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第02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2005年第02期- 第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三年前我们彼此红肿的眼
  悬挂在郑州的每个十字路口
  像红灯一样令许多男女
  戛然而止
  千万辆车堵在一起
  直到我们都与另外的人结了婚
  我们一直在寻找
  从广州到郑州
  最近的路
  但每一条路都隔着长江黄河
  我们都在遥望
  但彼此看不到对方
  我们依旧相爱  如一条河的两岸
  
  三年前那天郑州大旱
  刚溢出的泪水便被挥发
  所有的萌芽都被枯萎
  所有的爱慕都被分离
  一场大旱耽误了季节
  我知道 这都是我的错
  这一次 我从南方带足了水分
  
  只想为郑州补下一场春雨
  
  火车经过百色
  
  火车经过百色
  窗外忽然闪过一张孩子的脸
  与我小时候一模一样的脸
  车到昆明
  我才想起五年前在梧州
  与一个百色的姑娘做了一场傻事
  然后各奔东西
  百色根本就不该有铁路
  梧州那年为什么不洪水滔天
  我一直打鼾为什么在百色醒了
  那张脸使我在昆明充满幸福
  但返回南宁应走南昆
  还是走成昆转枝柳
  这令我左右为难
  
  我把所爱的人都带到桂林
  
  每个人都想拥有
  但谁也不知道
  江山美人为什么风月无边
  我把爱过的和正在爱的人
  都带到桂林
  在漓江边看我们的倒影
  或者幸福地死在那里
  
  我相信这个世界美好的东西很短暂
  爱情也是人死了什么都没有
  我十年前的恋人去年在广州病故
  我在漓水之上独念一篇悼文
  然后痛昏过去
  舟楫漂过阳朔
  我方醒
  醒时已是黄昏
  
  我珍惜每一次日出日落
  我羡慕成双结对的暮鸟归林
  我抱着我爱的人
  告诉她们
  我们很快便灰飞烟灭
  爱吧
  也不管你现在身在何处
  多少爱也不能让漓水泛滥
  多少爱也不能在死后找到彼此
  现在多么美好啊
  我们抬头
  便能看到一川逝水
  
  沿岷江而上
  
  已是梨花落尽
  我看不到千里雪
  岷江从壁立千仞间
  逃往成都
  
  成都没有给我任何
  提醒我要追问
  的是  岷江离开前要告诉
  我什么
  但越接近源头我们彼此就被
  隔得越远
  她越来越微弱的
  声音 你根本听不见
  两岸绝壁 孩子们打开的
  黑板  在黑板上  孩子们涂满了绿色
  与汽车相反的颜色
  她们告诉我  岷江的脸上应该还有
  许许多多的树
  你也许看不到  那你就把车
  开快一些
  快一些
  离开
  不要耽误这里的草成长
  
  或许  这正是岷江要告诉我的
  但她已过了成都


面前的山坡有多高
■  刘 春
  朱山坡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小小的“现象”了,但相识五六年,我是前两年才知道他写诗。以前只知道他写了不少小说,所以我一直把他当小说家看待。他当时发表小说用本名龙琨,当然,现在我知道了,并且在《当代》《诗歌月刊》《诗选刊》等刊物上读到了他数十首的作品。
  记得那一期《漆》诗刊到达我手上的那一瞬,我为主办者的举动吃了一惊,他把朱山坡的诗单独列了一个栏目,而且栏目名称大得可怕:“漆的高度”。我很纳闷,再怎么说我也在诗坛混了一些年月了,稍微有一点名气的诗人基本上都听说过,这“朱山坡”是何方神圣,倒是闻所未闻。把一个从没听说过的诗人如此隆重地推举,不会是因为这个朱什么的赞助了这期刊物吧,但事实很快就否决了我的设想。读完朱山坡的这几首诗,我的心情只能用“震惊”来形容。很少人能够达到如此直接和尖锐的痛快,当朋友告诉我这个朱山坡就是龙琨时,我将信将疑。
  朱山坡发表在这一期《漆》上的诗一共有五首,光看标题,你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200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下落》《中途转车》《不把死当回事》《几个臭东西》《回家的路上》。读过之后,我忍不住对朋友说:这几首诗不是一般的有意思,而是太有意思了!奇怪的是五首诗中,标题不那么煽情的《中途转车》和《回家的路上》却最出色。诗不长,姑且引用一首《中途转车》——
  在这个城市认识了诗人阿昌
  阿昌的名字比市长还为人所知
  一个才华横溢的阿昌
  一个右倾一方的阿昌
  一个把我视为知己的阿昌
  
  才32岁的阿昌病危了
  电台在医院作抢救现场直播
  我丢下老婆、孩子和89岁的老母
  挤上4路公共汽车
  去看望诗人阿昌
  
  车上的人在议论阿昌
  有个人说阿昌在半年前
  出卖了一个朋友
  那个朋友现流浪在纽约的街头……
  
  这简直是一篇精彩巧妙的小说,人物、事件、场景样样不缺,短短十余行中,出现了近10个人物、近10个场景和多项颇值琢磨的事件。更令人叫绝的是诗歌里数量词的运用、谐音和多与少、大与小、亲与疏的对比,都为这首诗歌增添了阐释的角度。其余几首,也是可圈可点,读得非常舒服,但细想之下又有那么一点苦涩——某些光芒四射的东西被打破了,冠冕堂皇有时候是装扮出来的,友情也并不那么可靠——对世态人情的揭露总是令人难受的,因为没有人喜欢关注那些底层的声音,而总是仰着头,一副志满意得的模样,即使他们也是生活中的失败者。
  我从这首诗里看到了朱山坡的迷惘,又从另几首中看到了诗人的固执。他的部分诗作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密切到了可以当作日记读的地步。因此,有时候我在为他的机智击节赞叹时,也不禁暗自担忧。毕竟,诗歌不是生活的临摹本,它应该高于生活,而不是直接地展示生活。要是能把距离拉开一些,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可能会更为成功。
  第二次读到朱山坡的诗是第一次阅读半年之后,那是2001年5月,在新出版的《漆》诗刊第5期上。因为有了第一次阅读的好感,一拿到刊物,我首先就阅读朱山坡的作品。在这次发表的四首诗里,朱山坡仍保持着半年前的决绝,但也多了一些慌乱。在《迷失北京》里,他说:“我走不出来/我找不到方向/我在梁小斌丢失钥匙的地方/将青春耗在等待里”;在《上海纪行》里,他说:“繁华的上海,我身无分文/在南京路徘徊了千百遍/看到上海的太太们大包购物/我却盯着一只汉堡包咽尽了口水”。两首诗并不符合我对朱山坡一贯的印象,我还是喜欢他那种尖刻和满不在乎。四平八稳的诗人太多,刻薄而且刻薄得出一些名堂来的诗人太少。
  我和朱山坡相识多年,由于路途遥远,见面还不到五次,因此无论在电话里还是见面时,彼此都显得友好而客气,极少直接批评对方诗歌的弱点。我认识的朱山坡是一个很懂得做事的朋友,我在北流因一次意外而住医院治疗时,朱山坡和其他几个朋友一直陪伴在病床边到凌晨才与我一起离开医院,他们的友情令我感动。前不久,朱山坡调任市文联副主席,离开了供职多年的政府部门,更像一个诗人也更适合做诗人了。
  对于更广阔的读者群而言,朱山坡还是个“新人”,但他作品已经具有了一个高度,他的写作比国内不少自认为“先锋”的诗人更成熟和有效。他还在探索着,像一座向上生长的山坡,我相信他的写作值得人们期待。


诗意铿锵的路
■  草 木
                              ●你在大学里读的是理工科,怎么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你是先接触旧体诗还是先接触新诗?如何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
  我对诗歌了解并产生好感,大概是从初中时起。一本《毛主席诗词选集》,反复诵读直到背得滚瓜烂熟,让我感觉到了诗词语言和韵律的美。1973年上中专时认识了我的诗词启蒙老师,使我开始真正地领略中国诗词这个文学艺术骄子的风采。我先接触的是旧体诗,因为我的老师是以旧体诗见长的,二是那时以毛主席的诗词为榜样的,三是那个年代里的新诗也没有什么令人难忘的作品。在以后的这些年里,无论我走到哪里,无论做什么工作,诗词总是伴随着我的业余生活,使我受益匪浅。对新诗我虽喜欢读但尝试写却不多。不过,我以为不管是新诗还是旧体诗,不管是从形式到内容,还是从表象到内涵,诗歌总是踏着时代的脉搏而完成诗歌的继承、借鉴和创新的。旧体诗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经过魏晋、店宋和明清三个发展高峰,从文史哲学中独立出来而形成完善、成熟的诗学体系。新诗则是在充分吸收旧体诗之精华、借鉴西方文化和诗学之形式和技法,实现了从古典型向现代型的过渡,但中国诗学的传统思想和表现形态仍然是新诗的根基。 ●从接触了解中得知,你是一位学者型的领导,对提升报纸的文化品位和报纸如何表现更多的诗意有什么思路?
  学者型领导的名号实不敢当,可以勉强叫作学习型的管理者吧。传承、积累、弘扬优秀文化,提升人民铁道报的文化品位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事实上,无论是办报人的思想倾向还是文化取向,无论是报纸的可读性还是有用性,都离不开文化这个基本要素,其中文学品质作为化合办报人与读者思想和习惯的添加剂,将使得报纸的文化品位和诗质特征得到展示和提升,在办报人与读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具体办报中,如何贯彻“主题突出,内容深刻,形式活泼”的基本方针,在不断提高报纸文化品位的基础上增强可读性、耐看性或是观赏性,还要根据不同版面的内容要求和特点,采取不同的办法。比如,要逐步改变新闻版形式呆板、内容单调、表述僵硬、版式单调的状况,加强版式结构的美工设计,增强图片的视觉冲击效果,使其美观漂亮;改进会议和其它消息的习惯性采写模式,在不失真、尊重新闻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尝试用散文化或适度描写性的语言,对事件的背景、过程进行文学化处理,使得新闻消息好看、耐看等等。对于副刊或文化性专刊,可以对编辑方针、办报思路和报纸模式进行改造,比如副刊的编辑方针可以表述为:以新闻的视角、文学的手法、专业的解读、哲学的思考和艺术的思维,反映时代的脚步和社会的声音,叙写真实的生活和职工的喜怒,刊发典型的作品和新鲜的成果,阐述实践的理论和理论的实践,给人以高尚文化内涵的享受,现代文化思想的启迪、健康审美情趣的培养和科学生活态度的引导,促进新文化在铁路行业的正向发展。这样一来,把办报方针变成读者实实在在的阅读行为,使办报思想体现为读者强烈的思想感受和文化享受,那么这张报纸就一定是可读的、好看的、有用的。 ●作为一位行业大报的社长,公务繁忙,时间一定相当紧张,你是怎样协调工作与创作关系的?
  这里面的确存在着所谓“工学矛盾”问题,关键是自己要有学习的欲望和需求而又肯学。二十多年来,我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