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找到共同的话题。
面对初次交往的人,一开始最好避免开门见山地直述自己要达到的目的,迂回地谈些其他事情,比如天气、足球、服装、电影……等等,从中找到共同兴趣点,然后才在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上不露痕迹地、自然地转入到正题上去。这样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其次,学会由衷地赞美别人。诚恳地与人交往,会发现每个人都有许多值得赞美的优点,只要真诚地去赞美,会给对方一种激励,容易使双方达到感情上的沟通;相反,满口恭维、乱戴高帽或赞美不当则会产生不好的效果。
第二,尊重他人,真诚交谈。
人类本性上最深的企图之—,就是期望被人钦佩、赞美、尊重。常言道:“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人都希望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赢得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因此,求人成事时应该懂得先藏美于后,以谦恭礼让的姿态把讲台留给对方,这会制造融洽交谈的气氛,对方也自然会对你产生一种敬佩感,达到感情的共鸣,从而使自己的言语发挥动人的美妙作用,以成功实现自己求人的愿望。
第三,想掌握求人的言语艺术,必须注意做到“开口十忌”。
一、忌说大话。把土堆说成大山,把小溪说成大江,乍看似有“气魄”,实则信口开河。
二、忌扯闲话。好对人评头论足,蜚短流长,搬弄是非,令人生厌。
三、忌乱打听。打听这,打听那,传播小道消息,刺探别人隐私,必然自找没趣。
四、忌轻率。喜欢轻易许诺,满口应承,貌似慷慨,却难兑现,不讲信义。
五、忌庸俗。开口脏话,不雅的字眼满嘴飞,话题格调低下,使人难以入耳。
六、忌累赘。说话无主题,拉拉杂杂,颠来倒去,话锋太多,“嗯嗯”、“啊啊”漫无重点。
七、忌牵强附会。讲话生拉硬扯,牵强附会,不是“雄辩”而是诡辩,杂乱无章,让人心烦。
八、忌露锋芒。炫耀自己,大言不惭,咄咄逼人,说话不留余地,使人难堪。
九、忌虚伪。虚情假义,言不由衷,既不能推心置腹,更谈不上肝胆相照,令人敬而远之。
十、忌拐弯抹角。有话不直说,一味寒喧,言语吞吐,拐弯抹角,非但叫人难以揣摩,反而容易令人怀疑。
求人一定要会的说话技巧从一个好话题开始
好的话题能让人的距离从无限远到零距离。
求人时应选择适当的话题以缩短与对方之间的距离,使自己逐渐被对方接受,随后才将话题引向自己的意图,这样才是成功之道。相反的,如果打一个招呼就开始讲自己的来意,迫不及待地反复强调自己的想法是如何如何,以及帮助自己有什么好处,这样往往事与愿违,因此有经验的求人者并不是一开始就切入正题的。
许多有经验的求人成事者,会想方法让对方喜欢、接受,使商谈获得成功。因为每一个人几乎都有这样的习惯:喜欢听别人提及自己的事,谈论他本人所关心的事。所以求人成事者有必要多花心思研究对方,对他的喜好、品味有所了解,这样才能顺水推舟。
在求人的过程中,要明白主角永远是对方、是客户;而卖方——求人成事者必须自始至终完全扮演配角才可以。如果本末倒置,在商谈过程中以自己为中心,只是洋洋自得地反复谈论自己的事情、自己的爱好,只管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这样难免会引起对方不快,很有可能断送这笔交易。所以,求人者应尽可能寻找彼此间共同关心的问题。
提及对方的嗜好,可能你们都迷恋球鞋;提及对方的工作,或许他的工作需要你的支援;提及时事问题,可能对教育与政治的问题你们观点一致;提及孩子等家庭之事,大家都有着一本难念的经;提及体育运动,也许你们都喜欢棒球;提及对方的故乡及所就读的学校,极有可能你们是同校同乡……
事实上,求人成事的过程就是说话的过程,要设法在言谈中让对方不自觉答应你的要求。不论你引入什么话题,从一开始打招呼到正式商谈,每一过程都应注意说话要巧妙、得体。
以下是求人时应注意的三个原则:
第一,要记住“说三分,听七分”
许多善于说话的人都强调“听”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善于倾听才能达到目的,听人说话的本意在于了解对方的心意,把握对方的想法和要求。而对方是商谈的主角,所以应让对方多说,以对方为中心而自己多听,从而更能掌握对方。
第二,注意对方发问的说话方法
要设法了解对方的情况,让对方多说而自己多听,适时发问,目的是表明对对方的肯定、赞赏,并引导对方进一步把话说下去。
第三,注意运用容易为对方所接受的说法
一句内容和中心思想完全一样的话,由于说法不同,产生的效果可能会有所不同。有的可能会让人觉得亲切、易于接受,有的则让人觉得生硬。通常反复强调一种商品的优点未必能发挥太大的作用,因为不管什么商品,它的价值只有在使用之后才能显示出来,空洞的说服、宣传往往作用不明显,所以应当主动向对方说明答应你的请求帮助你后会带来的好处。
求人一定要会的说话技巧善用无声的语言
无声的力量就像空气,无所不在。
老子说:“真正的雄辩与木讷相同。”
西谚说:“争辩是银,沉默是金。”
“不言而言”这句话出自《庄子》,指的是人以沉默的方式来打动与说服人,使用无言战术来达到目的。
战国时,秦昭襄王第一次召见范睢时,范睢所采用的便是这种沉默的求人术。
当时秦昭襄王在位已36年,但国家军政权力依然掌握在母亲宣太后和叔叔穰侯手中,使得昭襄王无法独立执政、实行变革,范雎就是在这时到达秦国的。他先给昭襄王上书,说自己有办法使秦国强大,还暗示了如何处理昭襄王与宣太后及穰侯的关键问题。
昭襄王于是召见范睢。到了召见那天,范雎故意事先在接见的地点四处闲逛。昭襄王驾到时,侍臣看到有人在附近闲逛,便道:“大王驾到,回避!”
范雎这时故意提高声音说道:“秦国哪有什么大王,只有宣太后和穰侯而已!”
这话正好击中了昭襄王积压在心中许久的心病。他有些不安地接见范睢,对他说:“早该拜见先生的,只是政务烦心,每天要去请示太后,所以拖到现在。我生性愚钝,请先生不要客气,多加教诲。”
但范睢一言不发,若无其事地向四周顾盼着。
大厅内静悄悄的,气氛十分凝重。左右群臣们都有些不安地看着事态的发展。
昭襄王猜想可能是由于众臣在场,范睢有所不便,就遣退众臣,但范睢仍然一言不发。昭襄王于是又问道:“先生有什么赐教于我?”
范睢开了口,说:“是,是。”停了一会儿,秦王又一次请教,范睢仍只是说:“是,是。”停了一会儿,如此重复了好几次。
后来,昭襄王长跪不起,说:“先生不肯指教我吗?至少也该解释一下为什么一言不发的理由吧!”
这时,范雎才拜谢道:“不敢如此。”于是滔滔不绝地谈下去。他谈的主要内容即是著名的“远交近攻”策略,同时也谈及太后、穰侯等人独断专权、架空昭襄王一事,并提出应对策略。
秦昭襄王听了范雎的话后十分赞赏,马上任命他为顾问。几年后,又让范睢做了秦国宰相。后来他对范睢说:“过去齐桓公得到管仲,时人称他为‘仲父’;现在我得到您,也要称您为‘父’!”
范睢别出心裁的说服方法,确有其妙不可言的独特效力。沉默使昭襄王摒退了众臣,也使昭襄王能怀着一种惊异而专注的心理来倾听范雎的意见,并加重对他的敬重之意。
由于在会见前,范睢已出其不意地点明了昭襄王忧心的事,所以不用担心自己不言而昭襄王会不再求问,正是有了这种十足的把握,他才敢采用沉默的方法。
在该闭嘴的时候,选择聪明的沉默,这种方法在现代求人时也经常被采用。
例如,两个关系很亲密的朋友,其中一个犯了错误,虽然心中愧疚,但口头上不想承认。这时他的知心朋友来了,这个朋友不是指责他、劝说他,而是端坐在他的面前,以充满关心、体谅的温情眼光凝望着他,或是用威严而又热烈期盼的目光盯视着他。在默默无言的相对之中,两个人的心灵在交谈,凝结在犯错者心头的冰块正在渐渐融化,终于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范雎巧妙地运用沉默,为自己赢得应有的尊重与地位。如果能将沉默内化为个性的一部分,不仅能时常发挥“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的力量,还会散发出独特的人格魅力,日本的西乡隆盛就是这样人物。
西乡隆盛向来不修边幅,喜欢过一种朴素无华的生活;即使是在明治维新后,他官至日本陆军总司令、近卫都督,位极人臣时也丝毫未变。他住的是房租仅为三元的房子,穿的是萨摩碎白道花纹布衣,腰上缠一条白棉布腰带,以这种打扮参加宫中的酒会而泰然自若。
西乡最讨厌与人争论,平时少言寡语,彻底信守“沉默是金”的人生准则。因主张征韩论失败而与西乡同时下台的土佐蕃人士后藤象二郎曾经指出:“和西乡议论时,由于对方在议论中始终默默不言,所以常以为自己获胜,但是,回到家再仔细一想,才发现原来自己才是输家。”
西乡隆盛那近乎极端的沉默寡言,尤其在下面一则故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有一天,西乡被邀请参加宫中的酒会。会后要离开时,却找不到自己的木屐。这时外面下着雨,但他也没有叫人帮忙找,就打赤脚默默地走出宫门,向雨中走去。来到城门口时,站岗的卫兵便把他叫住,要他报出官衔和姓名。等他报出“陆军上将,西乡隆盛”的官衔和姓名后,卫兵非但不相信,还不准他通过城门。
若是一般人,这时可能就会与卫兵争论一番,但是,西乡就这样默默地站在雨中,等待认识自己的人经过。不久,古大臣(明治维新政府的内阁官名,相当于右相)岩仓具视坐车经过这里,证明了西乡的身分,西乡才被放行。
明治维新的杰出人物之一板本龙马曾经根据与西乡第一次见面的印象,评论西乡说:“西乡是愚蠢,但其愚蠢的程度有多大却不可测。轻轻敲他,则轻轻地响,用力敲他,则响得也大。”
西乡隆盛之所以受到前辈、同僚的重视以及部下、后辈的信服,其原因就在于他这种为人的魅力与莫测高深!
如果你不是话少的人,至少也该学学怎么聪明地闭嘴。以下是几个该聪明闭嘴的场合:
一、当他在气头上;
二、当他正忙得不可开交,分身乏术;
三、当他累得眼睛快要睁不开;
四、当他完全不说话;
五、当他不断转移话题,顾左右而言他;
六