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不是天才》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的孩子不是天才- 第2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能力,非让其圆自己的大学梦不可。从小学操心到中学,每一次孩子会考,他们都翘首等待在考场外,患得患失,忧心忡忡。孩子大学毕业后又愁他能否有份儿好工作。有了工作又操心能否找到好对象。子女一生孩子,自己尚有工作精力便提前退休,替子女带孩子。父母好像欠了子女终身的债,就为还债而活着。他们认为,人类生存就是为了传宗接代。美国人不这样,好多家庭主妇在摆脱子女的拖累后又找到了工作,享受职业女性的优越感的同时,为社会服务,同时也为自己攒一笔养老金。她们追求的是多姿多彩的人生。我常常想:美国家长这种近乎任其自然发展的管教子女的方式,不就等于放了羊么,难道不怕“狼”把小羊叼走么?事实上也常有“大灰狼”叼走迷失羔羊的情形。比如吸毒的少年、未婚先孕的少女、校园枪杀案的发生等。这些都是家教不严,孩子们小时候受约束太少,给予的自由太多所致。美国人难道就不考证他们这样做的利弊得失么?    
    后来,在美国看外孙时接触了美国的儿童故事,似乎理清了些    
    美国人的教育思路。故事说的是一位猪妈妈和三个猪宝宝的生活。一天,猪妈妈对三个猪宝宝说:“孩子们,你们长大了,该自己维持生计了。你们选择些生活用具,自己过日子去吧。”于是猪大哥背了锅碗,猪小弟背了录音机,猪小妹带了几本书就离开了妈妈。兄妹三个走哇走哇,猪小妹看到一堆草,就说:“我就在这儿安家了,盖个草房房吧。”猪大哥说:“草房房不结实,大灰狼会吹上天空的。”猪小妹不听,就盖了个草房子住进去了。晚上大灰狼来了,叫猪小妹开门,说它是猪大哥的朋友。猪小妹警惕性很高,不给大灰狼开门。大灰狼噗噗一吹,把草房房吹上天,一口就把猪小妹吞到肚子里了。再说猪大哥和猪小弟,它俩走啊走啊,突然看到一堆木头。猪小弟说:“我就盖个木头房子吧。”猪大哥说:“木头房子也不结实。”猪小弟说:“我脚疼,不能坚持走了,就盖个木头房子吧。”于是他就盖了个木头房子住进去了。结果大灰狼又来了。大灰狼说:“猪小弟,猪小弟,开门哪,我是你大哥的朋友。”猪小弟警惕性也很高,不给它开。大灰狼摇啊摇,使劲儿地摇,就把房子摇倒了,最后一口把猪小弟也吞下肚去了。猪大哥走啊走啊,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终于找到一大堆石头,就盖了个结结实实的石头房子。结果大灰狼又来了,叫猪大哥开门。猪大哥不给它开。大灰狼一生气就吹,吹不动;摇,摇不倒。看到屋顶冒烟,它想:从烟筒钻进去吧。不料猪大哥正烧着一大锅开水,大灰狼不小心掉进了开水锅里,烫死了。于是,猪大哥剖开大灰狼的肚子,救出了猪小弟和猪小妹。它们接受了教训,各自都盖了个结实的房子。    
    这虽然是给孩子讲的幼儿故事,我们却可以看出美国人的教育理念。它与我们的“孔融让梨”、“岳母刺字”、“排排坐吃果果”、“狼来了……”等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是长大了就要有独立意识、自食其力。其次是父母不定条条框框,各人都有选择的自由。第三是不怕子女栽跟头,跌倒后爬起来自会接受教训。事实上,经过几次与“大灰狼”的较量后,自然会想出制伏它的高招。被“大灰狼”吞过一次,生命就会得到升华。    
    事实上,美国家长的放手既使一部分青少年走了弯路,也造就了美国青年人的竞争活力、开创精神和顽强的生存能力。    
    


第四卷吃老本与不断“充电”

    美国人的“充电”意识是被现实逼出来的。知识的快速更新加大了人们的学习负担,要生存就得不断“充电”。人人都自觉地不断“充电”,这个社会的动能必然强大。    
    我的大女婿原来在美国匹兹堡一家电脑公司上班,老板很器重他,差不多每个月都给他接受培训的机会,每年给他加薪水,还提出帮他办绿卡。但是,当女儿拿到博士学位后,他还是放弃了这份工作,放弃了四年多的工作资历,又进加州大学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位。按照中国人的传统思路,我就这样想:你已经进入而立之年,又是当了爸爸的人了,何苦呢?读出书来不也就是为了找份工作么?不,在美国这是很平常的事情。人人都不能坐吃老本,人人都必须不断“充电”。据统计,美国大学成年人学生占了40%。他们中有不少人上过大学,如今又重新上大学更新知识。在美国,四五十岁的人上大学毫不稀奇,六七十岁的人也有进学校拿文凭的。    
    美国的生存竞争十分激烈,一份工作会有许多人竞争,要想取得工作机会就得有专长、有能力,业务水准得跟上飞速发展的时代潮流。雇主当然是首选那些掌握了新技术、有特殊才能的人。你如果坐吃老本,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被解雇。同时,这种生存竞争也是技术进步的推动力。人人的动能处于饱和状态,科技就会飞跃。科技的飞跃又促进了这种竞争。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世界上每日每时都有新知识产生,前几年是尖端的东西,转眼间就会成为明日黄花。就比如计算机技术,芯片速度十几个月更新一倍,相应的硬软件技术也日新月异。你如果是前几年的水平,当然不够用,跟不上趟。即使你不去读博士,也得进短训班。在美国就是这样,要想保住饭碗,就必须不断“充电”。光靠原有的旧知识坐吃山空根本不行。因此在美国读书学习也是谋生的一部分,是生存发展的需要,是一种必须的“消费”,也是一种个人“投资”。据说美国学生自费交的学费,每年就达1000多亿美圆。高科技人才是这样,做一般技术工作的、公司里那些分管打字收发的秘书也是这样。因为科技的发展进步、技术的更新像链条一样,是互相牵动的,哪一个环节上落后都不行。因此很多大学本科毕业的中年妇女,把孩子养大后,又回学校念书,重新进修一段时间后,找一份收入不太高的工作干干(一般是管收发、接待的秘书)。干到精力或知识落伍时又常被新人取代。在我国,一些大城市(比如北京、广州、上海、深圳)市民的“充电意识”也日益增强。上电大、夜大、函大的人越来越多。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据说也有领导干部报了夜大的名,让秘书去替领资料的,还有让秘书替考试的。他们所谓学习只是为了拿个文凭。这种自欺欺人、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以及这种素质实在不能不叫人担忧。美国前劳工部长赖特在他写的一本书中认为,在新世纪,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的不是它拥有的财富、资源,而是公民的素质、思想、智慧等这些最基本的东西。从美国人的学习风气中,我们能感受到美国社会的活力。人人都自觉地不断地“充电”,这个社会的动能必然强大。一个国家的兴衰决定于经济,经济的发展则依赖于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又离不开教育。在这个循环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还是人。人的智力因素中也应包括思维的更新,新观念有助于激发新的创造,这对任何国家都不例外。当然,观念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也是社会存在的折射。美国人的“充电”意识也是现实逼出来的,知识的快速更新加大了人们的学习负担,要生存就得不断“充电”,自然就强化了这种充电意识。为了“充电”的方便,美国社会设有各种各样的学校。除了名牌的正规院校外,还有社区学院、技工学校、生存学校、自救学校、家长学校等等。其中社区学院给美国人的帮助最大。因为社区学院是完全敞开教育大门的,所有要求入学的人都被录取,入学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属于一般水平或更差一些。学院开设补习和职业训练课程,为学生毕业后在商业、工业和辅助性职业中担任一般性工作做准备。社区学院吸引着大量所谓非传统式的学生,这里有中年家庭妇女,想为重新找职业做准备;也有老年人,想要补习新知识的;还有蓝领工人,想通过学习为自己创造更好的提升条件;还有从中学毕业不久的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太差,很难再上其他大学。美国的社区学院在满足人们享受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需要方面,在提供接受高等教育平等机会方面,远远胜过正规院校。在教育家们的促进下,社区学院在20世纪60年代就获得了飞速发展。学生的人数从1960年的60万到80年代的410多万。仅加利福尼亚一个州就有100多个社区学院。美国的生存学校挺有意思,一般分两类:一种是专业性很强的,比如空军生存学校,就是要新入伍的空军飞行员领教荒野生活的艰苦,学会飞机被击落后,在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怎样寻找出路。在完成这项训练之前,他们不得不学会吃红蚂蚁、蚱蜢类的动物以及蕨类植物,目的是为了提高被击落的飞行员的生存率。正规的生存训练将有助于他们获得存活的机会,这是新入伍的飞行员必须通过的必修课。另一类生存学校是一般老百姓意义上的,教给人们怎样预防和战胜自然灾害的,比如龙卷风、泥石流和地震等。文章写到此处,似乎有点儿走题。那么,我们再回到吃老本和“充电”上。为了把终身受教育的观念传给我们的下一代,笔者认为我们当家长的就应有“充电”意识。尽管中国的国情与美国的不太相同,尽管你在本单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也应有“充电”意识。比如学一学电脑呀,学些常用的英语呀,学一学法律知识呀等等。这样,自己能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同时,作为家长的你与下一代人之间的代沟就不会太深,共同语言多了,容易沟通。反之,如果自己懒于接受新知识,懒于学习,轻车熟路,应付了本职工作就想着消遣,打打麻将,玩玩扑克,却摆出家长的姿态对孩子说:“又贪玩了?不好好学习哪能考上大学?”这样,孩子即使不敢反抗,也不会心服。久而久之,家长的威信也会荡然无存。这也罢,还有种可能是下一代也会把这种不思进取坐吃老本的传统继承下来,那就贻误子孙了。    
    


第四卷美国中小学教育的得失

    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为发展青少年的个性、展开他们想像的翅膀,提供了海阔天空的领域。不受约束的想像才能显示思维的质量。    
    过分的宽松自由、过分强调个性发展,其副作用往往是道德约束的流失。    
    美国大人不喜欢政府管,孩子不喜欢父母管。“想干什么,这是我自己的事情。”这句话似乎已成为他们的口头禅。就笔者在匹兹堡游乐场所见,蹒跚学步的三四岁的孩子摔倒,不要父母扶,自己爬起来拍拍手,说:“I am ok。”(我很好。没关系)。其父母眼看着孩子爬高就低非常吃力,也不去帮忙,自管自聊天。只有在孩子表现出惊人之举时,他们才夸一句:“干得不错。漂亮极了!”除了教孩子见了人问好要有礼貌外,孩子想玩什么,那是他自己的事。看来克服孩子的依赖性,培养其独立自主的意识从幼儿时期已贯穿在日常的生活中。这种传统有利于每个人个性的发展。美国社会充满活力与他们依附性少而独立性强、循规蹈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