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44-黑魔方07年修订版考研政治哲学真题宝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4344-黑魔方07年修订版考研政治哲学真题宝典- 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查上述两者的区别和界限。2001年文理通用单选题第10题,考查18世纪法国数学家、天文学家拉普拉斯那一段话,是划清决定论、非决定论、机械决定论同辩证决定论的区别和界限。2001年文理通用辨析题(第31题),“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考查的是唯物史观同客观唯心论的历史观、宿命论的历史观的区别和界限。近几年来,哲学上的理论界限不少已经考过了,对未曾考过的理论界限应引起更大的注意。    
       第三,哲学命题联系实际的范围极其广泛    
      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是哲学的特点之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中的重大问题、社会热点、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特定社会背景中提出的问题,哲学史上的名言名句以及广泛流行的成语、典故,都可以成为哲学命题的内容。    
      2000年文科分析题(论述题第33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某些负面效应。请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学说,阐述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改革的“巨大成就”和“某些负面效应”之间,形成一对矛盾,这在广大群众思想上也有所反映,为人们所关注。这是用哲学命题分析改革开放的重大问题。2000年理科分析题(35题)提出的关于我国所有制改革、经济发展和宪法修改的    
      材料,要求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回答,也是属于这方面的命题内容。    
      在现代社会中,生态失衡、资源枯竭成为“全球问题”和社会热点,哲学命题当然不会放    
      过。1999年文科辨析题(30题)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    
      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机。”就是要求用哲学原理分析上    
      述“全球问题”。2002年文理通用分析题(第36题)关于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材料,2004年单选题第2题关于我国北大荒由于过度开垦造成生态失衡的材料,2005年分析题第34题关于人类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材料等题目,也都是属于这方面的内容。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取得了许多成果。如何从哲学上分析这些成果?这些科学成果的发现过程体现什么哲学原理?分析这些问题也可以体现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2001年理科多选题第17题,是以现代生物学发现的每个细胞中DNA遗传信息与生物个体关系来考查考生对唯物辩证法关于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理解的准确程度。2001年文理通用论述题(第34题)是以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发现新的基本粒子的过程,考查考生对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的理解程度。2005年多选题第16题是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做的试验的结果,考查考生对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的理解程度。    
      特定社会背景往往也是考研哲学命题的背景。1999年理科论述题第33题是“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于巩固深化改革的现实意义。”出此哲学考题与实践标准讨论二十周年的背景相关。1978年5月开始的关于实践标准的大讨论,为恢复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实践标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1999年刚过实践标准讨论二十周年,出此考题理所当然。至于2000年文理通用单选题第2题考查“意念移物”、2001年理科单选题第3题考查“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则是近几年我国批判法轮功在考研哲学命题上的反映。    
      至于哲学史上的名言名句、广泛流行的成语、典故,一般出选择题,但也可以出辨析题甚至分析题。如2000年考查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是当年的文科辨析题(30题),2002年考查的“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也是当年的文科辨析题(31题),2003年考查的伯乐相马和伯乐之子相马的典故,则是当年的分析题(34题)。2005年考查的许衡口渴难耐也不摘梨的典故,是1999年以来,第一次出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的有关原理的辨析题。2006年的分析题也是从石兽的典故出发,展开分析的。    
      第二部分 政治理论历年真题    
      评析(1999…2006年)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选择题Ⅰ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2003年单选题第1题)    
      A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 辨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答案】D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中的伟大变革。较易回答。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前,哲学史上就一直存在着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可知论与不    
      可知论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古代,存在着朴素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朴素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近代存在着形而上学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唯心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至于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也是古已有之,在近代更为明显。因此,备选项A、B、C是错误选项。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前,在一切旧哲学那里,社会历史观上唯心主义一直在统治地位,虽然某些哲学家也试图或曾经用某种物质因素来解释社会历史现象,但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剥削阶级的偏见,没有、也不可能提出系统科学的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在于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即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不仅在于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更重要地在于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    
      个“伟大发现”之一(恩格斯语),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列宁语)。因此,D是唯一    
      正确选项。    
      【相关知识衔接】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了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则是关于世界存在方式的两种对立的世界观,也是“在人类认识历史中;从来就有”(毛泽东语)的。可见,上述三个“对立”不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才出现的。只有选项D最合题意。    
      【命题趋势】此知识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常识,对哲学史有一定了解的考生都不难做出正确的回答。此知识点只能出选择题。    
      本章总结    
      1999年以来,8年考研中只有2003年哲学试题属于本章内容,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4年、2005年、2006年哲学试题不属于本章内容。本章一般出选择题,特别是单选题、个别年份(如1998年)出过辨析师,从未出过分析题。    
      本章需要着重理解和把握重点概念和问题有: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    
      出发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发现和意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的关系等。


系列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一)选择题Ⅰ     

1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1999年文科单选题第2题、理科第1题)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    

【答案】D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的本质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的能动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意    

识本质问题的根本观点。此试题出自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马克思指出:“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转化为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恩格斯》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12页)唯心主义认为,现实事物是思维的创造物;马克思主义哲学    

则认为,观念、意识“不外是”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所谓“改造过    

”,指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信息进行了能动的加工,意识、观念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即    

意识具有主观反映性的特征,本身并不是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列宁语)。因此    

正确选项是D。     

备选项A把意识看成“人脑中的特有的物质”,是19世纪中叶欧洲某些庸俗唯物主义者的观    

点,这种观点认为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否认了意识的主映反映性特征。备选项B把人    

脑看成意识的“源泉”,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意识的“源泉”是实践和客观物质世界,人    

脑则是意识的思维器官,它不能凭空产生意识。备选项C否认了意识和物质之间反映和被反    

映的本质区别。因此,A、B、C都应排除。    

【相关知识衔接】划清在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上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唯心论、庸俗唯物论的原则界限。    

【命题趋势】此题属哲学上的名言名句,这种题型曾多次出现。题中马克思那段话再考的可能性不大,但其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关于意识的本质的原理则是需要准确、深刻加以理解和把握的。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要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原则界限。     

     

     

2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1999年文科单选题第1题)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答案】B    

【简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此题出自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原文无“之外”两字。列宁指出“世界上除    

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