正将所有中国大陆学生召唤起来的,是2000年12月中旬发生的挂旗风波。这一事件在全院学生中引起反响,个别亲台的教授也跳了出来。
前面提到肯尼迪学院著名的ARCO Forum,它其实是Littauer教学楼二层的一片空间,平时摆满桌子当食堂,晚上有演说时就撤掉餐桌。它有些像中式建筑的天井,上面是玻璃顶,采光效果好。根据学院的惯例,每年新生入学,都要在天井四周悬挂学生所属国家的国旗。自然,美国与台湾没有外交关系,也不承认台湾的“中华民国”,所以,不挂台湾的旗,是十分正常的,没有人关注。当然,台湾来的学生是例外。
我们班有几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